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选修课教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树立正确的选修课教学观
由于文言文记录了中国历史的沧海桑田,可以说是历史的浓缩,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承载国学的媒介。掌握了文言文就是掌握了一种了解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本领。为了弘扬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人文精神,我们必须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新课标》指出,当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开放的视野、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适应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选修课程目标的“文化论著研读”部分也指出,选修课就是要通过“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①。因此,选修课的教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选读》作为文化论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进行研究也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教学前必须对《选读》有充分的认识。
一、对选修课程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标》的“语文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
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②
必修课程是个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选修课程则是在学生兴趣、志向的基础上,为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现代课程理论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虽然二者的教学价值等同且没有主次之分,但是二者在教学的内容上确实一种互补的关系。如果没有必修课的教学就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平衡,而如果没有选修课的教学,语文教学就变成一种没有特色的培养与发展,只能是是一种平庸的训练。
二、对《选读》有充分的认识
(一)整体把握课文节选部分和《史记》原文的关系
在《史记》编入教材的时候,并没有把原文照搬进教材,而是对原文进行了删改。叶圣陶曾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③所以只有把它们放在这个教材的整体框架下,方能体现出它存在的意义。如:《刺客列传》中,原文有五千多字,但是教材仅选取了荆轲的部分,且达到三千多字。这就
要求教师必须先了解《史记》的原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作拓展性的阅读,探究教材节选这些部分的原因。这样的探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深层次的解读作品的能力。
(二)弄清楚课文单篇作品和作者及《史记》整体的联系
《史记》全书共有130篇,分书、表、本纪、世家、写了列传五部分,但它们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一个严密的整体。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一文谈到《史记》人物传记结构之妙:“《史记》一部书,就整个看,有它整个的结构;就每一篇看,有它每一篇的结构。”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涉及到某一单片的思想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和作者司马迁以及整部《史记》来联系,一定要注意它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教材节选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和“将相和”这三个故事。文中着重刻画了蔺相如智勇与不畏强暴的形象。前两个故事是侧重于他在对外斗争中的表现,后一格故事则侧重于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的处理。但在文章最后“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⑤这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所不
勉焉”是一脉相承的。其实最终还是有归结到在生死关头如何抉择这一问题。
(三)要注重作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结合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语言文字浅显易懂,故事也十分生动,颇具文学色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是,并不能以此就抹杀了它的史学价值。“司马迁首创《平准书》、《货殖列传》成为最早记载社会经济史的专篇;首创民族史传,记载少数民族历史;除此,《史记》在医学、姓氏学、地名学等许多方面都有开创性记述。”⑥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作品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结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标,不仅是要如实地记载历史,而且要通过对历史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思考,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如:《项羽本纪》中项羽走投无路时说了三次的“名言”:“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老天要让他灭亡。其实天人关系历来是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汉代,非常流行天人感应说,但司马迁作为一个杰出的史学家,仍然十分注重通过历史事件来分析个人活动的成败得失,分析人物活动自身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读完《项羽本纪》,大家就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项羽的失败的原因是
他自己一系列的战略失误。
注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④陆精康.人物传记结构扫描.[J]《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2012(2)
⑤丁帆,杨九俊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⑥靳玲.论《史记》的经世作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