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

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A、认知结构;
B、价值体系;
C、观念系统;
D、策略框架 答案:B
例2: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 同与______三个阶段。
例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答案: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 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例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______ _。 答案:态度的情感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规范 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不是先天禀赋)
帮助中小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的有 效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与奖惩等。
一、有效的说服
对于低年级,理解能力有限,只提供正面论据;
对于高年级学生,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 点,不宜提出反面观点。
1、有效地利用正反论据 2、发挥情感的作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3、考虑原有态度的特点 4、逐步提高要求
例2:根据柯尔伯格的理论,中学生处在 道德发展的(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水平 答案:B
二、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初中动荡,到高中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在态度学习的研究方面,美国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 论非常闻名。班杜拉认为,个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而获得一定的态度的。

教育心理学(10-15)

教育心理学(10-15)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 ,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 要素 (一)课堂情境 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 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 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目 标的最终实现,必然国求学生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从面形 成课堂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分成四种类型 1,教师促成 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 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归结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方面内容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 学习结果 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 教师成长的历程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3.品德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感
3.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1.直觉的道德情感
2.想像的道德情感。
3.伦理的道德情感。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
态度是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充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关键年龄在9岁。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三水平六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点命题:第十章态度与品德形成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式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

2.态度不同于能力。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二)态度的结构1.认知成分;2.情感成分;3.行为成分。

二、品德的实质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第二节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

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1、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价值成分2、个人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3、爱国主义情感属于()。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道德责任感4、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观念B.道德行为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6、道德的“两难故事法”由()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

A.科尔伯格B.皮亚杰C.布鲁姆D.克拉斯沃尔7、人们常由于莫名其妙的不安感或突如其来的荣辱感迅速地制止了自己不当的需要与行为,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想象性的道德感C.表象的道德感D.伦理性的道德感8、每当想起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就会让人产生无比的爱国之情,并激励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努力拼搏,这种道德感是()。

A.直觉的道德感B.理想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想象性的道德感9、把道德的感性经验与理性认识结合在一起,对道德要求及其意义有较深刻认识都的最概括的情感经验,叫()。

A.理想性的道德感B.直觉的道德感C.伦理的道德感D.理念性的道德感10、沿着皮亚杰的研究路线对儿童道德性发展进行了实证性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A.沃尔特B.布鲁纳C.科尔伯格D.斯金纳11、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认识缺乏B.道德意志薄弱C.道德情感异常D.道德行为不良12、认为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A.哈特斯B.皮亚杰C.科尔伯格D.章志光1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评价成分D.行为成分14、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A.品德B.态度C.技能D.意向15、科尔伯格道德判断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只根据行后果来判断对错的儿童其道德判断发展水平处于()。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人云亦云”属于()现象A、认同B、服从C、模仿D从众2. ()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3. 一般认为,()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A.品德B.态度C.心向D.能力4. 有人认为雷锋品德高尚,但有人又认为他很傻,从态度的结构来讲这属于()。

A.态度的认知成分B.态度的情感成分C.态度的行为成分D.态度的意识成分5.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

”这说明品德()。

A.反映人的社会特性B.不同于能力C.具有相对稳定性D.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6.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这被称之为()。

A.态度B.品德C.能力D.道德素质7. 下列选项中属于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是()A.道德学习B.道德修养C.道德认知D.道德素质8.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

没有了它的道德只会变成干枯、苍白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A.道德价值观念B.道德情感C.道德行为D.道德评价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是()。

A.道德理想B.道德认识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0.个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意志坚强B.依从C.内化D.认同11.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行为B.道德情感C.道德认识D.道德素质12. 在学生身上经常发生的诸如明知故犯之类的错误行为是因为学生()。

A.缺乏道德认识B.缺乏道德情感C.缺乏道德行为D.缺乏道德信念13.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无道德规则阶段出现在()。

A.10岁以前B.10~12岁C.5、6岁以前D.婴儿期14.科尔伯格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规律时采用是()。

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课件

第十章_态度与品德的学习课件

幸福、兴奋、喜悦、欢乐、欣喜、愉悦、骄傲、自豪、荣耀、满
足等 另一种是消极的体验,即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情感,如
沮丧、悲哀、悲伤、悲悯、苦恼、痛苦、失落、失望、落寞、孤
独、仇恨、嫉妒、生气、恼怒、愤怒等
3.行为成分 在情感的推动下,人就会产生行动的动力以及要采取的行动 ,即想怎么做。 但一个人想怎么做与实际上怎么做往往不是一回事。因此这
境。当一个人置身于某个环境或场合,这种环境或场合发生了道
德问题,这就是道德情境
问题情境
• 公交车到站了,上来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奶奶。小芳正在 车上坐着,但她没有让座。请问她的行为道德吗?为什 么?
如老年人上公交车 如半夜三更吹小号
不是所有的情境都与道德有关,与道德有关的情境才能衡量 人的品德,但偶尔一次在道德情境中的表现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 品德。看一个人的品德主要看他在道德情境中的一贯的表现
劳动、生活、学习的态度,对外物、对自己的态度等,有的 涉及社会道德规范,有的不涉及。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 那部分稳定的内容,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
克拉斯沃尔(D.B.Krathwohl)和布鲁姆(B.S.Bloom)
等提出,因价值内化水平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 定到受到高度评价且稳定之间发生多种程度的变化。
态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
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它可以直接影
响某些行为的出现,但态度与实际行为不一定一致。
(2)态度与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 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人们是否愿意完成任务,即决定行为 的选择。 (3)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态度不是天生的,是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学习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判断题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映的倾向性。

2.态度由认知成分(知)、情感成分(情)和行为成分(行)所构成。

3.品德(道德品质、品行、德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成分。

5.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道德(10岁以前)和自律道德(10岁以后)。

6.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 ( )A.品德B.态度 C.意向 D.技能2.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A.态度的认知 B.态度的评价 c.态度的情感 D.态度的意向3.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称为态度的:( ) A.认知成分 B.评价成分 c.情感成分D.行为成分4.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 )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个性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向 D.道德行为6.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7.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联想而发生的情感体验称为:( ) A.直觉的道德情感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8.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称为:( )A.直觉的道德情感 B.想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 D.形象的道德情感9.从整体发展来看,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大致在: ( ) A.一年级B.三年级 C.五年级 D.六年级10.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不知不觉受到群体压力而产生的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称为:( )A.模仿B.从众 C.服从 D.感染11.受到他人或规范的压力,个体产生的符合他人或规范要求的行为称为: ( )A.模仿 B.从众C.服从 D.认同12.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称之为: ( )A.模仿 B.从众 C.服从D.认同13.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称之为:( )A.模仿 B.从众 C.认同D.内化三、简述题1.简述态度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选择题
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称为( )
A、动机
B、态度
C、品德
D、定势
2、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意志成分
3、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和倾向是( )
A、态度
B、动机
C、品德
D、情感
4、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是( )
A、直觉的道德感
B、形象的道德感
C、想像的道德感
D、伦理的道德感
5、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 )
A、从自律到他律
B、从他律到自律
C、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
D、从道德行为到道德认知
6、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7、根据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大部分青少年和成人都处于(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原则水平
8、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容易发生两极分化,这一阶段是(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9、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为
的现象是( )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0、班杜拉“观察学习”中的核心概念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直接强化
11、在权威命令、群体气氛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
致的行为是( )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2、稳定的态度和品德的形成发生在( )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13、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与他人相接近,这一品德形成阶段是( )
A、服从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14、由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规则以对其成员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种德育方
法称为( )
A、说服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二、填空题
1、态度除了包含认知成分之外,还包含____成分和____成分。而态度的核
心成分则是____________。
2、品德是____的简称,是____在个人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成分。其中,____是个体
品德的核心。
4、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有三种,即____的道德情感,____的道德情感
和____的道德情感。由英雄人物形象唤起的情感体验属于____道德情感。由于对
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____。
5、品德是依据一定的____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____。
6、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和____。____
岁以前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7、柯尔伯格主要用____故事法来研究道德发展,并提出了三个道德发展水平,
即____、____和____,大多数青少年都处于____水平。
8、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____到____的过程。
9、研究表明,____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初步形成是
在____阶段。
10、态度与品德学习一般经过了三个阶段,即____、____和____。个体在
思想、情感、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的阶
段是____;个体模仿榜样以图与榜样一致的阶段是____;个体将主动接受的思想
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阶段是____。
11、“杀鸡吓猴”的教育效应最宜用现代心理学的____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____。
三、问答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4、简答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5、简答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6、简答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BCDB 6-10:ABBAC 11-14:BDCC
二、填空题
1、情感、行为。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2、道德品质,社会道德
3、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
4、直觉的道德情感,想像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
5、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特征和倾向
6、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10
7、两难,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
8、他律到自律
9、初二,初中
10、依从、认同和内化;认同,认同,内化
11、观察学习,班杜拉
三、问答题
1、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
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
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
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2、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
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
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
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
形成的时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3、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中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
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
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4、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答:(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
5、简述培养良好态度与品德的方法。
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
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6、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3)内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