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主张的全面评价
1.凯恩斯理论产生的经济背景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 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2.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 凯恩斯货币政策主张的特点;
凯恩斯主义主张认为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微调。货币主义反对这种做法,主张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市场自由调节和价格机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货币主义否定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首要作用。货币主义认为,运用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如果扩大支出,而不相应地扩大货币供应量,则其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能是暂时的或微小的。其原因是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开支的资金来源无论来自征税或向公众借款,其主要影响只不过是政府代替纳税人或代替在别处将借到款项的人来花费这些资金,结果将导致利息率上升,引起私人投资和消费的缩减,即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抵销了增加的政府支出。如果要使财政政策持续地发生有效作用,那么政府必须发行货币,即通过印钞票或创造银行存款来取得资金来源。政府进行这样的开支显然是膨胀性的。
4. 清楚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简要评价。
伴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初步形成,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推进的障碍,除了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外,社会信用的缺失也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为此,信用问题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并引起了经济学、法学和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广泛研究。本文将就我国目前信用问题研究的近况做简要述评。
一、信用的类型
目前,虽然信用问题已引起了经济学、法学和伦理学的高度重视,但从总体看,各个学科基本上是仅囿于本学科的领域,致使对信用的总体分类研究和综合比较研究较薄弱,甚至由于经济信用的强势而出现了把对经济信用的细分当成信用类型的做法。其实,信用作为一个概念,不止包括经济信用,也包括政治信用、法律信用和道德信用。而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各种信用形式,如银行信用、租赁信用、消费信用等,都隶属于经济信用。在我国的《辞海》中,信用的多种含义也有显现。信用:一是谓以诚信任用人;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的信任,如“信用昭著”。三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不难看出,作为价值特殊运动形式的经济信用,只是信用的类型之一。因此,我们在使用和研究信用概念时,要注意信用类型的不同特性,以免造成语义含混,更不要把经济信用、法律信用与道德信用相混同。
为了避免因信用的宽泛性造成信用使用的混乱之嫌,我们有必要对经济信用、政治信用、法律信用、道德信用做一基本的界定。经济信用是在经济活动中以某种预先约定为基础、以偿还或增值为特征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与一定的经济收益和风险相联系。政治信用分政府行为的信用(国家政策、政令、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公正、严明、威望)和公务员的个人行为信用(公务员的率先垂范性、服务性、效率性)。法律信用应有两个含义,一是在普遍意义上,指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及实效性深得社会成员的认可和信服;二是在法律明示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中,人们对法律义务及其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契约的履行情状。道德信用是在人们(包括人格化的集体)的社会活动中由一定的约定、承诺、誓言等引发的一种伦理关系及其相应的原则和品行。道德信用的生长空间是广阔的,它不仅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而且涉及一切社会活动,无论其是书面的正式契约形式还是口头的承诺。
二、信用建设的理由
关于信用建设的必要性,人们一般是从如下角度进行分述的。一是从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本质要求、交易费用的降低、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等方面,论
证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和客观要求,提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的论断;二是从适应WTO规则要求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视阈,阐释信用是我国步入国际市场、自觉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三是从我国目前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和滞碍我国市场化健康发展的立场,论述加强信用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四是从西方经济学重视市场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互动的思想,阐释诚实、信用、创新等道德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社会文化因素;等等。无论是从经济的视角分析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视角来强调信用建设,确实都是重要的,但我们认为它们不是全部,除了上述理由外,还应该研究人性方面的原因。因为人是信用活动的主体,人性本身的一些局限性或优势,直接会影响人们的信用行为。具体而言,人们的某些失信行为,除了外在的客观诱因外,无不与人性本身的一些倾向性如趋利性及其从中衍生出的投机性相关;而人所具有的理性、思维和想象力,又使人具有了超越作为动物自身的受动性的限制,成为一种具有自我规定和自我完善的主体性。为此,我们认为,讲究信用,善化心灵,和睦人群,不只是一种社会的秩序需要,更是人远离动物的野蛮性、提升人性的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如若仅从信用的利弊得失的功利角度来强调社会的信用建设,势必会忽视信用的公理性和人性完善的内在需要性,并由此导致偏重信用的社会诱因的研究而轻视信用心理机制研究的倾向。
三、失信类型
目前,人们对于失信现象的阐述,一般较笼统,主要采用描述的列举法,即罗列出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失信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经济领域:制假、售假、漏税、骗汇等;政治领域:政府官员知法犯法、虚报业绩、掺水数字、欺上瞒下等;社会媒体:虚假新闻、虚假广告等;学术领域:学术抄袭、考试作弊、文凭作假等。这些现象的举要,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人一目了然,但更重要的是要从失信原因上进行分类研究。由于不同类型的失信成因不一,且复杂多变,也基于篇幅考虑,故我们在此仅对经济失信类型进行详述。
安博尔中诚信评级认为,失信类型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型:客观型和主观型。客观型又可具体划分为能力变故型和条件变故型。前者是因一些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的突变,引致履约能力的完全丧失,如突发的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