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孟的义利之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孟子的“何必日利, 日仁义而已矣”呢?依我之见,这句话孟子不是 在宣扬要重义轻利,而是在告诉我们利生于义, 利已在义之中。我们来细细玩味下“而已矣”这 三个字的意思。这三个字其实不难理解。但是相 信大家应该没有注意到“矣”这个字所含的语 气。孟子为什么不说“何必日利,日仁义而 已”?这句话也表达了讲仁义就好不要讲利的意 思。为什么要多一个“矣”字?在我看来,这个
一1 70—
“利”则是指利益、好处和物质上的需求。 二、管子的义利观 管子是先秦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他的 辅助下,齐桓公实现了九合诸侯,一统天下的霸 业。齐国的大一统,管子居功至伟。子日: “桓
三、孟子的义利观 关于孟子的义利观,长期以来,很多学者抓 住孟子的一句话大做文章,认为孟子重义轻利, 只讲义不讲利。这句话出现在《孟子・梁惠王・ 上》的开篇。据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日: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于吾国乎?”孟 子日: “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表面
管孟的义利之辩
⑩谭袁媛
【摘要】理学大师程颢曾言,
“天下之事,惟义利而
过细读《管子》和《孟子》两个文本,对管子孟 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管子重 利但不轻义,孟子虽重义却也不轻利。管孟二人 都认识到了义利之合的辩证关系。真正造成二人 思想分歧的是义利的先后依存关系。到底是先利 后义,还是先义后利?是义生于利?还是利生于
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 所不入焉”《管子・禁藏》。既然人性好利自 私,那么就应该利用人的本性来实现国家的富 强。也就是所谓的“利出一孔”。关于这点, 《管子・国蓄》里有提到: “利出于一孔者,其
一1 72—
果能正心诚意,将仁义之心推而广之,那么就会 仁者无敌。因此,孟子主张要先义后利。然而, 无论孟子的先义后利还是管子先利后义都有自己 的立说之基,二者其实并无优劣之分,只有哪个 更适合现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之别。在现代 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需要,研究管孟二人的义利之辩,汲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用。
许青春,《法家义利观探微》[J],《中南 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 书局,200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 书局,1980。 叶富春,《先秦儒家义利现产生根源刍议》 [J],《求是学刊》,1998年第6期。 张良,《谈先秦诸子的义利现》[J],《辽 宁师专学报》,2009年第2期。
一、义利之辩 在研究孟子和管子义利观之前,让我们先疏 通下“义”和“利”的涵义。义在《说文 解字》里解释为“己之威仪也。从我,从 羊”。“我”表兵器和仪仗。“羊”表祭祀用的 牲口。一般认为, “义”字兼有“义”、“仪”
义利之辩历来是思想家的必争之论。管子和 孟子也不例外。作为先秦思想争鸣,百花齐放中 极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派之代表,管子和孟子就义 利之辩这一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理论 界一般认为,管子代表的法家学派重利轻义,完 全忽视和否定道德义理的作用,而孟子代表的儒 家学派则重义轻利,是一种否定功利和扼杀人欲 的说教。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有失偏颇的。通
一1 71—
“矣”字传达了一种不细查不能体会到的语气。 语气一变,意思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何以见 得?有了这个“矣”字,这句话的意思就可理解 为不用言利,只讲仁义就足够了,因为仁义中已 包含有利啦。这样看来,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不 再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不再是王问以利,孟 子答以义,而是王问以利,孟子答以利。所谓的 不求利而自无不利。 四、管孟义利观辨析及观点分歧的根源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管子重利但不轻义,孟子虽重义却也不轻 利。管盂二人都认识到了义利之合的辩证关系。 真正造成二人思想分歧的是义利的先后关系。到 底是先利后义,还是先义后利?是义生于利?还 是利生于义? 管子主张先利后义,义生于利。所谓“仓廪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只有仓廪实 了,衣食足了,百姓才会知礼节,讲荣辱。不然 的话,仁义道德就是镜花水月,纸上空谈。管子 对义利之辩的看法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的立论 基础深深根植于法家的人性论。在人性论问题 上,法家认为人性好利自私。管子认为人有趋利 避害的本性,所谓“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 优”, “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故利
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而管子 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之法恰恰体现了管子 义利观中对于利的重视。然而,管子对利的重视 并不意味着对义的轻视。并且,管子并不像有些 人理解的那样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相反,管
子重视义的作用,并且看到了义利合一的辩证关
系。 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在这句话 中,管子将礼义廉耻与国之兴亡联系在~起,可 见,他并不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轻视和否定道 德礼义的作用。管仲认识到了义利合一的辩证关 ..系,只不过,对于义利两者的先后依存关系,管 子认为先利后义,义生于利。也就是先要有基本 的物质生活保证,然后才能讲究礼义道德。正所 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可见, 孑L子对于管子的功绩也给予了肯定。值得注意的 是,孔子在这句话里用的是“不以兵车”来褒扬 管子之力。这就意味着孔子对于管子利用武力之 外的经济手段和政治手段谋求霸权的认可。确 实,齐国的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兵车之力”,而 是管子的“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之法。《史 记・管晏列传》载道: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
【参考文献】 李亚彬,《孔孟荀义利观研究》[J],《哲 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梁启超,《管子评传》[M],北京:中华 书局,1988年。
司马迁,
赵守正,《管子注译》[M],广西:广西 人民出版社。1982年。 赵守正,《管子通解》[M],北京:北京 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史记》[M],北京:中华书
ff乍者简介】 谭袁媛,女,湖南株洲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 院硕士研究生。
局。1982年。 许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 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一1 7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上看起来,孟子似乎真的只讲义不讲利。但是这 种理解和看法无法解释后面《孟子》篇章中对于 利的重视,即对于发展农业,发展生产,从而提 高人民物质生活的重视。孟子认为,一个好的君 主应该“制民之产”,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 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从之也轻,”不然,“此 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也就是说, 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就 很难有一定的道德信仰,也就很难遵守礼义制度 了。“若民,则无恒产,固无恒心”。这也就意 味着孟子其实并不轻利,相反,他也看到了义利 之合的重要性。
和“谊”,有善、美、正义、道义等意。而利字 在古代本指刀锋锐利,后引申为利益、顺利、赢 利等意。在孔子以前,对二者的解释仅仅停留在 上面提到的一般意义。自孔子以后, “义”和
“利”这一对概念被纳入到了伦理道德思想理论 体系,有了新的内涵。本文接下来讨论的“义” 和“利”取的是在伦理道德框架内的涵义。 “义”是指礼义、道德和精神上的要求;而
义.?
已”。可见,义利之辨,作为一种价值认识和取 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 响。对于义利关系的争论发轫于先秦时代。众所 周知,先秦时代,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百花齐 放,各家各派,立言立说。其中,儒法两家的主 张颇具影响力。管子和孟子,作为两家的代表人 物,对义利之间关系的看法有争论交锋也有认同 一致。本文立足于《管子》和《孟子》两个文 本,对管子和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分析,并试 图找到他们观点差异的根源。 【关键词】管子;孟子;义利观;
国无敌。”国家富强了,入民的基本物质生活得 到保证了,礼义道德也就自然而兴了。 与管子不同,孟子认为应先义后利。孟子
曰: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说后
义而先利,那么私欲永远得不到满足。所谓“上 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与管子一样,孟子的立 论基础也在于人性论。不过,孟子相信的是人善 论。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心固有的善 端和美德。这个可由孟子提出的“四端说”观 之。有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 之心是人与禽兽的区别所在。“义”这一美德就 是人所具有的善的本能,非外界所授。义而是先 天的,只是人没有自觉意识到罢了。所以孟子主 张要先正心诚意,然后再把自己的仁义之心推己 及人。当我们把仁义之心扩而充之,推而广之 后,其力量就胜过了任何的坚甲利器。这也就是 孟子“仁者无敌”的含义。而所谓的“仁者无 敌”中的无敌就是生利。因为国家富强,所向披 靡就是一种利。所以孟子才认为是利生于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于先前学者的看法,本文认 为管子和孟子都不是“义利两分”言说的 鼓吹者。作为先秦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二人 英雄所见略同,都看到了义利统一,义和利之间 的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所处学派对于人性论的 看法有分歧,所以二人对义利的先后依存关系看 法不一。管子因为相信人性好利好私,遂主张要 因利导义,先利后义。而孟子相信人皆有恻隐之, 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相信人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