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第五章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ppt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网络开发模式
应具备下列要素: •一是“节点”,即增长极的各类中心城镇; •二是“域面”,即沿轴线两侧“节点”吸引的范围; •三是“网络”,由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 要素的流动网即交通、通讯网组成。 网络开发就是已有点轴系统的延伸,提高区域各节点间、 各域面之间,特别是节点与域面之间生产要素交流的广度和 密度,点与点之间形成多路径的联系通道,形成纵横交错的 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网络,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 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 经济网络的联系,或者将区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四周区域扩 散,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调 度组合。
(二)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协同演化规 律
薛普文 (1988)提出与部门结构演变相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 四阶段模式。
1.低水平的均衡阶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济活动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围内的封闭式循 环,这个阶段区域处于准封闭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 经济结构中,区域经济水平低下,经济主体是农业, 还有本地服务的商业,地方农产品加工业和地方小 型制造业等,区域被以相互孤立的县城为中心的各 个较小封闭区域所划分形成低水平,均衡的,稳定 的城镇体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一)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 他将地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区: (1)核心区。为新工业和技术革新发源地; (2)上进过渡区。为投资增加,农业生产力提高,移入人 口多于移出人口的地区; (3)后进过渡区。为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力很低,青壮 年劳动力移出的地区; (4)资源边际区。能与核心区合作无间,对经济发展起促 进作用,但最终面临资源枯竭和经济衰退的地区。
研究经济地域运动规律的意义:
•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 二是为经济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 • 三是可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 四是制定正确的区域开发战略、区域开发模式。
研究经济地域运动规律的意义: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二是为经济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 三是可以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 四是制定正确的区域开发战略、区域 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顺应了区域经济成 长的一般规律,在生产力布局的决策上对少 数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地区或地带实行重点 开发,逐步实现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转变。 这样,与分散投资造成的难以形成集聚效益 的情况相比,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二)梯度转移理论
建立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之上。 思想实质: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按梯度由高到低推进,符合 利润最大化原则。二是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应以区域所能提供 的条件为基础。 主要论点有: (l)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进而取 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周期 中所处的发展阶段。 (2)创新活动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推移。
(四)点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在增长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点也 点轴开发模式是在增长极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将会对周围的点产生影响 这些点也是经济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将会对周围 其一,增长极需要从周围得点就近获取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要 的点产生影响 素,也释放了这些点的经济增长潜力,增加了经济收益 其二,增长极在开发周围市场时也给周围市场的点输送了发展 其一,增长极需要从周围得点就近获取发展所需要 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带去了新的信息,观念, 的资源。要素,也释放了这些点的经济增长潜力, 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也给它们发展的机会。 增加了经济收益 其三,伴随经济联系的增强,增长极与周围点的社会联系也会 其二,增长极在开发周围市场时也给周围市场的点 密切起来,就会带动和促进这些点的发展。
区域经济学
小组 成员
王磊 杨浩成 侯鹏程 李博渊 周武强 赵宝
2014/10/23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空间过程与布局
经济地域运动论 空间扩散与空间相互作用 经济区划论 产业布局论
第一节
经济地域运动论
一、经济地域运动的内涵
指区域经济事物在空间上相对位置的变化及其结构形 态、组织体系的时空变化过程。它包括: 经济要素的空间移动和经济系统的变化过程; 空间结构要素(点、线、面、网络等)的空间移动和 组合过程; 经济地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域范围的扩展与收缩、 等级和结构的高级化与有序化,以及规模和实力的增 大与缩小等演变过程。
3.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城市的中心。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支配效应、 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等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 发展产生影响。一方面,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 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 成,必然导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不同规 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 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其形成、发展、 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 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3.扩散阶段
由极核城市向外扩散为特征的空间结构。此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已具一定基础,开始向较低较低等级的 城镇进行扩散,城镇体系由高到底、逐级递增和均衡 化方向发展。 4.高水平的均衡阶段 (以网络化、均衡化、多中心为特征的空间结构。 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基本部门,在空间上呈非聚 集、网络状交错分布,使城镇化结构多样化,各城镇 出现职能分异,由集中单一的中心城市转为分布与多 个城市,城镇体系向均衡化发展)
2.极核发展阶段
以极核发展为特征的空间结构,这个阶段,基 本部门开始形成,以水平发展为主,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条件,经济基础较好的具有优势区位的城镇, 集中发展几个主要的基本部门,形成区域发展的极 核点,但基本部门结构并不复杂,经济结构比较简 单,较低级的城镇变化不大,形成了极核城镇发展 较快的非均衡城镇体系,区域经济总体基础仍旧薄 弱。
三、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与模式
(一)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 1. 平衡发展理论 1943 年,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罗森斯坦 —罗丹在《经 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著名论文《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 工业化问题》,提出了资本形成的“大推进”(Big Push)理论,建议国民经济各部门平衡发展。 产业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产业间的关联互补作用,主 张在区域间或区域内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 的平衡发展,即在区域间及其内部对各部门同时进行 投资,以使工农业、轻重工业、一、二、三产业及原 料、加工工业等各部门基本得到协调平衡发展。

原因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历史基 础、制度及其他导致恶性循环的经济因素如资金、 劳动力素质等。 平衡发展事实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却存在普 遍的不平衡性。 理论只能在区域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和发展水平, 或在一些面积较小的国度里,或在某一个地区方能 采用,否则,会分散财力、物力,降低投资效果, 达不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网络空间结构

网络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 活动进行空间分布和组合的框架, 依托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各种经济 社会联系就能够把区域内分散的资 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及地区 组织成一个具有不同层次,功能各 异,分工合作的区域经济系统。
2.不平衡发展理论
以霍夫曼(W.G.Hofman)、缪尔达尔(G. Mydral)和赫希曼 (A.O.Hirshman)为代表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根据区域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发达地区不具备产业和地域全面增长的资 金和其他资源(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而理论上的平衡增 长是不可能的。经济发展的障碍是由于不发达区域的企业家素质 和政府决策能力低下所致。为了克服这种缺陷,采取对某特定产 业进行集中投资,从而激起对其它产业的需求。因此,在不同时 期要选择支配全局的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发展经济,投资只能有 选择地在若干区位条件优越的增长极地区进行,其他地区则可通 过区域增长极的扩散效应而逐步发展。 该理论认为进行集中投资的产业应具有这样的性质:即产业的 前后关联效应大。 在生产力布局的决策上对少数发展条件较好的点、地区或地带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 在区域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各中心在发展上和空 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区域中若 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心 地体系及其对应的空间结构体系。)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 水平,区域内各中心与其外围地区以及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 往日趋紧密和广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区域内逐步形 成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 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他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 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区域总 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的初期,某个地方经 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 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区域空间结构由单 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该中心以 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 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 日趋不平衡,构成典型的二元结构。)
输送了发展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相应的生产技术,带 去了新的信息,观念,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也给 它们发展的机会。 其三,伴随经济联系的增强,增长极与周围点的社 会联系也会密切起来,就会带动和促进这些点的发 展。
(四)点轴开发模式
在增长极与周围点的交往中,必然产生越来越多的物资、 人员、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运输要求,通过交通线、动力 供应线、通讯线等连接起来,形成轴线。 轴线首先主要是为工业点服务的,更加有利于增长极和相 关点的发展;但轴线形成后,自然改善了沿线地区的区位条 件,刺激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于是,沿线地区就形成新 的点,逐渐发展成区域的经济活动密集区,成了区域发展所 依托的轴线。 位于轴线上的点将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又会 向外进行经济和社会扩散,在新的地区与新的点之间再现上 述点轴形成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等级的点和轴线, 相互连接构成了分布有序的点轴空间结构,是一种地带开发。
(3)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 递的。局部范围的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 向经济联系密切的邻近城市推移;大范围的 扩散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系统的 等级顺序跳跃式地向广大地区扩散,这时决 定转移去向的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创新 能力的差距——按“梯度最小律”传递的。 (第一梯度 第二梯度 第三、第四梯度 乡镇、农村) 。
对外开放分布示意图
(三)增长极模式【法· 弗郎索瓦· 佩鲁】
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 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 经济中心。 增长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 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2.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关系而 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