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2019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中国传统蒙学养正教育的现代借鉴意义
传统蒙学教育,相对于中国古代的经书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更基础、更广泛、更持久的影响力,因此它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最重要、最基本、也最成功的教育类型之一。
几千年来,它承担着开启蒙昧、化育国民、传承文化的重任。
在中华民族善良、诚实、勤劳、智慧、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重责任、重气节、重品德修炼、重文化修养等等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形成过程中,蒙学养正教育发挥了它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今天,传统蒙学虽已淡出中国教育史,但蒙学的文化精义和合理内核仍然生生不息地传扬在我们的现代文化教育中,仍然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养正”是中国几千年教育思想的核心,蒙学教育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就是“养正”教育。
什么是蒙学?蒙,古语解释它是物之稚也”。
稚,就是幼小。
所以这个“蒙”字也引申为“蒙
昧无知”。
《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王弼注:“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蒙学教
育尽管内容驳杂、形式多样、途径各别,但教育目标都共同指向学生的成人、成才这一根本的目的。
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又以“养正”教育为重。
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当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地成长。
元许衡的《小学大义》云:“当其幼时,如不克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
”明沈鲤《义学约》云:“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
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
”等等,都不约而同地把蒙学“养正”教育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
据有的学者统计,蒙学教材自《史籀篇》始,到“三百千千”,两千多年间约有1,300 余部。
它们通过极其明达晓畅而又精准隽永的语言形式,将诸如德性的彰显、人格的培育、生命的完善、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创造潜能的开发等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等注入到少年儿童的心坎上,渗透到他们的意识深处,因此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
扬、对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形成和促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礼记?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必由学乎?”又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把教育置放到了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治理国家、统治天下的基础性和前提性的位置,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优越性和先进性的重要标志。
尽管各个时代蒙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手段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按以下步骤和内容进行:
第一阶段以识字为主的教育。
主要包括:识字启蒙:古代启蒙教育首先是识字,先通过死记硬背积累一定数量的文字,为进
步的教育打下基础。
识字教材主要有 《三字经》、《百家姓》、
《干字文》等。
初步读写: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初步的阅读训练,
其中已有很大的灌输思想教育的成分, 比如有纯思想教育的 《小 学》;名物掌故的《书言故事》、《白眉故事》;人物故事的《日 记故事》、《蒙养图说》、《日记故事续集》、《二十四孝图歌》、
《童蒙观鉴》;诗歌阅读如《千家诗》、《训蒙诗》、《神童诗》、
《续神童持》、《小学千家诗》、《小学弦歌》等。
同时进行初 步的写作训练,首先是属对,即学对对联,主要用《对类》、《诗
腋》、《词林典腋》、《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作为教材。
这个阶段学生也开始学习使用工具书,如《文字蒙求》、 举隅》、
《文字辨》、《切字捷说》、《平厌易记略》、《虚字 说》、《宜略认字》、《字学汇海》、《字汇》、《养蒙针度》、
《小学绀珠》和《家塾蒙求》等。
第二阶段以知识为主的教育。
主要包括:礼仪训诫:通过礼 仪训诫的学习,使童蒙掌握基本的礼仪和社会经验,为培养忠君 体国的顺民奠基,主要教材有《童蒙训》、《弟子职》、《弟子 规》、《女论语》、《性理字训》、《小学韵语》、《太公家教》、
《小儿语》、《续小儿语》、《昔时贤文》等。
通识教育:通过
常识典故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文化常识和典故, 为读写训
《龙文鞭影》、《纯正蒙求》、《幼学须知》、《史学提要》、
《史韵》、《韵史》、《鉴略》、《咏史诗》、《鉴纲咏略》、
《编年歌括》、《名物蒙求》等。
第三阶段以写作为主的教育。
读写达标:这个阶段需要熟读 甚至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赋文章, 文章主要选自《文章正宗》、
《文章轨范》、《古文关键》、《古文标注》、《古文观止》,
《古文释义》和《古文笔法百篇》等,诗赋主要选自《唐诗三百 首》、《古字学 练打基础,主要教材有《兔园册》、 《蒙求》、《十七史蒙求》、
唐诗合解》、《玉台新咏》、《骈体文钞》、《六朝文契》、《花间集》、《绝妙好词笺》、《宋词三百首》等,还有课外阅读书《经余必读》等。
完成启蒙教育并开始教授儒学的基本经典,从元代开始,《四书》已初普遍用作这一阶段的教材。
明清时期则主要是适应科举的八股文的写作训练。
这样的分段和分类只是相对的、有所侧重的,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提高的,比如识字教育中,就包含着知识教育和养成教育;通识教育中又包含着识字教育和思想教育。
从上面三个阶段所开列的教育目标、教育宗旨和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哪个阶段、哪种类型的教育,“养正”教育则是一条教育的主线贯穿始终。
蒙学教育应该是比较灵活、比较松散的一种教育。
它更多的是重实质而不重过程、重效果而不重形式。
因此从教育的形式看, 蒙学教育缺乏严格的学制系统,儿童入学年龄不固定,主要根据家庭的偏好和儿童的天资,入学年龄或迟或早,可以在三、四岁, 也可以在六、七岁;一般也不分年级,不分小学中学,而是按教材的难易程度、按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
进地进行教育。
程度不同的学生都集中在一间教室里,实行个别教学。
甚至学习也没有一定的年限,没有统一的进度,主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进步的快慢来决定进度。
学得快的教得快, 学得慢的教得慢。
其实这正式孔子“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
践。
林语堂先生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教师很明了学生读过什么
读过什么书,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没有
人升级,也没有人毕业,也没有人为了文凭奖状而求学,因为没有这种设备。
总之,没有人必须依照规定时期而前进,致须守侯最驽骀分子赶上标准限度。
没有人被动的每星期三上午必须读三页经济学而停止于第二节。
倘若高兴,他可以一口气读完这么一早。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周谷城先生在其《传统蒙学丛书
序》中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本知识、进行道德教育、采取易于上口易于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是不能也不应一笔抹杀的。
仅仅在这一点上,即自有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价值。
”传统蒙学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甚
至它比较于古代官办教育和古代的“大学”教育,蒙学教育更体现了或更接近教育的基本功能和原初意义,更少各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色彩,因而它更具有稳固、持久的特性。
应该说,蒙学是符合中国少年儿童特点的教育样式,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因此, 传统蒙学尽管在百年前就已正式被废止,但它的影响却从来没有消停过。
那么,传统蒙学的养正教育对我
们现代教育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密切结合。
蒙学教材虽有大致分工,各有侧重,比如有的侧重识字、有的侧重知识积累,有的侧重写作训练,有的侧重道德教化等,但品德培养,则是贯穿于所有蒙学教材的。
而且,在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两者间,能够各有侧重又相互照应,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育人的关系。
比如《三字经》和《千字文》。
《三字经》大约出现于南宋时期,整本书通俗易懂,而且三字一句,押韵上口,很容易记诵。
如开篇就说: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开宗明义地传圣人道,教化的作用非常明显。
《千字文》全书千字,共250 句,无一字重复。
以识字为主,讲述了很多有关自然、社会、伦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亏,辰宿列张。
”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在传授各种知识的同时,仍然没有忽视“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二是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教育是非常简单的事,他要把孩童培养成人、培养成才;教育又是非常复杂的事,它要把孩童培养成人、培养成才。
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康德也说:
人只有靠教育才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蒙学的养成教育,既将大道理、大学问,但更多点点滴滴,实实在在与孩子成
长、成人、成才密切相关的学问、道理,从行为举止,生活习惯,到气质修养,思想品德,蒙学教材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
比如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
如清代学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规》中曾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 又比如诚信教育。
所谓诚,就是不欺诳;所谓信,就是不虚假。
《礼记?典礼上》中说:
幼子常规毋诳。
”元人陈浩释为:“常示之以不可欺诳,所以习其诚。
”如《弟子规》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再如对孩童进行礼仪规范训练。
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的
小儿语》:“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先学耐烦,快休使气。
性燥心粗,一生不济。
”还后清代李毓秀撰辑的《弟子规》规定的更详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则告,反则面,……”流行于明、清时期的《改良女儿经》全文
774 字,内容涉及勤俭习惯、卫生习惯、言语对答、举止修养等的培养内容,成了培养封建淑女的经典教科书。
虽然渗透着“ 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意识,但一些基本的礼仪规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如“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学针线,莫懒身……”
三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这里说的教学其实包括了教材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所以流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衰,所以取得一代代学生的喜爱认
同,与教材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如《千字文》、三字经》,以及《百家姓》,简称“三、百、千”,则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
a——
的代表作。
这些字书虽不是专为家庭幼儿教育而编,但实际上许多家庭已将它们作为家教识字课本,原因在于这些教材编得浅显易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注意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民间谚语,流行成语作为重要内容,而且均采用韵语,或三言句,或四言句,读来朗朗上口,便于幼儿记诵。
此外,还有大量勤学苦读历史人物和生动故事。
这是许多蒙学教材久远流传,长盛不衰的原因。
这也是我们今天教材编写的宝贵经验。
在现今的一些教材中,为了追求文学性、思想性有些选编的课文内容深奥难懂,学生难以理解,更谈不上受教育了。
四是注重哲理性、文学性、知识性有机结合。
蒙学教材中将
生活、生产知识,地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融为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实用性强。
像《千字文》中的“治本于农,务兹稼檣,叔栽南亩,我艺黍稷”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列入其中。
《三字经》包含的内容就更加广泛,有关于学习阶段的论述;
有关于生产生活论述“稻梁菽,麦黍稷,此六合,人所食”,“马牛羊,鸡
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有关于经典的介绍与评价, 既简要,又适中。
特别是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阐释,不到三百字, 不但做到了“考世系,知始终”,而且将之间的要人要事都做了简明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部系统而微小的“纲鉴”。
《三字经》就是一部百科全书。
新课程改革之后,新的课程、教材虽然有了一定的综合性,但都是分科知识起主导作用,综合程度仍较低。
综合化是一种改革趋势,我们从蒙学教材中可以找到有益的启
当代著名学者王炳照先生说:“古代蒙学读物,特别是这十
种宋代以后广为流传的偏重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充满
了封建阶级的封建伦理道德说教,渗透着封建文化中及其腐朽的思想毒素。
书中充满了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愚忠愚孝的思想;宣扬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点,歧视、鄙视妇女;散布封建迷信思想、因果报应的唯心论和听天由命、安分守己的宿命论,以消除劳动人民的反抗仪意识和革命精神;提出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争做人上人的极端利己主义;灌输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剥削阶级意识。
”王先生对
古代蒙学读物的评价尽管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但基本上概括了传统蒙学的陈腐、落后的一面。
今天我们肯定不会把我们的教育重新拉回到读经的时代,也不可能以蒙学来取代现代教育。
是,传统蒙学教育的借鉴价值,尤其是蒙学“养正”教育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