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荐阅读文章

文体意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

今天做的“文体意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是我将近五六年来语文教学追索的思考和发现。我之所以进行有这样的思考和研究,是因为在长期教学的听课议课磨课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所有的课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教的,这是走入了一个惯性的迷茫,惯性是非常可怕的。我们的语文常常是这样的教法: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回归整体、小结作业。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如这般地教语文,面对所有的课文都这样教,这要产生多大的职业倦怠,还有什么样的勇气去进行我的职业教学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何谈专业的发展?何谈专业化

的成长?当我们面对这些惯性化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觉醒,如果你没有,你应该让自己逐渐逐渐开始反思,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们都用这一种套路,我可以这样说:意味着语文教学将产生更多的近亲繁殖。我们知道近亲繁殖的就有生理缺陷,语文之路也是一样的,闭门造车式的近亲繁殖最后落于的就是某种模式的课文课堂。我说的近亲繁殖也是这样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结果就只教了一堂课:整体感知、字词教学、语言感悟、回归整体、小结作业。这样的教学怎能不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课堂敬而远之呢?模式还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那就是食古不化、步步自封。

第八届阅读教学大赛之后,涌起的一股热潮是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当时在小语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老师认为“与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就是语文教学不需要分析,我说这个是非此及彼。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写在人生边上》,林语堂先生在《世相百态》也好,都有过这样的文章,“有人问:钱钟书,你是什么?”“林语堂,你是什么?”两位大师的回答惊人地相似:我是一团矛盾。没有什么是非此即彼的,教学研究更是如此。我们更要看到工具人文是一体,是融合的。当说到内容分析式时,不是不要内容,小学语文如果没有内容作为桥梁,没有内容作为阶梯,你去直达形式,那这个语文就会让人敬而远之。所以我说,模式具有可塑性。一旦到模式化,也就是内容分析式,加上一个“式”之后,内容分析就要不得了,因为你只会在知识层面平面地滑行。

在我们语文标准里,说语文是一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文字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认为这个清楚得很,这是2011年的课程标准与之前的课程标准最大的不同,也就是说它归约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在2011版里,还有这样的阅读教学的建议: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课程标准有这样明确的规定,我们为什么还要忽视这一切呢?究其以上种种,我提出了我的主张:语文教学必须张显文体意识。我认为文体相对于语言、文字、篇章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它归约了用怎样的语言、怎么的文字、怎么的段落、怎样的篇章去表达。一个诗人写诗歌与一个散文家写散文,它对于语言的把握、运用,对于

段落的把握和运用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切,除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我们还要张显文体意识,这个张显文体意识,也不要用非此及彼的二元论,不要上课就开始讲这是什么文体,然后才讲这种文体要教些什么。我认为,教这类文体要有体现这类文体的过程,而不是另外一种新的东西,超越了对内容的理解,对字词的教学。我们只是张显一种文体的过程。为什么要张显?因为它是一种比语言、文字、篇章更高级的一种语文形式,语文形式是语文的根本。

这几年来,我进行不同体裁课文的研究和教学,从文言文到古白话小说、到散文到叙事小说,到古诗到说明性文章,我都在尝试,因为有这些尝试,才有了我的这本书——《问道语文》。我怎么做的?先开发一个课例,花很长时间琢磨这种课例的教法,教出这种课文的文体特征,教出这种课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就是说它最需要最核心最强大的语文价值是什么,要把它寻找到,这是教一课,同时我要研究这一类,比如说,教《伯牙绝弦》,我会把小学里的另外三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艺》《两小儿辩日》都综合起来看看,研究文言文在小学阶段的落实,研究之后,我会形成一组文章,包括对其它文言文的细读、设计,包括对自己教的这篇文章的思考和感悟,在加上其它老师对我的一些评价,是这样研究一课,感念一组,如此才形成了一个系列,也正是背后有这样一课、一组、一群的研究,我才敢在今天提出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说实话,在我们当前,语文教学在文体意识上十分淡薄,原因何在?一种倾向认为,小学语文姓“小”呀,文体说得过早,会对学生造成搅扰,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我所说的张显文体意识,并不是说,是作为一个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课程标准说了,小学语文的语文知识要不要讲?要讲,但不作系统的讲授。我不是中学或高中,我仍然姓“小”,我通过我的语文手段、语文形式,语文的朗读如师生对读呀、师生交流呀来张显这种文体的特征。但我不会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文章,应该怎么教,所以要怎么写。另一种倾向认为语文跟文体的关系不大,不讲文体照样教,考试照样考呀,是的,考试照样可以考。对于教参的崇拜,可以使我们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考到高分,但是他不会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果不让他发现,文体有这样的特征,每一种文体要自己独特的韵味、独特的美感,独特的篇章结构,那么他永远对语文是混沌一片的,所以我说,究其本质,认为语文与文体关系不大,认为小学语文姓“小”,究其本质认为文体是语文知识层面的东西,是概念化逻辑化的东西,不具有感性直观的特征,我认为这个观点不对。我的想法,文体不只是个干瘪、枯燥的文学知识定义,它应当也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一个作家选择怎样的文体形式,不只是风格使然,有时也包含着表达内容本身的诉求,它是一个鲜活的存在方式,不要把它当成固定的、僵化的流变不居的东西,它是一个全息的整合的,把字词句段篇和谐地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生命结构,所以我说,它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作家在创作中,灵感出现,它的自然流露,有些甚至是神来之笔,才使我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体样式,如果进行我们的课堂之后,都用这样一种模式化的、程序化的学习,那么其中的文学体味、文学特色又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悦纳呢?当然,我不是说,张显文体就不需要字词教学,就不要整体感知,这是不对的。字词教学和硬体感知,是我们小学语文任何学段的规定动作,没有这切都不能谈文体的张显,更不能说阅读能力的提升,没有这一切,就不能谈语言文字的运用,回顾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有过小说、散文、古诗文,有时间可以去读一读这些。读后就会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