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钱津津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89)

E-mail:qjjseu@

摘要:农业劳动力转移特指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在城镇集中发展所引发的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农业劳动力持续转移阶段,但是由于制度、观念等原因,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必然出现新高潮。农业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纽带,是我国走向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促成农业劳动力的更快转移,为此,要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建设及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户籍,转移

中图分类号:F304.6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扇软肋,它不仅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更制约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但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地转移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问题所形成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困难,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民增收。因此,只有尽快实现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才能真正实现农民增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真正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本文通过探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和一般规律,分析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旨在探讨解决这些问题、加快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 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内涵与动因

1.1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涵

农业劳动力转移特指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在城镇集中发展所引发的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迁移的过程。它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有着丰富的内涵。研究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有必要从理论上透彻理解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1 职业身份的转变

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是职业身份的转变过程,即由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变为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的城市产业工人。通过农民从农业中不断分流出来,由季节性流动变成常年性流动,转化为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完成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职业转变,完成从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变。[1]

1.1.2 社会身份的转变

社会身份转变首先是户籍的变化,即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实行全国统一的以按居住地登记入户原则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各种特权和利益分化,使城乡流动人口主体平等化,使户籍能直接随农民工作地的转移而进行相应的转变;其次是居住地点、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关系的转变,即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由传统的自给自足、单一、封闭、慢节奏的农业生

活方式向现代、多样、互相依赖、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转变;最后是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转变,即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就应享受到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1.3 个人财产的转移

农村居民拥有的财产主要是地产(包括耕地、宅基地等)以及土地上的生产物。农业劳动力转移,意味着他们要放弃作为农民基本生产要素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地产。他们须将地产等不动产转化成货币以满足进城初期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要。[2]

1.1.4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首先,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能够促使农业劳动力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中;其次,城市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可使农业劳动力无形中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知识视野,克服原本狭隘的小农意识;第三,城市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设施优于农村,其自身和子女都会得到更规范、更科学的正规教育。

1.1.5 抚养人口的一同迁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全面的、完整的转移,不仅包括劳动者本人的转移,还包括劳动者抚养的家庭成员的转移。这样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在城务工的农业劳动者与家人亲友的团聚时间和情感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免除后顾之忧,更专心地投入到城市化建设工作中;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大量处于弱势群体的家庭成员滞留家中,阻碍农业的快速发展。

1.2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人类在工业革命以前的几千年发展中,并没有发生农业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现象。只是到了近代市场经济社会,才出现了农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3]当今一切发达国家都经历了这一过程,由此可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一个国家能否走向发达密切相关。那么,引发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什么呢?

1.2.1 城镇工商业迅猛发展创造大量就业空间是前提

近现代市场经济,以商业革命为契机,以产业革命所爆发的新的生产力为武器,迅猛发展。在大工业基础上,每建立一个工厂,就为市场经济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创造出大量就业空间,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

1.2.2 收入差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托达罗模型”强调城乡间预期收入的差异是决定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认为,准备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城乡实际工资水平的差异,二是城市提供的就业空间。[4]只要城市的预期工资高于一个有保证的农村工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向城市流动。城乡之间实际工资水平差异越大,流向城市的人口越多。

1.2.3 个人谋求发展的需要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潜在动力

由于城市环境优于农村,可以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极大地吸引着农业劳动力,使大批渴望得到进一步自我发展的劳动者涌入城市。

1.3 对有关农业劳动力转移观点的商榷

1.3.1关于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的观点

长期以来,就地转移的观点在我国颇为流行。不过这种以发展“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和“撒网式”的小城镇为主导的转移思路,不但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矛盾,也与中国资源供给状况相冲突。首先,乡镇企业建设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剧了人与土地、水等稀缺资源的矛盾;第二,目前我国的小城镇规模太小,缺乏明显的聚集效应,公共产品效益差;第三,在小城镇缺乏支撑产业的条件下,一方面一部分进城农民会出现“两栖化”倾向,另一方面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最终使小城镇成为一座“空城” [5]。

1.3.2 过分夸大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弊端

有些学者担心,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会引发许多城市问题,如加大城市建设负担,加剧就业困难,引发交通拥堵、增加管理难度等。我们认为,首先,从发达国家历程看,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市场经济下,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其次,城市问题并不完全是由农村人口进城引发。在市场经济下,城市发展主要由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进城投资,个人进城谋生,主要由市场机制支配,进城的企业和人口越多,创造出的就业机会越多,创造的财富也越多,为政府提供的税收就越多,政府就越有能力建设城市。目前出现的“城市病”及城镇居民就业困难主要是城市基础建设不完善、城市发展滞后、国有企业改革艰难、经济效益不佳等因素造成的,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减缓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1.3.3 过分担心农业劳动力素质低影响城市化进程

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民素质太低,不利于城市化进程,对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持保守态度。对此,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首先,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意识,并不是绝对的低下,而只是相对于城市的大部分人口来说较低;[6]其次,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知识性的劳动力,也需要体力型的产业工人。例如北京、深圳等发达城市的繁荣都离不开大批进城农业劳动者支撑;第三,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的过程,它总是由相对高素质人口首先转向城镇,带动相对低素质人口转向城镇,而且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长期性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时间差。[7]总之,这种观点的症结在于绝对的、静止的看待素质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

2.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原因

2.1 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从1995年起,我国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已经下降到50%以下,并且在1990年前后实现了从相对减少阶段到绝对减少阶段的转变。如表1所示,1980-1990年间,农业劳动力比重虽然从68%下降到52%,下降了16个百分点,但是同期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却从2.91亿人增加到了3.41亿人,1说明在这一阶段中农业劳动力的转出速度小于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农业劳动力的转出速度开始大于农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这说明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已经由大部分劳动力从事农业的社会进入大部分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1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第6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