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简介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人,原名利宾,字兰卿,出身于塾师家庭。18岁中秀才,1849年赴上海,受雇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帮助编辑中文杂志《六合丛谈》,广泛接触西学,并于1854年受洗入教。1862年,因风传他化名向太平军将领上书献策,遭清廷通缉,在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此后改名韬。他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随理雅各去英国继续译书,游览了伦敦、爱丁堡等城市,到牛津大学等处作过学术演讲,并顺道游历了法、俄等国。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1874年起,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积极宣传变法自强。1879年曾到日本访问,结识了一批日本朋友,也结识了在中国驻日使馆任职、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定居,翌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1897年病逝于上海。王韬一生笔耕勤奋,著述不下四十种,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小说笔记等。这里是王韬生平的简要介绍,一个人正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代表现在进行时的他,而且是他的过去和现在融合的映照。王韬的个人经历对他日后的办报工作与新闻理念有至关重要影响。

思想根源

儒家思想

王韬家学深厚,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旁涉诸史”,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变革思想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思想的改良,

道教思想

生为至悲,梦为至乐

基督教义

受洗,信奉基督教

西学思想

墨海书局编译西方书籍,与西方人深入的接触,游历西方、体验民俗

办报历程

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我者,讽清廷以改革”,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无疑是百年言论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却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在它之前,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发行量很少,而且没多久即停刊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与《循环日报》差不多同时,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在上海创办了《汇报》,因为怕以言罹祸,创刊之初即以英国人为主笔。

而《循环日报》一出世就以“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相标榜,真正迈出了中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步。特别是王韬每天发表的那些评论开创了“文人论政”的先河,对中国言论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他之前,中国文人固然就有清议的传统,但只有到了19世纪70年代,在文明转型之际,他才在这一传统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赋予其新的形式。借助报纸这一新的载体,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达自己对时事世局的看法,发出批评社会、干预社会的呼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在本质上有别于以往的清议传统,这是近代与古代的差距。正是从王韬开始,一种新型的不以做官为目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诞生了。这一年,王韬46岁,正当人生的盛年。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

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为“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正是利用《循环日报》这一舆论阵地,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他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他主张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在经济上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在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直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此外,《循环日报》的新闻约占三分之一篇幅,分为三栏:“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中外新闻”中首登评论。1883年,他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1884年,王韬离港去上海,该报由何冰甫,何雅选主持。《循环日报》出至1959年终刊(40年代后期有数次停刊),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

王韬办《循环日报》处处以英国《泰晤士日报》为楷模,“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是他始终如一的追求,目的就是要形成公正的舆论,代表民心之所向。

新闻理念

“四方通达”的新闻功能观

一、通内外:“通外情,广见闻”

通内外即“通外情,广见闻”,“博采群言,兼收并蓄”,是王韬对报刊目的功能的最主要认识,也是报刊思想中的重中之重。王韬希望《循环日报》能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以王韬对中学造诣之深,对西学了解之广,实具有沟通中西的良好条件。

二、通上下:“下情上闻,仁意下达”

通上下即“下情上闻,仁意下达”,是指皇帝政府与民众舆论之间信息畅通无隔阂。王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舆情隔阂导致政治腐败,落后于人,西方国家不仅甲兵富强,更强在其上下相通。王韬主张在中国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政府创办新报,以知地方之机宜,知讼狱之曲直。

三、通易俗:“启民智、辅教化”

文风通俗化是中国报刊文风的关键转变,也是“启民智、辅教化”的关键转变。他希望日报能够成为新的大众传媒的工具,这种大众化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实现。首先语言表达上“自抒胸臆,文风质直朴素。其次是篇幅固定,王韬的政论文体固定在1000至1200之间,适应了读者的日常节奏。

“立言求变”的新闻政论观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设领事》《遣使》等文章,提出了简公使、设领事的独立外交思想。《循环日报》的言论特别是政论,对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犀利眼光,明显高出一般文人。方汉奇先生评价说,他的政论文章深入浅出,言之有物,雄辩而富于感情,对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