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

合集下载

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作者单位:霸州市第二十二中学作者姓名:杨娜娜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话说《清明上河图》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配文解说,了解宋元时期风俗画的盛况,以及北宋时期东京汴河沿岸的繁荣景象。

2、通过对《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文字解说,丰富同学们的历史想象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达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目标。

教学准备1、《清明上河图》画卷。

2、对《清明上河图》各个部分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匹配的文字。

教学过程教师:两宋时期,中国绘画又出现了新的高峰,现实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有突出的成就,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较为突出的作品。

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话说《清明上河图》,一起去感受当年汴京的繁华与喧闹。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投影:10旁白:疏林薄雾,掩映着几家农舍。

河边小道,一只付重驴队缓缓走来。

清风徐徐,树草染绿,时转物换,一行挑担、骑马、抬轿、乘轿的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

第二部分:汴河船运投影:旁白:汴河水道上,一座宽大的木桥飞架两岸,宛如彩虹,人们称之为“虹桥”。

桥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桥下,逆水而上的大船横在河中间,船夫们奋力拨正过桥方向;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放倒桅杆;有的站在两侧船舷,用力撑篙;有的伸出长篙,撑住桥身指挥货船过桥。

桥头遍布饮食摊、刀剪摊和各种杂货摊,两位摊主正在争相招呼一位过客来看自己的货物。

桥下沿河两侧,茶馆酒楼林立。

第三部分:都市街景投影:旁白:一支骆驼队慢悠悠地走过城门洞。

街道两旁,店铺相接,屋宇重叠,官府、民居,杂处其间。

高级酒楼叫“正店”,小饮食店叫“脚店”。

小商小贩,沿街叫卖。

街上行人车马,摩肩接踵。

清明上河图教案

清明上河图教案

历史活动课《话说清明上河图》北京四十三中岳静2004年4月23日星期五一.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2.德育渗透点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物质和精神),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北宋当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力训练点①通过学习,体会《清明上河图》的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纯朴的艺术格调,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品评能力。

②通过分组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表述,增强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表达能力。

③通过多媒体助学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扩展信息量,增强自学手段。

二、教学用具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助学软件(每人一机)三、教学准备:学生通过自学软件,收集整理材料,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四、教学过程导入:《清明上河图》全景欣赏学生分组介绍(一学生介绍,一学生电脑配合展示):第一组:介绍《清明上河图》全图(从美术史的角度、历史价值等方面)第二组:图配文①《清明上河图》第一段。

以北宋进京的南方药材商人的平安家书,反映汴河船运的发达(ppt 演示)②《清明上河图》第二段。

介绍虹桥及汴梁的商业繁华③《清明上河图》第三段。

ppt介绍北宋的社会生活。

讨论:你对北宋生活有哪些了解和感想?第三组:介绍《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广受欢迎,普遍流传的情况(复制品、各种工艺品、实物鼻烟壶)。

提问:《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在民间这么受欢迎?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到了一幅活生生的北宋市井繁华图,社会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变化?请看当代《清明上河图》①flesh 琉璃厂②影像大栅栏第四组:介绍同时期的欧洲,通过对比,了解在当时世界上宋代的繁荣富强。

总结:。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通用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结合课文理解“阡陌、风俗世情、参差、茶肆、车水马龙、鳞次栉比、摩肩接踵、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市井”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1)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

(2)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3、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概括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品味《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世情之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

(二)学生学法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2、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难点1、了解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

2、对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解决重难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启发学生想象图画的美。

2、引导学生学文,讨论交流,相机指导。

(二)学生活动设计1、通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问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

3、学生质疑问难。

五、教学步骤(一)揭示课题,明确目标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板书课题)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宋代绘画》,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鉴赏和分析中国古画的能力,特别是对宋代绘画风格的认识。

3.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构图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宋代绘画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高清《清明上河图》图片。

学具:笔记本、画纸、画笔、颜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场景和人物,引发他们对这幅古画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分析画作的构图、笔法和色彩运用,解读画中的丰富细节。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从画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探讨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描绘、建筑表现和风俗习惯,讲解其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临摹《清明上河图》中的某一局部,感受古人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地点:东京汴京艺术特点:细致描绘、繁而不乱、人物生动、建筑雄伟历史价值:反映宋代都市生活、传承传统文化七、作业设计2. 答案要点:画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构图、笔法、色彩分析人物、建筑、风俗描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的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在鉴赏和分析古画方面的困难,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参观博物馆,实地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古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历史画配文 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历史画配文 话说清明上河图 人教版 教案

七年级历史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南京九中活动目标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活动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进行组内分工。

各组分别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配文的形式,,可以是解说词、朗诵诗词、表演小品、人物对话等,形式不限,各组选定一种。

将《清明上河图》复印或放大,制成图文相配的展品。

选定主持人。

活动过程教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北宋的历史,了解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今天我们想借古人的一副画再对北宋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

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副画。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并配音乐,由学生简单解释)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这副画卷全长5米多,分别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

全图中共有官吏、农夫、商贩等各色人物550人,人物各异,造型生动。

整副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

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有着文字难以代替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教师:这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景象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北宋时期。

前面已经请同学们作了准备,现在请四个组的同学试着进入这副图画所创造的景象,为它配上一段文字或者编出一段故事,或者表演一段小品,形式不限,但要能反映出北宋的历史特色。

今天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有请两位主持人。

(两学生作主持人,一扮演舅舅,一扮演外甥)舅舅:老汉我今年63,家住东京郊外,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地过日子。

前日,我的外甥进京赶考,住在我家,今日我带他出来逛逛,也见一见大宋京城的热闹。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

美术教案《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激发学生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

2.分析《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内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作者。

二、新课导入1.教师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张择端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

2.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分析其表现手法。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它们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部分细节,引导学生分析其表现手法。

2.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明上河图》中的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特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搜集关于《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作者张择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作者张择端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象。

这幅画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千年的史诗”。

二、《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甫,号愚谷老人,北宋时期著名画家。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清明上河图》教案:传统文化的艺术呈现。

一、教案目标:1.通过观看清明上河图,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3.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实践能力。

二、教案内容: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巨匠张择端所作,绘制于公元1085年,是世界上最著名、最为复杂、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幅古代社会风物画卷。

画卷长5.28米,高0.24米,共12个卷轴,用丹青、水墨、珐琅画等多种画法,生动展现了1101年开封府城(现河南省开封市)的百姓生活、社会习俗和城市景观。

它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丰富的细节表现和恢宏的气势,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东方墨宝”。

2.解读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内容。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一个繁华兴盛的大城市。

画面上人物密集,建筑古朴,街巷纵横,车水马龙,奇妙有趣,人物、车物、建筑、地貌、绿树浓荫、古桥流水、烟云绰绰,山水画派、人物画家、济公拜佛等绘画技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呈现出了城市中的喧嚣与安宁、浮华与真实、纷扰与秩序,使人们在欣赏之余,可以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魅力。

3.教学方法:通过ppt幻灯片、讲解、视频展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与内涵。

4.教学重点:设计多维度任务,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现场走读、制图表达、书法练习、文献互换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量化、实时化的评价方法,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表现、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的表现数据,及时进行公示和反馈,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教案流程:第一课:导入教师放映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并介绍画卷的作者、制作年代和历史价值,把学生带入这幅图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貌。

第二课:学习重点1.让学生细品清明上河图,了解画卷的构图、绘画技法、色彩运用和题材表现等。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活动课二 话说清明上河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活动课二 话说清明上河图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活动课二话说《清明上河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活动课对《清明上河图》场景的探究,了解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及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知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卷从商业、交通、漕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表现了北宋政治经济中心东京繁盛热闹的城乡、车水马龙的街市、百舸争流的水上运输等,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

通过学习识图训练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语言写作和表述能力、直观想象能力和美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时事导入新课,授课中以师生互动为主,利用图文联想、画面辨析、分类比较、综合归纳贯穿活动全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北宋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昌盛。

东京是当时世界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明确《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时围绕《清明上河图》为核心探究展开,一幅长卷折射了宋朝都市的繁荣,真实地再现了东京市区千姿百态的场景。

挖掘图画的历史信息是本课的重点,分析其内涵外延则是难点。

通过将画面包含的信息与已经知道的相关知识有机对接,然后横向分析、纵向比较、综合归纳用画配文的讲述来突出重点。

将画配文的结论进一步延伸,扩大信息的内涵外延范围,(如东京的繁华与国家的富有、商业的兴旺、人口的众多、文化的先进、交通的便利等紧密相连的)多角度辨析来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导航:时事导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复活、图文辨析、直观联想、讨论比较、综合归纳。

学法导航: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直观联想读图。

达到把握识图技巧,领悟图画信息,挖掘内涵外延,辨析触类旁通的效果。

活动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及《清明上河图》相关课件和历史资料。

学生:课本、个人搜集的相关历史信息和自备相关的光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
活动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对《清明上河图》中三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场景:市郊村野、虹桥码头、都市街景进行研究和画配文,使学生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方面社会情况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并渗透欣赏历史绘画作品的方法。

(2)通过角色扮演、即兴小品等方式进行画配文,展示学生才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并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3)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预习;课堂中,角色扮演、讨论法、谈话法,共同探讨、主动学习、相互合作,多角度、多途径地探究和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清明上河图》,体现了作者张择端对生活的精心体察和高超的绘画技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清明上河图》印证了北宋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活动重点:“虹桥码头”、“都市街景”部分
活动难点:如何挖掘“虹桥码头”画面背后的相关历史信息,以印证宋代社会相关情况活动年级:初一
活动过程设计:
1.展示《清明上河图》画稿实图,教师介绍画的基本情况。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杰出代表作,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以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习俗与繁荣。

画面中的汴河在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改造为济渠,流经开封,使开封成为重要的河运枢纽。


天我们就以这幅画为主题,开展一次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的活动。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画的内容、画的价值、画的收藏保存以及画师张择端等相关资料。

教师提出相关要求。

为了这节盼望已久的活动课,很多同学都作了准备,下面就交流一下你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交流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已经交流过的内容,不要重复。

3.多媒体播放全幅画卷,画外音介绍全画三部分内容。

之后教师提问:画面共分几部分,各部分的主题是什么?
4.从全画中截取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局部进行仔细欣赏。

第一部分“市郊村野”(屏幕显示文字)
指导生看图并创设问题: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相互交流,并用简练、优美的语言加以描绘。

明确画中所描绘的情景发生的时间。

这是全画的时间背景。

第二部分“虹桥逆流勇者上”(屏幕显示文字)
学生组长将题为“虹桥逆流勇者上”的节选图片分发,三人一张
屏幕显示“虹桥逆流勇者上”图片
进行”比比你的眼力”活动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查找、讨论画中的细节描写;
(2)进行班级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画面所反映的宋代社会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情况,从而认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画面中所呈现的、隐含的丰富内容。

对画面中的船(联想其他交通工具、造船技术、运载货物、水运发达)、建筑(联想不同阶层居住不同的房屋样式、小食摊食品种类与民族关系、茶肆与饮茶风俗)、人物(服装款式与民族关系、妇女缠足、面巾与封建专制统治)、桥(体现出的历史价值、绘画技巧)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广泛的想象。

学生总结该画面反映了宋代哪些方面的状况。

教师总结:这幅画反映了宋代丰富的物质文明河社会生活,是全画的高潮,也是后人了解宋代的一个窗口。

第三部分“摩肩接踵百业旺”(屏幕显示文字)
学生组长将“都市街景”图片分发给同学。

学生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可能在做什么?
(1)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查找、讨论、交流,明确图中有哪些身份各异的人物。

(2)学生选择其中某个身份或选取一组画面为素材进行画配文。

教师:让我们穿过时光的隧道,回到800多年浅的北宋开封,就走在这条大街上,你就是那位云游四方的僧人,对眼前的繁荣热闹,不免发一番感慨;你也许是位来京作买卖的商人,恰遇老友,他热情地向你介绍开封的情况;你也可能是位结伴同行的书生,走进一家茶肆┅┅形形色色的人物太多了。

选择你们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形式不限,书信、对话、小品都可以。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要求想象合理、创意独到,活化历史;适当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肯定合理、有独特之处,指出不合北宋实情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再现和体会北宋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

教师提出相关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学生交流表演
5.收获与感悟
生交流感受收获。

教师总结:整幅《清明上河图》无论状物画人,都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张择端对生活的体察入微河高超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印证了宋代封建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河民族间的交往融合,向后人展示了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

无论其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堪称“天下第一神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