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月经病从肾治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月经病从肾论治
【摘要】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肾在月经的产生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
从生理、病理两方面论述肾与月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西医月经产生理论,以补肾法及补肾方药的研究加以论证,探讨月经病从肾论治的理论基础,为月经病从肾论治提供依据。
肾的功能失调可致多种月经病的发生,月经病当从肾论治。
【关键词】月经肾生理病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84-02
1 肾与月经的生理关系
对于月经产生的机理,中医学认为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作用的结果。
肾对女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的协调,从而使女性具有月经和胎孕的生理功能。
肾在月经产生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1]。
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说明月经来潮,首先是肾气的充盛,指出妇女的发育与衰老,月经的来潮与终止,及生殖能力的盛衰均与肾有关。
肾藏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肾有二,精所舍也”,肾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即生殖之精,如《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又《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又包括脾胃所化
生的水谷之精,即脏腑之精,后天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月经的根本物质是血,精血同源,肾藏精,精化血,如《侣山堂类辩》“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张氏医通》“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
此外肾中精气能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而为血。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肾精所化之气为肾气,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
冲脉为血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任二脉相滋,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冲任二脉在女性生理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皆受肾主导,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说:“任脉冲脉,奇经脉也。
肾气全盛,冲任流通,经血渐盈,应时而下……,故肾为冲任之本”。
《临证指南医案》也指出:“经水根于肾,旺于冲任”。
胞宫是产生月经的器官,肾与胞宫有一条直接的经络联系,即《素问·奇病论》说“胞络者,系于肾”。
肾脉与任脉交会于“关元”,与冲脉下行支相并而行,与督脉同是“贯脊属肾”,所以肾脉又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胞宫相联系。
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脑为元神之腑,主载着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功能正常亦受脑的支配,故有人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称之为肾轴[2]。
月经是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其产生与肾气的充盛,天癸的成熟,冲任二脉的通畅,胞宫的功能正常密切相关。
肾是生精、化气、生血的根本,也是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
肾是藏精之处,施精之所,天癸之源,冲任之本。
只有肾气盛,肾的阴阳平衡,天癸才能泌至,冲任二脉才能通盛,精血方能注入胞宫化为月经,即肾气盛
→天癸至→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
可见,月经的产生是以肾为主导,故《傅青主女科》谓“经水出诸肾” [3]。
2 肾与月经的病理关系
肾在月经产生中作用密切,肾的功能失调将导致月经的紊乱,出现多种月经病。
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
《女科经论》云:“月水全赖肾水施化,肾水即乏,则经血渐至日益干涸”;《傅青主女科》:“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也!夫经水者,乃天一之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何以虚能作疼哉?善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治法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安,益调补肝肾,用调肝汤”;《东垣十书·兰室秘藏》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另张景岳云:“真阴所居,惟肾为主,盖肾为经血之海,五脏之本,故肾水亏则肝火所滋而燥生…肾水亏则孤阳无主而虚火炽”。
故肾虚可致多种月经病。
若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则致月经先期;治以补肾固冲调经;若肾阴亏损,则精亏血少,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治以滋阴补肾,养血调经;若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血海失司,蓄溢失常,致月经先后不定期,治以补肾益气,固冲调经;若肾气不足,则冲任不固,封藏失职,或因肾阴虚肾阳偏亢,阴阳失衡,肾阳虚封藏失职或肾阴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可致崩漏,治以或补肾益气或滋阴潜阳或滋阴清热,固冲止血;若肾元之气不足,气化推动无
力,血行迟滞或肾虚督损,元气衰少,不能温养调通,冲任气血运行不畅,可致痛经,治以行气活血,祛瘀止痛,配以温补肾阳的药物;经期血气下注于冲任,命门愈衰,不能上温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下注,故经行泄泻,治以温肾健脾,除湿止泻;或经期血聚冲任,湿气乘之,肾阳失于温煦,水气泛滥,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而致经行浮肿,治如《素问》中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及“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治以温肾健脾,化气行水;另肾阴虚,虚火上炎,热伤肺络,而致经行吐衄,治以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天癸将竭,精血不足,阴阳失衡,或肾阴虚脏腑失于濡养或肾阳虚脏腑失于温煦,致经断前后诸症,治以或滋肾益阴,育阴潜阳,或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可见,肾与月经在病理方面亦相互影响,无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均可导致月经病的发生,且其发病机制十分明确,故寻征求因,辩因论治,有的放矢,是月经病从肾论治的病因学基础。
3 补肾法及补肾方药的研究
在月经产生机理的理论中,中医学“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过程与西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相对应。
大量研究表明,肾的功能失调所致月经病患者存在内分泌方面的改变。
这为月经病从肾论治提供了现代研究基础。
3.1 补肾法
中医学认为补肾是治疗月经病的关键。
临床运用补肾法治疗月经病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亢氏[4]主张根据患者的不同疾病及其
临床表现运用补肾法治疗。
分别从肾阴、肾阳、肾精、肾气不足导致月经病出发,提出了补肾法在月经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吴氏[5]等运用针灸补肾扶脾法治疗青春期月经病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说明肾气不足是月经病发生的关键。
童氏[6]等对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临床应用中周法应遵循补肾的原则,尤其是月经病的治疗。
故补肾法治疗月经病,或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调整肾的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密月经正常。
3.2 补肾中药:
①现代药理学研究:补肾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为月经病从肾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补肾中药种类繁多,如补肾助阳药[7]:仙茅、巴戟天、淫羊藿、鹿茸、补骨脂等;补肾填精药如菟丝子、川断、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菟丝子、巴戟天、淫羊藿、桑寄生等均含有黄酮及黄酮甙类,淫羊藿还含有维生素e,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巴戟天具有明显的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并能增强下丘脑-垂体-卵巢促黄体的功能活动,川断含有维生素e有明显的安胎作用,尚有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桑寄生、菟丝子可用于治疗习惯性流产,说明补肾中药具有黄体样的安胎功能。
张氏[8]的研究中发现:补肾中药具有内分泌激素样作用,有调节性腺轴作用,能促进子宫和卵泡发育,提高性激素水平,促使卵泡正常发育成熟。
②实验及临床研究:据报道,用补肾药喂服小鼠,对小鼠卵巢垂体激素的合成代谢有明显的作用,并对卵巢的受体形成也有一定
的作用[9]。
用巴戟天、淫羊藿、仙茅水煎剂给大鼠灌胃,能提高垂体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反应性及黄体生成激素的反应性,可明显增加腺垂体、卵巢和子宫的重量,提高卵巢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受体特异结合力。
补肾药可使多囊卵巢综合症病人的下丘脑功能恢复,血清fsh、e值增高,恢复排卵功能。
动物实验证明,以补肾药为主的“促卵泡汤”可使去势小鼠的阴道分泌物增多,并出现大量角化细胞[10]。
临床医师根据月经周期理论,即经后期以阴长为主,经间期是阴长至重,向阳转化的时期,经前期阳气逐渐旺盛,阳气至重,经血来潮。
运用以补肾为主的“中药人工周期”能使部分患者恢复卵巢功能,月经恢复正常。
3.3 补肾方剂:
蔡氏等[11]在“养血补肾片”治疗肾虚型闭经、月经后期162例临床研究中,中药养血补肾片组与西药克罗米芬对照组在闭经、月经后期疗效比较上,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临床症状改善上,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且中药组治疗后血清lh、fsh、e2均明显增高(p〈0.01±0.001)。
张艳[12]等在用二至丸加味治疗肝肾阴虚型月经病83例中,治愈51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达95% 。
据报道,服用六味地黄丸可使更年期妇女血浆e2明显增高。
宋华[13]等在用自拟补肾调经方治疗月经不调132例的临床研究中,补肾调经方的总有效率达99.25%。
可见,补肾法是治疗月经病的根本大法。
补肾方药无论在单味
药的药理研究上,还是从补肾方剂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改善人体机能,延缓和增进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功能有良好作用,且可调节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性腺轴的功能,另外,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建立各种动物模型,运用补肾法治疗可使各种动物模型的内分泌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恢复[14]。
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为月经病从补肾方面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月经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之间协调作用的结果,肾在月经产生中起主导作用,肾的功能失调可致多种月经病的发生,二者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补肾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疗效更加说明月经病从肾论治的合理性,说明补肾法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调节其功能紊乱,因而有效的治疗月经病。
所以,明确月经病的产生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对月经病的治疗至关重要,故月经病应从肾论治。
参考文献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6-17 .
[2]陈晓霞论中医肾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关系辽宁中医学院
学报 2003,5(3): 226-227.
[3]陈林兴,苗晓玲.调经之本主要在肾.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2):.37-48.
[4]亢小平.浅谈补肾法治疗月经病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5,28(4)327-329
[5]吴北燕,陈文.李庭松.针灸补肾扶脾治疗青春期月经病.四川中医 2005,23(1):94-95.
[6]童南滨,党丽英.中药人工周期疗法的研究进展.四川中医2002,20(10)15-17.
[7]沈映君.中药药理学.第六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170-175.
[8]张晓红,杨正望,尤昭玲.补肾中药对卵巢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54-2055.
[9]张玉.浅谈肾主生殖与女性生殖内分泌的关系甘肃中医2002,15(3):59-60.
[10]高月平.攻克月经病补肾为根本甘肃中医 38-39.
[11]蔡连香.等“养血补肾片”治疗肾虚型闭经、月经后期162例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论文及摘要集 111.
[12]张艳,梁永全. 二至丸加味治疗肝肾阴虚型月经病83例广西中医药 1996,19(3):18-19.
[13]宋华,张利斌.张桂英.补肾调经方治疗月经不调中国乡村医药 2005,12(11):51-52.
[14]张彩晴,杨鉴冰.中医“肾”与女性生殖轴关系的研究概况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24(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