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
斯大林同志曾说过:“炮兵是战争之神。
”在二战陆地战场上,炮兵是除了航空兵之外最强大的火力。
因此苏联军队一贯对炮兵有着极高的重视程度,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众所周之。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引以为豪的大纵深战术中炮兵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苏军每一次大规模的进攻都是以预备炮兵火力的急袭开始的。
在二战时期苏联红军装备的诸多火炮中,M-30式122毫米榴弹炮是中口径曲射火炮的主力。
该炮不但是苏军师属榴弹炮,也装备炮兵师作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
M-30式122毫米榴弹炮全貌
在上世纪30年代,苏联红军高层打算研制一种新型师属榴弹炮用以代替帝俄时代的M1909和M1910式122毫米榴弹炮。
尽管上述两种火炮分别在1937年和1930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改进,但还是不能满足现代战争的需要,因此研制一种新型榴弹炮的任务就落到了苏军火炮设计部门身上。
第一个拿出的样炮是KB-2设计局在德国工程师协助下设计的M1934式122毫米榴弹炮。
此炮身管长度为23倍口径,最大仰角50度,水平方向射角7度。
和早期的M1909、M1910榴弹炮一样,其采用固定式大架和笨重的木轮,虽然有缓冲机构,但牵引速度很低,只有可怜的10千米/小时。
虽然其性能比起M1909、M1910火炮有所提高,但因为设计过于保守,方案很快就被放弃了。
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中央炮兵局也曾考虑过一种105毫米口径的榴弹炮,105毫米口径的炮弹质量较轻,有利于提高发射速率,火炮的质量也能减轻。
但是105毫米榴弹的威力要比122毫米榴弹小,而且一旦采用105毫米弹药,已有的122毫米炮弹生产线和库存的大量122毫米弹药就只能报废了。
因此这种设想很快也被放弃了。
设计方向重新回到了122毫米上来。
终于在1938-1939年,有三种122毫米的样炮拿出来了,它们是乌拉尔重型机械厂的U-2、Motovilikha 厂佩特罗夫主持设计的M-30和92厂卡拉宾主持设计的的F-25。
在这三种设计中,最先被淘汰的是U-2,该炮使用21倍口径身管,药室容积为3升,滑动式炮闩,战斗全重2030千克。
淘汰的理由是弹道性能不良,另外大架的设计也不坚固。
相比之下,F-25的设计要优秀得多,其身管长度为23倍口径,药室容积3.7升,炮闩也是滑动式,其设计师格拉宾是二战苏军另一种主力火炮——ZIS-3加农炮的设计师。
但最终中央炮兵局选中的是更折中一些M-30式榴弹炮,理由是M-30火炮性能并不差,使用了更多现成火炮的技术,生产要比全新的F-25容易得多。
下面通过照片来了解一下M-30榴弹炮的基本结构特点
M-30榴弹炮采用普通单筒身管,无炮口制退器,混合式摇架,复进机和制退机分布身管上下方
M-30榴弹炮炮闩特写,其采用螺式炮闩,向右后方扳动白色手柄,炮闩闩体先以自身轴线为轴旋转90°,然后随锁扉一起朝右后方转动打开炮闩。
锁扉上横向的杠杆即为拉火机,连接拉火绳后拉动就能击发火炮
M-30的复进机在身管上方,制退机在身管下方,该炮采用杆后座的液体气压式复进机和节制杆式制退机。
高低机手轮在火炮右侧,为齿弧式高低机,手轮上方的圆弧和指针是火炮后座行程指示器
火炮后坐行程指示器特写。
当火炮后坐行程超出规定范围后就必须停止射击检修,否则将损坏火炮。
方向机手轮在火炮左侧。
M-30榴弹炮的方向机为螺杆式方向机。
炮闩的左侧有后坐液量指示表
瞄准具特写
制退机下方的齿弧为高低机齿弧,两侧露出的圆柱体为平衡机
大架为铆接结构,折叠在大架下方的是夏用驻锄。
驻锄特写。
折叠起来的夏用驻锄平时不用,在夏季冻土融化后变得非常松软,此时硕大的夏用驻锄就有用武之地了,比普通驻锄更加稳固。
火炮车轮采用海绵胎,车胎上有分隔线,在放列时每过一定时间要转动车轮一定角度,避免海绵胎变形。
下架下方可看到叠板式缓冲器的弹簧钢板。
右侧车轮旁有手刹车
右侧防盾上有和牵引车联动的刹车灯,当牵引车刹车时,刹车灯会亮,提醒后方车辆注意。
从1940年开始,M-30榴弹炮就正式定型生产,生产厂家主要有高尔基市的第92厂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9厂。
由于M-30火炮性能优异,生产从1940年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后的1955年,总产量为19266门。
除了生产牵引式的火炮外,一部分身管还被安装在T-34坦克的底盘上,成为SU-122突击炮。
在苏联红军序列中,M-30榴弹炮是作为师属榴弹炮使用的,在1939年苏军编制中,每个苏军步兵师配有两个炮兵团,其中M-30榴弹炮理论装备数量为28门,这在当时已经是属于相当强大的支援火力了,而且随着M-30榴弹炮正式投产,苏军甚至要求每个步兵师的122毫米榴弹炮数量达到32门!在二战爆发前,苏军有一个庞大的军队现代化建设计划,力图将苏联红军改造成为一支火力空前强大,突击能力骇人的现代化军队。
在这支军队中,师一级是主要的独立作战力量,所有的步兵师都要有独立的强大炮兵群作为支援火力,能起到战役兵团的作用。
如果二战前苏军的这个庞大计划真的完成了,那么苏联军队无疑会成为
欧洲战场上最为强大的陆军。
但是庞大的计划受制于相对比较薄弱的工业基础实现得要比预计的慢,而就在苏联红军进行部队换装和编制改动的时期,苏德战争爆发了,原本庞大得几乎和平时期都难以快速完成的军队改造计划不得不放弃,因此那些火力空前强悍的步兵师不少只停留在了纸面上。
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战前“大清洗”造成的恶果,使得红军中合格的师、团级指挥员严重匮乏,很多师长、团长都是因为前任被清洗后由营连级干部火箭提拔上来的,严重缺乏大兵团作战经验,而一个装备有大量支援火炮和其他技术兵器的师对指挥员的诸兵种合成作战能力要求颇高,这明显超出了这些火箭提拔的干部的实际水平。
再加上战争初期苏军没有做好战略防御的准备,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剩余的火炮也很难满足编制表上庞大的需求。
因此最高统帅部采取了变通办法:大幅度减少队属炮兵的数量,尽可能地把支援火炮集中到方面军或者统帅部直接指挥的预备炮兵部队当中,在战斗中将这些预备炮兵师、旅、团配属到主要防御作战方向上,满足集中火力迟滞德军进攻的需求。
这种做法得到了实践的肯定。
在这个时期,苏军火炮装备数量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队属炮兵的数量在减少,而预备炮兵变得愈加强大。
在战争中后期,虽然火炮的数量已经不再紧缺,但这种集中使用预备炮兵的做法还是被苏军延续了下去。
到战争中后期,苏军进入反攻阶段,其“大纵深进攻”理论也已经日趋成熟,每次进攻作战都是以集中指挥的预备炮兵火力急袭开始的,铺天盖地的炮火在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摧毁德军的前沿和浅纵深防御地带,为后续进攻做好准备。
而在进攻正式开始后,炮兵又由集中指挥变为队属指挥,直接支援进攻部队。
在集中指挥火力急袭阶段,苏军不但会集中方面军属和统帅部属的预备炮兵师,还会临时抽调各个军、师所属的队属炮兵加强预备炮兵。
而在此时期,虽然队属炮兵的编制也随着火炮数量的增多而扩大了,但仍旧没有达到战前计划的数量,以1943年8月开始的苏军步兵师编制来看(这种编制是苏军1944年-1945年最主要的编制),每个步兵师下辖一个炮兵团,每团下辖三个炮兵营,每营三个炮兵连,其中一个即为122毫米榴弹炮连,装备M-30榴弹炮4门,另两个连装备的是ZIS-3 76毫米加农炮。
因此每个步兵师装备的M-30榴弹炮为12门,远远少于1939年编制中的28门。
究其原因,主要是是苏军在长期的战争中已经习惯了加强预备炮兵集中使用炮火的做法,加强预备炮兵要比加强队属炮兵来得更为重要。
而在预备炮兵方面,以1942年10月的突破炮兵师为例,每个师下辖三个榴弹炮兵团,每个团下辖两个榴弹炮营,每营三个连,每连4门M-30榴弹炮。
全师共有M-30榴弹炮72门!远远超过了师属炮兵,而且在突破炮兵师当中,还编有152毫米甚至是203毫米口径的炮兵火力,可见预备炮兵在苏军中的地位。
在战场上,M-30榴弹炮主要用马匹、载重卡车或者专门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牵引。
卡车多采用苏联国产的ZIS、GAZ卡车或者西方援助的GMC、雪弗兰、道奇卡车,而专用的履带式火炮牵引车则一般为斯大林STZ-5和YA-12等型号。
除了作为牵引式火炮使用外,M-30榴弹炮的身管还被装在了T-34坦克的底盘上,成为SU-122突击炮。
在苏德战场上,苏军受德军3号突击炮等装甲车辆的影响,认识到全装甲底盘突击炮的价值,遂将T-34中型坦克炮塔取消,改为一个方形的带倾斜装甲的战斗室,正面偏右侧装一门M-30榴弹炮作为武器。
在苏军序列中SU-122往往装备中型自行火炮团,在战斗中支援坦克和步兵作战。
由于射角的关系,SU-122上的这门M-30榴弹炮主要作为近距离平射武器,用来摧毁工事、建筑物等目标,而反装甲能力因为M-30属于榴弹炮,身管较短,所以比较有限。
在战争后期,随着威力更大,身管更长的ISU-122/152和SU-85/100的出现,SU-122逐步退出苏军主力部队。
M-30 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红军大量装备的第一种现代化榴弹炮,它极大地提高了红军炮兵的现代化水平,使红军炮兵开始告别一战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式火炮。
在二战中,M-30榴弹炮作为苏军中口径榴弹炮的主力担负了许多作战任务,表现非常优秀,哪怕到了战争结束以后,M-30榴弹炮还在苏军当中服役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更为先进的D-30 122毫米榴弹炮出现才从苏军序列中正式退役,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在二战时期,美国、德国等国家装备的中口径榴弹炮多为105毫米口径,虽然在火炮质量和射速上有一定优势,但单发弹丸的威力与M-30比差距较大。
英国陆军二战中使用的主力中口径火炮为25磅野战榴弹炮,弹丸威力更为逊色。
当然,在重量方面M-30榴弹炮显得略重,但是苏德战场主要是平原,火炮质量大带来的问题并不是非常明显。
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加火炮威力,苏军从1943年起生产了D-1 152毫米榴弹炮,该炮就是用M-30榴弹炮的架体装上152毫米身管所得,在炮重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威力跃上一个等级,可见M-30榴弹炮架体的结构强度冗余还是较大的。
虽然今天来看M-30榴弹炮已经比较落后了,但是在火炮发展史上,其卓越的设计,巨大的影响力还是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更重要的是,在苏联卫国战
争中,M-30榴弹炮的怒吼为打败打败纳粹德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苏联军民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从这一点上来讲,它更是值得我们今天的人们所纪念的。
附:外国使用者
在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因为对德军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战术失误,导致大量技术装备被德军缴获,其中自然也包括M-30榴弹炮。
德军在缴获了大量M-30榴弹炮后,发现这种火炮结构坚固性能优异,122毫米的榴弹威力比德军的105毫米榴弹更大,而火炮质量却也不是重得不能接受,就很快给M-30榴弹炮以s.F.H.396(r)的德军编号,编入德军炮兵使用。
一部分德军缴获的M-30榴弹炮还被德军运送到西线,作为大西洋防线的上的支援火炮使用。
除了纳粹德国军队,芬兰军队在二战中也缴获过M-30榴弹炮,据记载一共缴获过41门。
芬兰军队给予其的编号是122 H 38。
在战争中,苏军的盟友波兰人民军等,也装备过M-30榴弹炮。
二战结束后,M-30榴弹炮也被作为军援物资流入世界各地,除了东欧集团国家和朝鲜、蒙古等社会主义国家,M-30还被提供给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在中东战争中这些火炮都有使用。
国产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M-30榴弹炮的仿制产品
另一个大量使用M-30榴弹炮的国家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了。
新中国在建国后为抗美援朝和军队正规化建设,购买过大量苏制武器装备,并对其中一些型号进行了仿制,M-30榴弹炮的中国仿制型号是54式122毫米榴弹炮。
1966年,中国对M-30榴弹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后于1981年开始生产54-1式122毫米榴弹炮,与M-30/54式榴弹炮相比,54-1式榴弹炮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进:1、大架由铆接结构改为焊接结构;(其实中国批量化生产的54式榴弹炮已经有此项改进)2、取消专用的夏用驻锄,改为冬夏合一驻锄;3、牵引环改为牵引杆;4、增加气动刹车装置,能和牵引车同步刹车;5、方向机增加轴承,采用组合式螺筒;6、大架展开用的架尾轮改为折叠式包胶轮。
按照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54式122毫米榴弹炮也属于师属火炮,每个师下属54式122毫米榴弹炮24门。
在实行合成化之前,解放军当中还存在和苏军类似的预备炮兵师,每个师下属的榴弹炮团当中也装备有36门54式122毫米榴弹炮。
但预备炮兵师中的122毫米榴弹炮很快被威力更大的152毫米加农榴弹炮代替。
现如今,除一些预备役部队外,54/54-1式122毫米榴弹炮已经从解放军部队中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