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物联网工程专业总体概况... 1
一、专业基本情况... 1
二、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2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4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8
物联网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 22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总体概况
一、专业基本情况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确定了无锡在国家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感知中国中心”的地位,进而极大地推进了无锡市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繁荣发展需要大量精通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人才生力军。为解决地方对相关专业工程人才的需求,江南大学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学院。顺应国家新兴产业的需求,2010年江南大学成为国家首批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由此,“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成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与生俱来的使命。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高度集成的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多个学科。依托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本专业具备了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多层次人才的基础和实力。学院设有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学等本科专业,其中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轻工信息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工程硕士点7个。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评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建有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点
“物联网技术与工程”,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无锡市物联网工程示范中心、江南大学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等。
二、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
(一).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主要面向无锡市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与机制的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专项教育,与地方物

联网产业的相关企业、集团等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合作成立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实习、培训中心等,根据企业需求,量身定做,培养企业急需的开发高科技新产品、新设备或关键器材的工程人才。预计每年培养60名本科生,成为无锡市重要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基地。
(二).人才培养优势
近年来,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在物联网领域的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资源建设:校市共建,主动对接产业转型。作为全国第一家覆盖“传”、“感”、“网”三方面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培养的实体性物联网工程学院,得到了无锡市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围绕物联网工程学院的建设,校市双方达成共建的“四个一”工程,即:确立一个目标,通过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学院;形成一套架构,学校与无锡市政府签定共建协议,把学校物联网工程学院纳入无锡国家传感网示范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双方成立了建设领导小组和理事会,组建了由专家、学者等为成员的发展咨询会;推动一批校市共建项目,无锡市政府先期投入1亿元,支持物联网工程学院加强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感知工业)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建立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基地,与相关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签定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地,在人才、资源以及信息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学院还拥有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无锡市物联网工程示范中心、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多个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实验室和由各教授领衔的研究室,为物联网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物联网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人才培养上,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为指导,加强本科生人才培养。学院率先在自动化专业实施的CDIO-P培养模式,探索了一套适应社会需求的较为完善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并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积累了丰厚的经验。突出政产学研结合,建立了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物联网工程专业教材,受到广泛好评。2010年11月,全国首届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建设研讨会在江南大学

召开,与会领导、专家认为学校物联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科学研究:物联网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依托“两个平台”,瞄准“四个方向”,取得了一批科研应用成果。“两个平台”,主要依托物联网应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四个方向”,主要在“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校园”、“感知医疗”等方面加强应用研究,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益。目前物联网工程学院年均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每年获国家“86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纵向课题30多项,申请和授权的专利、软件著作权近100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0多篇。如在“感知工业”方面,先后完成国家“863”课题酶制剂生产监测和远程诊断系统,黄酒发酵生产感知系统等,承接泰国柠檬酸提取项目工程,项目经费超千万元。
师资队伍: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3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8名,高级职称比例70%。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4人。经过多年的发展,本专业教师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技术型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年应用型横向科研经费在1500万元以上,大多数骨干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工程背景和经验。随着物联网产业在无锡的集聚,海外来锡创新创业人员大量涌进,学院业已在物联网专业方面,聘任兼职教授30多人。优良的师资结构为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标准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就业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
(二). 培养标准
1. 具备良好的思想修养、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开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体育、军事科学概论、军事训练等课程。
1.1
具有较好的政治素养、思想素养、道德品质、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意识。掌握一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本专

业所从事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1.2 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1.3
具有较好的专业素养,热爱物联网专业,对物联网学科的性质和发展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科研工程献身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的观念。
1.4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自愿承担改善健康、安全、环境质量的责任,遵循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工作理念。
1.5 具有较好的身心素养,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2 . 具备从事物联网相关工作的分析、规划、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的一般性和专门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 掌握与物联网相关的自然科学、数学、工程、管理知识,并具有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物联网工程行业的能力。
2.1.1 掌握数学、外语、计算机信息技术及软件使用、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2掌握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律、心理学、项目管理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3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制图、电工电子等知识,了解相关知识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1.4 熟练运用多学科知识和评估技能,制定系统计划并对不同应用对象实施整体规划维护的能力。
2.2
在系统掌握物联网技术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信息及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产品需求、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方式有专门的了解和掌握,了解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1
掌握基础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知识,了解国际国家物联网主要技术标准、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无线和有线系统设计技术、无线通信组网技术等,为用户对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服务。
2.2.2 了解物联网产业的需求,正确把握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3 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联网科技发展动态。
2.2.4 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
2.2.5 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制,主要无线有线网络技术原理,自组织组网措施和主要有线无线拓扑和网络安全技术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
3.
通过深入物联网行业中的企业工程实践,了解该领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控制的新兴技术和需求,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分析解决物联网领域工程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1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领域,具有综合应用知

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的能力。
3.2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3.3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在具体工作中得以体现。
3.4 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具有至少1年的工程实践经历,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设计传感网系统并开展运行和维护。
4. 具备较好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及学习能力。
4.1 具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4.1.1 具有较好的应用图形图表方式表达和交流观点、方案的能力。
4.1.2 具有较好的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思想、观念的能力。
4.1.3 具有较好的使用专业技术语言、运用母语或英语,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能力,尤其是具有与现场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的能力。
4.2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个人和社会人际交往的技巧,能够控制自我并了解、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适应社会与环境,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的能力。
4.3 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工程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工作中的协调与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4.4 具有获取知识能力
4.4.1 可以应用各种手段获取资料、信息,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能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
4.4.2 为保持和增强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继续职业发展计划。
4.4.3 可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展知识、继续学习。




(三). 培养标准实现矩阵
表1 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
培养要求实现途径
1
知识要求1.1 工具性知识数学、外语、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
1.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学生社团活动,素质拓展与创新、学术讲座
1.3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
1.4 工程技术知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工程制图、电工电子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新技术参观
1.5 专业知识了解和掌握信息及物联网产业的政策法规标准、产品需求、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的方式等系列课程及实践环节、学术讲座、新技术参观。
2
能力要求2.1 获取知识能力2.1.1获取信息能力文献检索训练。
2.

1.2继续学习能力在知识传授的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能力培养的途径中获得。
2.2 应用知识能力2.2.1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工程项目,以及在企业中开展实际训练培养能力。
2.2.2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领域的课程及实习实训等项目获得训练。
2.2.3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完成物联网应用、嵌入式系统等课程设计,以及相关实验、实习获得训练。
2.2.4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中获得训练。
2.2.5 初步具备工程应用能力。在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实训中获得训练。
2.3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2.4.1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设置文字和语言表达课程、讲座,通过课程设计文本、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的写作、展示、讲座、答辩等形式,进行训练
2.4.2人际交往能力以团队的形式组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训练人际交往能力。
2.4.3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采取团队的形式,变换成员角色,训练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团队管理能力。
3
素养要求3.1 思想道德素养“两课”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
3.2 文化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及实践训练
3.3 专业素养知识要求中的系列课程及能力要求的实践训练中获得
3.4 身心素养体育系列课程、社会实践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求,依托国家特色专业、教育部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着眼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物联网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的人才需求,以培养具有大工科背景、掌握物联网工程系统理论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实施2年厚基础教育、1年物联网工程专业教育和1年工程实践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 基本学制
本科基本学制:3+1年
(二). 学位授予
工学学士学位
(三). 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宽口径专业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培养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与工程实施及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与控制等交叉集成学科

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专业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四). 基本规格要求
1、综合素质
(1)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工程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
(3)具备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2、业务能力与素质
(1)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国际视野、国际竞争能力;
(2)掌握相关学科的工程基础理论,具有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获取新知识和追踪本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3)掌握物联网工程领域工程理论与技术,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工程领域新兴技术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追求创新和创造的精神,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具备在工程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团队协作的能力。
(五). 培养方案基本框架及说明
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为满足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的要求,本培养方案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三类基础课程构筑教育平台,划分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工程实践教育四个层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工程实践训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结合产业需求,有兴趣、有研究、有实践地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通过对物联网工程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对相关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把专业理论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实际项目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l 通识教育
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要求而设置,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个模块。
综合基础:设置了由
“政治思想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等系列课

程构成的必修课程,由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系列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一方面满足对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另一方面满足工程职业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针、政策、法规知识的要求,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基本技能: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类、英语类、工程实践等理论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具有基本的工程与科研素养以及良好国际竞争能力。、
l 学科基础教育
培养物联网领域工程人才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包括工程学科基础和大类专业基础两个模块。
工程科学基础:设置数学、物理类基础性课程及有关实验,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
大类专业基础:设置计算机软/硬件、电子电路、通信等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课程,培养工程人才在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建立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
l 工程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
重点设置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与理论相结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领域的工程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物联网方向所必须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总体构建实践性环节科学体系,着重培养以下能力:实验技能、工艺操作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其中,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是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应用课程和工程实践训练,使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物联网系统工程的整体知识框架,掌握物联网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了解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

2. 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对一些核心课程进行规定,同时从指标(学时、学分)上量化,体现规范专业教育的统一性。在课程安排上根据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总体框架的要求,进行了学时、学分的合理规划,如下表所示。
通识教育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课程名称学分学时
德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9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4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3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48
社会、人文、自然科学、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选修)2
形式与政策232
军事理论1.536
军训1.53k
外语大学英语12192
体育

体育4128

学科基础课程及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课程名称学分学时
工程基础类工程制图3.0 64
计算机类计算机文化基础232
程序设计基础C480
数学类高等数学11176
线性代数2.540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2.540
物理类大学物理7112
物理实验1.548
学科基础课模拟电子技术4.0 64
数字电子技术3.5 56
软件技术基础3.556
物联网技术导论1 16
总计









工程专业课程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课程名称学分学时
专业核心课通信原理3.0 48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3.5 56
信号与系统4.5 72
数字信号处理3.048
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3.0 40
传感器技术2.0 32
算法设计与分析2.548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2 32
控制技术及应用3.0 48
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3.0 48
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2.548
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网络2.032
移动通信系统2.032
网络安全技术2.032
无线传输与定位技术2.0 32
人工智能导论2.0 32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 32
光纤通信技术2.0 32
视觉物联网技术2.0 32
物联网体系与标准2.0 32
物联网中间件技术2.0 32
M2M技术2.0 32
物品信息制作与识别技术2.0 32
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232

注:* 课程至少选16学分。
工程实践教学学时、学分一览表
课程类课程名称学分学时(周)
实验各门课程实验16220
实习金工实习1.0 2周
生产实习1.02周
企业实习48周
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0.5 1周
电子设计CAD、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53周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1 2周
软件编程课程设计0.5 1周
算法分析课程设计0.5 1周
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0.51周
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3 6周
物联网工程实践4 8周
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816周



3.课程设置框架说明
(1).培养方案学分分布框架说明
本培养方案总学分
16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30学分,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18.1%;学科基础教育52.5学分,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31.8%;工程专业教育与实践69.5学分,约占本科阶段总学分比例为42.1%。培养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安排达51周。
(2). 主要课程设置和要求
以培养工程师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为出发点,构筑工程师必备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重点加强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课程,数理科学、工程技术等工程科学基础课程,信息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物联网专业技术课程群等工程应用类课程。
英语课程:学生毕业及获

得学士学位必须分别通过学校英语水平考试。学生应具有以英语书面和口语顺利进行日常交流和专业领域工程技术与学术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快速阅读能力、听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计算机类课程:深入学习计算机软、硬件课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具有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能熟练运用程序设计等手段解决工程计算、工程模拟和工程表达等问题,能迅速获取相关计算机的新知识。
工程科学基础类课程:通过数学、物理类课程,使学生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科学基础知识解释工程问题、建立工程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求解的基本能力。通过物联网工程学概论与项目训练等课程,使学生从总体上建立物联网工程系统的概念,了解工程系统的构成、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的一般过程,并掌握一般的工程方法。
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物联网理论技术建立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信息通信工程等交叉融合基础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信号与系统、电路电子学、通信原理等课程与实验,使学生具有信息大类的宽厚基础。
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技术平台课程群集成物联网核心理论和关键技术,通过设置无线传感网、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建立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概念,培养学生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和技术管理的能力。
工程应用与实践类课程:在系统学习物联网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工程实践,在应用中熟练掌握物联网工程关键技术,培养物联网产品设计开发、工程规划、运行维护及技术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3.实践类课程
通过实践类课程的训练,加强学生了解工程实际、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具,通过实验、分析、计算等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有课程设计、实验环节和实习环节,综合的实践教学有企业认知实习、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企业毕业设计等。利用校内基础实验室、教授科研室及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完成课程设计、实验环节等基本技能训练;总的实践时间达51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工程师素质。
自主实践训练包括书面写作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科研训练、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
(六). 工程能力培养
1.文化素质培养
培养方案中,为加强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除在通识教育层开设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与艺术方面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外,还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以提高

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
1.1 课堂教学方面
开设选修课程,通过课程教学、研读、研讨等学习模式,向学生推荐人文书籍阅读目录,指导学生读中外文学名著或文化、历史、艺术基本理论方面的书籍,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化交流能力。
1.2 课外活动方面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并根据学生参与实际情况给予相应学分;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演讲、辩论、人文知识等竞赛,以增加学生现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知识的深入了解,多途径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面。
2.工程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中,除系统设置物联网领域工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相应的课程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外,还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2.1 加强工程基础的实践环节
在工程学科基础教育中,针对工程数学课程,学校设置了数学建模课外小组,通过专题研究和大作业等环节,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门设置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实验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依托江苏省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门开设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并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无缝衔接,从基本环节认知、到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直至项目开发进行集中训练,在强化学生电子学知识的基础之上,训练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2 突出基于项目的“研中学”、“做中学”教学模式
在工程基础课程和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将全面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采取以问题为导向,以大作业、专题研究报告、文献综述报告、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报告等为载体的探索式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工程全局出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
2.3 强化基于企业现场实践的实习与毕业设计
明确本科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研究生课题(论文)必须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相关,能够保证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参与工程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有机会提出、审查、选择为完成工程任务所需的工艺、步骤和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
2.4 加强工程研究方法训练
开设专题讲座等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以及关键环节,建立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概念,掌握工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对科学研究的初步认识和综合性的思维基础。
2.5 实施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体系
通过课堂教育和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相结合,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科研工程设计创新训练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科技环境,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与独立科研能力。依托物联网学院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上设计并实施以下三种培养模式: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项目、专项竞赛培训项目、校企联盟项目,并对校级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进行自主管理。大学生科技创新自主项目针对二年级以上本科生,以团队形式申请学院的研究经费,在基地的自主创新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专项竞赛培训项目根据每年相关的学科竞赛组织老师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除了经费上的支持外,学院还为竞赛培训提供专门的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针对持续时间较长和对场地、设备有特殊要求的专项竞赛,如“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控制技能仿真挑战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和“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建立了过程控制俱乐部、智能小车俱乐部、ACM俱乐部等,长年派驻指导教师负责对俱乐部内学生的培训和管理。校企联盟项目主要包括企业与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大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在学院设立社会奖学金,或依托主要技术领域(学科)与企业对接,建立产学研结对合作关系等。学院在指导教师配备、研究经费、设备、场地上均积极给与支持和投入,为项目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从而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2.6 实行两段式、双导师制指导模式
依托以上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模式,从大二开始的基础阶段,设立校内导师指导组,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在进入大三后,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企业生产现场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科研课题或方向,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定期提交研究进展报告,进展报告中要反映学生的学术成果,如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竞赛获奖等。组织学生开展工程学术问题交流,通过科研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研究兴趣和科研探索精神。学生在大四毕业实习、开展毕业设计期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和双导师优势,指导学生在企业开展现场实践和课题研究,能够实施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参与相关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七). 毕业标准及学位要求
1.毕业标准
修满本培养方案本科阶段规定学分并符合学校学籍与学生管理条例的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本科

毕业证书。
2.学位标准
、练生)提交项目申请书,经学院评审委符合学校学籍与学位管理条例的本科毕业生,经校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八). 教学进程表

课程性质序

号课程名称学

分总学时数学时分配各学期周学时分配课程考试
学期开课学院备




课 实

验上

机实

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通识教育课程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0 4832 163 27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3232 2 27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04848 3 27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09664 32 22 527 
5大学英语12.0192192 3333 123412 
6体育4.0128128 2222 14 
小计30.0544496 4888772000
学科平台课程7高等数学Ⅰ11.0176176 65 1213 
8线性代数Ⅰ2.54040 4 113 
9概率论与数理统计Ⅰ2.54040 4 313 
10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3.04848 3 313 
11大学物理Ⅰ7.0112112 43 2313 
12大学物理实验1.548 48 44 13 
13工程制图Ⅰ3.06432 16164 04 
14程序设计基础C4.08048 32 5 203 
15电路理论5.0887216 6 3 03 
16模拟电子技术4.06464 4 403 
17数字电子技术3.55656 4 403 
18电子技术实验1.0 24 24 4 03第11-16周
19软件技术基础3.556488 4 03 
20物联网技术导论1.01614 22 03 
小计52.5912750964818161820160000 03 
专业核心课21信号与系统4.5726012 4 403 
22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3.556488 3 5
23数字信号处理2.5 48408 3 503 
24传感器技术2.03232 3 5031-12周
25算法设计与分析2.5 483216 3 03 
26计算机组成原理3.0 48408 3 03 
27控制技术及应用3.0 4848 3 03 
28检测技术与智能仪器3.0 48408 3 03 
29通信原理3.0 48408 4 031-12周
30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2.5 483216 3 03 
31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2.0 32248

 4 6031-8周
32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2.5 483216 4 6031-12周
小计34.057646810800000428800
专业选修课程33计算机网络2.032248 3 03任选2分,9-16周
34移动通信系统2.03232 4 03
35网络安全技术2.03232 4 603必选1-12周
36无线传输与定位技术2.0 32248 4 03任选4分,1-12周
37人工智能导论2.0 3232 4 03
38面向对象程序设计2.0 3224 8 4 03
39光纤通信技术2.0 3224 8 4 03
40视觉物联网技术2.0 3232 4 03
41物联网体系与标准2.0 3232 4 03任选2分(9-16周)
42物联网中间件技术2.0 3232 4 03
43M2M技术2.0 3232 4 03
44物品信息制作与识别技术2.0 3232 4 03
45工程数据库设计与应用23224 8 4 03任选4分(校企共建,9-16周)
46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应用23224 8 4 03
47工业感知和网络控制技术23232 4 03
48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开发应用23232 4 03
49学科前沿进展专题11616 4 03
小计33.0528480163200000724360
修满14学分(256学时)
集中性实践环节50金工实习1.0 2周 2周 分散进行
51生产实习Ⅰ0.51周 1周 分散进行(企业)
52电子工艺实习0.5 1周 1周 03分散进行
53电子设计CAD0.51周 1周 03短学期2
54电子技术课程设计1.0 2周 2周 03短学期2
55算法分析课程设计0.5 1周 1周 03分散进行
56软件编程课程设计0.5 1周 1周 03分散进行
57生产实习Ⅱ0.51周 1周 03分散进行(企业)
58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1.0 2周 2周 0313-15周(企业或科研室)
59物联网应用课程设计0.5 1周 1周 0313-15周(企业或科研室)
60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3.0 6周 6周 0316-21周(企业)
61物联网工程实践4.0 8周 8周 031-8周(企业)
62毕业实习与毕业作业8.0 16周 16周 03(企业)
小计21.543周

素质教育课程63军事理论1.5 3216 162 20 
64军训1.5 3周 3周 20短学期1
65形势与政策2.0
66计算机文化基础2.0 4816 32 2 03 
67社会实践2.0
68公共选修课至少在人文社科类和经济管理类中选修2学分 
69第二课堂按照江南大学本科生素质学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小计13.0 320321640000000
必修课小计:129.52032171420448662426272730800
选修课小计:14.0416360163200000724360
集中性实践环节21.5
总计:165.0 2448 2074 220 80 66 24 26 27 27 37 28 36 0





江南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1、通过对行业的全面认知,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
2、结合实践深化理论知识学习,掌握行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3、通过企业岗前培训和顶岗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工程意识。
4、了解工程师的行为规范,明确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具备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二). 培养要求
1、工程师的基本能力
思维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视野开阔,主动探究,追求实现;
表达能力:书面表达、图示表达、语言表达;
交流能力:叙述方案、阐明观点,提出问题、引起讨论,采纳意见、提出建议。
2、研究开发能力
实验研究:选择和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文献查阅:主动获取专业相关科技资料的方法与手段;
标准执行与制定:确立遵循标准化原则的理念,在开发产品、实验研究、工程实施中尽量符合规范要求,对于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创新要树立标准和技术规范意识。
3、工程设计能力
技术调研,了解实习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过程、工程实施,技术要点和技术参数;
方案制定,科学分析,综合运用,确定设计方案;
工程设计,通过计算、验证,按步骤设计,完成全部工程文件
4、工程实施能力
理解设计意图,读懂工程文件;
参与实施制造过程,建立生产装置,通过试运行,改进工程化过程与设备;
优化工艺条件,改进技术参数,提高生产效率;
编制生产规程,保障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
(三). 培养内容
企业学习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专业认知实习、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物联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总学习时间为43周。
1.认知生产实习(2周)
认知实习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专业涉及的产品设计、

生产、测试等整个流程,建立起物联网系统的整体概念和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课程在微电子、通信与集成电路、传感网等领域的基本应用。
依托物联网工程学院专业实习基地,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
2. 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6周)
主要是与专业课程知识密切相关的企业学习阶段,在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设与企业研发过程、生产过程、管理环节、市场营销、工程概算、工程施工、系统维护等方面的相关课程。实习的教学目标是结合课程的理论学习所进行的实操训练。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验证、理解并掌握课程理论的内容,并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选择物联网相关产业如微电子和集成电路设计等知名企业和公司,通过现场考察和实际操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过程。
3. 物联网工程实践(17周)
学生到企业现场感受企业的设计、开发、测试、工程实施的流程。针对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岗前培训,由企业工程师带领学生项目小组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岗前训练。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和了解物联网行业新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了解专业领域的主要技术和经验,巩固所学理论,培养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业背景和对本专业的热爱。使学生具有应用适当的理论解决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维修和管理的能力。
4. 毕业设计(18周)
毕业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由企业提供合适的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环节,是结合现场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实践。由企业和学校对其进行考核。通过联合培养使学生了解企业的全部生产运营流程,了解行业的基本规范和发展需求,明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技能。
联合培养的实习岗位可根据企业需求及所在行业的职业标准确定。
表1 企业实习阶段的安排
企业学习学习内容要求周数
认知实习了解专业相关产品设计、生产、测试等整个流程, 建立起物联网工程系统的整体概念和感性认识。校企联合
撰写学习报告2周
物联网应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结合课程内容,分组到相关企业实习提交实习文档6周
物联网工程实践结合所学课程,在企业生产线进行岗前实习与培训,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结合项目开发提高实践能力。提交项目文档17周
毕业设计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负责,独立完成有工程背景的毕业设计。提交毕业设计
报告18周

(四). 师资队伍及企业培养方案的有关说明
1. 教师工程经历现状
本专业拥有专职教师28名,经过多年的

发展,在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型、技术型科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年应用型横向科研经费在1500万元以上,使我们的大多数骨干教师具备了丰富的工程背景和经验。为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企业兼职师资的聘请
选聘企业内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善于指导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为指导老师,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 3.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师资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造就真正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有:
(1)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确定为近阶段学校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始终坚持以改变教师知识结构为原则。
(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在企业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内一流高新企业专业技术骨干,逐步建成一支学术造诣深、实践能力强、工程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3)
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为重点,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不定期开展专题工程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快校内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提高工程能力和业务水平。
(4) 外聘部分在企业中有一定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做为本专业的兼职教师,确保高质量的工程教学内涵的实现。
(5)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课程教学,建立主讲教师制度,每门课程都安排有一名或多名主讲教师。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要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
4.实践环节教学和毕业设计
积极争取与地方物联网企业的合作,并从我院实习基地企业中选择在行业内领先的多家企业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基地。与实践环节基地的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共同讨论并确定每个学生的实践教学计划。
本科生计划在二年级开始,采用学校与实践基地双导师制,根据学校与实践基地企业签订培养合同,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将学生分解到各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环节培养,在学校导师协助下的企业命题方式,由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而定1学年的工程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法,并完成毕业作业。
5. 考核方式
根据企业学习的任务组织考核。
案例式教学的考核,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可采用书面考试、现场口试、有指导的动手操作,或几种形式的结合。
所有学生均须通过毕业答辩。毕业答辩可在学校集中进行,也可在各实践基地分别进行。毕业答辩评委应由实践基地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