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图文详细讲解

动脉导管未闭,图文详细讲解
动脉导管未闭,图文详细讲解

一,动脉导管未闭

1,在学习动脉导管未闭前必须先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解剖胎儿的动脉血完全来自母体胎盘的脐静脉(以胎儿的心脏为起点,出心为动脉,进心为静脉),通过静脉导管(与动脉导管名字相伴,是连接脐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血管),进入下腔静脉,汇入右心房,这一股动脉血液三分之二通过卵圆孔进入左心房,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心脏,供应头颈上肢。

头颈上肢循环后的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回流到右心房,这股静脉血液和来自下腔静脉的完全动脉血液汇合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射出心脏,大部分的血液通过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供应腹部盆腔下肢。

降主动脉的髂内动脉分出脐动脉进入胎盘,进行物质交换

其中还有一部分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分支,通过肺静脉回到左心房,这部分血液进入到左心室,通过主动脉射出;另外一部分血液是下肢盆腔腹部的血液回流到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2,掌握动脉导管闭合机制

(1)动脉导管闭合的解剖生理机制:

动脉导管的结构与主动脉及肺动脉均不相同,大部分的组织是螺旋状排列的平滑肌,当其收缩时候,可以保证导管的长度不变,管腔的直径缩小,使导管内膜对合。但是前提需要动脉导管内弹力纤维层发生断裂,然后形成局部内膜垫,如果这两个前提没有发生,动脉导管就无法关闭。

(2)影响动脉导管平滑肌收缩的两个重要因素

血氧浓度和前列腺素,前者是促进作用,后者是抑制作用

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壁对于高氧的敏感度低,对于前列腺素的敏感度高,所以早产儿的动脉导管发生率高

(3)正常新生儿动脉导管纤维化的解剖闭合(真正意义上的闭合)

的时间

生后2-3周,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在一岁后闭合的可能性极小3.病理解剖

(1)动脉导管位置

动脉导管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动脉分叉偏左肺动脉侧。

主动脉峡部:主动脉缩窄段病变的部位绝大多数(95%以上)在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接处,亦即主动脉峡部

主动脉峡部

(2)正常动脉导管长度及直径

内径是3.5mm,外径5-6mm,长度1.25cm

(3)未闭动脉导管解剖形态分类及各个特点

管形、漏斗形、窗形和动脉瘤形

管形:多为中小导管,手术中分离结扎困难小

漏斗形:最多见的1种,导管的主动脉端显漏斗样膨大,向肺动脉侧变细,最细的动脉导管颈部靠近肺动脉,是分离后结扎的部位窗形:较少见,多为巨大导管合并肺动脉高压,管壁薄,手术难度大,分离过程引起破裂,导致大出血的机会较多

动脉瘤形:不多见,导管总部显瘤样膨大,壁薄,手术中应该小心

(4)动脉导管三角

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导管、左喉返神经、心浅丛。

左喉返神经在动脉导管上端不远处丛迷走神经分出,由前向后绕动脉导管下缘绕动脉导管下缘向上,沿食管、气管沟走形,手术中损伤导致声音嘶哑。

4.病理生理

早期时候左向右分流,肺动脉的血液增加,导致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回流到左心房及左心室的血流增加,导致左心系统的前负荷增加,左心系统增大,严重时候会导致左心衰竭;后期因为长期肺动脉高压,肺小动脉管壁增厚,血栓形成,导致不可逆的阻力性肺动脉高压,形成右向左分流,右心室的血液增加,负荷增加,导致右心室肥厚,导致三尖瓣关闭不全,静脉系统淤血,最终导致右心衰竭

5.临床表现

(1)症状

当出现右向左分流时候,由于动脉导管在主动脉峡部,来自右心室的静脉血直接进入到降主动脉,所以出现差异性紫绀,下肢紫绀较上半身紫绀明显,

(2)体征

1)心脏局部体征

视诊:由于左心室肥大心前区抬举样搏动,婴儿期95%的病儿有这种表现。

触诊:肺动脉瓣区(胸骨左旁第二肋间)可以触及震颤,多为连续性,也可能仅限于收缩期,由于压力较高的主动脉血经导管快速进入肺动脉造成

听诊: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收缩期加强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由于压力的差异,也可出现没有杂音或是仅为收缩期的杂音。肺动脉高压病人,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和第二音分裂(正常时候肺动脉瓣关闭时间晚于主动脉瓣,只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太短,无法发现,当肺动脉高压时候,两者之间的差距更加的远,出现了第二心音分裂);还可以听到肺动脉瓣区的泼水音(因为肺动脉扩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奔马律(心力衰竭)。二尖瓣区的舒展中晚期的隆隆样杂音(进入左心室的血液过多,相对二尖瓣狭窄)。

2)周围血管体征

血压改变,收缩压正常或是略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可以有“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征”“腹股沟股动脉枪击音”

(3)X线检查

1)临床上直径0.5cm以下的动脉导管,

胸部X片正常或是轻度改变,左心室轻度扩大,主动脉结正常或是稍增宽,肺动脉段正常或是稍隆起,肺血稍增多,肺纹理清晰

2)直径0.5-1.0cm的动脉导管

心影明显增大,尤其是左心室,左动脉结增宽,肺动脉段隆起,肺血明显增多,肺纹理粗乱,透视下可见肺动脉搏动活跃,即所谓的肺门舞蹈症

3)直径在1.0cm以上的动脉导管

右心室右心房扩大,加上左心室左心房扩大,形成全心扩大的征象,肺动脉段可显球样扩展,肺门血管扩张增粗,肺纹理粗乱肺内可有云絮状渗出,随着肺动脉高压的加重,肺野远端的血管变细,出现肺血管残根征,然后因为右向左分流出现缩小。

(4)心电图检查

无特殊意义

(5)超声心动图

M型,对于动脉导管无特异性

B型,可以直接显示主动脉分叉处与降主动脉之间有一管形通道,可以测得导管内径及长度。彩色多普勒可以观察到血流分流的方向和计算出分流量,评估肺动脉压力的情况,可以显示合并畸形的情况。

(6)右心导管检查

可以直接测定肺动脉压力、血液分流量,如果右心导管可以在肺动脉分叉处经过动脉导管直接进入降主动脉那么可以明确诊断。但是绝大多数患者不需要做这个检查。

(7)升主动脉造影

复杂合并畸形是否有动脉导管未闭,升主动脉造影仍是“金标准”

六、自然病程

动脉导管未闭的直径在0.5cm以下患儿可以无明显症状,生长发育不受影响,粗大直径患儿常常因为心衰或是肺部并发症早期死亡。

七、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仍以外科手术为主。早产儿可以通过应用合成的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促进动脉导管闭合。

(1)手术适应征

由于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的儿童或是成人远期自然预后不佳,并且有发生感染性内膜炎的危险,除了症状不明显的幼儿可以延期手术外,一般情况下,一旦确诊应该手术。较为理想的手术年龄是3-5岁1)早产儿动脉导管发生率远远高于足月儿,且出生后自然闭合率高,对于这类病人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吲哚美辛(0.2mg/kg)20min

静脉用药作为首次剂量,12和24小时后重复给药,可使外科手术率由27%减少到5%。总剂量不能超过6mg/kg。

2)婴儿期(一岁前)如果没有明显症状可以延期手术(因为一岁前还有可能闭合,所以婴儿期没有症状可以延期手术,一部分的患儿可以自己闭合。如果出现药物不能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需要考虑及时手术。

3)幼儿期(一岁到三岁)及以上年龄组病人一旦确诊,应该手术(因为大于一岁以后就不可能自行闭合了,所以一旦发现就手术),如果有心衰应该控制后再手术,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肺血管的继发性病理改变处于可逆阶段,血流动力学仍以左向右分流为主,可以手术。严重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明显,手术死亡率很高,术后改善不好。

4)合并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原则上用抗生素控制,待感染控制2-3个月后再手术。现在由于抗生素效果好,控制感染的时间也不是这么严格,如果感染不能控制或是反复出现肺栓塞的患者,应该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限期手术。

5)合并肺部感染

应该控制感染后再手术

(2)禁忌症

1)合并严重的肺动脉高压

已经形成右向左分流为主,临床上出现明显紫绀和杵状指的患者2)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

动脉导管未闭作为代偿通道而存在,如法洛四联症、主动脉中断法乐四联症:病理解剖特征有四点:①肺动脉狭窄,②心室间隔缺损,③升主动脉开口向右侧偏移和④右心室向心性肥厚,右向左分流。

主动脉弓中断为主动脉弓的某一段完全缺如或因极度的发育不全形成闭锁,造成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之间失去正常连接,降主动脉多连接到肺动脉上,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常是患者存活的重要条件(因为两者都是左向右分流,左心室的动脉血液进入右心室通过肺动脉进入降主动脉)。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或双向分流,导致肺动脉高压,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以及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患儿出生后,由于室间隔缺损,大量的心内左向分流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同时动脉导管正在闭合,使左心后负荷增加,绝大多数病人在新生儿期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很快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无尿症。随着动脉导管的闭合,鼓动脉搏动会在短时间内(以小时计)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上下肢会出现差异性紫绀。1977年以前,这些症状导致该疾病手术死亡率极高。在使用前列腺素E后,动脉导管可以重新开放,股动脉搏动也会重新出现。由于血液在心内混合,减少了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之间的血氧饱和度差异,上下肢差异性紫绀不明显,患者症状减轻,手术成功率也大大提高。

(3)手术方法

1)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最为常用的方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和成年人

A,对于粗大导管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分离导管前应将动脉收缩压控制在70-80mmHg以下

B,结扎线用不可以吸收的10号丝线,浸泡看活生生溶液中,既可以减少感染机会,套线过程中又润滑不涩

C,先结扎动脉导管的动脉段,结扎时助手用手触探肺动脉端,直至细震颤完全消失,,然后再结扎肺动脉段

D,如果导管较长,两结扎线之间可以再结扎或是缝扎一次,对预防残余分流有一定作用。

E,对于直径超过1.5cm的巨大动脉导管,可以用加有垫片的结扎线结扎动脉导管,这样可以防止导管结扎割断

F,准备结扎前要常规检查几点事情:

血库备血是否可以随时用;

台上有无备好的无损伤血管钳;

吸引器是否可靠;

出血回收装置是否可以正常工作。

2)动脉导管未闭钳闭切断缝合术:适用于成年人,粗大动脉导管和并有严重肺动脉高压的病人

A,行体表降温,将收缩压降到70-80mmHg

B,在导管的前后端的主动脉上各套一根阻断带,以备控制导管出血时急用

C,动脉导管周围分离后,用进口优质专用导管钳,分别在导管的主动脉及肺动脉两侧各放一把,如果是国产的导管钳需要各放两把。钳

闭合的顺序先主动脉侧然后肺动脉侧

3)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闭合动脉导管(不常用)(适用于部分诊断心内畸形而漏诊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还有就是严重肺动脉高压合并小导管的病人,术中探查也难以肯定的病人;粗大导管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动脉导管钙化,或是肺动脉侧有赘生物需要术中同时清除)A,将鼻咽温度控制在32-34度之间,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暂时降低体外循环灌流量,切开肺动脉干远端,用手指按堵动脉管道开口或是用球囊导管放入导管主动脉侧阻断导管血流

B,导管开口在1.0以下者可以用带小垫片无创涤纶线间断褥式缝合导管开口

C,如果开口大于 1.0cm,应用补片修补,用带小垫片无创涤纶线间断褥式缝合导管开口全周,然后取与开口大小相当的涤纶补片穿线结扎,闭合开口

4)胸腔镜下钳闭动脉导管(不推荐)

此法创伤小,仅用于小儿和小型导管,术后并发症发生机会大于开胸手术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1-10T11:55:23.8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导读]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03)【中图分类号】R4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20-01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本组病例中有2例,此时需采用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常可显示动脉导管。 蘑菇伞堵闭器的选择:蘑菇伞堵闭装置有6种型号,我们选取比动脉导管未闭最狭窄处直径大2.0~4.0mm的堵闭器,但其伞面直径应小于或等于动脉导管壶腹部直径,以避免医源性主动脉狭窄。一般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经过左肺动脉流速超过1.5m/s时,可以认为有医源性左肺动脉狭窄[2]。并且临床研究发现有左肺动脉灌注减少现象[3]。 介入治疗方法:除按常规操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递送鞘通过PDA后不宜过度向降主动脉递送,以免引起此鞘折叠而使递送堵闭器困难及堵闭器变形。另要记住蘑菇伞在释放前有一被释放钢丝向肺动脉端向下、向前上的牵引,一旦释放,则蘑菇伞位置将向前下改变而突向主动脉,易引起左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2]。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认为,经导管蘑菇伞堵闭术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非开胸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asura J,Walsh KP,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 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a new.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s[J]. JACC,1998,31:878-882. [2]高伟,周爱卿,余志庆等.蘑菇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及方法学再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 267-269. [3]Justino H, Justo RN, Ovaert C,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transcatheter closure methods of persistently patent arterial duct. Am J Cardiol, 2001,87:76-8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返回]操作名称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返回]别名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返回]准备 术前各项准备。 1.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0.035″(14 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5圈)、5mm(5圈)6.5mm(5圈)及8mm(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相关化验检查。 8.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术前4h禁食水。 11.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返回]方法 1.做好术前准备 2.手术方法 (1)诊断性心导管术 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2)操作步骤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准入考试试题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孟祥春 1,关于动脉导管的描述,下列哪项正确? a,动脉导通常位于主动脉峡部和肺总动脉的左肺动脉侧, b,动脉导管是胚胎时期第六对主动脉弓没有退化而来。 c,正常人为左位主动脉弓,未闭动脉导管的肺动脉端通常开口于左、右肺动脉分支处略偏左侧。 d,右位动脉弓者,动脉导管位于无名动脉根部的主动脉和右肺动脉之间。 e,动脉导管与主动脉连接部位近端的夹角为锐角,与远端的主动脉夹角为钝角。 2,动脉导管按其解剖形态可分为: a,管状 b,漏斗状 c, 窗形 d,哑铃形 e,动脉瘤形 3,Krichenko根据动脉导管未闭造影的具体形态将PDA分为: a, A型:PDA较长,最窄处位于肺动脉端, 主动脉开口处有深而宽的壶腹部(漏斗型),根据狭窄处与气管的关系又分为A1、A2、A3,即前缘、中、后缘。 b, B 型:PDA较短,最窄处位于主动脉端。根据狭窄处与气管的关系又分为B1、B2、B3,即前缘、中、后缘。 c, C型:PDA呈管型,无收缩部分,主动脉端无壶腹部。 d, D型:整个PDA有多处收缩部分(类似于哑铃型) e, E型:PDA形状奇异,呈很长的圆锥状,导管收缩部远离气管阴影的前缘(类似于鹰嘴状) 4,有关PDA的病理生理的叙述,下列哪项正常? a,,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故血流在收缩期和舒张期持续地流向肺动脉。 b,分流量大小取决于导管直径大小和主、肺动脉间的压力阶差。 c, PDA分流量可达4-18L d,大量的血流向肺动脉,肺动脉可早期出现肺动脉高压,久之可出现阻力性肺动脉高压,表现为差异性青紫。 E大量的血经肺循环回流入左心房、左心室,使左心系统容量负荷增加,左心扩大。可早期出现左心衰竭。 5,关于PDA的心电图特点,下列何项正确? a, 一般为窦性心律。 b, 轻症PDA,心电图可正常。 c, 较粗大的PDA可出现肺动脉高压的心电图表现如右心室肥厚。 d,可出现左心房肥大;左心室容量负荷增加的心电图表现。 e, PDA介入后一般不出现心律失常。 6,PDA心脏杂音特点有: a,典型的心脏杂音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的机器样杂音,程度约3-5/6 b,也可出现单纯的收缩期杂音。 c, PDA较小者可无心脏杂音。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2T08:38:24.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柏东 [导读] 根据病变特点可行导管结扎术或导管切断缝合术。 李柏东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10-02 【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可分为管型、漏斗型及窗型。本畸形使流经主动脉的血液向肺动脉分流,致肺循环的血流量增多,左心室的容量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扩大、肥厚以及肺动脉高压。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病变较重者,有劳累后气急、心悸、乏力和其他心力衰竭表现。患者较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体征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多数伴有震颤。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往往只有收缩期杂音。 2.心界向左下外侧移位,心尖搏动常强而有力。 3.分流量大者,心前区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短促低调舒张期杂音。 4.收缩压稍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有水冲脉等周围血管体征。 5.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P2增强。 6.伴右向左分流者,可出现发绀,其特征为下肢较上肢明显,故可能仅表现为杵状趾。 【检查】 (一)体格检查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周围血管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左向右分流程度较轻者,胸片可正常。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及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增粗,主动脉结增宽。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增大,肺动脉主干显著增粗而肺野外围血管细小。 2.心电图病变轻者,心电图可在正常范围内;若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肥大。有肺动脉高压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室肥大图形。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并可直接显示经未闭动脉导管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的高速湍流。 4.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0.6容积),有时导管可通过未闭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中。 5.逆行主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导管的形态和大小。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症状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动脉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差异性青紫。 2.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可以明确动脉导管大小、形态及肺动脉压等,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定压力。 (二)鉴别诊断 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治疗常规】 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一)内科治疗 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治感染和心力衰竭。 (二)介入治疗 1.适应证 (1)Amplatzer法: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②外科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体重≥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相对适应证】 1.体重4~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2.“沉默型”PDA; 3.导管直径≥14mm; 4.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 5.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禁忌证】 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 2.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肺总阻力> 14woods;

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4.依赖PDA存活的患者; 5.合并其它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介入器材选择】 有以下几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蘑菇伞型封堵器(AmplatzerPDA封堵器及国产类似形状封堵器)。 (一)蘑菇伞型封堵器 封堵器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呈蘑菇形孔状结构,内有三层高分子聚酯纤维,具有自膨胀性能。Amplatzer封堵器主动脉侧直径大于肺动脉侧2mm,长度有5mm、7mm和8mm三种规格,肺动脉侧直径可分为4mm~16mm7种型号。国产封堵器与其相似,但直径范围加大。 (二)弹簧圈 包括不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Gianturcocoil和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Cookdetachablecoi1、PFMDuct-Occludcoil,多用于最窄直径≤2.Omm的PDA。 (三)其他封堵器

包括AmplatzerPlug,成角型蘑菇伞封堵器,肌部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等。其中AmplatzerPlug多用于小型长管状PDA,而后三种多用于大型PDA。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术前讨论。 5、全麻患儿术前一日晚上10点以后禁食,当日晨4点以后禁饮。 6、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送全麻通知单到南楼3楼麻醉科。 7、建立静脉通道。 8、术前1/2~1小时使用抗生素1次。 【操作过程】 1.麻醉婴幼儿采用全身麻醉,术前5-6h禁食水,同时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 行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样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四)标准住院□为2-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未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未闭

动脉导管呈管型且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进入该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大龄儿童)或全麻(儿童患者)。 2?手术植入物:动脉导管封堵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术后回病房。 2?观察生命体征。 3?必须复查的项目: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返回]别名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返回]准备 [返回]方法

①Amplatzer法:静脉推注肝素50U/kg。先用端侧孔导管将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从肺动脉侧经PDA送入降主动脉,然后保留加硬导丝,撤出端侧孔导管,再沿加硬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降主动脉。选择比所测PDA最窄直径大2~4mm的封堵器(小儿可达6mm),将其安装于输送钢丝的顶端,透视下沿输送鞘管将其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固定盘完全张开后,将输送鞘管及输送钢丝一起回撤至PDA的主动脉侧。然后固定输送钢丝,仅回撤输送鞘管至PDA的肺动脉侧,使封堵器的腰部完全卡于PDA内。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或仅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且听诊无心脏杂音时,可操纵旋转柄将封堵器释放,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②可控弹簧栓子法:经股静脉顺行法:穿刺右股静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降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将3~4圈栓子置于PDA的主动脉侧,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弹簧栓子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残余分流时,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经股动脉逆行法:穿刺右股动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肺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肺动脉,将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其余几圈置于PDA的主动脉侧。若弹簧栓子位置、形状满意后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10min 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成功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 3.术后处理 (1)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20h,局部沙袋压迫6h。 (2)用抗生素3d。 (3)术后24h、1、3、6及12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返回]注意事项 1.直径≥14mm的PDA常合并较重的肺动脉高压,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目前多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或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大直径的PDA。 2.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封堵,术前应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若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3;股动脉血氧饱和饱和度>90%;可考虑行封堵术治疗。首先进行封堵试验,采用球囊或直接用封堵器封堵,若肺动脉压下降(30mmHg以上或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以上),主动脉压力无下降及股动脉血氧饱和饱和度上升,病人无不良反应,且造影显示无或仅微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但应注意避免过大封堵器造成的主动脉弓降部及左肺动脉狭窄;另外,术中操作要轻柔,一旦不成功应保证将封堵器顺利收回鞘管内,以防止损伤PDA及发生肺动脉夹层等。如试封堵后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 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 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 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 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 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 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 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 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 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 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 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 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 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 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 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 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 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 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 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 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的诊断】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方案一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 一、适应证 (一)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 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提示:≥14mm的PDA,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 (二)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单个Cook栓子≤2 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二、禁忌证 (一) Amplatze法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二)弹簧栓子法 1.窗型PDA。 2.余同上。 三、操作方法 (一)术前准备 1.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2.相关化验检查。 (二)诊断性心导管术局麻或全麻下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 Closure of pate nt ductus arteriosus [返回]概述 动脉导管未闭(PDA )封堵术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 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操作名称 [返回】 动脉导管未闭圭寸堵术 别名 [返回】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 Amplatzer 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 单个Cook栓子w 2.0mm;单个pfm栓子w 3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 >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1. Amplatzer 法 (1 )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4)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

(5 )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窗形PDA。 (2 )余同上。 [返回]准备 术前各项准备。 1. 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 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 〃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 )及0.035 ”(14 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 , 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 (5圈)、5mm (5圈)6.5mm (5 圈)及8mm (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 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 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 相关化验检查。 8. 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 术前4h禁食水。 11. 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返回]方法 1. 做好术前准备 2. 手术方法 (1 )诊断性心导管术 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 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2 )操作步骤

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临床分析

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5-05-06T15:21:10.11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4期供稿作者:姚艺张刚成沈群山尚小柯王利军肖淑娜[导读] 细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方法学适当,效果良好,应选择适当的封堵器,注意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观察。 姚艺张刚成沈群山尚小柯王利军肖淑娜 武汉大学亚洲心脏病临床学院国家级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培训基地先心病房武汉 430022 【摘要】目的熟练掌握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封堵。方法回顾118 例细小动脉导管介入封堵,分析术前资料,术中封堵器选择,术后效果,术后1、3 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117 例即刻封堵成功;残余分流32 例,1 例封堵后27h 发现降主动脉狭窄,急诊外科取伞及PDA 缝闭后死亡。1~3 个月随访封堵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好。结论细小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方法学适当,效果良好,应选择适当的封堵器,注意术中、术后的各项指标观察。 【关键词】细小;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中图分类号】R4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4-147-02 细小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内径小于3mm [1],其杂音可以轻微,也可以不出现,封堵难度较大。本文对我院2013.03至2014.03月共118例细小PDA封堵病例进行回顾,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病例共118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4例、卵圆孔未闭6例,外科结扎后再通1例,合并中度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返流各1例。将病例分为儿童组、成人组。儿童组共99例(男28例,女71例,年龄4个月至17岁,体重7.2~50kg),其中无杂音24例。成人组共19例(男性5例,女性14例,18~56岁,体重44~72kg),其中无杂音6例。所有病例均无心功能下降、栓塞及感染性心内膜炎事件发生。 二、方法 于局麻或复合麻醉下穿刺右侧股动、静脉,置入血管鞘,常规先行心导管测压,左侧位90度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证实为细小PDA,然后建立股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轨道,选择腰部较该直径大4~8mm的封堵器。均静脉侧送入输送鞘,经肺动脉侧释放。释放封堵器后,再次降主动脉造影,判断封堵效果。术后1天复查经胸超声、胸片,无异常第2天即可出院。共植入Amplazter 封堵器(ADO-I)102例,Plug 15例,明胶海绵 1例。 三、随访:规定术后1、3、6、12个月复查超声、胸片,判断封堵器的位置,有无残余分流、左右肺动脉和降主动脉的狭窄,测量各项参数。实际仅完成1m复查者占大多数,占83.3%,因此结果以1m资料进行统计,无1m资料者,则统计第3个月资料。四、统计学的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数据分析系统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术前、后资料对比应用配对t检验,组间对比应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间心胸比、PDA最小径、平均肺动脉压无差异。因年龄因素,LAP、LVd、MPA无比较性。两组病例介入术前、后心脏均有明显减小(表现在左心房、左心室径、主肺动脉直径、心胸比),P<0.05。选伞上,并未因儿童PDA弹性大而选择伞偏大。见下表。 注:PDA封堵伞型号以小头直径统计 儿童组1例死亡,其造影资料如下图:图1示PDA细小,显影极淡,图2示封堵伞左盘与降主动脉成角,且堵塞部分降主动脉,前后径计算堵塞直径约71%,图3示腰征过于明显,呈钉样,封堵伞中轴角度有明显改变。 该病例介入当天发热,频繁呕吐,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弱,查心脏超声:封堵术后降主动脉狭窄。于封堵后27h 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行取封堵伞+PDA 结扎术,术后出现胸段脊髓缺血、应激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重症感染及脓毒性休克,最终死亡。 其他所有患者中无再通、封堵器脱位、肺动脉狭窄、溶血等合并症,中度瓣膜返流均减为轻度。 讨论: PDA发病率高,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21%,新生儿、无心衰的PDA无需处理,观察到8kg后未闭合则需要处理[2]。有认为细小型PDA 对于心脏不造成病理生理的影响,价值在于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3-5]。本组资料提示:细小PDA分流量对心脏结构的影响是存在的,因此积极治疗是有必要的。资料中,封堵成功率达99.1%,Drighil等研究中Amplazter动脉导管封堵器可应用于体重低于8 kg的婴儿[6],加上目前Plug、二代Amplazter伞(ADO-Ⅱ)的出现,器材日趋完整。细小PDA封堵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总结如下;1、轨道建立;如常规从肺动脉侧不能通过PDA,则用长泥鳅导丝由动脉端探过PDA入肺动脉,用抓捕器从肺动脉抓取后,经股静脉出体外;或直接经股动脉鞘送入导

新编整理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房缺术中的应用】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房缺术中 的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均行TTE或TEE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应用TTE或TEE引导监测封堵器的释放。根据引导方式,分为A组30例,使用TTE引导监测;B组22例,使用TEE 引导监测。术后使用TTE随访。结果:A组29例在TT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下腔静脉缘较薄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6.67%;B组21例在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1例因ASD过大未封堵成功,成功率95.45%。A组TTE术前检查ASD直径3~27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36mm,B组TEE术前检查ASD直径4~36mm,实际用封堵器大小8~40mm,A组ASD直径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封堵器大小小于B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D直径与封堵器大小间相关性均较好。50例随访3~6个月以上,效果良好,均无并发症。结论:依靠TTE或TEE 选择封堵器、术中引导监测ASD介入封堵治疗可以顺利完成。TTE 及TEE是引导ASD介入封堵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关键词】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封堵 ApplicationofEcm,平均(18.25±6.44)mm,均封堵成功。临床常用的国产封堵器最大直径为42mm,介入封堵治疗一般宜选择ASD

最大径36mm的病例封堵治疗的风险是封堵器脱落引起相应的并发症。为避免风险,本组对于30mm以上的ASD均采用TEE引导。其次是确定ASD各残缘情况,TTE检查时须清晰显示ASD各残缘长短、软硬状况,准确测量残缘径。通常认为,ASD残缘径≥5mm是封堵治疗成功的保障,但临床实践中,主动脉根部缘不足或缺乏较为常见,这并非介入治疗的禁忌证。上腔静脉缘、下腔静脉缘、二尖瓣根缘、后上房顶缘除必须≥5mm,其厚度、回声及活动度也是保证封堵成功的关键。对于残缘较薄、回声较弱、部分左右摆动者以及TTE显示残缘不清而致不能准确测量残缘径者,本组均选择TEE引导。TEE引导的1例失败病例,术前TTE显示ASD最大径34mm,下腔静脉残缘为5mm,而TEE下显示下腔静脉残缘有一部分软缘,因此,将最大径测量至较厚、较硬处,TEE结果显示,ASD最大径36mm,下腔静脉残缘3mm,尝试放置42号封堵器未成功。改为常规外科修补术,术中探查,下腔静脉残缘部分软缘极薄,不适于固定封堵伞。除ASD大小和残缘情况外,一些特殊病例也选择TEE下引导。1例术前TTE显示为双孔ASD,小孔约5mm,大孔约12mm,但孔间距显示不清。在TEE下,清晰显示孔间距为6mm,分别放置8号和16号伞获得成功。对于双孔ASD,如孔间距过小,可单独放置大伞遮盖双孔;孔间距较大者,须先放置小伞,再放置大伞盖住部分小伞,介入术中必须精确引导导丝先穿入小孔。对于孔间距的判断、引导导丝进入小孔,TEE明显优于TTE。2例合并房间隔膨出瘤,TEE下显示边缘较软、封堵器放置后位置不能固定,经反复尝试、更换大号后封堵成功。文献[6]报道,ASD并膨出瘤封堵时,宜选择直径偏大的封堵器尽量夹闭整个瘤体,重建房间隔形态,使封堵器与房间隔平行,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及治疗

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先天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是否有症状都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动脉导管未闭并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当作别论。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症状: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症状: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如分流量小,常无症状。 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Ⅱ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听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包括: 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检查: 1、X-线。 2、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 4、心导管检查。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适应证: 所有诊断明确的婴幼儿或成人,无论有无症状,如无禁忌证均可考虑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下列情况尤须进行手术: 早产患婴如出现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经内科和药物疗法无效,应行抢救手术;足月患婴如有心力衰竭或进行性心脏扩大,可及早手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只要以左向右分流为主,即所谓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应予以手术。患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暂缓手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待治疗后2~3月再进行手术。但不能控制感染则争取手术,术后感染常很快得到控制。至于其他心内畸形可按病情同期施行纠正术或分期手术。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禁忌证: 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未闭动脉导管起代偿作用,如在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闭锁、主动脉弓中断等,在未纠正心血管畸形之前不能闭合导管。严重肺动脉高压,以右向左分流为主患者,导管已成为缓冲肺动脉高压的引流管道,临床上心杂音很轻或消失,发绀出现,静止状态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右心导管检查肺血管阻力大于10wood单位。,则不宜手术。 3.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方法有两类,即一般手术法和体外循环手术法。前者又分为结扎法、钳闭法和切断缝合法,可据患者年龄、导管类型、肺动脉压高低、技术设备条件等加以选择。小儿动脉导管细长管型者可采用结扎法和钳闭法,简便安全有效,是最常用的方法。导管粗短窗型者,结扎不易完

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

【编号】B4.2.2.45.1 【名称】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 【别名】PDA堵塞术 【适应证】 1.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适用于PDA直径小于1cm或小于股动脉直径、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 2.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适用于各型PDA,体重大于5kg的患儿。 3.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 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4.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禁忌证】 1.重度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者忌用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和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2.Amplatzer法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4)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3.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准备】 1.药品 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 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0.035″(14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5圈)、5mm(5圈)6.5mm(5圈)及8mm(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相关化验检查。 8.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术前4h禁食水。 11.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 1967年Porstmann通过心导管经动脉将泡沫塑料塞堵于动脉导管部位获得成功,我国8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和推广该法。由于该法不适宜在5岁以下小儿中实施,1976年R as h kind开始研制适合该类患儿的其他方法,1978年创造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1.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Porstmann法) 先将细长的纤维钢丝设法从股动脉端插入并穿过动脉导管,经右心再由静脉端拉出,建立股动.静脉钢丝轨道。再将预先制备的泡沫塑料塞沿轨道钢丝由动脉端送至动脉导管,使塞子停留在正确位置予以堵塞。即刻听诊如杂音消失表明栓塞成功,重复主动脉弓部造影证实疗效。 2.经静脉双盘堵塞法(R as h kind法) 该法采用双盘闭合器,将直径12~17mm的两个泡沫圆盘分别固定在相连的两个弹性支架上,形成双伞状结构。压缩两个圆盘后从股静脉通过导管系统置入,导管头部通过PDA后推出第一个圆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