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数学

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内驱力;能使学生接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并

习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下面是几点在平时课

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

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

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

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

学习之前,有同学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

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几天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

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

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

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

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生活材料,

为学生增添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数学形象。使呆板的数学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数学教学增添乐趣。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运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

生增添数学形象。如在分析2008浙江高考卷的第10题: AB是平面的斜线段,A为斜足,

若点P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A.圆 B.椭圆 C.一条直线 D.两条平行直线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①:我们切甘蔗时,如果用刀角度不同(把甘蔗近似地看为圆柱体)它的切痕有何不同?(圆或椭圆)问题②:到一线段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什么?(圆柱)本小题其实就是一个平面斜截一个圆柱表面的问题,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

△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

中心线的圆柱侧面上.又因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

这样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教

材中的数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中,我们总觉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思维呆滞,课堂无欢声笑语。面对这样的课堂,我们该如何做呢?从我自身的小小经验出发,我简单总结以下三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构建师生平等的情感氛围。作为教师,我们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师要适时表扬和鼓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解答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也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们都知道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满堂灌”,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我们要做到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提出;学生能解的例题,教师不要解答;学生能表述的,不要教学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让学生走上讲台 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我们要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数学课中老师要经常让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演示、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对于练习课或试卷讲评课,我们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对一些习题的解题思路、方法进行讲解。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我认

利用身边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

利用身边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 高淳县淳溪中心小学芮秀荣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生活化主动建构 内容提要: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将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能过早地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使学生匆匆跨过感性阶段而步入理性的殿堂,有的知识讲得越多,学生越不明白,而应主要让学生自悟自得。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与生活的道理,因此学习完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去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深化感悟,使他们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自己所学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知识”。成功的数学教学关键在于唤起学生的数学情感。数学学习过程中当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生活世界时,孩子们也就能够更加积极、愉悦、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教材,我们以前通常把它狭义地理解为教科书,就是一本本老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课本,教师可以据此照本宣科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最普遍的广义的说法是,教材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成了演出“教案剧”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数的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是观众和听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新课程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包含有多重的丰富的涵义。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学习,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将不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过程,课程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因此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相当重要,教师要从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我认为应该活用学生身边的学习素材,让生活融入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堂这一“舞台”真正还给学生。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校本教研经验汇报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小学二年级数学组校本教研经验汇报 一、基于课标确定思路 《数学课标》中关于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一方面是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尤其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先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二、计划指导选题研讨 确定教研主题后,我们三位老师仔细回顾分析,在教学活动中,大家所遇到的问题或困惑,总结如下: 1.在课堂中如何体现学生的应用意识?

2.活动环节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 3.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4.如何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准确具体化? 基于此,我们提炼课题:让数学与生活同行——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为使教研活动扎实有效,我们根据组内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主题式教研方式,即分析、研究主题——讨论、打磨课例。我们二年级共三位老师,成员分工,丁欢老师讲课、段楠楠老师记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马林燕老师汇报(教研的总结及反思)。 三、集思广益共同寻招 根据研讨课题,我们查阅主要文献来源于《课程标准》应用意识领域,应用意识的含义为认识到现实蕴含着大量数量与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深刻验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接下来,契合主题,我们各自寻找策略,经验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水准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1.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分数的初步理解”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引入:首先在投影仪上出现一个人,这个人在分物品,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 联系实际探索。 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能够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协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当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 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个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个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王贞平

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 王贞平 新课标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同时也注意生活问题的数学化。让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是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课堂与小学生的生活同行呢? 一、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密切联系起来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王大妈交水电费带回一张发票,换衣服时忘了取出,不慎搓洗掉一角,能看到的数据如下:电160度,水25吨,每吨1.70元,总共交了138.5元。你能帮王大妈算出一度电多少钱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总费用一水费=电费,列式算出(138.5-1.70×25)+160=0.60元。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沟通知识与实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三、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处处都在应用数学。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教学“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当学生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便出示了一道操作题:教学楼墙上的“名人名言”是一块块正方形瓷砖拼成的,请你动手求出一块瓷砖的面积,然

将生活融入数学

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MicrosoftWord文档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挖掘身边数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挖掘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

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给力”桥梁

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给力”桥梁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索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严海华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些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努力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架设生活通往数学的桥梁,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笔者在近些年的教学中,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探索,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经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虔诚回归真实生活,精巧预设课堂生活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生活经验,扎实开展实践活动,才能架起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间的“给力”桥梁,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断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使他们意识到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是求解生活问题的钥匙,学好数学对于生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而让数学教学充分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新课标理念。 一、精巧预设生活情境,“给力”求知兴趣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如何精巧预设生活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多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每册教材中都安排了一些涉及“生活数学的内容”,这些具有生活味道的内容及一些“生活问题”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所能呈现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培养学生“让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意思,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生活;课堂;教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如果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拉开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看似有趣的“数学世界”里,而排斥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世界”之外,那么学生只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数学只有与生活“链接”在一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象生活一样不断掀开新的一页。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例如: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商店里有蓝书包40 个,绿书包30 个。卖出37 个,还剩多少个?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如何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1 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 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 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 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 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 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 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 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 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 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 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 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 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 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 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 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 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2培养核心素养 加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读懂题意 解决问题教学应从学生阅读理解开始着手,分步骤培养学生提炼、加工问题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筛选问题信息到筛选有用信息,再到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最初,学生表达 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全面、零乱的,但是这对学生今后面临问题时能够形成综合各种信息意 识的形成有利。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问题中有哪些是有用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学会取

让科技教育与数学教学同行

让科技教育与数学教学同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被列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在当今的小学教育中,教育更偏重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科学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做到学科教学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本文根据日常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实用策略。 一、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科技思想教育 1.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每册均有相应的数学知识的发现历史和历程及著名的数学家。如在三角形章节中,就介绍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在学习圆周长时,介绍了“圆周率”发现及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祖冲之等;另外,像欧几里得等世界著名数学家、鸡兔同笼等我国古代著名趣题,教材中均有介绍。以数学教材为载体,有机地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史,了解古今中外在数学领域作出贡献的名人,对学生进行学好数学、学好科学的思想教育。 2.假借数学教学的素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数

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某校六年级(1)班共有42人,假日组织去某公园游览,售票窗口这样写着“门票每人5元,50人以上8折优惠。”怎样买票合适、经济?学生通过研讨解题,可使他们亲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并感受到科学统筹安排思想。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1.根据数学结论,再现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可先让学生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学生将圆柱体容器里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分别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这时,教师可顺水推舟,将圆柱体容器里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强烈的探究欲望,经过思考,学生将其捏成长方体,体积就求出来了。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问题而高兴时,教师可问假若是根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经过讨论学生深刻感受到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个公式可以从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关系中寻找,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诞生了。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是创新意识的前提,也是形成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的基础。 2.挖掘数学知识教学中的科技教育点,在教学训练中因势利导,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求简单平均数应用题教学

让“趣味”与小学数学课堂同行

让“趣味”与小学数学课堂同行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 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同行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 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 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 的进行学习。结合现在的课堂教学谈几点一下个人体会和大家交流: 一、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 前没有预料的情况,这些“意外”很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有价值的“意外”,如果我们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将被“抹杀”,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数学学 习的趣味呢? 二、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 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 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 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 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 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 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 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 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四、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但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 的学习兴趣,而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 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 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 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 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 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 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郝国印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白湾子镇学校郝国印“让数学与生活同行”才能让数学课堂更有趣。在年度校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作为夺冠者,我深有体会。我想,这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贴近生活!教学时,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从而构建了一种“学得愉快、教得幸福”的课堂氛围。那么,如何让生活与数学同行呢?下面,我结合个人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到处蕴含着数学。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得具体,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匮乏,所以在教学中我尽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使知识与技能同步发展。例如: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方便面、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米,宽()米;一只鸡重()千克;一千克鸡蛋有()个等等。由此,我觉的在

教室里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事实太少,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感受。于是,我对于米、千克的认识有了一个新想法,把课堂搬到生活中去。我决定让学生们课后用自己的小皮尺去量学校里的任何东西,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忙开了,有的去量讲台、课桌、黑板的长和宽,有的走出教室去量花坛,还有的小朋友去量篮球场。放学回到家后,学生还在家里继续量。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一千克的感性认识,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要求学生跟家长一起去菜店买菜,通过买菜,切实感受物体的重量。学生回校后汇报了他们的经历,并说出了一千克物品的大小不同,个数也不相同的体验。如:一千克鸡蛋大约有8个,而一只鸡却有二千克等。再做练习时,所有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因为“1米”、“1千克”的概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形成,并且相当坚固。上课,不一定要在教室,有的课搬到生活中去上,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只有亲身体验的知识,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熟练的运用。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开展“一分钟能做什么?”的活动中,先由学生凭着经验阐述自己的发现,同时让学生在生

一年级教学随笔之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一年级教学随笔之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由数学网提供,欢迎学习。 一年级教学随笔之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使用电脑制作了课件模拟到商店买商品的情境。 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到商店里购物好不好? 生:好!(电脑显示情景) 师:商店里有各种各样的文具,这是什么? 生:皮球。 师:看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一道应用题题吗?谁来编一

编?(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页 1 第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编题高手,现在老师来变魔术(把一部分的红色皮球变成了花皮球)。你能根据图的意思编成另外一道应用题吗? (电脑显示情景,学生编,教师整理板书) 生:商店里有6个红皮球和18个花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 师:同学们越编越精彩。 通过电脑演示情景使生活悄悄的走进了数学课堂。 又如,在例题教学完后的对应练习中,我选择了一道和购物有关的题目,这时就可以继续利用例题出现的情景来强化新知。例如: 师:商店里除了皮球外还有许多文具供大家购买,看看我们还可以买些什么?(电脑显示题目)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商店里有蓝书包40 个,绿书包30 个。卖出37 个,还剩多少个? 生:我们还可以卖书包。…… 虽然情景是虚构出来的,但是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的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增强了教学实效。 二、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天台县育青中学徐双芬 摘要:笔者在长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强烈感到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从“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用形式多样的生活 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运用中研究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四个方面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 教学的探讨。帮助学生追溯研究历史,分析解决现况,预测指导未来,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生活材料生活经验数学形象 学的实质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生活过程。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生活的内容,学习是学生生活的方式,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这为生活化教学的提出提供了依据。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前生存状态,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生活化教学是学生的已知与学科知识未知的碰撞,在已知的基础上构建未知的一种教学手段。生活化教学关注学科教学中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及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的融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内驱力;能使学生接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并习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下面是几点在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学习之前,学生在参观本县的博物馆的课外活动中,有同学就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在回来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让数学与时尚同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7576377.html, 让数学与时尚同行 作者:戚艳萍 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08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而时尚是生活的一个风向标,让数学课堂与生活同行,让数学课堂与时尚同行,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一、时尚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时尚可以短时间聚焦学生的目光,使课堂气氛活跃,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案例1: 师:你能证明矩形ABCD的对角线相等吗?可以自己走上来说。 一名男生走上来。 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我们相信你能够完成。 在一阵激昂的讲解之后,我发现他居然做错了,这是我始料不及的,该怎么圆场呢? 师:其他同学认为这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 生:我认为错了(然后他说出了理由)。 师:很好,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第一位上来说的同学勇气可嘉。正所谓“失败是成功的妈妈”,我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回答得非常好,也感谢这位补充得准确的同学。 我用了一句网络流行语,从而化解了尴尬的场面。从此,这位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上听得十分认真,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儿子”。当然,时尚可以是一句时下流行的语句,也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情景、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个学生喜爱的作品等等。但是,一定要是学生了解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二、时尚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时尚可以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数学课堂互动之中,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让趣味与数学课堂同行 发表时间:2013-09-16T14:59:28.200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3学年45期供稿作者:邸国英 [导读] 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肥城市边院镇过村中学邸国英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如果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对学会知识有自信心,那么他们总是主动积极、心情愉快的进行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本人结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谈几点体会。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它却能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了,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教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的。“探个究竟”的兴趣因此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要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上例新授部分,在板书课题后,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言之有趣地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先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好方法。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设疑引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 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在新授结束后 师:(出示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180 °。 师: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生有的答90 °,有的180 °。) 师:哪个对?为什么? 生:180°,因为它还是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 师:究竟谁对呢? 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 生1:180 °,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 °。 生2 :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 °,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 师:你真聪明。演示: 这里教师通过提出两个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把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无情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1、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 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能使学生依照生活经验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建构;能使学生深刻感悟所学数学 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产生追求科学的内在内驱力;能使学生接近科学与生活间的距离并 习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力图把数学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课堂,下面是几点在平时课 堂教学实践中进行高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一、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生活情境为数学学习修筑“跑道” 生活情境是指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便于师生互动 和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创设生活情境,要求数学教学注重现实性。从客观上讲,数学来源 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主观上讲,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熟悉 的现实生活或教学的指导,借助生活情境,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譬如在进行指数函数 学习之前,有同学问:“老师,博物馆中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恐龙化石都有注明它们所处的年代,考古学家是如何测算它们所处的年代呢?”他这一问,同学们也都随声附和:“对呀,老师,这是怎样推测出来呀?”我笑着说:“这可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大家回去可以先查 查资料,讨论讨论,当一回考古学家。”几天后,我就顺着学生的问题进入指数函数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生活情境引导下,学生带着好奇与兴奋,顺利进入了新课内容。用学生熟悉的 生活现象来修筑数学学习的“跑道”,将文本知识还原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的思想 与课本之间有了一个斜坡。这样更能促进课堂对话,形成课堂互动,使学习过程更具有吸引力。 在已知的基础上建构未知才能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生活教 学注重从已知建构未知的教学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让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活意义与价值,感受构建求知的兴趣与激情,从而激发 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认知内驱力。 二、数学生活化教学可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需要教师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生活材料, 为学生增添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数学形象。使呆板的数学概念鲜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涩的公式趣味化;为数学教学增添乐趣。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运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 生增添数学形象。如在分析2008浙江高考卷的第10题: AB是平面的斜线段,A为斜足, 若点P在平面内运动,使得△ABP的面积为定值,则动点P的轨迹是 A.圆 B.椭圆 C.一条直线 D.两条平行直线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①:我们切甘蔗时,如果用刀角度不同(把甘蔗近似地看为圆柱体)它的切痕有何不同?(圆或椭圆)问题②:到一线段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什么?(圆柱)本小题其实就是一个平面斜截一个圆柱表面的问题,由于线段AB是定长线段,而 △ABP的面积为定值,所以动点P到线段AB的距离也是定值。由此可知空间点P在以AB为 中心线的圆柱侧面上.又因P在平面内运动,所以这个问题相当于一个平面去斜切一个圆柱(AB是平面的斜线段),得到的切痕是椭圆。 这样用形式多样的生活材料为学生增添数学形象,激发了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使教 材中的数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数学生活化教学可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运用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