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慢性疼痛是人们就诊最多的原因之一,发生率20%~45%,而且需较长时间就诊和治疗。据一项美国统计表明,美国2.9亿人口,慢性疼痛人数约8 600万人,造成经济损失900亿美元/年。英国5 900万人口,有2 400万慢性疼痛人数,每年经济损失200亿美元。加拿大3 100万人口,慢性疼痛人数1 400万,经济损失100亿美元/年,所以疼痛既是一个很大的健康问题,也是社会和经济的问题。
一、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慢性疼痛的发生还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特殊发生机制:
1.脊髓敏化的形成伤害感受器被反复慢性刺激促使脊髓背角细胞发生病理变化,胶质细胞等合成新的神经递质,如内皮素1,通过内皮素受体亚型的作用并对原有递质EAAS、SP、CGRP等发生调制,导致脊髓背角整合。
2.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慢性疼痛常表现为在组织损伤愈合后的持续性疼痛。神经损伤导致神经元的异位电活动是痛觉异常的生理基础。神经损伤引起的痛觉异常通常与神经损伤方式有关。横断性神经损伤可能在中枢残端形成神经瘤状结构,这是由于轴突运输的正常通道受到破坏,来自胞体的轴浆和其他活性物质被无序堆积在残端而形成神经瘤。此种情况下,虽然受损器官的末梢感受器不能诱发任何疼痛,但患者会感到神经的原靶器官自发产生幻肢痛或自发性疼痛。然而,选择性地损伤有鞘纤维而保留传递痛觉信号的C类纤维,则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和感觉倒错,而损害性刺激损伤神经支配的感受器则诱发出痛觉过敏、痛性感觉异常。神经损伤诱发异位电活动的发放形式与正常神经末梢受刺激产生的传入活动具有明显的差别,受损神经可以在无任何外部刺激的条件下产生高频簇状放电,导致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
3.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异常在慢性疼痛过程中,痛觉传导离子通道和受体发生异常变化。神经损伤区及其DRG神经元对离子通道药物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正常神经。神经轴突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通道都可能发生异常表达和异位分布,大量的异位和自发的非编码传入放电,促使痛觉过敏和感觉异常。慢性疼痛促使谷氨酸盐释放,并激活NMDA受体,导致神经细胞与其他不参与
疼痛传导的细胞建立新的联系,在大脑不同区域建立的新联系使疼痛的定位和机体自身镇痛过程变得更为复杂,从而引起慢性疼痛感觉的扩散、泛化以及痛觉皮区分布界限的紊乱。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时,交感神经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P 物质和前列腺素等,使传入神经敏感化;也可向背根神经节“出芽”形成侧枝支配感觉神经元,形成痛觉过敏,甚至发生感觉超敏(allodynia)现象。
4.中枢神经系统重构慢性疼痛的“疼痛记忆”表现为损伤治愈后疼痛信号依然持续存在。这种“疼痛记忆”并非心理性因素的结果,而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的病理基础。“疼痛记忆”将进一步加重慢性疼痛对患者认知行为和精神心理的损害。
二、脊髓损伤后的幻觉痛发生机制
脊髓损伤后的幻觉痛是脊髓损伤所致的多种慢性疼痛中的一种,指患者感觉发生于损伤平面以下已丧失皮肤痛觉区域的疼痛,又称中枢性疼痛。1917年Riddock首次观察到脊髓损伤后的幻觉痛现象。在身体想象理论、激惹理论、心理因素与疼痛的双向作用及中枢兴奋性改变等多种发生机制学说中,大多认同Bedbrook和Melzack提出的中枢兴奋性改变学说。脊髓损伤后感觉传入的缺失促使脑干下行抑制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或丧失),激活损伤前大脑对痛觉记忆的神经基质,使由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及交感神经等传入系统传来的非伤害性刺激触发的神经元池长时间异常疼痛放电模式,传入到皮层引起痛觉。在脊髓损伤幻觉痛的发生中,除中枢兴奋性改变外,也发生类似周围神经损伤后所发生的痛觉受体重新分布及敏化现象。痛觉受体过度表达及兴奋阈值降低(痛觉敏化),临床表现为自发持续性麻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