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教材中有些概念从表面看差别很小,但含义却大不相同,一定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因为它们往往是试题中的“陷阱”。所以要在复习中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和比较,“只有这样,高考时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名词的含义,进行比较,准确作答。”
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
原生质指的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分化为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一个动物细胞即为一团原生质。
原生质体:植物细胞工程中去掉细胞壁后剩余的植物细胞称为原生质体,实际上就是植物细胞的原生质。
原生质层:植物细胞中的特有名词,指的是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如果存在浓度差,细胞液就会和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细胞液和细胞质
细胞液是植物细胞液泡中的液体,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细胞渗透作用就是水分进出细胞液的过程。
细胞质是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
极体和极核
来源:“极体”在动物的卵巢中,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一个第一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共产生三个第二极体和一个卵细胞(其中一个极体的基因组成与卵细胞相同);
“极核”在被子植物胚珠的胚囊中,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再经过三次有丝分裂产生八个核。其中包括一个卵细胞和两个极核(它们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
去向:动物产生极体以后都退化消失,而植物胚珠中的两个极核能与一个精子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将来发育成胚乳细胞。
囊胚和胚囊
存在:囊胚是动物胚胎发育的一个阶段,受精卵经卵裂形成的内部具有一个空腔的球状胚胎叫囊胚。
胚囊是植物胚珠的组成部分,由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大孢子,经三次有丝分裂形成八个核的胚囊,近珠孔一端有一个卵细胞和两个助细胞,远珠孔端有三个反足细胞,胚囊中央有两个极核。
发育去向:囊胚进一步发育为动物的原肠胚。而胚囊完成双受精后,受精卵和受精极核分别发育为胚和胚乳。
生长激素和生长素
产生:生长激素是由动物的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动物激素;生长素是植物体的一定部位(叶原基、嫩叶、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植物激素。
成分:生长激素的成分是蛋白质;生长素的成分是吲哚乙酸。
作用:生长激素作用于全身组织细胞,对动物的生长和糖类、脂类、蛋白
质代谢产生影响;生长素主要作用于幼嫩的组织和器官,具有促进和抑制生长的双重作用。
适应性和应激性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例如,虫媒花一般都颜色鲜艳,气味芳香,适应于昆虫传粉;风媒花的花粉粒小而数量多,容易随风飘散,适于风媒传粉。再例如,鹿、兔、羚羊等动物奔跑速度很快,豪猪、刺猬身上长满尖刺,黄鼬遇到敌害时能释放臭气,等等。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应激性是一种动态反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反射和反射弧
反射(fanshe)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是实现机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由相应的反射弧来完成,后者是前者的结构基础。后者的完整性(感受器、传入神经、相应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保证了反射的正常进行。反射弧中任何一部位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实现。由于突触在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决定了反射弧上冲动的传导只能由感受器传向效应器。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只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就能完成的反射。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通过学习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才能形成的。如一个没有吃过生杨桃的人,第一次吃杨桃,也没有告诉他这叫杨桃,吃到口中大量唾液分泌,是杨桃的酸味直接刺激味觉器官引起的非条件反射;再看到杨桃,不用吃他就会流出唾液,这是杨桃形象(信号)作用感觉器官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人和动物都具有);如果事先告诉他这个东西叫杨桃,以后他只要听到“杨桃”这个名词,或者看到“杨桃”两个字,也会流出唾液,这是语言和文字(杨桃形象和酸味信号的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只有人类才具有的条件反射)。
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素,又称四碘甲腺原氨酸(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两者都是低分子的
含碘氨基酸。甲状腺素的生理作用十分广泛,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分化、物质代谢,并涉及到神经系统、心脏等多种器官、系统的功能。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的主要原料是碘和酪氨酸。机体能自行合成酪氨酸,但碘则需从食物中摄物,因此甲状腺与碘代谢的关系极为密切。
甲状腺激素是一组含碘的氨基酸。酪氨酸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有重要关系:
含有酪氨酸残基的甲状腺球蛋白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活化的碘与甲状腺球蛋白上的残基结合,生成碘化酪氨酸在同一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的某些酪氨酸残基又两两结合,但仍结合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上。在促甲状腺激素条件下,经溶酶体等的共同作用,形成T4和T3甲状腺激素释放到内环境。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是下丘脑合成及分泌的一种下丘脑激素,它可以促进垂体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合成及分泌可以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高(甲亢)可以抑制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的生成,继而使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成减少,甲状腺激素增高也可以直接抑制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生成。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甲低)可以兴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继而引起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生成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还可以直接兴奋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生成。通过上述调节作用,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经常维持在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水平。
自生和自养
自生是指这种生物能够独立生活,不需要与其他生物共生或寄生,它可以是自养型,也可以是异养型生物,如小麦、和蓝藻是自生且自养类型,而圆褐固氮菌和牛是自生异养类型等。
自养主要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类型的生物,它们能够利用光能或环境中物质氧化释放的能量,把无机物(如CO2和H2O)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有机物,并储存了能量。如绿色植物、蓝藻和硝化细菌等。
腐生和寄生
它们都是异养型生物,腐生是指以分解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和其他有机物来维持自身正常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凡营腐生生活的生物称为腐生物,如大多数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和少数高等植物等。土壤腐生物是有机物分解和矿化作用的主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因此,腐生物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寄生是指一种生物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活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活的一种种间关系。如各种病毒、结核杆菌、蛔虫和菟丝子等。营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做寄生物;被侵害的生物
叫做寄主,也叫宿主。(腐生和寄生都不会在高中教材的食物链中出现,因为高中教材只讲捕食食物链。)
多倍体和单倍体
在生物学中把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如人、果蝇和玉米等。几乎全部的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其中,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三倍体,比如香蕉。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四倍体,比如马铃薯。多倍体在植物中广泛地存在着,在动物中比较少见。多倍体是针对二倍体而言。
单倍体是农业上的概念,染色体的数目不仅可以成倍地增加,还可以成倍地减少。例如,蜜蜂中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是二倍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像蜜蜂的雄蜂这样,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农作物中很多是多倍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而用它的花粉粒培养出来的单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则含有3个染色体组、21条染色体。不管此物种是几倍体,培养出来的新个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都叫做单倍体。(从生物学角度看,小麦的单倍体实质上也可以看成是三倍体,或者叫多倍体)。
向性和趋性
生物对单向环境因素刺激引起的定向生长运动,如植物茎和芽的向光性、根的向地性等;趋性是指自由运动的生物受到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朝着一定方向运动的反应,如昆虫的趋化性、趋光性、趋水性,衣藻和眼虫的趋光性等。
课本中这样易混淆的名词还很多,比如,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胚、胚柄和胚乳,生存斗争、竞争和种内斗争,抗原和抗体等等,要有整理和区分的意识,将这些概念梳理清楚,有利于准确地把握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