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三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日知录》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无稽.(jī) 谀.

佞(yú) 舛.漏(chuǎn) 菑畲..

(zī shē) 潢潦.. (huáng lǎo) 襟裾..

(jīn jū) 摭.

拾(zhí)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通⎩⎪⎪⎨⎪⎪⎧ 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动词,通晓)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 (动词,通行,通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形容词,普遍)

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量词,遍)

(2)易⎩⎪⎨⎪⎧ 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形容词,容易)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交换)世易.

时移,变法宜矣(《察今》)(动词,改变)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五蠹》) (动词,轻视)

(3)识⎩⎨⎧

士当以器识.为先(名词,见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并序》)(动词,认识)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动词,识别)默而识.

之(《论语·述而》)(动词,“志”,记住) (4)故⎩⎪⎨⎪⎧ 故.华而不实(连词,所以)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名词,老交情)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本来)大人故.

嫌迟(《孔雀东南飞》)(副词,仍然) (5)间⎩⎪⎪⎪⎪⎨⎪⎪⎪⎪⎧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

者(名词,……其中)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期间)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名词,一会儿)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量词,指房屋的间数)

彼节者有间.

(《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遂与外人间.

隔(《桃花源记》)(动词,隔绝)肉食者谋,又何间

.焉(《曹刿论战》) (动词,参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副词,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

(1)朝.满夕.

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2)人.

不通古今(名词作动词,为人,做人) (3)马牛而襟裾..

(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汲取)

(5)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6)乐.道人之善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7)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名,名词作动词,出名;重,形容词作动词,称道,推重)

(8)一.号为文人(数词作副词,一旦)

(9)无足观.矣(动词作名词,可观之处)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一号

..为文人

古义:两个词,“一”为“一旦”,“号”为“称,称为”。

今义:表示次序第一或等级第一位。

(2)空同大以为不平

..矣

古义:不以为然。

今义:由不公平的事引起的愤怒和不满。

(3)欧阳永叔与学者

..言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此子书之一变也。(判断句)

译文:这书虽名仍为《子》但已经历了变化。

(2)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扬雄说的“拾取了我的华丽形式,却没有汲取我的内在实质”。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国家有益处,对将来有益处。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句)

译文:对自己有害处,对别人无好处。

[常识·速览]

[识作者]

清学开山之祖——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

字宁人,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学者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开清代朴学之风气,给予后世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被梁启超称为“清学开山之祖”。

[知经典]

经世致用的文学经典——《日知录》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氏于初刻本卷首对此有说明,以示其笃学之志。《日知录》是寄托作者经世致用思想的一部书,内容大体分为三类:经术、治道、博闻。而核心则是“治道”。《日知录》中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丰富的。顾氏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表现出初步的民主思想。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整体·感知]

本课所选的《日知录》三则分别从文史的功用、著书的难易、文人的名与义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学以致用的务实思想,表明了作者“以实为宗”的学术

主张,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关心民族兴亡的精神品质。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一则,回答问题。

1.在《文须有益于天下》中,作者认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的理由有哪些?这些理由各自强调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个理由,即宣传事理、记政治得失、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这四个方面,可谓层次分明:“明道”是阐明为政理论,“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乐道人之善”是体悟人情。执笔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称得上“有益于天下”,这样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

2.顾炎武提出“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他不是为帝王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传闻,剽窃别人的东西,以及拍马屁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越少越好。而宣扬观点的文章,记录政治事件的史料,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表达了作者经世致用、资政育人的思想。这在作者生活的时代中,是最开明的。直到今天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第二则,回答问题。

3.“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这句话有什么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实际上是顾炎武回答了什么样的著作才有永久性价值的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