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历节第五

合集下载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详解
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五
林昌松
概述

含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风: 历节病: 唐宋以前:“外风”学说, “内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立论。

沿革:



合篇意义:
中风病
一、成因 【原文】(2)上段:从 脉象说明中风的病因病 机。 中风的病因病机:络脉 空虚,风邪乘虚入中, 贼邪不泻,经脉之气痹 阻所致。 【原文】(3)
麻黄、桂枝 ——祛风通阳 附子 ——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 ——除湿祛风 知母、芍药 ——养阴清热 生姜 ——祛风和胃止呕 甘草 ——和胃调中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历节病
【原文】(10):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寒湿之邪痹阻关节 治法: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方药:乌头汤。 方解:
麻黄 ——祛风发汗宣痹 乌头 ——温经散寒止痛 使风寒湿邪 芍药、甘草 ——缓急止痛 化微汗而解 黄芪 ——固表除湿 白蜜 ——甘缓解毒
历节病
【原文】(7):论述阳虚风湿历节的病机及 证候。 【原文】(9):论述过食酸咸饮食,内伤肝 肾,为产生历节病的机理之一,并与黄汗 病鉴别。
历节病
二、辨证论治 【原文】(8):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病机:感受风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解:
中风病
二、辨证 【原文】(1):中风的脉证及中风与痹证的 鉴别。 【原文】(2)下段:邪中浅深不同,证候轻 重不同。
历节病
一、病因病机 【原文】(4):论述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 历节病机。 【原文】(5):论述胃有蕴热,外感风湿的 历节病机。 【原文】(6):论述阴血不足,风邪外袭之 历节病机。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五
• [提要] 肝肾不足,寒湿内侵的历节病机
• 脉沉而弱:肝肾精血亏虚 • 汗出入水:寒湿内侵 腠理闭,邪不外出
寒湿浸淫筋骨,伤及血脉 流注关
节,关节气血运行不畅
历节
• 寒湿郁久化热,湿热郁蒸骨节 部黄汗溢出
关节局
• [原文5]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 汗自出。
• [提要] 胃有蕴热,易于汗出致病
,言语不清,流涎
• [原文3]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 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 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 中,则胸满而短气。
• [提要] 论述中风与瘾疹的发病机制
• 迟则为寒:风寒外袭 疹
• 缓则为虚:荣卫气血不足 满
风邪外泄:瘾 邪遏胸阳:胸
• 故营卫气血不足之人,易为风寒侵袭,患中风、 瘾疹等疾。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 治第五
金匮教研室
中风病
一、成因与辨证
[原文2]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 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 难言,口吐涎。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比较表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乌头汤
• 风湿侵袭,化热伤阴 • 寒湿侵袭,损伤阳气
• 多关节游走痛,肿大 • 关节疼痛剧烈,不可
疼痛,局部发红发热, 屈伸,关节不红不热,
或全身发热,形体消
全身无热

• 温经散寒,除湿通痹
• 祛风除湿,通阳行痹, 宣阳
清热养阴
• 川乌、麻黄、芍药、
[原文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 之。 麻黄 芍药 黄芪各三两,甘草三两(炙) 川 乌五枚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朦准此。

(一)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月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月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月感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月感腑之文理也。

(二)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四)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五)师曰。

吸而微数。

其病在中焦实也。

当下之则愈。

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

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

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病。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

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鼻头色青。

腹中痛。

苦冷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色黄者。

胸上有寒。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

侯氏黑散为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子,近年用其治疗脑缺血病有 较好的疗效。脑缺血病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造成的组织损伤 有关,为探讨侯氏黑散对脑缺血病的疗效机理,实验观察了 该药对兔的心、脑、肺、肾组织与浆液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侯氏黑散可降低组织匀浆液脂质氧化物的含量,与 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着差异,提示本品有较强抑制脂质过氧 化反应的作用,故可减轻组织缺血造成的损伤,这可能是其 治疗脑缺血病的机理之一。
*
*
中风病
*
*
中风之病,因发病骤然,病情变化多端,与自然界中的风善行多变相似,故古人比 类为中风。关于中风病的病因学说,历代医家认识颇不一致。
汉唐以前,认为系气血不足,感受风邪引起。强调外因。 ——多以外风立论。
金元时期,多认为是正气不足痰火上攻上蒙清窍。强调内因。 ——多以内风立论。
明代,医家提出: 真中——外风所致 类中——内风所致
*
*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 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 气即急,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 舌即难言,口吐涎。
*
*
名词
▲贼邪不泻:贼邪,即虚邪贼风之意,统指外邪; 泻,外出,此句意为外邪侵入人体 后留滞不出。
*
*
①亡血:亡是亡失,血是营血。 ②瘾疹:即风疹块等一类疾患,因风湿郁于肌
表所引起。又可解释为时发时止的皮疹。 ③心气不足:是指心之气血不足。 ④入中:指风邪内入,伤中心肺。
*
*
本条论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寒可发为中风或瘾疹。
寸口脉迟而缓,脉迟提示有外寒,脉缓反映正虚; 沉而缓是营气不足,多致血虚,浮而缓是卫气不足, 易受风邪。

历节病

历节病

提要:阴血不足,风邪外袭的历节病机。 分析:
隶主 手少阴神门脉—候心—主血 足少阴太溪脉—候肾—主精
少阴脉 脉
弱——精血不足 浮——风邪外侵
风血相搏—疼痛如掣
10
2015-6-18
条文7: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 痛,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提要:阳气虚衰,风湿侵袭的历节病机及证候。 分析: 盛人(阳虚湿盛之体)+ 饮酒汗出当风 历节 脉涩小——阳虚气虚 短气自汗出——阳虚气虚,卫阳不固。 历节疼,不可屈伸——风湿相搏,经脉痹阻
21
温经散寒止痛 , 祛风除湿, 兼滋阴清热 。
药偏温燥,重在 祛邪 。
甘草——和胃调中
2015-6-18
包含了5条伤寒、金匮方义:
甘草附子汤:治风湿表里阳虚证。 麻黄加术汤:治风湿表实证。 麻黄附子汤:治水气病。 桂枝汤:调和营卫。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阴阳两虚证。

22
2015-6-18
阴阳并调、表里并治、寒热并用,
祛邪扶正并施。 针对风寒湿郁久,渐次化热伤阴 的典型历节证而设。
23
2015-6-18
24
2015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 红斑狼疮作用机理研究 项目负责人: 陈纪藩 起止年月:2000年1月~ 2004年12月 批准金额:120万元
25
2015-6-18
26
2015-6-18
现症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 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双侧 趾间关节、跖趾关节均疼痛不肿, 双踝关节、双膝关节肿胀、皮色微 红、触之发热、疼痛,活动不利, 不能行走,晨僵约3小时,消瘦乏力 ,手足不温,纳呆,二便尚调,舌 淡暗苔薄黄,脉弦细而濡。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金匮要略】第五章崔氏八味丸

【金匮要略】第五章崔氏八味丸

【⾦匮要略】第五章崔⽒⼋味丸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崔⽒⼋味丸治脚⽓上⼊,少腹不仁。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脾肾阳虚,⽓化不利。

下焦寒湿不化,聚成脚⽓,上⼊少腹。

少腹⽓⾎运转失常,故⽽⿇⽊不仁。

治疗选择崔⽒⼋味丸,⽅中以附⼦、桂枝温补脾肾之阳,桂枝兼以降逆;⽣地、⼭萸⾁补阴敛阳,泽泻、茯苓淡渗⽔湿之邪,丹⽪通利⾎脉,以疗少腹不仁。

清·尤怡《⾦匮要略⼼典》肾之脉起于⾜⽽⼊于腹,肾⽓不治,湿寒之⽓,随经上⼊,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丸补肾中之⽓,以为⽣阳化湿之⽤也。

清·黄元御《⾦匮悬解》按:中风之病,仲景未尝⽴⽅,其证与⼋味甚合。

崔⽒以之治历节脚⽓,若以治中风,则妙甚矣。

清·沈明宗《张仲景⾦匮要略》少腹乃属肝肾之地,肾中元阳⽓虚,胃关不利,阴湿上逆,以挟肾中寒湿,痹着少腹,故致不仁,⽽与湿热冲⼼者⼤殊。

⽤六味丸固摄真阴,使不上逆,桂附⾏阳以利机关,逐湿开痹,俾真⽓渐充,少腹松软,⽽病⾃退矣。

清·陈修园《⾦匮要略浅注》按:汉之⼀两,今之三钱零。

此⽅附⼦⽤⼀枚,计今之法码,重应⼀两。

此⽅地黄应⽤⼆两六钱六分,⼭药、⼭茱萸应⽤⼀两三钱三分,泽泻、茯苓、丹⽪应⽤⼀两,桂枝应⽤三钱三分,附⼦⼀枚应⽤⼀两。

今⼈分两多误,今特核正。

如若多⽤,照此递加。

刘渡⾈《⾦匮要略诠解》本⽅是论述脚⽓病的辨证论治。

由于肾阳虚弱,不能运化⽔湿,⽔湿毒⽓侵犯于下,随经⽽上,聚于少腹,故少腹⿇⽊不仁。

治以⼋味丸,温补肾⽓,助其⽓化之权,则阳⽣湿化,脚⽓⾃愈。

胡希恕《胡希恕⾦匮要略讲座》崔⽒⼋味丸,治脚⽓上⼊,少腹不仁。

这个崔⽒⼋味丸,这个药本来是在仲景书⾥头,可能这个⽅⼦最原始的是崔⽒的家传的⽅⼦,所以叫崔⽒⼋味丸。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 ( ) ( ) ( )
( )
枝短羸诸 八芍气,肢 药,脚节 知温肿疼 母温如痛 汤欲脱, 主吐,身 之,头体 。桂眩尪
( )
提要: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分析: 1.风湿历节的临床表现 湿邪流注于筋脉关节---关节肿大 风为阳邪化热伤津---身体消瘦 风湿上犯---头眩 湿阻中焦---短气,呕恶 湿邪下注---两脚肿胀,麻木不仁
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乌头温经止痛,
亦制麻黄过散之性。
乌头汤
《长沙药解》“乌头,温燥下行,其 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 力甚捷。”
《本草正义》“附子,本是辛温大热, 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 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 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 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5.方解
桂枝与附子:通阳宣痹,温经散寒 桂枝配麻黄、防风:祛风而温散表湿 白术、附子:助阳除湿 知母、芍药:益阴清热 甘草和胃调中
6.配伍特点
温散而不伤阴,养阴而不碍阳之妙。
7.文献选录
《金匮玉函经二注》“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
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筋骨痹也。……然湿多则肿,寒多则痛,风多则动,故用桂 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 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荣卫,如桂枝汤例也; 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 大剂。”
有不同意见。
疑点一:“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1)中风的症状有轻重不同的表现,“此为痹”体现
了中风病总的病机是营卫痹阻。---喻嘉言、张璐
(2)中风当与痹证鉴别。---尤怡、沈明宗 二说虽然都有道理,以后说更符合仲景原意。
疑点二:“脉微而数”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金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

【⾦匮要略】第五章第10条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乌头汤。

治脚⽓疼痛,不可屈伸。

导读:《⾦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编著《⾦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法,按照第⼏章第⼏条标注。

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欢迎⼤家留⾔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的注解!⼦恒试注以⽅测证,本条主要论述寒湿历节的证治。

寒湿历节,寒主收引,湿性重浊,故见周⾝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还包括关节肿⼤变形,遇寒加重等表现。

寒湿邪⽓阻滞⽓⾎运⾏,筋⾻失养也是历节病的主要病因。

治疗选择乌头汤。

⽅中乌头温经⽌痛,⿇黄发散寒湿,配伍黄芪补⽓扶正,兼制⿇黄发散太过。

芍药、⽢草缓急⽌痛,养⾎荣筋。

中医脚⽓病指脚弱,表现为⾜胫部⿇⽊酸痛,软弱⽆⼒,屈伸不利,是寒湿阻滞⽓⾎所致,故⽽治疗亦可选择乌头汤。

清·尤怡《⾦匮要略⼼典》此治寒湿历节之正法也。

寒湿之邪,⾮⿇黄、乌头不能去,⽽病在筋节,⼜⾮如⽪⽑之邪,可⼀汗⽽散者,故以黄芪之补,⽩芍之收,⽢草之缓,牵制⼆物,俾得深⼊⽽去留邪。

如卫瓘监钟邓⼊蜀,使其成功⽽不及于乱,乃制⽅之要妙也。

清·吴谦《医宗⾦鉴》与第9条同讲。

【按】名⽈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相属,必是传写之讹。

【注】此详申上条,互发其义,以明其治也。

历节之病,属肝、肾虚。

肝、肾不⾜于内,筋⾻不荣于外,客邪始得乘之⽽为是病也。

究其所以致虚之由,不⽌⼀端也。

如饮⾷之味过伤,⽇久亦为是病也。

味过于酸则伤肝,肝伤则筋伤,筋伤则缓不收持,名⽈泄也。

味过于咸则伤肾,伤肾则⾻伤,⾻伤则枯不能⽴,名⽈枯也。

枯泄相搏,名⽈断绝。

断绝者,即荣⽓不通,卫不独⾏,荣卫俱虚,三焦失所,四维断绝,⾝体羸瘦也。

若独⾜肿、胫冷,寒胜凝于下也;黄汗⾃出,湿胜发于中也。

假令发热,则属风,便为历节也。

病历节者,历节疼痛不能屈伸也,故主之以乌头汤,通荣⾏卫,并驱风寒湿之邪也。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课件(1)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课件(1)

.
30
• 吃酸性食物过量是百病之源。医学研究证明,如 果人体倾向于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 废物就不易排出,肝肾的负担会加大,新陈代谢 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容易患病。
• 含磷、氯、硫等元素的食品一般为酸性食品,如 面粉、肉类、谷物、油脂、酒类、白糖等。而含 钾、钠、钙、镁等元素的食品一般为碱性食品, 如水果、蔬菜、豆制品、乳制品、海带、碱性饮 料等。
.
29
• 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 【原文】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 鹹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 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 微,三焦無所禦,四屬斷絕,身体贏瘦, 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 爲歴節也。(九)
• 提要:本条论述偏嗜酸咸致历节的病机及 其与黄汗病的鉴别
.
27
•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总括了历节的病因,酒性标热本湿,湿盛 伤及脾阳,加之外盛中虚,汗出当风,风 与湿内外合邪就会形成历节。
.
28
• 本条的临床处方:
• (1)对于舌质淡,苔细白而滑,小便清长, 确属阳虚湿盛者,可用桂枝附子汤或甘草 附子汤,温经复阳,祛风除湿
• (2)若属气虚夹湿夹瘀,舌质淡,苔白津 润,气短自汗者,可借用《血痹虚劳病脉 证并治》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海桐皮、薏苡 仁、独活、桃仁、红花,补气温阳,祛风 胜湿,活血化瘀。
•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薑五兩 白术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煑取二,溫服七合, 日三服。
.
36
• 论述风湿历节的证治。 • 分析:
– 诸肢节疼痛:风胜。 – 身体魁羸:正衰邪盛。 – 脚肿如脱:湿胜。 – 头眩:风邪上犯。 – 短气、温温欲吐:湿浊中阻,气机不利。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金匮要略》白话版】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一、中风病,应半身不能随意运动,如果只有一支手臂不能随意运动,这是痹证。

脉微且数,是中风病的脉象。

二、寸口的脉象浮而紧,紧为外感寒邪,浮为气血虚弱,寒邪乘虚搏结,邪气居于肌表。

浮脉的病人血虚,导致络脉空乏,邪气留滞不去,乘虚或居身体左侧或居身体右侧,受邪的一侧松驰舒缓,正气旺盛的一侧反呈拘挛,无邪一侧牵引有邪一侧,形成口眼㖞斜。

邪气侵犯络脉,肌肤麻木不仁;邪气侵犯经脉,肢体重滞不易举动;邪气内侵入府,则神昏不识人;邪气侵入于脏,则舌纵难言,口流涎沫。

【候氏黑散】治疗风寒直侵肌肉内脏,四肢烦重,风寒凌心,心中虚寒的患者。

(《外台》治风癫)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芎 (三分)桂枝(三分)以上十四味药,杵成散,酒冲服方寸匕,每天一次。

初服药的二十天,用温酒调服,禁食所有的鱼、肉、大蒜类。

经常应清淡饮食,至第六十天时,药物已积聚于腹内留而不去,饮食积热自然被驱,清淡饮食亦能够协助药效。

三、寸口脉象迟缓,迟脉主寒,缓脉主虚。

荣分不足则是由于失血,卫气虚则是由于风邪所伤。

邪气入于经脉,则全身搔痒伴发皮疹,胸中阳气不足,邪气侵入胸中,出现胸胁胀满,呼吸急促。

【风引汤】治疗热性瘫痪、癫痫病。

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以上十二味药,杵后粗筛,用皮革药袋存放。

用时取三指撮,清洁井泉水三升,煮沸三次,温服一升。

(治疗成人热性抽掣,小儿惊痫,瘈疭,一天数十次发作,其他医疗不效者,用清热作用的风引汤。

巢氏云:脚气病也应用风引汤治疗。

)【防己地黄汤】治疗病人妄行如狂,独自胡言乱语,无发热、恶寒症状,其脉呈浮象。

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以上四味药,用酒一杯,浸泡一夜,绞取汁;生地黄二斤切碎,水蒸如蒸熟一斗米时间长短;取铜器盛药汁,再绞取地黄汁,一起和均,分次服用。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胡希恕)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胡希恕)
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朮(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朮(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芎?(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头风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盐(等分)
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
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
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当他“寸口脉迟而缓”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这个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你看我们讲这个太阳中风也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他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摁,里头一摁,这个脉不经摁,很缓弱,那就叫做阴弱,阴弱就是里头弱,里头弱是什么,他血少。所以太阳中风也是,由于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也被夺啊,那么他这个脉就是不经摁,他血少,你看这个伤寒脉一点也不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相当充实,摁这个脉管相当经摁,它紧啊。他这里说的是荣缓,那是往里头摁,这个脉没力气,没力气就血少,荣虚血少嘛,“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及了,“则令身痒而瘾疹”。如果“心气不足”这个邪啊乘虚而内入,这和上面说的一样。这个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只说的卫缓啊。说是血既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那么这个什么呢,说明血少有风来客之,所以脉迟而缓,这个迟也是有风寒的关系了。那么如果只中于表,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它叫做瘾疹,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这个邪就乘虚而入。那么邪气要是入中的话,那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胸满而短气”。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底下这个那也是林亿他们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没有,在下面就要论述那个“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啊,是因为古人有这个说法,他介绍了。那么他也没出方子,那么我们根据这个事实看啊,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是还没有经验出来。那么这种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那么后世治这个病啊,动辄就是祛风啊这类药物,相当有害的,那我们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淤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就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还是这么讲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良,不对头。这个在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脑血管出血,这个平时与那个高血压有关系,一个就是那个血栓形成,就这么两种情形大概。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来这么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

《金匮要略》中的关节病——历节病

《金匮要略》中的关节病——历节病

《金匮要略》中的关节病——历节病展开全文原创:骆皓然医生审核: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海彬教授文章所属:王海彬教授团队,转发请标明出处。

《金匮要略方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诊疗杂病的专书。

《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图片源自网络在《金匮要略》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篇中所论述到的“历节病”,就是以全身多个关节疼痛肿大、病势剧烈、日久可致骨节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想必有痛风、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看到这里感到非常的熟悉。

没错,“历节病”在现代医学中常见疾病就包括痛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神经痛等疾病。

此篇将历节病的成因分为五部分:肝肾不足,水湿浸渍;阴血不足,外受风邪;气虚饮酒,汗出当风;胃有蕴热,外感风湿;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肝肾不足,筋骨虚弱是历节病发生的内因。

阴血不足,外受风邪的患者治疗时当以养血为主,兼以祛风。

而临床上对于形体肥胖的患者,治疗时要注意温阳、化气、除湿。

历节病的根本是“本虚标实”,除去肝肾,胃中有蕴热而又复感风湿的也会导致历节病。

书中对于历节病的治疗,给出了三个方案,一个是外用的治疗方法,第二个是方药。

“矾石汤,治脚气冲心”是利用矾石汤治疗湿浊毒气上冲心肺引起的病症,此处不做过多说明。

书中将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治疗“风湿历节”,一是治疗“寒湿历节”。

风湿历节病,风湿流注到各个筋脉关节,导致多处直接疼痛肿大,湿邪没有出路,流注到下肢,导致小腿肿胀且麻木,仿佛要和身体脱离,此时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

寒湿历节病,寒湿停留在筋骨关节间,气血运行受阻,关节出现剧烈疼痛且不能够屈伸,此时适合选用乌头汤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单项选择题1.中风邪在于经的特点是()A.肌肤不仁B.即重不胜C.筋骨疼痛D.关节变形E.筋脉拘急2.中风邪入腑的特征为()A.半身不遂B.但臂不遂C.即不识人D.口吐涎E.舌即难言3.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病机为()A .感受寒湿B.感受风湿C.感受风寒D.感受风热E.风湿化热4.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应除外()A .肢节疼痛B.身形如和C.恶心欲吐D.头眩短气E.脚肿如脱5.风湿历节病宜选用()A.麻黄加术汤B.麻杏苡甘汤C.桂枝附子汤D.乌头汤E.桂枝芍药知母汤6.历节病形成的内因为()A .肾精不足骨节不利B.脾肾两虚痰浊阻络C.肝肾阴虚脉筋失养D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E.脾肾阳虚失于温煦7.乌头汤中用白蜜,主要目的是()A.润肠通便B.调和药性C.和里缓急D.解乌头之毒E.缓急止痛8.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之热为()A.湿热内郁B.风湿化热伤阴C.阴虚火旺D.气分之热E.血分之热二、多项选择题1.历节病的致病因素有()A.肝肾不足B.气血不足C.胃有蕴热D.过食酸咸E.风邪外袭2.《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治疗中风病的方剂有()A.乌头汤B.风引汤C.桂枝芍药知母汤D.侯氏黑散E.黄芪桂枝五物汤3.《金匮》中主治历节病的经方是()A.桂枝附子汤B.桂枝芍药知母汤C.大乌头煎D.乌头汤E.乌头桂枝汤三、名词解释1.历节病2.黄汗3.身体魁羸4.脚肿如脱四、填空1.邪在于络,________;邪在于经,________。

邪入于腑,_ ______。

邪入于脏________,口吐涎。

2.肢节疼痛,身体魁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之。

3.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________主之。

4.乌头汤的药物组成有:______ 、______ 、______ 、_ _____、_ _____、______。

五、简答题1.《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2.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精讲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精讲二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精讲二  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

下面,我要讲的是历节病,历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历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随着病热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历节病。

这讲的就是,在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的疾病,他的认识水平。

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从第4条开始,4条、5条、6条、7条,来论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

首先,我们来看第4条原文:“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

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

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三类)第4条,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不足、肝肾先虚。

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从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的禀赋,后天失养有直接关系。

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说明病在里,为什么涉及到肝、肾?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就讲的是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历节病致病的内在因素,在2002年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本着这样的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内在的致病因素,为肝肾先虚。

外因,他讲的是“汗出入水中”,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浸,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

所以,它的病位也是在,筋、骨、关节之间,那么,搏结在关节之间,它也影响关节周围的气血周流,所以它这是遍历关节的疼痛。

后面要讲到“诸肢节疼痛”,“诸”,也是范围副词,来解释为什么叫遍历和递历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从小关节开始,侵犯的是小关节,所以,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侵袭是为标,是为外因,故内外合邪。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历节脉证并治第五一、概述中风:是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的疾病。

发病突然,见症多端。

并且多由正气亏虚,受外邪所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痉挛、脑栓塞、脑出血等病。

历节:历者,数也,过也,历节,即病邪经过的骨节,节节疼痛,《圣济总录》曰:“所历之节,悉皆疼痛”,历节病是以关节肿大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多由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二、中风病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一)中风病的病机寸口脉浮而紧:浮─气血不足;紧─感受风寒病机:经络空虚,外邪内中;虚寒相搏,贼邪不泄;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二)中风病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辨证邪在于络:营气不能畅行于肌肤,则肌肤麻木不仁;邪在于经:经脉痹阻,气血不能运行于肢体,筋骨肌肉失养,则肢体沉重不用;邪入于腑:六腑不通,浊气上蒙清窍,即不识人。

邪入于脏:气血逆乱,心窍闭阻,舌即难言,口吐涎。

三、历节病(一)历节病的病因病机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2.胃有蕴热,外感风湿;3.阴血不足,风邪外袭;4.气虚湿盛,汗出当风;5.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二)风湿历节的证治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8)病机:风湿痹阻于关节,渐次化热伤阴临床表现:主症: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风湿痹阻关节,化热伤阴,流注下焦。

兼症: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湿热上犯、中阻、下注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佐以滋阴清热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麻黄、防风---祛风散寒除湿白术、附子---温经逐湿止痛知母、芍药---滋阴清热生姜、甘草---和胃调中临床应用:本方证辨证要点为身体消瘦,关节疼痛、肿大或变形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 病位分证 邪在于经——重不胜 邪入于腑——不识人 邪入于脏——舌即难言, 口吐涎 鉴别 中风——半身不遂,脉微而数 痹证——但臂不遂,脉涩
成因与脉证
脉象—寸口脉 肝肾亏虚 汗出入水
沉—主骨—为肾 弱—主筋—为肝
症状—历节痛,局部黄汗出
脉象—少阴脉 血虚受风
浮—为风 弱—血不足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 概述 (一)概念
1 中风病:
因正气亏虚,或偶受外邪诱发。 以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言语不利,或突然倒仆,昏不 识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2 历节病
因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 经络,致骨节疼痛,遍历全身, 疼势剧烈,致骨节变形的疾病。
(二) 合篇意义:
病因— 病因—-与风邪有关 均属广义风病 风性特征——病势发 风性特征——病势发 展迅速
二药相协: 补脾培中,扶正祛 邪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缓急止 痛 以利筋 骨
〖功效〗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 2.
乌头汤为辨治寒湿历节病的主方。 本方用药特点:温经散寒药须与补气养血 药同用。为后世“从脾论治”历节病奠定 理论基础。 3. 肝肾先虚为历节病的主要内因,篇中未 出方治。
脚肿如脱 两脚肿甚 肿胀似与身体脱离感 兼 症
【病机】湿邪下注,经脉不通
头眩—— 【病机】风与湿邪上犯,清阳不升 短气 温温欲吐 --指心中郁郁不舒
【病机】湿阻中焦
气机不利 胃失和降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附伍用:祛风除湿以通脉 温经行痹以助阳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第2条: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寸口脉浮而紧 , 紧则为寒 , 浮则为 寒虚相博,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虚:寒虚相博,邪在皮肤;浮者血虚,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 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 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 舌即难言,口吐涎。 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鼓槌风 鹤膝风 白虎历节 骨痹、顽痹、尪痹
梭状指 竹节趾 鹰 爪
【解析 解析】 解析 诸肢节疼痛——多个关节疼痛为主症
【病机】风湿合邪,流注关节
特点:多发性、游走性关节疼痛 身体魁羸——临床特征 肢体关节肿大、变形。 身体羸瘦:《金鉴》“尪羸” 【病机】 湿流关节,风湿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渐次化热伤阴 日久伤正,气血俱虚
历节病病因病机演变规律示意图
病机:
肝肾先虚 筋骨脆弱 脾胃虚弱
内因:
气血不足
“不通”、“不荣” “湿伤于下 湿邪偏盛 ” “湿流关节 ”
外因: 风寒湿邪侵袭 辨证:
风湿相合 风湿历节病 轻则伤津耗气,重则灼阴炼液 化热化燥伤阴
寒湿相搏 寒湿历节病 寒湿凝滞 痹阻关节经络 津凝为痰 血滞成瘀
阴虚内热复生
除湿止痛
复习思考题
1 中风在络在经,入脏入腑其病机、 症状有何区别?它与后世中风的 闭证、脱证有何联系? 2 张仲景的中风原因与后世中风原 因有何不同? 3 历节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4 乌头汤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如何区 别使用?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按语】 按语】
1. 从本篇仅此两条原文看仲景的学 术贡献。 2.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中医 药(针灸、按摩)特色优势,提高 临床诊治水平和疗效。
历 节 病
原文内容简介
(一)病因病机 (4.5.6.7.9) (二)证 治 (8.10)
1.风湿历节--桂枝芍药知母汤 2.寒湿历节--乌头汤
概述
此为痹
①病名——痹证; 病名——痹证; ②病机——经脉痹阻 ②病机——经脉痹阻
微—气血不足,络脉空虚—正虚 虚 邪 中 数—外风—邪盛


中风与痹症鉴别
中风 病位 症状 病情 脏腑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 歪邪突然昏仆, 一般无痛感
痹证 肌肉关节 手臂局部不遂或麻 木一般都有疼痛感 轻

2 成 因 与 脉 证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二药相伍: 温阳除湿,止痹痛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知母:
─白 滋阴清热,润燥除烦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二、证 治
1.风湿历节 【原文 原文】 原文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 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 芍药知母汤主之。(8)
【解析 解析】 解析 诸肢节疼痛——多个关节疼痛为主 症 【病机】风湿合邪,流注关节 特点:多发性、游走性关节 疼痛 身体魁羸——临床特征 肢体关节肿大、变形。 身体羸瘦:《金鉴》“尪羸” 【病机】 湿流关节,风湿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渐次化热伤阴 日久伤正,气血俱虚
浮—正虚
寸口脉
紧—外寒 浮者血虚
寒虚相搏, 正不胜邪 邪留皮肤
气血虚少,络脉失养 络脉空虚
①正虚邪中,邪留虚处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
②因虚致瘀而络阻
邪气反缓——受邪之侧,络脉闭塞, 经络废而不用,呈迟缓 状态。
【按语】 正气即急——无病之侧,气血运行如 正气即急——无病之侧,气血运行如 常,反见拘急 正气引邪,喎僻不遂——弛缓的患侧被 拘急的健侧所牵引
病 机: “风血相搏”(6) 风寒湿搏结于筋骨关节,邪气久恋 “枯泄相搏”(9) 气血、肝肾更虚,筋骨、关节、肌肉失 养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
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乃肝肾先虚,气血不足为 病之本;风寒湿邪外侵为病之标。
2. 3.
其病因病机演变规律见示意图。 临证治疗时,当注意攻邪不可伤正,扶正不可 留邪。
二药相伍: 二药相伍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生白芍: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养血柔肝,和血止痛,敛阴止汗。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依据《金匮》理法自行研制痛痹 贴,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历节 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已通过2003 年度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指指、掌指关节变形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中 风
病因病机—血虚,络脉空虚,寒虚相 搏, 邪在皮肤,贼邪不 泻,或左 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 正气引邪,歪僻不遂 主要脉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脉微而 数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君─制川乌─温经散寒止痛 (白蜜─解乌头毒;延长疗效) 臣─麻 黄─宣散透表,以祛寒湿 佐─黄 芪─益气助阳蠲痹 ─芍 药─和血敛阴 使─炙 甘 草─调和诸药
〖功效〗 祛风除湿 温经行痹 养阴清热
【辨治要领与思路】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桂枝芍药知母汤为辨治风湿历节病 的主方。 2.本方用药特点:表里兼顾,切中病 机。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1.治疗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 性关节炎以及神经痛等病证。 2.本方用于感受风湿,化热伤阴的痹 证。 3.在本方基础上研制的尩痹通已列为 黑龙江省中医管理局2004-2005年重 大科研项目。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甘草与白芍相配:
─生 姜─和胃止呕
缓急止痛之力彰显, 亦为仲景著名经方。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此三药合用: 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发汗 君─桂 枝、炮附子─温经通阳行痹 祛表里风湿 臣─麻 黄、防 风─祛风除湿 ─白 术─补脾益胃,运湿和中 佐─知 母、生白芍─养阴清热 ─生 姜─和胃止呕 使─甘 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内虚邪中
病机
经络病变
临床表现:均有肢体活动不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