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 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富贵;莲花,则是花 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 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 的还有谁;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形容词做状 语,从远处。 ②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藤 蔓,长丫枝。 ③香远益清:远,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远远地传送出去;清,显得清芬。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 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 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爱 莲说》所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合作探究
本文作者所托之物、所言之志是什么?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淡泊 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以及对追名逐利 的世态的厌恶。
Baidu Nhomakorabea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 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写作特色
(2)巧用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过描
绘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 衬,使被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 明的一种表达技巧。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 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好的与 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 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陪衬, 突出了莲的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 什么品格?完成表格。
描写方面
相关语句
象征品格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课堂小结
《爱莲说》中将“隐逸者”、“富贵 者”、“君子者”三者进行比较,以揭示菊 、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 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 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 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周敦颐 在本文中表现出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 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 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洁 身自好的人、正直的人。
③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者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人。
整体把握
课文中作者具体列出了哪几种花?这 几种花分别受哪些人所喜欢?
莲花、菊花、牡丹。
周敦颐、陶渊明、世人。
整体把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 想感情和气节。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莲
牡丹
↓
托物 ↓ 言志
↓
隐逸者——衬托——君子——衬托——富贵者
拓展延伸
《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在 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 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拓展延伸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 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质朴、庄重 洁身自好 品行端正、通情 达理、美名远扬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合作探究
“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 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 富贵,追逐名利。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眼里,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 征意义?你能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按品格 的高下给三种花排序吗?请说明原因。
学习目标
1、朗读,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并疏通文 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莲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3、体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和骈散结 合的语言之美。 4、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高尚志趣,提高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 “濂溪先生”,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理学家。谥号“元公”,他被公认为 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 “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善于断狱,处世超 然,胸怀磊落。生平襟怀开阔,有高趣, 常以仙翁自许。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 曾师从于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 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太极图说 》、《通书》、《周元公集》。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 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 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表现作者慨叹志同道合人少的句子是 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课堂检测
(4)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莲感慨。 一叹爱菊“鲜”,“鲜’说不仅有“
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
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合作探究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少,实际 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 太少了。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 的品种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欢牡丹。
疏通文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背景链接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 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 不贪图荣华富贵。
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 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 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 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 ,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借花述志,表明心迹。
文中的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独”字,体现了陶渊明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二个“独” 字,既表现了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表明了自己 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借赞美莲的品质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
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世风的批评,表 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文中赋 予菊、莲、牡丹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的世 风作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表明作者“出淤泥 而不染”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 情。开篇记叙世态人情,既而描写莲的高洁、 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莲的君子风范,整篇文 章贯穿抒情,表明志向。
整体把握
莲是什么的化身?用原文回答。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合作探究
作者“独爱莲”是怎么引出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
合作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如此爱莲,请从文中找到 答案。
三个比喻评价三种花,君子最高尚。 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前后联系,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 自喻,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花那样品格高 尚的君子。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合作探究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抱负 、情趣、愿望和要求等。
像我们以前学过的《石灰吟》:“粉骨 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 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 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 的表现手法。
(1)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因为人的思想 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 这个道理。 (2)我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因为我觉得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 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拓展延伸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 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 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 种花?并谈谈理由。
文言积累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文言积累
4、一词多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 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起衬托的作用,用“菊之爱”,“ 牡丹之爱” 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 作者志趣与众不同,表达作者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 主旨。
合作探究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 描写,那么第二段呢?从哪些词语能看 出来?
议论,从“谓”字能看出来; 抒情,“噫”字作了提示。
合作探究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与现 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 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 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 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 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 议” 。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读音释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可爱者甚 蕃(fán):甚,很。 蕃,多。 ③独爱菊:独,只。 ④予独爱莲:予,我。 ⑤出淤(yū)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濯,洗。妖,过分艳 丽。 ⑦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丫枝。
读音释义
⑧香远益清:益,更加。 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却。 亵,亲近 而不庄重。 ⑩予谓菊:谓,认为。 ⑪噫(yī):叹词,表示感叹。 ⑫鲜(xiǎn)有闻:鲜,少。 ⑬宜乎众矣:宜,应当。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生于淤 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 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 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 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地挺立在那里 ,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地把玩。
疏通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 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 胜困难的精神。
拓展延伸
(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 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 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 献。
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莲花 象征君子。
莲最高洁;菊不与世俗同流和污,但 消极避世;牡丹流于世俗,追求富贵,品 格最下。
合作探究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 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
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周敦颐在1045年任南安(地名)司理参 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和自己毫无关 系的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 逵据理力争,甚至递上辞呈,不惜辞去自己 的官职,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 承认自己的错误,囚因此不得死。由此可见, 周敦颐是个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人。
文如其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敦颐的 千古美文《爱莲说》,看看喜爱莲花的他借 莲花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志向。
合作探究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 意何在?
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 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合作探究
第二段写了几层意思?句式分别有什么 特点?几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 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第一层用了判断句式,第二层分别表陈述 语气、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
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形容词做状 语,从远处。 ②不蔓不枝(蔓、枝,名词作动词,生藤 蔓,长丫枝。 ③香远益清:远,形容词做动词,远播, 远远地传送出去;清,显得清芬。
(5)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 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6)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 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爱 莲说》所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合作探究
本文作者所托之物、所言之志是什么?
所托之物是莲花,所言之志是淡泊 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使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通 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 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达了作者不慕名 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以及对追名逐利 的世态的厌恶。
Baidu Nhomakorabea 合作探究
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 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写作特色
(2)巧用衬托手法。 “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通过描
绘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为陪 衬,使被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形象更鲜 明的一种表达技巧。作者在文中先后用菊花、 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好的与 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 花;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陪衬, 突出了莲的品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花之君子者也。”
合作探究
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莲的,赋予了莲 什么品格?完成表格。
描写方面
相关语句
象征品格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课堂小结
《爱莲说》中将“隐逸者”、“富贵 者”、“君子者”三者进行比较,以揭示菊 、牡丹、莲各自不同的形态与气质,并以菊 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使莲花挺拔超群的 高洁形象矗立在读者心中,歌颂了自己坚贞 不渝的理想和洁身自好的君子情操。周敦颐 在本文中表现出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 志向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 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洁 身自好的人、正直的人。
③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者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的标志。
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人。
整体把握
课文中作者具体列出了哪几种花?这 几种花分别受哪些人所喜欢?
莲花、菊花、牡丹。
周敦颐、陶渊明、世人。
整体把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不同的花,表明人们不同的思 想感情和气节。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
莲
牡丹
↓
托物 ↓ 言志
↓
隐逸者——衬托——君子——衬托——富贵者
拓展延伸
《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短文在 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 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拓展延伸
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 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质朴、庄重 洁身自好 品行端正、通情 达理、美名远扬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合作探究
“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
菊:迎寒斗霜,清高避世,品格高 洁,超凡脱俗;
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 富贵,追逐名利。
合作探究
在作者眼里,菊、牡丹、莲各有什么象 征意义?你能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按品格 的高下给三种花排序吗?请说明原因。
学习目标
1、朗读,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并疏通文 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品读课文,感受莲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3、体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和骈散结 合的语言之美。 4、理解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的高尚志趣,提高道德情操。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 “濂溪先生”,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 家、理学家。谥号“元公”,他被公认为 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 “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善于断狱,处世超 然,胸怀磊落。生平襟怀开阔,有高趣, 常以仙翁自许。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 曾师从于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 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太极图说 》、《通书》、《周元公集》。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 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 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表现作者慨叹志同道合人少的句子是 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课堂检测
(4)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莲感慨。 一叹爱菊“鲜”,“鲜’说不仅有“
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 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 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
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合作探究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运用 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反问。表面上感叹爱莲者少,实际 感叹与自己一样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者 太少了。
疏通文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 的品种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欢牡丹。
疏通文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背景链接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 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 不贪图荣华富贵。
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 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 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 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 ,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借花述志,表明心迹。
文中的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第一个“独”字,体现了陶渊明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二个“独” 字,既表现了作者不 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又表明了自己 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借赞美莲的品质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
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世风的批评,表 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态度。文中赋 予菊、莲、牡丹不同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的世 风作了精辟的概括,有力地表明作者“出淤泥 而不染”的信念。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运用多 种表达方式,有记叙,有描写,有议论,有抒 情。开篇记叙世态人情,既而描写莲的高洁、 雅致的形象,最后议论莲的君子风范,整篇文 章贯穿抒情,表明志向。
整体把握
莲是什么的化身?用原文回答。
“莲,花之君子者也。”
合作探究
作者“独爱莲”是怎么引出的?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 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 丹。”
合作探究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在结 构上有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如此爱莲,请从文中找到 答案。
三个比喻评价三种花,君子最高尚。 作者发表感慨,突出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前后联系,不难理解,作者爱莲是要以莲 自喻,表明自己是一个像莲花那样品格高 尚的君子。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合作探究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抱负 、情趣、愿望和要求等。
像我们以前学过的《石灰吟》:“粉骨 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墨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 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 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 的表现手法。
(1)我同意孟子的观点。因为人的思想 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 这个道理。 (2)我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因为我觉得 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 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拓展延伸
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 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 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 种花?并谈谈理由。
文言积累
2、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栽种。
3、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文言积累
4、一词多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之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 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起衬托的作用,用“菊之爱”,“ 牡丹之爱” 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 作者志趣与众不同,表达作者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含蓄地表达了 主旨。
合作探究
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 描写,那么第二段呢?从哪些词语能看 出来?
议论,从“谓”字能看出来; 抒情,“噫”字作了提示。
合作探究
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与现 在的杂文大体近似。
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 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 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形式上: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 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 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 议” 。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读音释义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 ②可爱者甚 蕃(fán):甚,很。 蕃,多。 ③独爱菊:独,只。 ④予独爱莲:予,我。 ⑤出淤(yū)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濯,洗。妖,过分艳 丽。 ⑦不蔓不枝:蔓,生藤蔓。枝,长丫枝。
读音释义
⑧香远益清:益,更加。 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而,却。 亵,亲近 而不庄重。 ⑩予谓菊:谓,认为。 ⑪噫(yī):叹词,表示感叹。 ⑫鲜(xiǎn)有闻:鲜,少。 ⑬宜乎众矣:宜,应当。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生于淤 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清水洗涤却 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 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 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地挺立在那里 ,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地把玩。
疏通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在什么地方都 是默默无闻地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 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 胜困难的精神。
拓展延伸
(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 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 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 献。
菊花象征隐士;牡丹象征富贵;莲花 象征君子。
莲最高洁;菊不与世俗同流和污,但 消极避世;牡丹流于世俗,追求富贵,品 格最下。
合作探究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 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 态度;
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合作探究
导入新课
周敦颐在1045年任南安(地名)司理参 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和自己毫无关 系的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 逵据理力争,甚至递上辞呈,不惜辞去自己 的官职,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 承认自己的错误,囚因此不得死。由此可见, 周敦颐是个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的人。
文如其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敦颐的 千古美文《爱莲说》,看看喜爱莲花的他借 莲花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什么志向。
合作探究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 意何在?
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 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合作探究
第二段写了几层意思?句式分别有什么 特点?几层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二段写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作者 对三种花的评价;第二层是作者的感慨。 第一层用了判断句式,第二层分别表陈述 语气、反问语气和感叹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