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之妙存乎 一心
一、导论:中心论点
概说
二、本论
分论(一)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 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 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三、结论
分论(二)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 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列举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 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 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 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 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பைடு நூலகம்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明确: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
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境界。 具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含蓄蕴藉,饶有余味。
能达到什么效果?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 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 “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 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 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 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第三层次:第二分论点(11---14段)
“一”字却具有“乘一 总万”、“以少总多”之 妙,是“满”、“完全” 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 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
以上所说的“一”都表示数量少。但又很 多时候“一”可以有其他妙用。
一方面:“一”还有什么妙用呢?用文中原话回答。举了《游园不值》 的例子, “一枝”的特殊含义是什么?由此可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 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 “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其次,“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 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用文中话来回答)
明确:说明“一”字在我 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 往往以“一雁”、“一鸟”之 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 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的主要内容。 3.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
来回答。 4.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 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 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 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 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 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 字的命意。
“身轻一鸟过”北宋汴京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的《杜 甫诗集》,他如获至宝。但由於这本书保管不善,致使有不少诗句中 的字都脱落了。有一次,陈舍人读到《送蔡都尉诗》时,发现「身轻 一鸟□,枪急万人呼」一句的「鸟」字后面少了一个字,他反复斟酌, 始终不能断定那是什麼字。有一天,他和几位诗友谈论诗文时,提出 了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补上一个最恰当的字。有人写出一个「疾」 字,认为「疾」字最能表现蔡都尉轻快迅速的纵跳功夫。有人认为不 好,因为「身轻一鸟疾,枪急万人呼」上句的「疾」字与下句的「急」 字,无论在读音或意思上都太接近,显得有点重复。又有人写出「度」 字,但陈舍人认为「度」字用在此处显得太生硬,也显不出身轻如鸟 的特点。有人更提出用「落」、「起」、「下」等字,但大家都不满 意。后来,陈舍人在别处找到了一本比较完整的《杜甫诗集》,翻到 《送蔡都尉诗》一看,原来那句是「身轻一鸟过」。用「过」字来形 容蔡都尉跳得又高又快,像一只鸟在眼前飞过一样,确实恰当不过。
诗歌是什么意思?引用诗歌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 玉。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 边。人们不知寒梅因靠近溪水而早发,以 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第二部分:本轮部分
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 一方面: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这类“一”字要正真获得艺术审美效果,需要一个条件,是 什么?用原话回答。
另一方面: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 “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详写《虞美人》:“一江”具有特殊的意味。 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一夜”等为例,这些
作者简介
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岳 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 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 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 的匠心独运。
课文整体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为导论,引出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 第三部分(第15段)为结论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 “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 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 “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 “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 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 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 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 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 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 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 “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 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 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在抒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部分:结论部分(第15段)
总结上文。总结了那几层意思?
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 字,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 艺术的特殊功能。
2,同时,也指出“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 抒情言志,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 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 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 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 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 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 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 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本轮部分
第一层次:(3—4段)概说 1. 用了什么例证? 2. 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 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以 《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 理论的研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 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华夏文化与审美意 识》、《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 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论》等。作 为古代文论与文艺美学家,张文勋将深 奥的理论探索和具体的古典诗词赏析相 结合,所著的《诗词审美》从心物感应、 情志合一等许多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 动中的特殊现象,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 美学理论的主要命题。
写作特色: 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 赏相结合。 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 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
论证方法: 例证法、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文章以“一”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 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提出“一些极其 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旺旺能使之 新意层出,妙趣无穷”“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等精辟观点。
3,最后,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 的艺术才能。
作用:呼应论点,强调了主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给我们的启示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
意境”的语言运用之妙。 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赏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
阐释理论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 语言的运用之妙。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 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 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 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 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 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 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