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和秦汉时期的遵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和秦汉时期的遵化
先秦时期遵化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从目前所存文化遗址来看,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从大的方面来讲,这些遗址可以称为滦河流域遗址。
到1993年以前,唐山地区共发现滦河流域遗址18处。
在遵化境内有4处。
即丁各庄、汤沟、西峪北、君子口遗址。
这些遗址,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
从社会形态上来看,当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
娘娘庄乡丁各庄遗址,东西约500米,南北约500米,面积达25000余平方米,是一座人类生活区遗址。
其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形势,西面原来是一条河流,目前已成为耕地。
在这里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所常用的打制尖状石器、刮削器和玛瑙质尖状器。
从中可以看出明显的旧石器时代特征。
这里可以说是目前所知的遵化最早的人类活动痕迹。
另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在新店子镇西峪村北的取土处。
土质为黄粘土,文化层2至3米高。
在这里曾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刮削器、尖状器和白色、黑色的石英石核,面积不详。
君子口遗址,也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象腿骨化石、马牙化石、刮削器和植物化石等。
这些遗址的发现,表明至迟在1万年以前,遵化地方就有了人类活动的遗迹。
在杨庄子遗址中,既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棒
等文物,也有红陶等等商代遗存,表明这个遗址所跨越的年代比较长。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仰韶文化特征。
夏朝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朝代,它的遗址,在河北存在都比较少,更不用说在遵化了。
但是,清华大学毕业生、原在七机部工作的任重远先生,根据《水经注》、《禹贡》、《山海经》等书的记载,以及个人考察,曾经作过大禹在冀东治水,开牛门口为水道的推测。
此说目前尚未被考古界认同。
商朝时期,在古蓟州,即今天的北京一带建有箕国,遵化也包括在内。
这一时期,遵化境内的遗址有西峪遗址、杨庄子遗址、胡庄子遗址和宏门寺遗址。
以西峪村内的遗址最为显著。
整个遗址面积达11284平方米,文化层深达1.5米。
在这里收集到商代的铜戈、铜鼎和汉铁鼎、铁盘、陶罐等文物。
而在杨家庄、杨家庄西、宏门寺等遗址中,均有磨制的石斧、石棒、夹砂红陶、夹砂黑陶片出现,器型残片有豆柄、罐、鱼骨盆等,胡庄子有陶片及陶罐口沿、腹、底等残片出现。
周朝遗址,在我市尚未发现,但据任重远推测,迁安曾为周朝太公古公亶父活动的场所,后来迁都至陕西岐山、丰镐一带。
任重远有一本《黄帝古都》,已由迁安市政府出资出版。
在其中有关于迁安为黄帝古都的论证。
若此事属实,周太公在其迁徙途中,必然经过遵化地区。
春秋时,遵化、玉田一带属于无终国。
据古人记载,古无终
是春秋时期的偏裨小国,由少数民族山戎所建。
无终国的灭亡时间及原因,史无明文。
但是无终国国君弃国修仙之事,在明人唐文灿所撰无终子洞《重修碑记略》中有载。
这应当是无终国君,在外敌入侵下所采取的无奈之举。
到战国时期,遵化属燕国所辖,是毫无疑问的了。
春秋战国时期,在遵化遗留下来的遗址,有魏进河遗址、宫里遗址和洪水川南遗址。
魏进河遗址,出土器物为泥质灰陶片、可以分辨出来的器型有侈口尊、罐等。
陶片上有绳纹、弦纹。
洪水川南遗址,面积约4800平方米,有残损的陶豆、陶托盘、陶盆、绳纹筒瓦等器物。
2000年,在刘备寨乡宫里与常各庄交界处发现一处战国遗址,可辨器型多为灰陶豆、盘等残片。
这一时期的重要文物为龙、凤玉佩,被定为二级文物。
秦汉时期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到秦都咸阳刺杀秦王嬴政,激怒了秦国。
前226年,秦攻破燕都蓟城,即今天的北京。
前225年秦设右北平郡于今天津市蓟县,治内辖遵化地方。
当时在右北平郡设县的,有无终县,但是其所辖地方与春秋时的无终国已有不同,而在遵化地方是否设县,不可确考。
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宣扬国威,也为了巡视各地,秦始皇曾经有五次出巡。
其第四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5年东巡碣石,秦皇岛即是因此而得名。
北戴河区还发现了秦始皇东巡的行宫遗
址。
在碣石逗留了一段时间以后,秦始皇西经右北平、渔阳、上谷等郡,返回咸阳。
据此推测,秦始皇的足迹曾经到过今天的遵化地方。
秦末农民起义时,韩王广攻占燕地,自立为燕王。
以蓟为都城,遵化又为韩王广所辖。
项羽在秦亡后分封诸侯,韩王广被封为辽东王,领有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地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时郡国并行,受封燕王、领有燕地的,先后有臧荼、卢绾、刘建、吕通、刘泽、刘旦等人。
西汉初年的平叛和中期的推恩制,使得诸侯王的权力与领地日益缩小。
西汉时,遵化地方为右北平郡所辖的十六县之一,称徐无县,治所在今遵化镇以西地方。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将各地地名按经义进行改名。
改右北平郡为北顺郡,将徐无县改为北顺亭。
东汉时继续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遵化属幽州部右北平郡徐无县。
王莽时改名为北顺亭,东汉恢复旧名,治所在今遵化镇东。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遵化先后属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管辖。
魏晋时期,北方大乱,虽有曹魏后期和西晋初期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但总体上来看是以动乱为主,对社会经济的破坏较大。
曹魏时属北平郡,称徐无县,治所在今遵化镇东。
西晋时,遵化地位有所提高,幽州北平郡治所由土垠县(治所在今丰润银城铺)移置到徐无县,即今遵化镇东。
郡治的北移,说明遵化地区的军事地位日渐重要。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仍
以徐无为县名。
北平郡治在遵化镇东,领四县。
东魏、北齐置徐无县,北周并入无终县,治所仍在遵化镇东。
秦在历史较短,且其活动地区主要是在陕西一带,所以在遵化目前尚未发现有秦的遗址。
汉代的文物遗址较多,在我市共有汉代文物遗址26处,古墓7处。
遗址以教厂遗址为最突出。
该遗址于1986年发现,出土有汉“五铢”、“货泉”、“半两”等钱。
此前,该村村民在挖菜窖时,还挖出过铜鼎、陶罐、石棺等文物。
汉墓虽有7处,但是以堡子店镇十八里汉墓为最突出。
其余各处,均无有地面遗存,但是十八里汉墓目前尚存有较在大型的封土。
2003年11月2日,十八里村民在施工中发现在封土东侧有一洞口,经文物部门考查后,确认此处为一汉墓,地下有砖砌拱券。
并发现了陶楼、陶狗、陶谷仓以及酒杯等在我市不曾发现过的文物。
按其现存的情况来看,应是等级较高的一座墓。
并且在大墓的周围,有不少的小墓,还有大量的汉砖出现。
可以推测,这里应该是一个汉朝墓葬区。
因资金不足,当前未能进行清理与发掘,期望在发掘后应该能够有较重要发现。
田家坟遗址和崔家庄东大坑遗址均有陶器残片出现,还有汉砖遗留于世。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遗址,在遵化有禅林寺。
始建年代不详,在辽代重修时,得到一块古碑,知道早在北朝后秦姚苌时就有僧人在此居住。
而在后秦时,禅林寺(当时名叫云昌寺)也是重修,
则此寺的始建年代当早于南北朝。
禅林寺在辽、金、元,以及清朝时,都有重修碑记。
隋唐宋金元时期的遵化
公元581年三月,北周外戚杨坚废北周静帝建立隋朝。
开始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时期。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从而扩大了统治基础。
又改郡、州、县三级政权为州、县两级。
州设刺史,县置县令。
炀帝时改州为郡,为郡、县两级。
遵化属渔阳郡无终县。
唐朝初期,遵化改属蓟州无终县。
自战国赵武灵王改革服制,实行胡服骑射以来,战马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战争需要,唐玄宗天宝元年在遵化设平州养马监养马,隶范阳郡。
由于在遵化地方设马监和铁冶,遵化地方人口日渐增多,为以后建县打下了基础。
安禄山叛唐,河北成为伪燕国的属地,遵化也在其中。
五代时,后唐李存勗统一河北,遵化归于后唐统治之下。
“遵化”一名最早见于《辽史.地理志》。
书载,遵化是由后唐时的买马监归入辽国后,于公元925年改建为县的。
由于遵化地方的铁冶十分重要,且设有买马监,遂设县。
因辽国在得到此地以后,为巩固其汉族的统治,所以为该县取了一个封建礼教色彩浓厚的县名:“遵化”,其意为“遵循孔孟之道,教化黎民百姓”。
辽国在今北京西南设南京析津府,辖6州。
在遵化县设景州,治所遵化,领一县。
宋朝改名滦川郡。
金、元两朝沿袭遵化之名未改。
唐朝的遗址,在遵化主要的有干宝山遗址、栖云寺遗址、捣药口药王庙,
干宝山遗址,位于东陵乡干宝山村南,遗址发现素面青砖、布纹瓦、陶壶、陶罐、瓷碗等残片。
面积约有1300平方米。
其中瓷器片1片,胎质较为粗糙,内外壁均施青釉,有典型的唐代特征。
捣药口药王庙,相传为唐代所建,但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清初,顺治皇帝到此,捐银助修。
这则碑文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条线索。
栖云寺是我市现存较早的一座古寺遗址。
明朝弘治年间所刻的一统碑上,有栖云寺重修于唐代的记载,则栖云寺的创建当是早于唐朝。
栖云寺旧有僧人在舍身台飞升成仙的故事,传说此僧人即是禅宗的第六世祖慧能。
按照唐人所记的能禅师事迹,说他是范阳人。
在唐朝时,遵化属范阳郡管辖,则慧能家乡为遵化确有可能。
而慧能在与师兄神秀争法统时,曾有数十年不知踪迹,他也许就曾经潜回故乡,在栖云寺上隐迹藏形。
宋辽时期,遵化虽有短暂的时期归于宋朝,但是不久又沦于金人,所以这一时期的文物,主要为辽金特色。
主要的文物建筑和遗址有保安塔和党峪杨家峪村的宝林寺。
保安塔始建辽代。
它兴建的原因,是起于一个迷信的说法。
塔寺村东山是一块龟头地,村东即山下有一条河,为了防止乌龟翻身造成水灾,所以在山上建成了这座塔。
经过实地考察塔下的地形,可知此说不为无据。
保安塔高13米,直径1.5米,八棱锥形,分塔身、塔基、塔刹三部分,实心。
它是我市目前所存最早的砖砌古塔。
1982年4月,公布为遵化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上塔南面有一铁选矿,长年的震动对塔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此塔塔基已裂成大纹,而与此不同的,在丰润县城、同为辽代建造的天宫寺塔,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列入河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遵化党峪杨家峪村的宝林寺,是金代建筑,也是唐山市境内唯一一座供奉村藏地菩萨的寺院。
宝林寺是一座专门供奉地藏王菩萨的寺庙。
据佛经记载,地藏王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弥勒佛出生之前,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
为此,他常现身于地狱中以救苦难。
因桃花山风致幽雅,所以早在宋金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了人们游览之地。
宋朝皇家宗室、著名诗人赵师秀唯一一首遗留于世的诗,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诗中写道:“旧有桃花树,人呼寺故名。
石幽秋鹭上,滩远夜僧闻。
汲井连红叶,登台散白云。
烧丹勾漏令,无处不逢君。
”赵师秀把桃花山比喻成道人葛洪炼丹药时所居第二十二洞天勾漏山,可见其风景十分秀丽。
在桃花山还有一景致,即是“圣水喷珠”,在清乾隆年间,此景被列入“遵化十景”之一,为世人所称道。
元朝统治中原时间较短,且其民族质朴少文,故在遵化境内遗传于世的文物较少。
但是在西三里乡出土一个瓷罐,有着较为明显的元代风格。
清朝时期的遵化
时间:2009-03-08 08:16:58 来源:遵化文史网作者:点击:78 从1644年清朝入关,统一中国,到1911年辛亥革命覆亡,清王朝前后统治中国达268年之久。
清初沿袭明制,以遵化为县,属顺天府蓟州管辖。
顺治十八年(1661年),遵化县马兰峪建造皇帝陵寝,遵化的地位也因此而得以提高。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以顺天府遵化县昌瑞山建世祖孝陵,改县为州,设知州”,下辖丰润一县。
乾隆八年(1743年),为给清东陵的祭祀提供所需物品,清朝仿西陵所在地易县改为直隶州之例,将遵化改为直隶州,下辖玉田、丰润二县。
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在遵化地方设官管理。
当年四月,吴三桂向清军投降,农民军与吴三桂及清军在山海关交战失利,清军一路进京。
1644年四月三十日,清军到达丰润县公罗店,遵化等处官吏纷纷迎降。
五月一日,清军入北京。
五月初,旧明朝遵化巡抚宋权、总兵唐钰起兵杀害大顺守将黄锭、马应湖,擒获防御使潘跃龙、同知张耀然,县令李廷瑗。
向清朝投降,清多尔衮“命巡抚如故”。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清朝由盛京迁都到北京。
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满洲贵族、官员、满蒙汉八旗将士及家小奴仆等源源涌入关内,为了解决这些人生计,也为了满足贵族享受的欲望。
从顺治元年到顺治四年,清政府令八旗将士在直隶大规模圈地。
顺治二年九月,令将河间、滦州、遵化等地无主田地,给与旗人耕种。
四年正月又下令,近畿42府州县丰腴之地,无论有主无主,一律圈入旗下。
康熙五年,鳌拜又以换地为名,圈占遵化等地的土地。
从而给社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
清朝在马兰峪设陵寝以后,在遵化、玉田、丰润、蓟州等州县圈占土地,做为陵寝的庄园头地。
从而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
据统计,有清一代,共拨清东陵各陵寝的庄园头地32000余亩。
在清朝统治时期,遵化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时有发生。
乾隆二十八年,滦州、玉田、昌黎、三河等地旱灾,遵化州新塞密户朱庄头家人翟某率领本村90余人同行赴县借粮,沿路村庄有二三百人随行。
他们在县衙“捶鼓哄闹,将大堂公案摔碎”。
衙前栅栏也被挤倒。
清朝派兵千余人前往镇压,数人受伤,而农民60余人被捕,弘历命将为首8人斩首。
清宣统元年二月,直隶遵化州为筹备警务经费,拟将遵化州内尚店等二十七个村增收果捐税。
对此,村民强烈反对,尚店村村民秦二雄竟至以死来抗议。
为此,州府不得不俯从民情,减少果捐税数量,二十七个村庄只收果捐税五百两白银。
清同治年间,还发生过所谓的“骑马贼”过境事件。
同治四年七月二十日,热河八沟一带200余骑骑马军由张三、张玉率领,携带枪炮由喜峰口进入边内,入关后由遵化至玉田、宝坻,于二
十四日进入蓟州邦均,此地距东陵隆福寺不过三四十里。
清室闻讯大惊,急忙派兵追捕。
在清军追剿下,骑马军退回边外。
农业:遵化的农业,以种植为主。
而以玉米和红薯的引种为最重要的事件。
玉米在明朝末年引进到直隶省,经顺康雍乾几代,到乾隆以后得到大规模地推广。
是当时遵化的高产作物。
而红薯从明万历时引进中国南方,到乾隆年间传入直隶省。
从乾隆到道光时,红薯很快在直隶的遵化等地得到推广。
玉米和红薯的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亩产,缓解吃粮紧张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雍正和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为了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雍、乾两帝都曾有过种植果树,以缓和用吃粮紧张的谕旨。
直隶地方种植果树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遵化地方的绵梨,从明朝起就十分有名。
养殖业。
清朝时由于陵寝祭祀的需要,在清东陵陵区内还由陵寝礼部进行小规模的养殖。
如蜂、鱼、鹿等的养殖,当时都有一定规模。
如马兰峪的官房子内所居住的绿营兵,就有一部分人从事鹿的养殖。
清东陵所养殖的鹿,大部分在陵寝祭祀中使用,还有一部分运到京师供皇室享用。
清朝时的教育和文化。
清初对书院的管理较为严格,雍正以后,书院成为宣传程朱理学,为封建社会开科取士提供人才的场所,为此得到了清朝皇帝的大力提倡。
遵化除直隶州治所有一座书院外,在马兰峪还有兰阳书院。
乾隆八年在马兰峪、南新城设立八旗官学三处,嘉庆二十三年添设内官学一处,道光十一年,
还为绿营兵创办义学一所。
由于守陵人学习条件优越,所以清东陵出现了一些知名的文人。
如南大圈画兰草的训伯文、画梅花的福绍贤、画羽毛花卉的明松泉,都曾闻名全省,艺盖京东。
裕陵总管继祺,医术高明,曾多次被请入京师给王府人看病;阿和轩书法精湛,高风亮节,多次拒绝日本人高价索买书画。
清朝时期,对于方志的修纂十分重视。
清朝时期,曾先后六次修纂《遵化州志》,仅康熙一朝就三次修纂、乾隆一朝二次修纂。
这些志料,分别存放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台湾图书馆、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的图书馆内,对于研究遵化的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遵化境内的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社会古代建筑的绝唱。
它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于清东陵,大家所知甚多,在此不赘。
其他如马兰峪官房子,始建于清咸丰年间,是清东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浓郁的满族民族色彩。
目前为遵化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马兰峪王府,是清东陵盛衰的一个见证。
现存一座银安殿,其建筑有着明显的清代风格。
被列入目前此处做为马兰峪民族医院的家属宿舍使用,有严重的火险隐患。
而马兰关二村内的马兰关总兵府,在1987年文物普查时,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名单。
但据我们考察,此建筑物尚存有正堂,且保存较好,应该列入保护名单,并逐级申报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要开发旅游,建议把马兰峪王府、官房子、马兰关总兵府与清东陵列为一体进行考虑。
遵化古城——京东军事重镇
时间:2009-03-08 08:20:35 来源:遵化文史网作者:黄会勤点击:82 自唐代建县开始,这里就设置盐城和洪水两个守捉。
这种军事编制,当时仅属军队所辖,主要用来驻守城镇要塞。
宋代辽属时,又设建清安军,旨在平服四方,百姓安宁。
境内的洪山口、马兰关等,均为明长城的重要关隘,遵化城因此被列入京东的军事重地。
明代初,在此设置卫所。
因北部外患经常扰城,特命蓟辽总镇把守。
蓟镇乃明廷设立九边中的第一重镇,遵化城自然就成了蓟门重镇。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至清顺治初,在遵化城设立了都察院公署、顺天巡抚行院、总镇行署、副总镇行署、监视行署、遵化道署、兵备道行署、游击公署、运饷通判署、督饷厅、左营公署、右营公署、辎重营公署、守备府公署、遵化驿、鼓楼、接官厅、教军场、武学等诸多军政机关及附属机构。
明代中后期,因为撤掉了塞外的大宁卫,加重了各关隘的防卫负担。
朝廷每年向遵化拨放的军事费用,总居其它各县之首,驻城的官兵也多于其它县。
据不完全统计:自明景泰初至清顺治初,驻城巡抚先后有105员;自明天启初至清顺治初,驻城兵备道按察使先后有14员;自明隆庆四年至清顺治初,驻城督饷理刑通判先后有25员。
长期驻防的有总兵1员,副帅1员,参将2员,游击1员,守备2员,都司1员,千总2员,把总2员,马兵100名,步兵1342名。
千年古城,历史繁多,尤其战事,充斥志书。
明朝的历史中,北部边塞的战争风云从未停息。
明建文元年(1399年)秋七月二十日,大宁卫(建文帝的军队)出兵过松亭关攻打遵化城。
当时城内驻的是燕王朱棣的军队。
因驻城官兵寡不敌众,二十四日,朱棣亲自率兵救援,将大宁卫击败退回松亭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鞑靼部落取蓟镇的东部地区,后又攻破中部的潘家口,然后直捣遵化、丰润等地;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清太宗皇太极亲统大军由内蒙古喀喇沁部台吉布尔噶取道,直抵遵化北面的长城
沿线,明将死降数人,十一月初一,皇太极大举攻击遵化城,明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山海关总兵赵率教、顺天巡抚王元雅等20多名主要官员和将领均战死在遵化城保卫战中。
1933年5月,“长城抗战”暴发,历史又赋予遵化城新的使命。
国民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前线总指挥部,设在城内省第五中学(今高级中学院内),城内工、农、商、学鼎力支援战斗,很多人积极参战,同大刀队一起浴血奋战,为中华抗战史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综上所述,遵化城处的位置,总为兵家所必争。
作为军事重镇,在数次的战争中,它都承担了沉重的历史责任。
然而,作为军事重镇的遵化人民所遭受的涂炭就更为深重。
都察院公署:都察院,明代官署名。
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以都御史为长官,其次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和监察御史等。
都御史分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副都御史或副御史。
左都御史,为从一品;左副都御史,为正三品;总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为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三品,直隶由总督兼理。
明代时遵化的都察院公署有3处旧址:
1、在县政府西侧,由旧督饷厅改建,清康熙十八年时改为三教堂。
2、在县政府东北,由原还元庵改建,明天启四年(1624年),因设宽河所,原署本道改作射圃,给宽河所为署。
3、在阁东路北,原是遵化卫公署,明崇祯四年(1631年),移遵化卫于饷厅,改遵化卫为都察院。
顺天巡抚行院:旧址在县城内东侧,明正德六年(1511年),任顺天巡抚、进士李贡迁县治西面的守备署;嘉靖间,原大同举人巡抚温景葵重修。
《畿辅通志》记:“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从居庸关中分为二巡抚,其东为整饬蓟州兵备、巡抚顺天、永平二府,以居庸关等关隘隶之,驻遵化。
万历九年(1581年)罢,十二年(1584年)复设。
”
清初巡抚调蓟道驻遵,遂以院署为道署。
康熙十五年(1676年),改为州判署,光绪三年(1877年),奏准改建试院,民国初年设省立中学。
(即今老一中院内)
总镇行署:旧址在县城内东街东门内,原为中义中卫府。
嘉靖二年(1523年),蓟镇总兵官马永重修;万历初,总理戚继光再修,扩大了原来的规制。
后为遵化道和监视署。
清改为游击署,民国初改建为警察所。
(今市公安局院内)副总镇行署:旧址在县内鸡市口东路北,明天启二年(1622年)移督饷通判于此。
监视行署:为明代太监监军驻地,明崇祯四年(1631年),添设内监监视军务,改总镇行署为监视行署。
遵化道署:旧址在县城内西街路北,明天启四年(1624年)始设,以总镇行署为行署。
兵备道行署:旧址在县城内东,原为废地。
当年守备郭信、指挥蒋源、知县张瑞相继重修。
明天启二年(1622年),添设遵化道,以总镇行署为公署。
崇祯四年(1631年),添设监视,遂变总镇为监视署。
本道以阁西路北贾臣故宅为署。
清初裁遵化道,贾产归原主。
游击公署:原为总镇府行署,万历初,戚继光总兵重修后,改为城守营游击公署。
运饷通判署:旧址初在县治西,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通判黎民化移址县治东,天启二年(1622年),又移于副总镇行署。
督饷厅:旧址在县治西侧,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通判黎民化移址于县治东北。
左营公署:旧址在县城内西南的广慧寺东侧。
到清康熙年间,改为城守营中军守备公署。
右营公署:旧址在县城内东南,东与观音寺相邻,康熙年间废。
辎重营公署:旧址在县城西戴京门外南,今村犹名。
守备府公署:旧址在县城内东胜卫西南侧。
康熙年间废。
遵化驿:旧址在县城西门外西南,有馆、有序、有门、有马神庙,明崇祯二年废。
鼓楼:旧址在城内县治西侧,位于北街中央,楼下南北通行。
明景泰年间,都御史邹来学修。
万历六年(1578年),巡抚陈道基重修。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巡抚刘日梧复修。
清初废。
西接官厅:旧址在县城西门外2里许,有厅3间,有室厅、厨房等,清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