凝血和抗凝血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统
(外)组织因子Ⅲ-Ⅶ
纤维蛋白元
凝血酶 纤维蛋白
放大效应(正反馈)
(少量)凝血酶 凝血酶元
激活血小板 激活Ⅴ、Ⅷ、Ⅺ
抗凝及纤溶系统
单核巨嗜C(清除促凝物质)
体液AT-Ⅲ、HS、TM-PC、TFPI
AT-Ⅲ:抗凝血酶Ⅲ
减少H纤S:维硫蛋酸白乙的酰生肝成素(抗凝)
激肽释放酶 、Ⅻ、 Ⅺ、 t-PA、u-PA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讲 本章基本内容
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系统
上述系统功能紊乱及后果
DIC:原因、始动环节、促发因素、发展过程 、临床表现及机理
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系统功能
促凝因素
抗凝因素


纤维蛋白网络

纤溶系统
(凝)止血潜 能、防止出血
维持液态、循环
内源性凝血系统
外源性凝血系统
胶原纤维表面接触
采血部位出血、手术创面出血、外伤性出
血和内脏出血等
纤溶系统激活
激活凝血系统
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酶
加重血小板、 凝血因子消耗
FDP
微血栓形成
消耗血小板、 凝血因子
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
DIC时,器官功能障碍主 要由于微血栓大量形成! 缺血坏死
肺--呼吸功能障碍 肾--肾功能障碍 心--心泵功能障碍 肾上腺皮质--华-佛
TM-PC:血栓调节蛋白-蛋白C Ttu-F促、-PPPA进水AI:::纤解组组尿维Ⅴ织织激蛋Ⅷ型因酶白Ⅻ纤子溶溶途解酶径原抑激制活物物 PAI-1等
PAI-1:PA抑制物
TAFI: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激活物+
抑制物-
纤溶酶元
纤溶酶
纤溶酶元
抗凝血系统
促t-PA,u-PA释 放
限制Xa与pt结合
return again

1.TF释放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创伤、烧伤、 大手术、产科意外、肿瘤坏死)
生 2.血管内皮损伤,使凝血—抗凝血失衡。(缺氧
、酸中毒、免疫、感染/内毒素)

3.血细胞破坏:RBC(异型输血、疟疾):释放
理 ADP、膜磷脂;WBC(化疗放疗后):表达释放
TF(样)物质
4.促凝物质大量入血:急性胰腺炎(胰蛋白酶) ;蛇毒(激活因子10、加强因子5活性)
• 纤溶功能降低(高龄、吸烟、糖尿病和妊娠后期,体 内的纤溶功能常明显降低)
临床表现:出血
DIC出血(腹主动脉瘤)
• <>
• <>
DIC出血的临床特点
DIC出血的发生机制
1.广泛、多个部 位出血,不能 用原发疾病解释。
2.常伴有DIC的其 它临床表现,如 休克等。
3.常规的止血药 无效。
为DI初C患发者症约状有,7如0%紫致-癜80病、%以血因程泡素度、不皮同下的血出肿血、
➢ 代偿情形:1)急性通常为失代偿型,血小板 及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2)轻度通常为代偿 性,患者有轻度出血及血栓形成症状,实验 室无明显异常。3)过度代偿时甚至出现血小 板及凝血因子暂时性升高。
练习
DIC最主要的病理特征是A、大量微血栓形成B、 凝血功能失常C、纤溶过程亢进D、凝血物质大 量消耗E、溶血性贫血 DIC时血液凝固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 、纤溶活性增高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先高 凝后转为低凝E、高凝和低凝同时发生 在DIC原发病中,下列哪种疾病最为常见?A、 胎盘早期剥离B、外伤C、过敏性疾病D、组织损 伤E、感染性疾病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增强AT-Ⅲ,HC-Ⅱ活性,促TFPI释放。
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系统功能紊乱
血 栓 形 成
Platelet
6
Thrombosis
Red Blood Cell
Fibrin
凝血因素 抗凝血因素 纤溶系统
出 血
DIC的基本概念
综合症
垂体--席汉综合症
心肌中的微血栓 肝内微血栓
肺内微血栓
肺泡
肾内微血栓 (纤维蛋白特殊染色)
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机制:1.RBC挂在纤维蛋白 丝上,再不断受血流的冲击而 引起红细胞破裂;2.红细胞变 形能力下降,脆性增加。
DIC血象(裂体细胞)
休克?微循环功能障碍
DIC和休克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DIC
休克
微血栓阻塞,回心血减少
出血导致血容量下降

DIC
心脏功能障碍,心输出量下降

血管活性物质,扩张血管、增加通透性
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血流停止

酸中毒损伤血管内皮

微生物及毒素刺激TF合成表达
组织损伤释放TF
DIC
DIC 临床表现异同
➢ 发病快慢:1)败血症或严重创伤后数小时或 1-2天,有出血及休克等典型表现,实验室检 查也有明显异常,病情迅速恶化。2)恶性肿 瘤或慢性溶血患者,以器官功能不全为主要 表现,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或尸检发现。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促发因素)
• 单核吞噬系统功能受损 • 肝功能障碍(体内单核吞噬系统的主要脏器,制造凝血
因子,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 • 血液高凝状态(妊娠后期:凝血因子含量↑; 酸中毒:肝素
活性↓,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聚集性↑)
• 微循环障碍 (血液淤滞,血小板聚集,酸中毒:内皮细胞 损伤)
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

血液 凝固 过程
Ⅻa
Ⅺ Ⅸ
Ⅺa
凝血酶原激活物
Ca2+
Ⅸa
Ⅷ、Ca2+、PF3

Ⅹa、Ⅴ、 PF3、Ca2+
Ⅶ、Ca2+ Ⅹ
凝血酶
凝血酶原
纤维蛋白原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
Ca2+
ⅩⅢa
稳定的纤维蛋白多聚体
Ca 2+ ⅩⅢ
凝血系统
(内)Ⅻ
凝血酶元
Ⅸ因子
选 择 通 路
凝血酶元激活物 Ⅹa-Ⅴa-PL-Ca
多种病因+促发因素 血液高凝 消耗性低凝 纤溶亢进
微血栓形成 器官功能障碍
出血、贫血
休克
DI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31-43%,细菌、病毒、败血症。 2.恶性肿瘤:24-34%。 3.产科意外:4-12%。 4.大手术及创伤:1-5%。
发病机制(始动环节)
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TF释放)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VEC损伤) 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纤溶失调 凝血、抗凝血功能失调
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AT-III)
肝脏、VEC合成, 主要作用: ▪ 与凝血酶结合成复合物,使凝血酶灭活。 ▪ 灭活凝血因子Xa、XIa、XIIa和 VIIa。 ▪ 能抑制因子Xa所致的血小板聚集反应。
AT-Ⅲ,HC-Ⅱ(肝素辅因子)等都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家族,
可封闭许多凝血因子丝氨酸活性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