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优质课导学案_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再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教材分析:《百家争鸣》这一课是七年级历史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以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作为时代背景,又为下一单元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思想上的大一统做铺垫。而诸子百家的思想又对中国古代社会和当今社会都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节课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对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但是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思维薄弱,而本课的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知识目标的设定不宜太难。

教学重点:孔子及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初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

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讲解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PPT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课前准备好卡片),请两位同学将卡片中关于春秋战国知识的卡片贴在黑板上.从刚刚同学们的反应来看,老师感觉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你能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呢?孔子。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与他同处一个时代的诸子百家的思

想主张。

概念理解:何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领域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互相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课堂活动一:猜猜我是谁?

由学生扮演而派别的代表人物,主要介绍人物生平、事迹和思想主张,学生表演完之后,师生共同逐一完成下表。

突破重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引入两则典故一则材料,通过分析材料,归纳总结孔子的思想。

马棚失火

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从朝廷下班回家,他看见马棚烧没了,就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材料:孔子办学,不问出身贵贱,先后培养的学生有3000人。他对不同的学生,

给予不同的教育。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意识地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多请教父兄以后再去做。

课堂活动二: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君王,你会采纳谁的思想主张,请说明理由?

教师讲解:如果同学真的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你可能是明君,但不一定能完成历史的使命既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诸侯国为了确立起新的统治秩序,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展开战争,他们力图通过战争的手段完成大一统,儒家学派的仁爱、礼治、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墨家的兼爱非攻,都不能为当时的君王所采纳,唯有法家的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当时的君主所采纳。前一节可所学的商鞅就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百家争鸣的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课堂活动三: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古代思想文化的关键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中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发扬的?

课堂小结: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