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赠予和反馈的交换行为充满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从人情互惠到对他人的帮助予以报答。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交换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概述、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以及个人对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点。
中心词:交换行为回报期待平衡
一、交换行为的概述
1.交换行为的界定
交换行为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
2.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经过梳理可以归为三条线索:
(1)个体主义。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霍曼斯将理性人假设引入到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交换理论六大命题,推动了社会学对交换行为这一长期被看作为特定的经济行为概念的深入研究。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列
维—施特劳斯通过对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研究,提出来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交换形式的划分。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交换行为是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行的社会行动。作为结构主义交换论者的布劳则认为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交换主题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结构制约的过程。
(3)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调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布迪厄将资本看做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则在修正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命题,比如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换中却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二、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1.利他型———亲密性
利他型,行动者双方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它以亲密的角色关系为基础,如近亲、密友等角色关系以及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亲密关系。行动者若考虑到这种关系,其行为会受到某种情感因素的支配而表现出大度、慷慨的奉献精神。行动者不去估价或计较特定场合下这种角色互动所付出交换的价值。利他型中,行动者期待的报酬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定,也没有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这种行为是在一些力量的驱使下发生的:一是由于关心爱护他人,或对他人负有责任,行动者往往把自己与他人等同起来,以他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休戚相关。二是行动者展示出奉献精神回应另一行动者的慷慨大
度,目的在于获得或保持一定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当社会对行动者的行为给予较高评价或赞赏时更是如此。三是行动者为了巩固并加强现存的角色关系。任何一种角色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实现。亲密友好的角色关系除了能使双方保持并扩展过去业已存在的关系外,同时又给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创造便利条件。
从这个角度看,利他型交换行为能够加强角色关系的互动,增进行动者的亲密关系。
2.利己型———疏远性
利己型,行动者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交换行为中每一个行动者都纯粹只从个人角度来估价并做出抉择,丝毫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行动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可能是恒定不变的,也可能是短暂不稳固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不具有亲密性,即角色关系相对疏远。
行动者认识到他们之间角色关系的非亲密程度,但又要通过交换活动获取个人利益的欲望;其互动之所以能够进行,是由于双方对这种关系特征的共识,每一方都认为对方不会关心自己,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在对立或部分对立的背景下更是如此。利己型交换行为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行动者不关心该行为的长期影响,他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即时得到的价值。这种对即时回报的关心是一种典型的短期行为,所以一旦受到别人的伤害,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采取对抗性的发泄行为。3.合作型———互利性
合作型,交换行为中的行动者不仅考虑到自己的利益,而且还要顾
及到对方的利益,并视满足对方的要求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前提。此类关系属于互利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不需要亲缘关系作为基础、比较稳固的社会关系。合作型交换是一种比较合乎理性的交换行为。与利己型相比,它充分显示出行动者之间的诚信态度,行动者双方达成一致并制订一些补偿原则,把交换行为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范围内。与利他型相比,它所展示的“公平”、“正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像利他型那样在展示个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合作型交换要得以顺利进行,必须取决于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愿望;二是社会控制的有效性。社会控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公平”、“正义”等原则的真正贯彻。和同宿舍的一个女孩一起出门买东西时,这一次如果是我付钱,那么下次买东西的时候她就会抢着去付钱,反之亦然。这样合作型的方式既促进感情,又互相能够接受,适合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
4.冲突型———对抗性
利己型,行动者双方都以损害对方的利益为实现己方利益的前提,以危害对方为目的。此类交换行为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转换成为冲突型。但冲突型也并非完全从利己型而来。两者都建立在从自我的角度追求利益的基础上,体现了双方的敌视和对抗,后者比前者更厉害。冲突型交换行为的基础是行动者对利益的追求,为实现自己目的彻底危害对方的利益。出现这种刺激因素的条件很多,诸如社会的不稳定性,动荡混乱的社会背景,不良的社会风气等都会诱导着行为者不择手段和尽一切机会获取最大的利益。在这类交换行为中,忠诚和信赖的
信息得不到传递,行动者双方无从交流,到一定程度双方都无力自我摆脱现存的交换关系。人际关系也随之也变为紧张,在利益失衡的时候先前的关系很难继续维持。这类交换行为的破裂或终止,只有通过外部条件的改变才会出现,双方的关系才得以改善。
三、个人观点
前一段时间,大四的学长学姐即将毕业,面对很多没有用的或者是无法带走的东西,他们有的选择摆摊出售,有的选择送人,但是在摆摊出售的过程中,遇到关系熟悉的学弟学妹就会便宜出售或者直接赠予,而遇到不认识的或者不熟悉的学弟学妹则价位又会不尽相同。选择将东西送人的学长学姐在面对关系不同的学弟学妹所送予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可见,不同类型的社会交换行为体现着人际关系的差异性,这与行动者的角色变化息息相关。正是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而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差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动者交换行为的选择,相互关系的好坏对双方行为的影响持久而深远。
四、结论
社会交换行为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人际关系形成中,其本质与社会交换行为是一致的。社会交换行为类型与人际关系好恶亲疏的表象类型相对应,同时遵循一定的原则。行动者选择何种交换类型、在人际交往中保持怎样的关系,都是由其所处社会角色内在规定性来决定的。
五、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