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开创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保康县城关镇中心学校李老师

数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逻辑性,讲究文字表达严谨准确,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难免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如果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就能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教学《三视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侧面的庐山彩照,并引入学生熟悉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学如在生说说苏东坡是怎样看庐山的?(横看、侧看、身在此山中看),从而引出了课题——“从三个方向看”。这样的引入跨越学科界限,诗歌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不但引发学习兴趣,还使学生体会了数学中的美,很自然地进入数学情境中。

在教学《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我引入“破镜重圆”这个成语,然后提出问题:“小明不慎将一个镜子打成了几块碎片,你能有办法帮他把碎片重新拼成新的圆形镜子吗?”学生们开始激烈讨论,有的说用不干胶贴上,有的反问:“你能保证所有的碎片都找到吗?”聪明的学生就联想到利用圆周角定理,在一个圆上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找出圆心和半径就解决了。

二、捕捉生活元素,形成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是数学命题、数学推理的基础,所以理解认识概念要从本源考虑,要有实际问题意识,学生如果只是机械地记忆,往往会概念模糊,不能准确应用概念进行计算和推理。教师如果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就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概念的生成和内涵,理解并掌握概念。

例如在讲圆的定义时,学生觉得很抽象很难理解,我先用课件展示一只小刺猬离妈妈的距离是1米,接着提问:“要想使第二只小刺猬离妈妈的距离也是1米,它在什么位置上?”学生利用计算机操作使第二只小刺猬离妈妈的距离也是1米,教师继续提问:“三只呢?四只呢?”……随着离妈妈距离是1米的小刺猬越来越多,画面逐渐形成了一个圆。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把所有的小刺猬抽象成点,刺猬妈妈也抽象成点,你能说出圆的概念吗?”学生就发现所有小刺猬表示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半径是定长,圆心就是定点,圆是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借助生活现象,融于探究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材上有些内容过于简单或单调,难以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如果借助生活经验,设计一系列活动,就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知识,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首先让同学们估算一张纸有多厚,学生想到可以把许多纸叠到一起,再除以张数。教师肯定后再提问:“可不可以用手头仅有的一张纸叠出许多张纸?”然后指导学生将一张纸连续对折6次,先求出张数,学生口答一共有64张,教师问:“你是怎么得到的?”学生:“计算2×2×2×2×2×2=64。”然后师生共同测出厚度约法为6毫米,即每张纸厚

约0.1毫米,教师:“一张纸的厚度微不足道,如果连续对折40次,你估计有多厚?学生纷纷发表看法,教师指出必须计算40个2相乘,如何计算呢?类比面积、体积中a2、a3,得到40个2相乘记作 240,读作2的40次方,引出幂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然后估算240这个数的大小,引导学生计算210≈103,得到240≈1012,按每张纸连续对折40次约为1012张,即1011毫米(即1亿米),如果对折2次,就是242张,约为4亿米,40万千米,而月亮与地球的距离约为38万千米,如果同学们可以把一纸对折42次就可以登上月球。学生没有想到折纸这种最简单、常见的游戏中,也蕴含了这样深奥有趣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乐于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枯燥的定义、计算也变得生动有趣了。

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数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

如在教学《基本平面图形——线段》时,让学生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在墙面上钉一个木条至少要几个钉?人们为什么不惜破坏花草而不愿从花坛边沿走路?通过解释这些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教学比例时,可以让学生测旗杆、测树高、楼高;讲《三角形的全等》时,可以让学生测池塘长度、河宽;讲《轴对称图形》时,引导学生讨论:飞机为什么采取轴对称?有何意义?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五、活用生活实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如果理解掌握了它,就一定能体会数学的奥秘,领会数学的精髓。如何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那些抽象、生硬的思想方法,并学会应用呢?我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典故,将其恰当地引进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

例如在讲“转化思想”时,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曹冲避开直接称象的难题,将大象的体重转化成石头的重量,解决问题;讲“类比思想”时讲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鲁班的手不慎被小草割破,他发现小草叶子的边缘有小齿,小齿把他的手割破了,他便产生了联想,发明了锯子,实际上很多发明都采用了类比思想:在一些事物之间,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加以推测利用。在讲“反证法”时,讲“道旁李苦”的故事,王戎不吃路边的李子,因为他说:“这树长大路边,还有那么多的李子一定是苦的。”他假设如果树上不是苦李子,结在路边无人看管一定会被摘光,但这却与事实矛盾,所以李子一定是苦的,这些生动活泼的典故学生并不陌生,适时引入了课堂,有肋于学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

数学知识源于现实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提供给学生综合实践的机会,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喜悦,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更大发挥数学的用处。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持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有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使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个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表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受教育者的能动性来实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注意建立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以下是笔者的一些看法。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生活;联系 一、理念——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是灌装知识的“容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显著特征。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提供基本内容的现实情景,让数学内容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加深学生对学习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小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让数学课程走向生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掷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综合性评价,体现人文关怀,以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意义——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多是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展开的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内容便于教师教给学生系统的数学知识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这些内容是否真实而有意义,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否有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却往往考虑甚少。由于学生平时极少接触高深的数学知识,缺乏数学感悟,如果对这部分结构较为复杂的知识不事先进行铺垫就直接教学,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法利用已有生活经验,而对他们感悟、理解并完善认知结构带来一定的障碍。 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并最终走向社会,如果数学内容的题材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走入他们的生活世界,呈现的形式能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就会让他们感到亲切,并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极大兴趣的时候,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心理满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

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二、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 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 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 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水准就越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知识和日常生活交融。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彼地学习。 1. 从生活实际中引入。 例如:“分数的初步理解”引入新课时,我这样引入:首先在投影仪上出现一个人,这个人在分物品,而且分得很均匀;接着让学生每人也来分物品(各自准备),要求分得一样多:人分物品,“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2. 联系实际探索。 如学习“相遇问题”应用题,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

有基本了解时,教师布置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应用题中的情节作表演,并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在活动时,两位同学站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两地),面对面地站着,喊“预备走”,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时间,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相遇)……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能够表演这个节目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将两手掌竖直,掌心对掌心,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活动,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 二、到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1.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周围事物。 例如:“百分数的应用(二)”中编入了利息和成数,在教学后可设计一道实践题,即“利息税的计算”。因国务院规定个人储蓄存款还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其纳税额为利息的20%.要求学生到附近银行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率,协助爸妈算一算存款所得利息和利息税是多少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纷纷向银行职员提出:为什么交利息税?有什么意义?当前主要有哪些储蓄方式?本金、利息、利率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存款到期的利息税?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2. 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小采购员”这个实践活动,教学时要求结合班级联欢会采购物品这个题材,让学生设计一个采购计划。于是学生必须确定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让数学走向生活,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 发表时间:2020-04-14T13:18:28.7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期作者:林超燕[导读] 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摘要: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记忆。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学生对数学课程也越来越感兴趣。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与态度的改善 不少小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通常都会表现出来一种抵触的情绪,再加上其自身的数学成绩也不理想,就导致学生更加厌烦学习数学,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会选择给学生报辅导班,学生在辅导班中接受其他教师的讲解以及进行数学习题的练习,这样虽然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的心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关键场所还是在学校的课堂中,而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教学,则能够增加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这样也能够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使小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进而树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从而改善小学生对数学的抵触心理,生活化的教学能够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小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二)使得小学生自身的自主思考意识得到有效的激发 有效的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并激发出小学生自身的提问意识,而小学生在提问、解题的过程中也能够锻炼自身的数学思维,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很多小学生之所以掌握不了数学知识,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自主思考以及主动提问的意识,这样也就导致学生自身数学逻辑思维的缺失。若是小学教师将生活化教学运用到数学课堂之中,并对学生讲解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增加数学教学过程的吸引力,还能够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熟悉的生活问题能够激发出小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这样也更利于数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教师多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数学上进行实际操作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维运转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时、分、秒”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带一个闹钟过来,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也便于学生们进行记忆。教师在課堂上可以写几个时间段,时刻让学生们进行区分,并且用自己的闹钟表示出来,这样也可以充分的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 (二)教师重视课后亲子活动,让家长陪同学生进行活动 课后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时间段,课后的时间是学生们拉开差距的时刻。在没有教师看管之下,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所学习的知识亦或是还没有学习的知识,这些都是对学生和家长的考验。教师在课后的时间要经常布置一些亲子互动的内容,以自己的教学内容为中心,设计一些能够巩固学生知识的小活动,让家长跟着学生一起进行。比如,可以让家长带着学生去超市进行采购,让学生自己进行采购,一张50元人民币怎样才能够买到所要买的,如果有物品需要选择的话,怎样选是最合理的。这样的活动,既能够拉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生活中有效的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课堂教学方式要转变,结合生活中的知识进行授课 教师教学时不能一味的将枯燥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要学会将生活中的知识和课程中的内容相结合,在实际情况下进行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进行知识的消化。比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准备一下生活中拥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物品的东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举例,看谁举出的例子最新颖、最多。这样简单的任务,学生们也能够很好的进行和完成,不至于浪费很多时间却无疾而终。教师要让知识融入生活中,也要让生活中的东西融入到课堂中,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原来知识的学习不是只在考试的时候有用,很多时候,在生活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三、结束语 生活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而且能够让学生们转变以往对学习的态度,真正的明白和理解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力量。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并能够在课堂上坚持做到这一点,于教师、于学生,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杨玉梅.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J].学周刊,2020(05):87. [2]张菊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开展分析[J].学周刊,2020(05):92. [3]吕春生.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名师在线,2020(02):42-43.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

例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优秀课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本课教学重点是知道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的难点是灵活运用百分数,会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课内容百分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从生活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设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设计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 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

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谁会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帮老师开个信息发布会。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MicrosoftWord文档

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挖掘身边数学素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我们身边的学生又有多少人真正喜欢学习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变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让学生都喜欢学习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学生都比较喜欢,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尽量寻找挖掘身边的数学。 一、寻找生活中的原型,直接利用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这个水池没有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都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时,我们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淮阴师范附小在“八五”期间研究过“小学生活基础教育”。确立了课程活动、管理活动、社区活动为实施生活基础教育的三条主线,又以课程为核心,来培养学会生活的人。洛社中心小学在“九五”期间研究过“构建生活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其中的一个子课题。针对传统课堂生活情感的缺失和实践活动的缺乏,在数学学科构建了“情知模式”,以达到情趣性和实践性的目的。 2、国外研究现状。杜威提过“教育即生活”,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他还提出“从做中学”,认为从做去学比靠静听去学,教育的效果大得多。但他在纠正旧教育缺陷的同时走到了另一端,他的实验以失败告终。最近国外又提出“做学”,强调以“做”(实践)带学习,提倡围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所以,数学改革的趋势为:数学应走向生活,走向实践。 (二)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1、主要联系。都强调教学要与生活相联系,强调要以活动为主要过程,让学生去主动获知,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区别。①研究范围不同。本课题着眼点较小,只研究数学一门学科,力图能依据学科特点,挖掘得深一些。②研究内容不同。洛社中心小学研究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情知模式”,我们主要研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活动和评价。③背景不同。本课题研究是在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新制定的《国家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也是哲学的一门衍生物。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数学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其产生的踪迹。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我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1.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

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 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2.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活动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 的实践 10 级学校教育 07 号 目录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 境(二)组织生活化问题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设计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生活化激趣探索 正文: 人类“结绳计数” 告诉我们: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 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因此,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实现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 20 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发表时间:2013-01-14T16:43:23.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月总第72期供稿作者:胡昌鹏[导读] 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胡昌鹏贵州省桐梓县官仓镇响水小学563200 摘要:回归生活、体现生活化是新课标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从“例题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练习生活化”等四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了阐述和探索,从而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提高课堂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体验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一提到数学这个词,大家都觉得只是“题”、是“数字”,学生学数学只要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有这么一道题:一个长为10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米,那么底端滑动的距离是1米吗?很多同学的第一反应是下滑了1米,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并且动手建立模型、操作,发现答案并不是1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教学生活化,产生亲切感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数感,学与做无法同步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学和用的分离,把数学学习和生活需要割裂开来。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很有必要让数学回归生活,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在讲一次函数问题时,我先出了这么一道题:学校为了鼓励节约用水,对自来水费按以下方式收取:用水不超过10吨,每吨按0.8元收费;若超过10吨,超出部分每吨按1.5元收费。①王老师六月份用了8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②李老师六月份用了12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③陈老师六月份平均水费为每吨1.0元,则陈老师六月份用了多少吨水?应交水费多少元?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我再让学生拿来当月的水费单子,让学生思考水费的计算公式,当用水量超过多少时,水费的单价会提高,从而让学生得出水费的一般计算形式。这个生活实际问题的提出,既让学生了解了分段函数,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产生了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的教育。 四、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制作使得体积较大?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无盖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②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长方体?③制作的无盖长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去表达?通过这样题目的实践练习,学术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空间观念,体会了函数思想以及符号表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而体验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要生活化,但也要考虑学生实际。例如,以按揭购房、房屋装修、超市购物等充满城市文化气息的素材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会让城市学生感觉亲切和熟悉,但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现行课程中的城市文化气息太浓,乡村文化缺乏体现。新教材中反映农村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的材料太少,而与农村生活有较大距离的背景内容又太多。”所以教学中除了注意“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收集生活素材,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数学和生活的依存关系。 数学课堂通常被认为比较枯燥、缺乏生动和激情,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富有人情味又便于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教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 蒙洪才

让数学教学走向生活化蒙洪才 发表时间:2012-09-29T14:15:38.920Z 来源:《学习方法报·语数教研周刊》2012年第52期供稿作者:蒙洪才 [导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八一实验学校蒙洪才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用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 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我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人教版第四册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例3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新学期开始了,小芳准备添一些学习用品,带了50元来到商店,请你们帮助小芳出一出金点子,要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 学生甲:我买一盒水彩笔和一块磁性画板,再买一本笔记本8元。 18+24=42(元); 42+8=50(元) 学生乙:我买一个书包和一个转笔刀。 30+17=47(元) 50-47=3(元) 学生丙:我买一个文具盒、一盒水彩笔、一本笔记本。 12+18+8=38(元) 50-38=12(元) 学生丁:我先买一支自动铅笔、一个文具盒。再买一本笔记本、一盒水彩笔。 2+12=14(元) 8+18=26(元) 50-14-26=10(元) …… 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不能强求学生使用统一的方法解决同样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自身的生活需要,设计问题,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相互学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解决数学问题。 二、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观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练习生活化,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法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_数学论文

浅谈数学教学的生活化_数学论文 一、案例背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百分数,会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数,培养学生的情感。本课内容百分数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从生活中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设计:《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设计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了带有百分数的物品,请拿出来。(学生拿出了有关物品放在桌上。)师:猜一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内容? 生:百分数。 师:谁来说一说?会读吗?知道它们的意义吗? 生1:羊毛含量占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实际完成是计划的150%,超额完成了。 生4:我国人数占全世界的25%,我国人口比较多。 生5: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生6:…… (多名学生上台介绍。)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联系学生实际,创设情境,利用课前调查与数学信息收集,使学生初步了解百分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师:谁会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吗? 生: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谁来帮老师开个信息发布会。 (多媒体出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发明的。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达65%,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达14%,但日本不砍伐自己国土上的树木做一次性筷子,我国却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 学生各抒己见。 生1:65%表示日本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 生2:14%表示中国的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 生3:我们要注意保护森林环境,不能过度砍伐树木。 2.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登陆万州,据统计,去年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150%。 生1:洋快餐的营业额是中式快餐营业额的150%。 生2:洋快餐的营业额比中式快餐营业额多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