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自我意识与精神危机——分析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丁玲是个具有独立自我意识、关注女性命运的作家。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特别是“五四”时期,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陈独秀的《我的妇女解放观》,胡适的《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鲁迅的《我的贞烈观》提出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以冰心、庐隐、凌叔华、冯沅君等为代表的“五四”女作家群。她们的作品均对女性的婚恋、自由和平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塑造了多种新式女性形象。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引人注目,她早期的作品,如《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表达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之后所产生的精神危机。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将这种创作倾向推向了高潮,丁玲的作品中全然没有冰心作品中对于母爱和自然的颂赞,她的莎菲女士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如茅盾所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所显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大胆流露出对自我的肯定和对爱情的追求。追求精神和肉体相统一的爱情。其次,女性意识另一表现为对男性形象的审视与反思。在《梦珂》、《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中,男性形象不再显得高大、俊伟,反而显得有点猥琐、矮小、缺乏责任感,有的甚至成为女性戏弄的对象。

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一方面展示了现代女性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她们觉醒后的迷惘。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她们自我的内在秩序已经被击破,新的秩序却没有建构起来。梦珂、莎菲、阿毛她们与外在社会秩序有着强烈不协调,个体生命在面对强大力量的命运时显示了它的脆弱与渺小。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她们身上体现了“五四”女性个性解放的心路历程,也体现了丁玲个性中反叛气质。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并考量和观照当今现实社会。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丁玲和庐隐、沅君等第一代“五四”女作家视角、立场和观点有所不同。丁玲以女性心理独白为主要叙述方式,以女人的身份写女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细腻、

委婉,却不乏热情。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展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同时,也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后所陷入的困境。她们最后的悲剧命运,个体生命在面对强大力量的命运时显示了它的脆弱与渺小。深切地体现了丁玲对女性自我选择的怀疑,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她们自我的内在秩序已经被击破,新的秩序却没有建构起来。

本文将以此为研究的基本内容,并将之投放到丁玲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之中,丁玲受“五四”文学的启蒙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启蒙的失败。作为作家,她并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她的创作只是出于纯文学的追求。丁玲善于心理描写,表现个人的心路历程,这与她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她从小寄人篱下但由于母亲的勤奋与努力,她基本衣食无忧,不用为生活发愁,四处求学也丰富了她的人生历练。这一切造就了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

梳理创造者的心路历程,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由此论述丁玲早期作品中表达的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独特的女性观,这是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所产生的价值观。

本文拟甄选代表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女性形象,并以之生存的境遇境况和心路历程为着眼点,且将之与时代大背景下的社会思潮相较而考量,探求其生存的社会意义。论述大致分为:

首先是“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挣扎。女性想追求理想的爱情,却又在现实生活无法实现。失去男性庇护后的女性表面的征服欲望看起来显示了她们的独立意识,实际上却无法掩饰内心的孤独与无助。莎菲女士们痛恨灰色、庸俗的生活,憎恨虚伪、矫情的人生,渴望真诚无私的心灵契合,而这在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却难实现。将之投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探究女性终究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价值体系下的被毁灭的命运。

其次是自我价值的迷茫。深切地体现了丁玲对女性自我选择的怀疑,对个人解放道路的茫然。在丁玲的早期小说中,女性始终处于自我撕扯和内心挣扎的分裂状态之中。自我分裂源于她无法确认哪些是自己真正的需求,哪些仅仅是一种虚伪的社会意识的构建。“我,我能说得出我真实的需要是些什么呢?”于是,日记不过是莎菲曾经“悄悄地活下来,悄悄地死去”的唯一见证。

再次是通过丁玲的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描述可以窥见丁玲个人个性中强烈的反叛气质,这与丁玲本人的生存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家庭背景有关。这造就丁玲的个性特征:一方面是独立与自我、自主;另一方面则是躁动与茫然、孤独。丁玲受“五四”

文学的启蒙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启蒙的失败。作为作家,她并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她的创作只是出于纯文学的追求。探究时代思潮与个人遭遇对创作者的双重影响。

最后从丁玲早期作品中精彩的女性形象为起点,考量和观照现实社会中女性的社会生存意义与时代特征及今后前进方向。关注中国女性,简要探讨中国女性命运的进程。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主要通过收集有关论题的文献资料,并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度加工,运用罗列、比较、筛选、联想等手段,选取对阐述论证自我观点有力的成分,批驳与自我观点相悖的成分,最终形成自己的论文体系,从而完成对资料的占有、分析、加工、升华的过程。

论文拟从不同价值定位点出发,选取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人物类型,及对男性形象的审视与反思,并将之投放到作者生活的时代大背景之中,融入到作者人生际遇之中,从而将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还原为社会中的人,而不是仅仅作为符号和工具而存在。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年11月12日至12月23日,选择导师,填写选题申请表,并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

2010年12月24日,进行开题论证,并做开题论证汇报

2010年12月25日至2011年3月2日,认真研究各种文献资料,组织撰写论文,并形成初稿

2011年3月至4月10日,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论文的修改,并最终完成论文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茅盾.《女作家丁玲》[M].天津人民出版社.

[2] 丁玲.《丁玲文集》[M].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宋剑华.1926一1930:中国现代作家的思想转型[J].

[4] 袁良骏. 《丁玲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5] 张永泉.《个性主义的悲剧—解读丁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 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