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察举到九品中正——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建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察举到九品中正——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建

九品中正制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黄初元年由魏文帝曹丕正式创立九品中正制度,至两晋渐趋完备。汉末时期,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对新的选拔制度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而在汉魏禅代的时候,为了取得士族的支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魏文帝曹丕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于是在代表着士族大地主的尚书陈群的提议下正式建立了九品中正制度。通过这种妥协,曹丕顺利地完成了禅代,建立了较为稳固的曹魏政权。

一、察举制的衰落。

察举又称“荐举”,是封建社会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由乡里选举的荐举制演变而来,是汉代在先秦注

重对人的实际才能的考核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创立过程中,

也吸取了亡秦的教训。汉初,高祖刘邦曾下诏郡国求贤,

察举制就此萌芽,汉文帝时也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相

谏者”,让各级官吏推荐道德品质好,能坚持原则的人才。

但这些都是临时性措施,没有形成正式的制度,察举的范

围、人数也有限。直到汉武帝时,国家的文治武功达到极

盛,各级官吏的需求量大大增加,非常需要建立一种选拔

官吏的制度,因而察举制发展为一种比较完备的仕进制度,

并得以真正确立其在两汉仕进制度中的主体地位。

而在东汉时期,察举制特别注重孝廉一科,而察举孝廉的标准却从德行变成了声望。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官僚家族几乎垄断了孝廉

一科,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而随着

政治日益腐败,察而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因而到东汉晚

期,察举制已成为豪强或官吏安插私人的工具,完全失去

了网罗人才的作用。“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从这样一首讽刺诗中

就可看出察举制的没落。

察举制在东汉后期被世家公卿所把持,在这种情况下,新

的选拔人才制度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曹操的出身背景及家世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几个方面矛盾的发展,把社会推向了混乱,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衰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戚与宦官交互专权与斗争,动荡了东汉社会的根基;(2)党锢之禁,为乱世的到来作了人才上的准备,虽然禁锢了人,但是却在客观上扩大了党人的思想,活跃并推动了士族知识分子公开议论朝政的风气;(3)黄巾起义,军阀混战,为群雄争霸准备了条件,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使汉王朝的统治势力

削弱了,根基动摇了。

曹操出生于一个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的一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他“少机警,有权数”,自幼博览群书,善诗词,通古学。曹操也有过人的武艺。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未被时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桥玄一见曹操就大为惊奇,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随之,桥玄又让曹操去拜访汉末主持“月旦评”的名士许子将,许子将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曹操渐知名于世。

曹操生长在虽非士族,但却既有权势,又有财力的大宦官、大官僚家庭里。社会关系很广泛,盘根错节,形成一股势力。这样的家庭和社会关系,特别是祖辈的影响,为曹操的成长,一直顺利踏入仕途铺平了最初的道路。

三、曹操的唯才是举制

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乌桓,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并于建安十三年趁

荆州牧刘表病逝挥师南下想要统一北方,却被孙刘联军败与赤

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下,曹操需

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建设北方。

从建安十五年起,曹操曾三次颁布求贤令,大胆地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他认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负不仁不孝、贪诈的污名,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是“高才异质”,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来带兵打仗。这无疑是对当时强调德治和仁孝的儒家思想的一次巨大的冲击,也是对当时用人标准的一次大纠正。指导思想的改变,引来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对巩固曹氏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东汉以来由门阀士族主持乡闾评议和控制选举局面的形势,从而为建立新的选举制度创立了条件。这就使得门阀士族失去了操纵选举的特权,他们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地位受到了威胁。于是,这些门阀士族与曹氏政权出现了矛盾。

代表中央政权的曹操有不少压制豪族名门浮华风气的举动。曹操并非名门,其祖父是与名士对立的宦官集团中的一员。不少名士很瞧不起曹操,与曹操政权对抗。因此曹操必须压抑以清议名士为代表的地方豪族势力,破坏朋党交游便是其一举措。如曹操平袁绍之后发布了一道命令:“阿党比周,先圣所疾也,闻冀州俗,父子异部,更相毁誉。昔直不疑无足,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吾欲整齐风俗,四者不除,吾以为羞。”

但在战乱时期,曹氏政权还须依靠地方名士,因为他们在

乡里有较高的声望,完全废除乡里评议是不可能的。曹氏政权所能做到的,只是把清议纳入政权轨道,使名士与政权合作。这样以设立中正官专门执掌品第人物以备仕进参考的方式,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权便对地方名士取得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另一方面,地方名士的清议也便合法化,从而为其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便是黄巾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考查乡里的批评,故政府专设一官以司其职。

虽然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度所行完全是两个方向——“唯才是举”重才而“九品中正”重德,“唯才是举”打压士族而“九品中正”依靠士族,但是曹丕所建立的曹魏政权,其基础正是曹操以唯才是举制所打造的。而九品中正的产生,更是曹操的唯才是举制与士族斗争而不得不妥协的结果。而另一方面,曹操的唯才是举令也不能完全脱离士族的支持,他既打压士族,又在拉拢士族。而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始于曹操,且已成一制度。如《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牍车,从吏卒,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另外在《宋书·恩幸传序》中载:“汉末丧乱, 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又《通典•选举典》载:初,曹公时,魏府初建,以毛玠、崔琰为东曹掾史,铨衡人物,选用先尚勤俭。于是天下士人皆砥砺名节,务从约损。和洽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