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艺术发展现代传播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与现代传播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歌剧呈现多模式发展的趋势,题材不断拓宽。其扎实的群众基础,自身的独创性以及包容性促使中国歌剧本身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中国歌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议:一是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恰当的营销策略;二是重视歌剧市场运营;三是观众的培养;四是需要高质量的传媒手段。

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市场定位;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46-02

歌剧(意大利语:opera)是一门西方舞台表演艺术,简单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也即是唱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戏剧。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20世纪初,黎锦辉作为中国歌剧的拓荒者,创作了儿童歌舞剧。新中国成立之后,歌剧创作的思维模式有所变化,有的继承了戏剧传统,有的对民间歌舞剧进行改编,有的依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逐步趋于雅化或者俗化。可以说建国之后的十年是丰收的十年,歌剧的表现题材不断地拓宽。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歌剧艺术也经历了恢复与进步,不断凸显中国歌剧的特色。

一、中国歌剧艺术的特色

1.中国歌剧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20世纪30年代,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和《军民进行曲》这两部作品。从作品的名称上不难看出其创作的扎实的群众基础。不久之后,歌剧创作者深入体验延安秧歌运动,并依此创作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载歌载舞的舞剧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歌剧的创作思维形式有所变化,但是以民间歌舞为基础,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依然很多,如继承传统戏剧的《小二黑结婚》、《刘三姐》这些作品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9年起国家大剧院便开始举办了国际歌剧演出,众多歌剧艺术者的参与,几万名观众的响应,足见中国古典的歌剧艺术的扎实的群众基础。

2.中国歌剧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中国歌剧的拓荒者黎锦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大型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是中国歌剧发展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歌剧正在寻求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中国歌剧体裁的选择更加的多样性,音乐的创作,舞台的设计都在不断进步。之后《白毛女》的创作经验被以后的歌剧创作者借鉴,他们坚持以内容需要为出发点,不拘泥于任何一种创作方法。如《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的诞生。

3.部分中国歌剧也融合了西方歌剧的特色,具有包容性

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起,我国的上海、重庆等城市的歌剧创作者采用土洋结合的方式探索并且拓宽了歌剧的体裁,如《西施》、《洪湖赤卫队》、《桃花源》、《红珊瑚》、《上海之歌》、《大地之歌》、

《江姐》等作品,成为了当时的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数都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这些探索性的剧目使中国的歌剧内容更加丰富,舞台的表现形式多元化。建国以后的17年里,作品《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阿依古丽》等也更多地以西洋歌剧为参照体系。

二、中国歌剧艺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如何在现代推广和传播中国的古典艺术成为了歌剧创作者的难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歌剧缺乏原创力,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具有欣赏的艺术性的作品较少。最主要的是是观众基础和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目前中国电视收视率比较高的节目是由浙江卫视播出的《中国好声音》。从这一节目各个参赛选手所选择的歌曲不难看出,中国的歌剧表演在年轻人的一代失去了原有的能量。虽然各个高校在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中,仍然以美声为主,但是年轻的学生可能更加青睐于能够体现时代主题的流行、摇滚或爵士等,所以中国的歌剧艺术缺乏青年观众的支持与认可。此外中国的歌剧艺术缺乏一些资金的支持,而歌剧创作者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剧的创作中。中国的各大歌剧院团忙于为“口粮”奔波,剧目的艺术质量难以从根本上得到保证,这无论是对以后歌剧人才的培养还是歌剧本身的发展都是主要的障碍。

三、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手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歌剧艺术

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一大背景下,如果剧院没有自己的特色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现代的歌剧市场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歌剧艺术所带来的美声的精妙绝伦,更可以领略到现代科技所赋予的视觉冲击的魅力,里面渗透了更多戏剧的元素。广大歌剧艺术创造者也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以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演的《白毛女》、《原野》等剧目为主要代表,中国歌剧还多次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典歌剧艺术的魅力。《赵氏孤儿》是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曾被法国文豪伏尔泰改编为《中国孤儿》,国家大剧院将其打造成经典的歌剧《赵氏孤儿》,2012年6月首演之后,这部歌剧赢得了世界歌剧爱好者的好评与赞许。今年九月,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将再次登上大剧院的舞台,奉献一台艺术品质精湛、情感真挚的舞台精品。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著名指挥吕嘉执棒,袁晨野、孙砾、陈勇、张英席、幺红、周晓琳等著名歌唱家将再度联袂演绎这个恢弘且悲壮的故事。在这部歌剧中,《孩子,我们怎么办》、《饥饿啊,饥饿》、《雨越下越猛》、《我已无力同行》等深情动人、感人肺腑的咏叹调不断冲击着观众的灵魂。那么中国的歌剧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1.歌剧需要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恰当的营销策略

国家大剧院市场部部长王威曾说道,剧院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与市场对接,由国家大剧院自制的《假面舞会》便成功的验证了这一点。目前国内的歌剧市场呈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如国家大剧院

每年的歌剧演出达到几百场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存在一些危机,最重要的是歌剧题材的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具有西方古典音乐的歌剧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而中国文化相关的歌剧题材少之又少。对于国内欣赏歌剧的中国人来讲无疑是一份忧虑。走高端路线的歌剧与国人之间存在着一定断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是需要歌剧创作者让歌剧走入人心,吸引群众的好奇心,慢慢提高歌剧创作的档次。

2.重视歌剧的市场运营

自制的歌剧需要花费高额的成本,对于国内各大歌剧院来说,歌剧的市场如何运营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西洋歌剧与之不同,它有专业的主创团队,可调配的资源相对丰富。而要在自制歌剧中获得一定的利润,除了歌剧本身的票房之外,当然更离不开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所以如何获得某些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变成了一个难题。有些人一直认为如国家歌剧院这样的演出单位的财政支出应该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加大我国政府的财政压力,最主要的是这些运营机构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停滞不前,会使我国的歌剧艺术拉大与西方歌剧艺术的差距。美国西雅图歌剧院第二任院长斯百特·杰金斯曾经指出,西雅图歌剧院的全年营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于个体捐赠的。个体捐赠者有特权购买歌剧院的演出票,这中特权无疑会给个体捐赠者带来动力。个体捐赠者长期稳定的支持才是歌剧院创作自制的高质量的歌剧的物质基础。这个销售策略实际上促进了歌剧院制作和运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