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作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作业时间:月日

1.《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

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答案:C解析:据材料“富之”“教之”,可知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错误;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上”之风盛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改,著成《春秋》。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

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著《春秋》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没有涉及分封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可知,《春秋》中体现了孔子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3.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孔孟儒学思想。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以上言论表明荀子()

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答案:B解析:传统儒家注重“礼治”思想,材料明显是对传统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故A项错误;材料中“隆礼至法则国有常”的信息说明荀子强调“礼法并用”,继承了传统儒家中“礼”的思想,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的思想属于法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该信息,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背离,故D项错误。

5.《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克制节约的品质。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项“节用”与“使

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排除;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排除。

6.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津津乐道的“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被普遍认为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

A.意图复辟西周贵族政治

B.努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未能顺应当时政治需要

D.推崇上古贤君治世之道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学。“先王之道”是儒家津津乐道的,不等于儒家主张复辟西周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儒家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主要是就社会的政治构想而言的,不属于社会道德水平方面,故B项错误;题干认为“先王之道”无力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三代”说是“迂阔而不懂世事”,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倡导的“先王之道”和“三代”说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局势,即其主张没有能够顺应当时政治需要,故C项正确;D项所述内容不符合题意,错误。

7.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A.“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的平等精神。“法不阿贵”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己和人的关系,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相符,故B项正确;患寡是财物方面,与材料中“人格平等”不符,故C项错误;推崇贤能,与材料中“人格平等精神”不符,故D项错误。

8.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这反映了韩非子() A.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

B.推崇以法治国的原则

C.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

D.认为儒家影响力较小

答案:C解析:据材料“韩非子指斥儒家‘礼、乐、诗、书’的教条和‘仁、义、孝、悌’的道德准则都是‘愚诬之学’‘贫国之教’‘亡国之言’”可以得出韩非子对儒家思想存在抵触心理,故C项正确。

9.《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中说:“言无二贵,法不两适。”这反映当时的学者们() A.相互竞争、百家争鸣B.强调变革和法律

C.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重视规则和秩序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的共同点。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在某些问题上有着相同的见解,并不是强调百家争鸣,故A项错误;强调变革和法律是法家的基本主张,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秦朝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学者们的共同见解是重视规则和秩序,故D项正确。

10.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

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

答案:B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国家统一的标志为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11.《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

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