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0液体燃料的蒸发与燃烧
气化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气化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气化器(也称为蒸发器)是一种将液体转化为气体的装置,常用于将液体燃料(如汽油、柴油)转化为可燃气体以供燃烧。
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如下:
1. 结构:
气化器通常由以下主要部分组成:
- 液体供给系统:提供液体燃料供给气化器。
- 气化室:液体燃料进入气化室,在其中发生气化反应。
- 空气供给系统:提供所需的空气以实现气化反应。
- 混合室:将气化后的燃料气体与空气充分混合。
- 出口:将混合好的可燃气体输出。
2. 工作原理:
气化器的工作原理基于液体燃料的气化反应。
首先,液体燃料通过液体供给系统从燃料箱或燃料泵中进入气化室。
在气化室中,液体燃料与化学气化剂(如空气或氧气)发生反应,将液体燃料分解为可燃气体。
气化反应的过程中涉及燃料的蒸汽化和燃烧。
液体燃料受到加热后会蒸发,转化为燃料蒸汽。
这些燃料蒸汽进一步与与之相接触的气体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以产生燃烧所需的化学物质,从而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
混合室是气化后的燃料气体与氧气充分混合的地方,通过调节进入混合室的燃料
气体和空气的比例,可以控制混合气体的燃烧效果。
最后,混合好的可燃气体通过出口输出,供应给发动机或燃烧设备进行燃烧和能源转化。
总的来说,气化器通过液体燃料的气化反应将液体燃料转化为可燃气体,从而实现燃烧和能量转换。
这种结构和工作原理使气化器成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设备。
燃烧学重点知识(第二部分)

4燃烧理论基础4.1燃烧反应的热力学基础1、单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属同一物态。
2、多向反应(异相反应):在一个系统内反应物与生成物不属与同一物态。
3、浓度:单位体积中所含某物质的量。
摩尔浓度: 质量浓度: 摩尔相对浓度: 质量相对浓度: 4、标准生成焓、反应焓、燃烧焓、显焓、绝对焓(P98-100)5、化学反应速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其单位为:kg/(m3s)、 kmol/(m3s)、 分子数/(m3s)①例: a 、b 、c 、d 为对应于反应物A 、B 和产物C 、D 的化学反应计量系数②反应速率可以表示为:③化学反应速率与计量系数之间有如下关系:/i i mi i i i i i i i i n N VM VN n C X N n C M Y M nρρ=====∑∑∑∑∑==aA bB cC dD+→+,,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r r r r d d d d ττττ=-=-==或1111::::::C A B D A B C D dC dC dC dC a d b d c d d d r r r r a b c dττττ-=-==⇒=④化学反应速率的三种表示方法: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生成物的生成速度、r 为反应速度⑤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活化能、压力、浓度、可燃混合气的配比、混合气中的惰性成分)1. 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2. 压力:对于气体燃料,压力升高,体积减少,浓度增加,反应速度加快。
(压力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与浓度相同。
)3. 温度:温度增加,反应速度近似成指数关系增加,体现在反应速度常数。
①阿累尼乌斯定律: A —常数,频率因子,由实验确定;R —通用气体常数,8.28kJ/molK ,1.98kcal/molK ;E —活化能,J/mol ,由实验确定⏹ 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动能有大有小;⏹ 在相同温度下,分子的能量不完全相同,有些分子的能量高于分子的平均能量,这样的分子称为活1111G A B H A B G H dC dC dC dC r a d b d g d h d r ar r br r grr hrττττ-=-====-=-==b B a A C kC =rRT E Ae k -=化分子(自由基、活化中心、活化络合物、中间不稳物)⏹ 化学反应中,由普通分子到达活化分子所需最小能量---活化能E ;(讨论活化能对反应速率影响,通过阿累尼乌斯定律) ⏹ 阿累尼乌斯定律反应了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阿累尼乌斯定律是实验得出的结果;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阿累尼乌斯定律。
人工合成液体燃料

人工合成液体燃料(技术资料注意保存)人工合成民用液体燃料之一该技术在于寻找新的能源渠道,提供一种价格低廉、产量丰富的醇基类液体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的该燃料的一种灶具。
一、原料:1、主燃剂:指燃烧的主要成份,这里指醇类。
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等均可作主燃剂,但必须考虑原料的经济性、来源的广泛性、热值及安全性等因素,否则就会失去实用价值。
就醇类而言,以甲醇作主燃剂是适宜的。
因为甲醇全国各地都生产,凡是生产碳氨化肥的工厂,均有生产甲醇的联醇设备,所以原料的来源极其广泛,而价格在醇类中最低,无论粗、精甲醇均可使用,且储存运输都比较安全,另外,甲醇经脱氨、脱硫之后,基本上不存硫、氮及其它有害物质,所以燃烧后排出的气体,对环境不构成污染。
甲醇俗名木酒精,其分子式为CHOH,分子量为32.04,无色透明,易挥发液体,溶于水、醇和醚,易燃,有麻醉作用,勿误饮。
一般技术参数见下表:储运注意事项:应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远离火种火源,不可加入氧化剂后再运输。
2、分散剂:燃料的配制不是一种成份,而是多种成份,当然,这些成份都应该互溶在一起,这种互溶作用的东西叫分散剂,也叫助溶剂,它能使各种物质均匀地溶解在一起。
一般有水、乙醇、丙酮等。
3、增氧剂:是指加入主燃剂之中,能产生氧气而增进主燃剂的充分氧化燃烧。
燃烧离不开氧气助燃,仅靠空气增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主燃剂中添加增氧剂,其目的是燃烧充分,热值高。
作为增氧剂一般有:又氧水(含水液体,不可与皮肤接触)、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硝酸钾等。
应该说明的是:增氧过程是指燃烧时增氧,不是在常温下或在沸点下就起氧化反应而发生剧烈的化学作用,产生爆炸危险。
增氧剂加量应控制在0.5%~3%之间,不可多加或混加,否则会产生化学反应而自增压力,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4、助燃剂:主要是增加氧化,使燃烧速度加快,易点燃,火焰分散快,有调味作用。
常用的有:乙醇、丙酮、醚类。
5、消烟剂:能使主燃剂成膜性好,易于均匀,稳定地气化。
液化气罐燃烧的原理

液化气罐燃烧的原理
液化气罐燃烧的原理是液体燃料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燃烧的热能。
液化气罐中通常存储着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为丙烷和丁烷)、液化天然气(LNG,主要成分为甲烷)等。
液化气槽中的液体燃料具有较高的蒸气压力,当容器内部的压力减小时,液体燃料会蒸发生成气体。
同时,通过打开罐体中的气阀,空气可以进入罐内与燃料气混合。
在空气中,液化气得到氧气的供应并达到可燃条件。
然后,在适当的点火源下,液化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由于燃烧反应产生的热能,燃料气会继续燃烧。
燃烧的焰温高,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液化气罐燃烧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是燃料气的氧化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可以简化为:燃料气(液体燃料蒸发后的气态燃料)+ 氧气→二氧化碳+ 水+ 热能。
另外,液化气罐燃烧还可能伴随着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不完全燃烧条件下,燃料气没有完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还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例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因此,正确使用液化气罐,保证足够的氧气供应和适当的燃烧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燃烧学第六章

将上式改写,自液滴表面(r0和T0)到火焰锋面(r1和Tr) T r dr 积分 dT
r
T0
4
C p T T0 H
1
r0
r2
Cp 4 Tr T0 qm ln 1 1 1 H Cp r r 0 1
2013-7-13
三 斯蒂芬流例题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18
三 斯蒂芬流例题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19
6.2 液滴的蒸发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20
一、静止气流中的油滴特点 6.2 液滴的蒸发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39
三、油雾的燃烧规律 6.4 液雾燃烧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40
四、液体的雾化 6.4 液雾燃烧
• 雾化液体燃料的原因 – 增加液滴进行反应的比表面积,增强与氧气的混合, 强化液体燃料燃烧 • 雾化定义 – 靠外界作用将连续的液流破碎成雾状的油液滴群的 过程 • 雾化原理 – 介质雾化:空气、蒸汽以一定的压力,高速冲击油 流,使其雾化。 – 机械雾化:油流高速旋转,脉动而破裂,同时与介 质作用,加强雾化。
2013-7-13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汽车工程学院
46
五、强化油燃烧的途径
• 加强雾化,减小油滴直径,选用合适的雾化器 • 增加空气与油滴的相对速度。相对速度越大,越有利于燃 料和空气之间的扩散、混合,加强燃烧 • 及时、适量供风 – 及时供风,避免高温、缺氧造成燃料热分解 – 适量供风,提高燃烧效率 • 供风原则 – 少量一次风送入火焰根部,在着火前与燃料混合,防止 油在高温下热分解 – 燃烧中保证油雾与空气强烈混合,气流雾化角与油雾扩 散角相适应 – 保证后期混合,提高风速,使射流衰减变慢 – 在着火区制造适当的回流区,保证着火
轻烃民用液体燃料的技术要求

轻烃民用液体燃料的技术要求作为一种民用燃料,必须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不受损害,同时还要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民用液体燃料属于新开发的新型燃料,它与液化石油气不同,这种液体燃料在进入燃具使用前,必须使其变成气体,然后与空气混合燃烧。
为了整顿新型民用液体燃料市场的混乱状况,引导其健康发展,对燃料提出以下要求。
一轻烃民用液体燃料分级在轻烃燃料中提出两种牌号:1号燃料主要以C5为主,其体积质量占95%。
这种燃料因沸点在40℃以下,对常年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可以采用空气鼓泡方式,促使液体燃料气化并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可防止液体燃料的冷凝。
但是在环境温度较低时,特别是在冬季,采用气态供气时,其气化量常常不能满足燃具的热流量,因此,应添加少量C3、C4的组分或适当加温。
2号燃料与1号燃料的区别,只在于C6-C7的组分约占40%左右。
而两种牌号的热值无大的差别,对这种组分的燃料,可以液相压出,经预热气化后使用。
二燃料馏程在行标NY313-1997中,按两种牌号提出馏程90%时,1号燃料的沸点<65℃,而2号燃料<90℃。
这里不但考虑了轻烃燃料在常温下蒸气压较低、不易气化的特点,还从燃料燃烧完全角度考虑。
随着C原子数的增加,燃料所需的空气量也大大增加,这需要给燃具的设计、加工带来困难。
如燃烧1m3的戊烷需要38m3的空气,而燃烧1m3的正庚烷则需要52m3的空气。
此外,为了使燃气与空气混合均匀并达到完全燃烧,还应考虑1.05%-1.2%的过剩空气系数。
因此,采用分子量越大的轻烃,再没有一个合适的燃具,很难使燃具达到标准。
三、燃料的热值对于C5-C7的组分,随着碳氢化合物的增加,燃料的低热值只有少量降低,故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燃料的平均低热值进行计算,从燃料馏分上来看,介于液化石油气48900-50160kj/kg与汽油44900-46800kj/kg之间,低热值稍低于液化石油气而高于汽油,约为45900-48400kj/kg(11200-11600kcal/kg)。
燃烧学结课考试题参考答案

“燃烧学”结课考试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绝热火焰温度着火感应期燃料低位发热量过量空气系数预混火焰二、填空(每空2分,共44分)1、按照燃料和空气燃烧过程的气体动力学特性,固体燃料的基本燃烧方式可以分为层燃、流化床燃烧和煤粉燃烧三种。
2、液体燃料的雾化方式可分为介质雾化和机械雾化两种类型。
3请计算,该煤质属于烟煤,1000吨该煤相当于682.4吨标准煤。
某种动力用煤的工业分析成分如下,请判断这种煤的分类中挥发分烟煤(Vdaf=28.6%)。
4、链锁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是链的激发、链的传递和链的销毁。
5、按照碳燃烧的异相反应理论,当反应温度低于1300℃时,碳粒表面反应的关键控制步骤是络合物离解反应。
6、煤粒一次热解后,生成的产物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挥发分和焦炭。
7.设某一反应温度由400℃增至410℃时,反应速率将增加至原来的e=2.718倍,该反应的活化能等于381939J/mol。
8.煤粉燃烧过程中NO x的生成类型主要是燃料型NO x和热力型NO x,其主要成分是NO和NO2。
9.列举四种煤的特种分析方法:热重分析,着火指数分析,沉降炉实验,一维燃烧炉实验,热显微镜法,重力筛分法,比表面积法。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工程上常用的火焰稳定方法有哪些?答:用小型点火火焰稳定主火焰;用钝体稳定火焰;用旋转射流稳定火焰;扩散火焰的稳定;用多孔板形成回流区稳定火焰:采用射流喷入突然扩大的燃烧室,使在射流外侧形成回流区稳定火焰;使射流刚喷入燃烧室中就急剧拐弯,在拐弯处形成回流区稳定火焰2.简述液体燃料燃烧的过程分为哪几步?答:液体燃料首先蒸发汽化,再扩散到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后燃烧(扩散燃烧)。
3、写出扩散燃烧火焰高度(长度)与射流速度和射流喷口直径的关系式。
为强化湍流扩散火焰燃烧,通常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说明煤粉燃烧过程中一次风的作用。
答:输送煤粉进入燃烧室;供给着火初期所需要的氧气。
基于液体燃料的多孔介质燃烧技术研究现状

A Re v i e w o f Li qu i d Fue l Co m bu s t i o n i n Po r o us Me d i a
第3 6卷f 2 0 1 4 ) 第1 期
柴 油机
f
0
一 性 一 能 一 与 一 排 一 于 液体 燃 料 的 多 孔介 质燃 烧技 术 研 究现 状
叶 拥拥 ,吕 田 ,梁鹏飞 ,金 永星
( 1 海军 驻七 一一研 究所 军事代 表室 ,上海 2 0 1 1 0 8 ;2 . 七一 一研究 所 ,上海 2 0 1 2 0 3 )
Ke y wo r d s:p o r o u s me d i a;l i q u i d f u e l ;b u r n e r ;n u me r i c a l s i mu l a t i o n
0 引 言
多孔介 质燃烧 技术 是指用 多孔 介质材 料取代 自 由空 间 ,利 用其相 对于气 体而 言强 大得多 的蓄热 功 能和辐 射特 性 ,实 现热 反馈 ,即将 燃烧产 生 的热 量 及尾气 中 的余热 用 于加 热反 应 区上 游 的预 混合 气 , 加强 火焰 中的传 热传质 过程 ,从而 使燃烧 反应 大大 增强 的新 型 燃烧 技 术 在 忽 略对 外 热 损 失 的情 况
Ye Yo ng yo ng ,L v Ti a n 。 Li a ng Pe n g f e i 。 J i n Y o n g x i n 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0.145 ×
78.108 = 0.3147 35.99
176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计算出试管内气体的平均密度
MW =
1 1 ( MWmix.i + MWmix ,∞ ) = (35.99 + 28.85) = 32.42 2 2 P 101,325 ρ= = = 1.326kg / m3 ⎛ 8315 ⎞ Ru MW ⎜ ⎟ 298 ⎝ 32.42 ⎠
气液界面的平均分子量为:
Psat (Tliq ,i ) P
=
0.145 = 0.145 1
MWmix ,i = 0.145 × 78.108 + (1 − 0.145 ) × 28.85 = 35.99 kg kmol
气液界面处苯的质量分数为
YC6 H 6 ,i = xC6 H 6 ,i
MWC6 H 6 MWmix ,i
179
在很多实际应用的装置中, 特别是燃气涡轮和柴油机, 高温下液滴的蒸发显得非常重要。 在这些装置中, 液滴蒸发常常发生在液滴进入压缩的热空气中或有燃烧反应的燃烧室中。 在 火花点火的发动机中,吸气系统的温度接近环境温度,压力稍低于大气压力。在大多数情况 下,强制对流对蒸发过程有重要影响。 考虑直径 500 μ m 的正己烷( C6 H14 )液滴在热的滞止氮气中蒸发,压力为 1atm。 氮气温度为 850 K 。假设液滴温度处于沸点,确定正己烷液滴的寿命。 解: 液滴寿命 td 可根据下式估算
c pg = c pC6 H14 (T ) = 2872 J kg − K
k F = kC6 H14 (T ) = 0.0495W m − K k∞ = k N 2 (T ) = 0.0444 W m − K
热传导率的平均值根据以下近似公式计算:
(附录表 B.2) (附录表 B.3) (附录表 C.2)
2
3
ρ = ρN
2 @ T = 800 K
。
Tboil = 216.3°C + 273.15 = 489.5K , h fg = 256kJ / kg , MWA =170.337
DAB = 8.1× 10-6 m 2 /s@399K
其中 A 即为正十二烷。首先,我们来计算输运数 BY 。由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10-5)可 求出液滴表面的饱和蒸汽压力:
& C6 H 6 一样求解 m & H 2O , 我们可以像求 m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查表获得 298K 水蒸气的饱和蒸
汽压 Psat ,而不必利用相平衡方程 Clausius-Clapeyron(10-5)方程来求解了。 查表得:
Psat (298 K ) = 3.169kPa ⇒ χ H 2O ,i = Psat 3169 = = 0.03128 P 101,325
和
ln Pv = −
或者
h fg 1 +C R T
−h fg
Pv = exp(C ) exp(
在 Pv = 1atm, T = Tboil 下,
RT
).
exp(C ) = exp(
即为要求的常数 A。同时有,
YA, se = 0.7998
170.337 = 0.9605 0.7998 ⋅ (170.337) + (1 − 0.7998 ) ⋅ 28.014
YA, s − YA,∞ 1 − YA, s = 0.9605 − 0 = 24.32 , 1 − 0.9605
输运数 BY = 另外,还得求出 ρ 和 DAB , 查表得
该例题的结果使我们对液滴蒸发的时间范围有了感性的认识。根据上面计算的蒸发常 数,当 d ≈ 50 μ m 时, td 将在 10 ms 这个数量级上。在许多喷雾燃烧系统中,平均液滴尺寸 大约为 50 μ m 或者更小。
例题 10.4 确定正己烷出现在方程 PF , s = A exp(− B / Ts ) 中的 Clausius-Clapeyron 常数,
(K )
479.5 469.5
( atm )
0.7992
BY
24.3 10.52
(m s)
2
(s)
0.030 0.039
td
2.39 × 10 − 7 2.56 × 10 − 7
从上表可以看出,液滴表面温度降低 2%,其寿命将增大 30%。温度对液滴寿命的影响主 要通过输运数 BY 来实现的,其中分母 1 − YA, s 当 YA, s 很大时对温度的影响特别敏感。 点评:
2872(850 − 342) = 4.36 335, 000
180
K=
8(0.0464) ln(1 + 4.36) = 1.961⋅10−7 (1.679) = 3.29 ⋅10−7 m 2 s 。 659(2872)
所以,液滴的寿命为
td = D02 K =
(500 ⋅10−6 )2 = 0.76 s 3.29 ⋅10−7
T = Tboil − 10 = 479.5 K
178
⎡ −256, 000 Psat 1 ⎞⎤ ⎛ 1 = exp ⎢ ⋅⎜ − ⎟ ⎥ = 0.7998 P(= 1atm) ⎣ (8315 /170.337) ⎝ 479.5 489.5 ⎠ ⎦
所以
Psat = 0.7998 ⇒ χ A = 0.7998 。
(
)
现在可以计算苯的单位面积质量蒸发速率:
" &C m = 6H6
1.326(0.88 ⋅10−5 ) ⎡ 1 − 0 ⎤ ln ⎢ 0.1 ⎣1 − 0.3147 ⎥ ⎦
= 4.409 ⋅10−5 kg / s − m 2
" & C6 H 6 = m &C ⇒m 6 H6
π D2
4
= 3.36 ⋅10−9 kg / s
由题意可知本题属于 Stefan 问题,因此可以利用(10-4)
′′6 H 6 = &C m
ρ DC H
6
6 − air
L
⎡1 − YC6 H 6 ,∞ ⎤ ln ⎢ ⎥ ⎢ 1 − YC6 H 6 ,i ⎦ ⎥ ⎣
′′6 H 6 为单位面积质量蒸发速率,YC6 H 6 ,i 为气液界面处苯的质量分数, L 为管口到界面 &C 其中 m
A和B 。1 atm 下正己烷的沸点为 342 K ,汽化热焓为 334,922 J kg ,分子质量
为 86.178。 解: 对于理想气体,蒸发压力和蒸发温度之间的 Clausius-Clapeyron 关系(10-5)为
dPv Pv h fg = , dT RT 2
分离变量,再积分有:
dPv h fg dT = Pv R T2
(=0) , ρ 为混气的平均密度。 可见, 只要能求出 YC6 H 6 ,i 的距离, YC6 H 6 ,∞ 为管口处苯的质量分数
′′6 H 6 ,进而可求出 m &C & C6 H 6 。 和 ρ 便可求出 m
由 Clausius-Clapeyron 方程(10-5),
h fg dP dT = P Ru / MWC6 H 6 T 2
DC6 H 6 − air = 0.88 ×10−5 m2 s @ 298K 。
求:1)试确定苯的质量蒸发速率 ( kg s ) ;2)蒸发掉 1 cm 3 的苯需要多长时间?:3)假设
DH 2O − air = 2.6 ×10−5 m2 s ,试比较苯和水的蒸发速率。
& C6 H 6 解:1)求解 m
= 3.39 × 10 −7 m 2 / s 。
液滴的寿命
td =
D 2 (100 × 10−6 ) 2 = = 0.030 s K 3.39 × 10−7
同理可得
T = Tboil − 20 = 469.5 K , td = 0.039 s ,
K
下表是两种情况下计算所得的不同参数,
ΔT
T
(K )
10 20
可得
⎡ h fg Psat 1 1 ⎤ = exp ⎢ − ( − )⎥ P ( = 1atm ) ( R / MW ) T T ⎢ u C6 H 6 boil ⎥ ⎣ ⎦
将具体数据代入上式得
⎡ −393000 ⎛ 1 Psat 1 ⎞⎤ = exp ⎢ − ⎜ ⎟⎥ P(= 1atm) ⎣ (8315 / 78.108) ⎝ 298 353 ⎠ ⎦ = exp(−1.93) = 0.145 ⇒ χ C6 H 6 =
2)求蒸发 1cm3 的 C6 H 6 所需的时间 因为液面高度保持,那么在蒸发 1cm3 C6 H 6 的过程中质量蒸发速率也保持不变,
⇒t =
mevap ρliqV = & C6 H 6 m & C6 H 6 m
t=
& C6 H 6 m & H 2O 3)求 m
879(kg / m3 )1⋅10−6 (m3 ) = 2.54 ⋅105 s or 70.6 hr 3.46 ⋅10−9 (kg / s )
⎛ 800 ⎞ 2 2 −6 DAB (T ) = 8.1×10 ⎜ ⎟ = 23.0 ×10 m / s ⎝ 399 ⎠
−6
3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ρN =
2
101.325 = 0.4267 kg / m 3 (8315 / 28.014)800
8 ρ DAB
所以
K=
ρl
ln(1 + BY )
=
8 ⋅ (0.4267) ⋅ 23 × 10−6 ln(1 + 24.32) 749
例 10.3
td = D02 K
其中
K=
8λg
ρl c pg
ln( Bq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