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散文善辩色彩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理想、授徒与周游列国的经历上与孔子颇有许多相似之处。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列国纷争,刀刃相见,战乱不息,社会风气唯利是图,名利欲望泛滥成灾,道德伦理沦丧殆尽。作为思想家的孟子,在中年后期,怀着忧国忧民和宏图抱负,周游列国,宣扬‘性善’、‘仁政’、‘民贵’、‘内贤外王’的王道思想,欲以此拯救人民和社会,匡扶正义,然而在战乱纷争的乱世,他的学说不被统治者所接受,于是晚年后的“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

孟轲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合著而成的《孟子》,因孟子在先秦时“跟当时大多数失败的游说之士一样,没有人注意他(6)”,以至于此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不被重视而幸免于难。“大黄金时代结束后,被儒家学派尊为经典之一,孟轲才被人记起来,而且尊奉到仅次于孔丘被称为‘亚圣’的地位(7)”。后来学者们在研究先秦学术时,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哲学文学,或者是农业工商,没有不去接触《孟子》的。他是诸子散文中的重要典籍之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犹如一颗特别灿烂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众星之间。孟子这位光彩夺目的儒家思想学说的集大成者,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由于他倡议的是一个国泰民安、以理以德服人的封建民主社会,所以孟子是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的圣人之一。“孟轲卓越的贡献在于他强调经济成长的重要性,认为经济衰退,道德即跟着衰退;道德衰退,社会秩序即不能维持,国家即受到伤害。政府和君主的第一桩重大的责任,是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孟轲提出“仁政”,他主张尽量少用刑罚,尽量减少赋税,使人民安息。他厌恶他所处的战国时代,希望回到古时候儒家学派所称颂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时代(8)。”后世学者对于孟子是赞扬的,韩愈说“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9)。”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10)。”他“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11)。”“他用层层追问、步步逼紧的方法进行论战,有时竟弄得齐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12)”。这样辩才无碍的学者,是颇有战国策士之风的。他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13)”。“但孟子用譬喻不是简单的、一般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举其较特殊者,有整段用比的(14)。”所以赵岐说:“孟子长于譬喻(15)。”“此外,《孟子》的文章语气极为逼真(16)。”“大都接近口语,十分生动而有风趣(17)。”孟子就是用这些大量的论辩来完成他的理想主义的阐释的。

“好辩”的色彩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他的好辩是建立在他的“仁政”、“性善”之上,理大而言顺,加上孟子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旁征博引,善用现实中的浅显之事作比,故有“善辩”之论。但孟子自己说他“予岂好辩?予不得已也(18)。”孟子好辩,在他理直气壮、有大道、明事理的条件下,“成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说“我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是因为“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放淫辞,以承三圣者(19)。”他是用言说来传载自己的思想。“孟子口才之雄辩,即使在其书面语言的表达上也充分体现出来。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个性鲜明、流畅犀利、气势磅礴,这使得《孟子》一书在中国文学史有很高的地位(20)。”“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都称得上是一个辩论高手(21)。”“孟子‘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等(22)。”可见孟子的确是一个善言的行家。

《孟子》散文“善辩”的最大的特色是文章的气势。“磅礴、苍健、雄辩滔滔、富有力度是孟子文章气势的基本特征。这样的气势,既是百家争鸣、诸子横议、政治空气较为自由的特定的产物,又是孟子鲜明的性格特征的表现(23)。”孟子对现实的批判,就像是挥戈舞合剑,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例如他批判宣王的统治,穷追猛打,步步紧逼,最后竟逼问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24)。”但是,由于孟子的犀利言辞的深处凝聚着一

股爱民的情感,所以“孟子散文的锋芒总是显得凝重而沉厚(25)”。“孟子素以好辩著称,他的论辩对象主要是诸家学派。这些诸子在当时都是有理论、善言辞的知识分子。与他们的论战比同诸侯谈话要困难得多,必须以精辟的思维,切中要害,才有可能取胜(26)。”孟子往往能十分准确地抓住对方致命的弱点,给以猛烈的一击。这些特点表现在文章中就形成了雄辩滔滔、刚劲犀利的气势。

孟子的散文论辩色彩,通过其“善辩”的堂堂之陈,正义之旗,让其真理成竹在胸,万物苍生,雨露滋润,舍我其谁!对于孟子的论辩技巧,我们结合《孟子》一书的典型例子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取譬设喻,富于形象化。

《孟子》善于取譬设喻,用富于形象化的语言说理叙事,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点。在诸子散文中,运用譬喻较多的首推庄子和孟子。孟子的譬喻不仅使文章增色生辉,而且极为后人所推重,这些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寓意深刻的譬喻以其极强的生命力活跃在现代语言中,对丰富语言的形象性,促进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运用譬喻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是根据谈话的不同对象、不同内容而设喻,不拘一格,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颇具匠心,所用比喻对其所比之事、所说之理起到烘托深化的作用。例如:“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27)”在这里孟子用山间小路喻一个人的求道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坚持,不能专一,人的心也会被堵塞。再如“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8)”。在这里,孟子为了提出他的著名的四端说——仁、义、礼、智,用水火作比,来说明凡是具有这四个开端的人,要是知道把它们都扩充起来,那就会像火刚开始点着,泉水刚开始流出一样。如果能够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去扩充它们,那就连自己的父母也无法奉养。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寓意也很深远,至今仍有不小的启发作用。

第二,孟子常用一些看似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比喻来强化自己的议论中心,吸引谈话对象的注意。例如千古名句“‘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29)”南怀瑾说“孟子引用这种譬喻,粗看起来,很像一个童话故事,没有什么了不起。其实,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以你现在的国力和所处的政治环境而言,并不是没有推行王道政治的能力,就像不愿为长者折枝一样,是你不肯去实行,而不是没有实行的能力(30)。”在这里,我们就是通过这种看似荒诞怪谬,古怪离奇的比喻,把抽象的“行仁政”的道理形象化,把复杂的事理说得非常简单明了。

第三,孟子还善于用一些完整的故事设喻。这些比喻故事情节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很强的文学性。例如众所周知的“揠苗助长(32)”的寓言,全文没有直接的讽刺之辞,然而却使人闻到了极浓烈的辛辣味道。孟子告诉我们世上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那些认为培养工作没有好处而放弃的,就是不锄草的人;那些不按照规律硬去帮助生长的,就是拔苗助长的人。这非旦没有好处,还害了它们。孟子借此来解说他的“浩然之气(33)”如果能“直养(34)”的话,它就可以充塞于天地之间;如果心有愧疚,它就会变得软弱无力。这种比喻将深奥的政治哲学融入浅显的故事中,让人产生顿悟的感觉。

第四,孟子熟读《诗经》,他不但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还借用《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欲言此物,先喻彼物”。如“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35)在这里,孟子借用“风”与“草”之比说明,一切事情取决于自己,本人意志、信心具有很大的作用。再如“饥者甘食,渴者甘饮(36)”。许登孝说“孟子借饥渴为妙喻,教人清心少欲,方能安贫乐道。人的内心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而能忍情节欲,保持其清心明理的本性,就能做到守正远邪,不为苟求之事;虽富贵不如人,亦不会忧心忡忡。(37)”在

这里孟子用身体会受外界的影响而偏离正常感觉为兴,来比喻人心也会因受外界影响而偏离其正常的状态,在维持本善之心,这便是儒者的良心了。二者交相辉映,浑然天成。

二、巧设机关,引人入圈套。

孟子一直在设置一个“陷阱”,这个陷阱里装的东西是孟子奉行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的学说思想,是推行仁政,讲求仁政,期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为了这个“陷阱”的设置,他正如一名高明的猎手,对于他所要捕获的猎物,他早已成竹在胸,他在难以驯服的猛兽的必经之路巧设机关,布下陷阱,引其进入圈套,然后让猎物在圈套里摇尾乞降。战国七雄之间的兵戈相见,对于欲以扩张土地统一别国的野心的君主,孟子用他“民贵君轻”的儒道思想,旁敲侧击地让这些国君们行仁道,做明义之君,用他善辩的言辞,在与国君们对口舌之阵中,让其理屈词穷,甘败下风,这和孟子的论辩陷阱设置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从三个方面论述:

其一,《孟子》全书在与梁惠王的短短五节言论中,机关的巧设正如一篇构思精妙的散文,天衣无缝,使初出游说的孟子一鸣不凡,成为轰天绝响,充分表现了一个儒家的风范。梁惠王在第一次与孟子见面时,对孟子是不礼貌的,他不称姓名,直称“叟”,这是“不表示尊重(38)”,并且急功近利,首先问孟子“利”的求得。孟子不慌不忙,引其进入圈套,娓娓述道,抓住梁惠王的心态,让“梁惠王大概受了孟子的影响,每谈一次话,态度就好转一次(39)。”经过“利义(40)”之辩和“谈享受(41)”之后,在他们第三次谈话中,梁惠王用未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对待老百姓,问孟子他的国家为什么人数不见增多,孟子说只要你认真实行“仁政”,那么天下的百姓自然会来归顺于你的。在这里,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42)”的战争譬喻反问梁惠王,“等于设了一个圈套,先把梁惠王套住,这是他谈话技巧的高明,如果写文章,则是一种有层次,设伏笔的手法。由此足见孟子这个人不是后世一些腐儒所说的那样迂阔(43)。”然后孟子提出了实用仁政的办法“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颂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5)。”到了第四次谈话,梁惠王便虚心地向孟子请教治国方略。在这里,孟子以问代答,循循善诱,用话扣住惠王,最后尖锐指出:惠王治国根本没有做到“为民父母行政”的标准,反而有“率兽而食人”之弊,不关心民众,只知道享受。孟子用孔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也乎”作比将梁惠王引入“仁政”的“陷阱”之口。在最后一次谈话中,梁惠王讲述家史由胜至衰,他将报仇雪恨,故向孟子请教。孟子直接敞开了“陷阱”的口袋迎接惠王,他回答,主张“施仁政于民(46)”只有这样才能“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47)。”达到“仁者无敌(48)”的境界。正当孟子用“仁政”的思想成功地虏获了惠王,可是惠王死了,对于“望之不似人君(49)”的襄王,孟子浅尝而离去。

其二,同样为了虏获到齐宣王为民行“仁政”,孟子同样也为他张罗了一张智慧之网。孟子包容“好货(50)”、“好勇(51)”、“好色(52)”的齐宣王,顺着他的脾气来,南怀瑾说“孟子注重教化,但绝不是一个迂阔的人。”他比喻说“齐宣王善打太极推手,把不喜欢听的东西马上推开。而孟子则以‘打蛇贴棍上’之法,顺着你来,即使你齐宣王再有其他借口,孟子照样可以对付(53)。”但对他羡慕祖宗“霸业”避而不谈,因为孟子要将齐宣王引入“仁政”的大网里,而不是凭借武力,大开杀戮的霸王之业,在广为招贤纳士引进各门学术思想的齐宣王的“稷下学宫(54)”之中,要说服宣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但是孟子却不畏强权,让宣王理屈词穷,其中论辩的过程是很精彩的。摘录一段文字如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55)。”在这里孟子是要让齐宣王说:“如果一个国君不称职,那么就撤掉他!”可是一心要行霸业的宣王是不会说这样的话的,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从而掉进了孟子的仁政的大网之中。

其三,在“百家争鸣”的战国中期,诸子各言其说,互相排斥抵触,孟子为了宣扬儒家思想,与各派相论辩,在论辩过程中,孟子利用陷阱设置,引人入圈套,打败了自己的反对者。其中与农家学者许行的学生陈相的辩论,对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56)”,孟子采取层层追问的方式,将陈相逼到悬崖上,陈相的“否,以粟易之(57)。”之言,让自己掉进了孟子的语言陷阱里。孟子指出陈相理论的内在矛盾,强调了随社会发展产品交换,出现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从而得出“劳心”与“劳力”(58)分工的著名论断,他代表了一种社会进步思想。而孟子与墨家的告子的“性善”之辩,充分显示了孟子的“善辩”天才,他将巧设机关的技巧运用到了极至。告子的“生之谓性(59)”指人之初性是相同的,没有善恶之别。孟子先以“白之谓白”来比“生之谓性(60),”然后又以“白羽”、“白雪”、“白玉”(61)之白来问是否相同;告子没有明白孟子的真正用意,即没有分辩三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所以贸然同意,上了孟子的圈套。孟子马上抓住了告子的错误,用犬、牛也是生而有禀性,难道与人性也一样吗的逼问,使告子陷入了被动。而对于“义”的理解,告子是凡事物的性质是这样而我的认识也是这样,那就是“义”,如“彼长而我长之”、“彼白而我白之”,这是事实判断,所以是外在的。但孟子理解的“义”是“四端”说的“羞恶之心”,那是价值判断,必须是内在的。徐洪兴说“本来两人是各说各的,但是孟子的论辩技巧高明,把辩论引向了纯讲价值判断的‘长人之长’一点上,而不去谈‘白马之白’,‘白人之白’这些事实判断的问题。告子也不明就里地跟着去讲什么‘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这就落入了孟子的‘圈套’(62)”。在这里孟子的陷阱设置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从正面去申论自己的观点,而是以抓住对方的弱点,改变对方的概念等方法来取得主动的。这正是孟子的高明之处。

对于“食色性也”之辩,钱穆说“朱子曰:‘饮食男女固出于性,然告子以生为性,则以性为止于是矣。因此又生仁义内外之说,正与佛家言以作用为性,义理为障者相类。孟子不攻其食色之云,使彼知义之非外,则性之不止于食色,其有以察之矣。’今按:此条即上引所谓偏全之异也。人苟知仁义之同为性,则以食色为性亦无害。又何尝要摒弃食色以见人生哉。窃谓朱子此一辩,亦可谓于发明孟子论性善有大功(63)。”在与告子的两辩中,都以告子辞穷而终。可见孟子在当时是以“好辩”中的巧设机关,引人入圈套而非难别人的人,据现在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他不断地在和人辩,和淳于髡辩,和告子辩,和许行的弟子陈相辩,和墨者辩,和自己的门徒辩,辩得都很巧妙,足见得他对辩术的非凡研究。

三、注重论辩的逻辑性。

论辩的逻辑性,公孙龙“白马非马(64)”之辩,冯友兰说“‘马’这个字是表明一种形状,‘白’是表明一种颜色。表明颜色并不表明一种形状,因此白马非马。这个论辩强调的是‘马’、‘白’、‘白马’三个词的不同内涵。‘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且还具有一种颜色。由于这三个词内涵不同,因此白马非马(65)。”那么孟子论辩也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的,作为儒家理想主义的代表者,他说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那么百姓有一种道德的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如果把国君杀掉,只是杀一个不义之人,不算“弑君(66)”。像这样的逻辑论述在书中颇多。

其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论证,前后论辩逻辑思维紧密相连。孟子在讲述一个人应该如何修养或做学问时,说“君子以道来深造自己,目的是要使自己把握道。自己把握了道,就能处于道而不动摇;处于道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积蓄深广,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使自己把握道(67)。”同样孟子说“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68)。”用“爱——敬——恭—

—有实”的逻辑论证,步步深入,达到自己的论辩效果。孟子的心性理论也是用这样的逻辑阐明的,他的逻辑顺序是“尽心知性——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修身立命(69)。”徐洪兴说这个逻辑“按孟子的观点,通过向内心的追求、思索,就可以把握人的善良本性,而把握了人的善良本性,那就是知道了‘天命’。而保持本心、培养本性,就能做到行事符合于‘天命’。‘天命’不是个人所能左右的,长短难定,但不必怀疑,人只能尽力去做到‘知天’、‘事天’,即尽心、养性,这就是对‘天命’的基本态度,有了这种态度也就可以安身立命了(70)。”

其二,采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式,用孟子的话说是“凡同类者,举相似也(71)”。即根据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而推出其属性也相同的间接推理。孟子的“性善论(72)”的著名论证就是用这种方法。“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73)。”孟子以人的脚形相同而推出鞋的形状也相似;以人的味觉、听觉、视觉的相同而推出人心的“同然”。然而真正关键还在于“圣人与我同类”这一点上,而圣人又“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这个“同然”就是“理”和“义”;既然人心的“同然”是理和义,那说明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所以,人性是善的。徐洪兴说“孟子的这种论证方法,具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宋代大儒朱熹在他少年时代,读到‘圣人与我同类’之语而倍感振奋‘喜不可言(74)’(75)”。

其三,孟子的逻辑层递性,“就文章的风格说,论述精辟,语言精炼,具有极大的说服力、震撼力,充分体现了孟子的雄辩风格(76)”。在讨论民心向背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77)”的千古名篇里,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性。孟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8)”,强调“道”的“得”与“失”,还在于强调“民”这个重点上,因为无论“天时”还是“地利”,终不及“人和”,因此这是孟子的一个“重民”思想的一个反映,他把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正好击中了各国政治的要害。这其中包含的不少至理名言和强烈的逻辑论证,自古及今,其引用频率是相当高的,由此可见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四、讲究论辩的修辞方法,如对比、排比、对偶等,加强论辩的气势和论辩的表现力。

《孟子》使用的表达技巧、修辞手段也是多样化的,这对于加强文章的表现力起了很好的作用。这些修辞对于了解当时的社会和兴起的游士集团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形象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我们真实地了解到“春秋战国时代知识阶层的兴起,及其特有的性格与实际的活动,描绘出知识分子与现实层面之间的交涉情形,可以清晰地凸现出孟子的道德勇气与抗议精神(79)。”

首先,我们来理解孟子对比手法的运用。第一,有古古之比,如“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80)。”将古代的舜与跖作对比,达到孟子的“无他,利与善之间也(81)。”的倡义斥利的论辩。这种对比,类同孔子“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82)”。第二,有今古之比,如在与齐宣王谈话中,将“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以为小也(83)!”和“寡人(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民以为大(84)。”作对比,展示了同一件事而引出的不同结果,以此来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娱乐本身,因为同样是娱乐,施恩惠于百姓的君主还是能得到百姓的衷心拥戴;使百姓困苦的君主得到的却是百姓的反感乃至唾骂。由此引申开去,能“与民同乐”的君主,也是能称王天下的。第三,有今今之比,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

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85)。”这是孟子阐述君臣关系的名言,他用排比加对比,用君臣不同遇合回报作比,“手足”对比“心腹”,“犬马”对比“路人”,“土芥”对比“寇仇”,“表明早期儒家思想绝对不是为帝王的绝对权力服务,而相反是处处要制约帝王权力的,只不过没有找到相应的有效的制约机制(86)。”第四,有物人对比,如“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

达(87)。”用“流水”和“君子”作对比,讲述境界的问题,人只有达到一定的层次才会有一定的境界,“圣人之道虽然宏大,境界甚高,却是有根基的(88)。”

其次,对于《孟子》中排比手法的挥洒自如,我们不得不佩服孟子“善辩”的思想沉厚,知识宏博。比如“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89)。”孟子用雄文滔滔的排比来说明“继承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就要端正人心,根绝谬论,反对偏颇的行为,驳斥荒谬的议论,这就是圣人的门徒(90)。”再如“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91)。”在这里,孟子讲的儒家修身原则“反求诸己(92)。”它强调的是,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检讨自己在哪方面存在着不足,然后加以改正,那样做事才会取得成效。孟子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93)!”的排比表现了他的凛然正气,再有“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闲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94)。”显得苍劲有力。

最后,对偶句式的运用在《孟子》散文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95)。”孟子在这里用中国古代读书人守身处世的两种理想原则,体现了儒家的高尚节操。再如千古名句“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9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9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98)。”采用对偶句式,简洁明快。

五、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事论事,无论从逻辑推论、语言技巧、判断能力、应变策略诸方面看,孟子的确称得上是辩论高手。他“好辩”表现在许多方面,如与人讨论、政治游说、思想争辩等,而这些表达,孟子将事实和理论论据相融会,水乳交融,互相补充,收到了很强的效果。

对于齐宣王伐燕之事,孟子的理论论据是“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99),”接着加上事实论据“古之人有行者,武王是也(100)!”作补充,然后再用理论论据说“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之(101),”又补上“古之人有行者,文王是也(102)!”作为实事论据,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来劝导齐宣王施行仁政,如果让燕国百姓高兴而吞并,就吞并他,其原因是让燕国之民免于穷困。反之,如果让燕民蒙受的灾难更深重,那他们就只好避走他方了,“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03)。”后来齐取燕胜后,导致众诸侯谋救燕的急势,齐宣王向孟子求救策略,孟子便通过古时的事实论据“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104)。”来说明行仁政的必要性。然后在理论上的对齐王的预言“若(对燕)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105)。”孟子让齐宣王用“仁者无敌”的无形武器来化解眼前的急势,可是齐宣王在燕国却不行仁政,最终导致“燕人畔”,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从而后来发生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孟子的预言的真实性,证明了孟子“善辩”的缜密准确。

从上面五点论述我们还可以看出,孟子的散文论辩特色不是在某一个点,某个面的单一论辩,而是许多论辩技巧综合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种论辩的技巧相互渗透,完善统一,为孟子的儒家思辩作传载工具。这便体现了《孟子》散文的“善辩”的特点,体现了其中的感情充沛,语言犀利,明白晓畅,雄辩滔滔等诸多特点。

丰子恺散文读后感

《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他说问我借钱。我一摸口袋,钱没了。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于是我凭着记忆找。马一凡也帮忙。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 两圈,也没找到! 三圈,还是没找到! 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 其实,美,是没有形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可见美是无时无刻出现在每个角落,但是有些人却是视而不见,如果能更用心去体会那就更完美了。在学校里有的人要赶着上体育课、有的人在走廊奔跑.....种种看见的都是活力十足且青春的美。 所以,只要你善于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杭州市文澜中学 温志华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篇一: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孟子》、艺术特征、论辩、现实主义 内容摘要:孟子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其文章议论风发,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孟子》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修辞也别具一格,其比喻形象生动,取喻的方法也千变万化。善于论辩也是孟子散文的一大特色,《孟子》七篇论战性强,感情充沛,言辞机敏,锋芒毕露。他的散文还有很强的现实主义风格,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孟?并行,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孟子的散文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在先秦儒家散文中,《孟子》向来以?文学?性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1]刘大杰称:?当时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也很有影响。?[2] 一、语言特色与修辞 (1)孟子是一个语言大师并且非常重视民众,所以他

一贯只崇尚平易而反对诡谲,他的散文不事雕琢,不用生僻的词汇和不和章法的句法,精辟准确的使用词汇,平实浅近,干净利落,给人朴素自然的美感。《梁惠王下〃齐桓晋文之事章》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阐明行王道,仁政的条件、途径、措施和意义,充分表现了孟子精湛的语言艺术。大量采用排偶句式,重复、对比以及实词、虚词的交错搭配,使语言简洁精练又概括性强,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 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这段文字揭露齐宣王的大欲,论证以力求霸必败,应反本推行王 道。孟子运用和一系列排比,极尽铺陈、烘托之能,以壮文势。 (2)善譬巧喻是《孟子》散文语言艺术的显著特色。孟子在阐明事理时,常常使用比喻,是使文章活泼生动,明白晓畅。据统计,《孟子》全书二百六十章,使用了一百五

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特点: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等特点。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散文,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散文作者通常把本意情感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才形成含蓄美。往往通过以下手法来实现:一是托物言情,借物言志;二是寓情于景,景之神乃作者之情;三是虚实相生,借助设想、想象,曲折地表达好恶与爱憎;四是运用象征或调动多种修辞手法将真意婉转而出。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应该把握好这四个方面。 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的特点 20 世纪 20 年代,丰子恺开始为书籍期刊设计封面插图,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后最早一代涉 足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学者。他的书籍封面与插图除了具有独特的漫画趣味和浓郁的装饰 性,还有一种大俗与大雅的趣味。雅,是指丰子恺批判地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情趣; 俗,是其保留发扬了中国民间艺术中喜闻乐见的东西。文章通过分析丰子恺书籍装帧艺术中 所呈现的文人画趣味,挖掘其设计中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精神,揭示了丰子恺特殊的审美追 求。 丰子恺书籍装帧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讲究意境,所谓诗情画意、画外之音,莫不与意境息息相关。意境美,为一 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朦胧美。意境的创造,是对画家聪明才华及情怀的考验。宋以来文人论 画,强调多读书,多游历名山大川,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两条途径磨练塑造人的气质、胸 襟、情感、趣味,使画家成为高雅的作者,方能创作出具有不凡的、美的意境的作品。早在 元代时期,赵孟頫标榜“古意”,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从文人的审美情趣出发,提 倡继承唐与北宋绘画,重视神韵,追求清新朴素的画风,反对宋代院画过分追求纤巧与形 似;“石如飞白木如箱,写竹还应八分通;若有人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可见,他还强 调书法与绘画的关系,将书法用笔进一步引用到绘画中,加强艺术感染力。而将时间定位到 民国时期,丰子恺作为中国现代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他的观点与赵孟頫不谋而合,继承了文 人画的衣钵。 b5E2RGbCAP 丰子恺擅长在作品中表现意境,这种意境在他的众多作品中可感悟到。 《人散后,一钩新 月天如水》是 1924 年丰子恺为朱自清和俞平伯主编的期刊《我们的七月》中所配的插图,画 中以疏朗的笔墨表现了上卷的竹帘、廊边的小桌、零星分布的茶壶、茶杯和一弯新月,整幅 画作散发出仙境一般的闲情逸致,使观者感到无限的美感。1933 年,丰子恺为《西湖漫拾》 封面所做的设计极为简约,通过草草数笔的勾勒,残垣的小桥、层叠的峰峦、粼粼的波光、 飘荡的小船、高悬的皓月便跃然纸上,装饰性的构图衬托出书名的雅致。丰子恺是一个拥有 浓厚传统文人气质的学者,除漫画外,他在书法、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品读他设计的 书籍装帧作品,可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追求。丰子恺采用了古代文人画中诗、书、画 的表达形式,他的作品,运用流畅的一笔式抒情漫画,使用传统的毛笔勾勒,人物造型简单 概括,同时又不失神韵,虽然很多作品并无对人物五官面貌进行细致刻画,但仅寥寥数笔, 便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体现出东方式的朴素典雅。如《醉里》(1928 年商务印书馆初版, 罗黑芷著) 的封面采用左右式构图,画中描绘了一个仰坐的醉汉形象,画中人物侧仰着身子, 慵懒地斜靠后方,整个人的身体呈现出 135 度的钝角,画中并未对人物的神情进行深入刻 画,从其仰起的面庞、倾斜的身体、后置的碎发可以看出这个人已经酩酊大醉了。丰子恺寥 寥数笔的体态描绘极为传神。为考虑版式的整体统一,丰子恺的设计很少直接运用花哨的印 刷字体,常选择自己独特的丰式书法作为封面字体,使设计更加庄重、典雅、质朴。《云霓》 这本书,丰子恺完全用字体进行设计,构图上模仿古籍的装帧式样,将书籍信息分为三组进
1/5

《孟子》的艺术成就

《孟子》的艺术成就 (一)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中的逻辑思辨色彩,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虽逻辑严谨,文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子》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和机智的反应,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如陈臻利用孟子在齐不受馈金,在宋、薛却受馈金的矛盾态度,提出诘难:“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将孟子置于两难境地,而孟子则以“皆是也”,肯定受与不受都对,都有理由,因为导致受与不受的条件不一样。(《公孙丑下》) (二)“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孟子的比喻性推理,从逻辑上来说,有些未免牵强,但却使孟子的论辩,富于形象性,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贴切深刻,如“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离娄上》),以一个简单的比喻,表现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梁惠王上》),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欲以霸道达到“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目的,是多么荒唐可笑。这种简短浅近的比喻,在《孟子》中大量运用。此外,《孟子》中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如“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下》),人物毕肖,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戏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 丰子恺散文杨柳赏析:春天的象征丰子恺是著名画家,又是一位散文家,因此,他对事物具有极其细微的观察,并从中悟出自己的感受。这篇散文就以杨柳为描写对象,从为什么喜欢杨柳,杨柳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杨柳能象征春天这三个方面,把杨柳写活了,写透了,赋予原本平凡的柳树以深刻的意义。文章开头,作者首先说明他爱上杨柳完全是偶然的,是因为在白马湖边的春晖中学教书时,在自己的住处边种了一株杨柳,并把自己的住处取名为“小杨柳屋”,后来的他又经常把杨柳画在自己的漫画作品中。很多人以为丰子恺原来就与杨柳有缘,其实他对杨柳有着一个渐渐了解的过程,是因为杨柳本身的特点,才让他越来越关注这一种树的。丰子恺深深地感受到了杨柳的美,这是因为其美“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点,是其下垂”。一条条柳丝从树的顶端垂下,垂向大地。尽管它并不艳丽,也没有五彩缤纷,只有一种绿色,显得特别朴实,但正是它“下垂”的姿态,让丰子恺感慨不已。在他的笔下,杨柳已不再是一种树,而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它不像别的植物只顾着“枝叶花果蒸蒸日上”,却“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忘了给它以生命的泥土。杨柳绝不是这样的,它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它一直眷恋着大地,忘不了它

的根。在这一点上,作者让自己手中的`笔往深处开掘,突出描写了杨柳的知恩图报和别的植物的无情和虚荣。拟人化的手段在这里使用得淋漓尽致:“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这是在描写别的那些植物。“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向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这是对杨柳的描写。在这里,作者甚至还使用了孩子眷恋慈母的生动比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边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字里行间,丰子恺分明已渗透了他的深情、他的赞许。正是因为春天是美好的,体现着真善美,因此,朴实无华、不忘根本的杨柳才是春天最贴切的象征。怪不得人们索性把春天称之为“柳条春”,那些试图凭借“东君”(太阳之神)的势力,一味求高,百般讨好的树和植物,都不能代表真正的春天。丰子恺在赞美了杨柳的品格之后,十分鲜明地倡导了做人必须具有质朴、踏实、知恩的品质,这样才能拥有未来,才能真正地享受春天。以杨柳喻人,催人向善,这是丰子恺这篇散文的真正主题。(浙江省作家协会孙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 摘要:战国时期在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时代背景下,诸子大多使用寓言来阐述政治见解和思想学说,因此寓言创作格外活跃,其中以《庄子》、《孟子》等书的寓言尤为出色,二者有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在文本、取材、形象、手法和语言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呈现不同的艺术特色,且影响深远。 关键词:《孟子》寓言;《庄子》寓言;艺术特色 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

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 政治见解的使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

散文语言特色鉴赏题

散文语言特色鉴赏题 一、什么是语言特色鉴赏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怎样考语言特色鉴赏[题在书外] 三、怎样答语言特色鉴赏[学考贯通] (一)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 1.用词之美

叠字、叠词 2.句式之美 3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4.手法之美 [提示]语言特色(风格)除以上角度外,还可以从“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等角度分析,因这3大角度已在“小说”专题中详解,本处就不再细说。 (二)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一般文本语言的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具体表现,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作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

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时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例三](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1)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在思想史上,“孔孟”并称,孟子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而闻名,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文章议论风发,文辞华赡,气势磅礴,奔放不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20世纪以来,传统经学瓦解,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关于《孟子》一书,研究者认为,今存内七篇其体式虽不脱语录窠臼,但“所记对话,多于独白,对话复以往复辩论之辞为多”[1](P316);成书方式亦与《论语》出于弟子和后学众手“论纂”不同,而是由孟子“与万章、公孙丑等亲炙弟子一次纂成,故全书一致耳”[i2];论说方式与《论语》等春秋之文重在“立意”和“见志”的“陈述”有异,而更多带有战国之文的“论辩”色彩。在先秦儒家之文中,《孟子》素以富于“文学”性而著称。郭沫若将其列为“战国散文四大家”之首[3],刘大杰称扬:“当代的儒家作品以孟子最有文采,他的散文对后世很有影响。” [4](P81)纵观20世纪的《孟子》文学研究,涉及面广泛,从散文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从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论辩艺术及其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展开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本文着重就《孟子》散文艺术,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百年的《孟子》文学研究状况进行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一个粗浅的评说与前瞻,以期为未来的《孟子》及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一、语言特色与技巧研究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而多由对话所组成,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比《论语》更有文采和富于气势。柳存仁认为,《孟子》之“记言文字,极见流利丰畅。”[5](P7 0)刘大杰认为:“孟子的文章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尤以气势胜。” [4](P83)谭家健发表于50年代中期的《略谈〈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

散文的语言特点

散文的语言特点 一、鉴赏散文中的句子的角度: 结构上:扣题,引出,开门见山,总领,总结,首尾或前后呼应,承上启下,铺垫,伏笔。 内容上:本句内容概括,突出主旨 修辞:比喻、拟人、对比、排比、夸张;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衬托、虚实、动静、联想与想象。 散文的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美:口语化,方言色彩。朴素无华,亲切感人,充分展示作者的情感。 含蓄美:含义丰富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有哲理,借景抒情。) 音乐美:(叠词、句式上整句为主或整散结合)节奏明快,音节和谐,富有韵律,给人以音乐美。 绘画美:(多种修辞,多角度写景,画面感强。)画面感强,具有诗情画意。 典雅美:(文言词汇多,引用或化用古人诗词)语言典雅。 诙谐美:幽默 简洁美:短句子。 细腻美:细节描写或表现情感细腻。 二、标题的好处:有好几种作用,关键还是要具体分析,一般作用有: 第一,作为全文的线索第二,点明主旨第三,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第四,借物喻人,或象征手法(这一般标题是物) 第五,含蓄委婉,或引起读者注意 第六,虚实结合的含义。有的标题是有多层含义,字面的和深层的。 第七,标题也反映作者感受,奠定情感基调。第八,小标题。作用:格式新颖条理

清晰.能够很好反映文章的脉络结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反复:同样的词语,同样一句话连继或间隔地在文章中出现,叫反复。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间隔反复还能前后呼应,使结构整齐。 四、开头的作用 1、点明文章主旨。2、定下文章感情基调。3、引出下文。 4、交代写作意图。5、制造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6、写景为了渲染气氛。7、介绍人物。8、抒发感情。9、与结尾相呼应。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以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6、如果开篇是倒叙,那么,首段还兼有设悬念的作用。 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 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比如《春夜喜雨》,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孟子篇(人教版高一)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内容概述】 孟子思想在本单元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word资料18页

《孟子》与《庄子》寓言艺术特色比较寓言是中国较早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诸子百家及史传频繁使用,用来陈说辞理,具有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特点。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司马迁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寓言故事近二百则。其中既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神人”、《应帝王》中的“浑沌”等;也有即兴创作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至乐》中的“髑髅见梦”等。《孟子》寓言虽数量上不及庄子、韩非子等人,但其寓言融入至其散文之中,说明立场,针砭时弊,诠释学说等,风格简洁隽永,形象逼真,擅长论辩,自具风格,同样引人瞩目,其中其蕴含的“浩然之气”和深刻的哲理性而流传至今。《孟子》和《庄子》寓言有着相同的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但又在艺术特色上各具特点。 一、《孟子》与《庄子》中相同的寓言使用基础和审美基调 二者的寓言具有需求能言善辩之士的使用背景及阐述政治见解的使 用目的。这一点学者张航在《和中的寓言比较》(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5卷第2期)有一定的论述。孟子和庄子都生活于战国时期,他们为了弘扬学说,教诲后学,也像当时的谋臣策士和纵横家一样,在各自的言论或著述里面都运用了大量的寓言,以言辞成事,追求说理技巧。如孟子的进谏大多就是采用比喻性的寓言进行说理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用寓言可以使得统治者能够及时采纳谋臣意见,更快更好地促进国家治理。在这样一种历史趋势下,在作品中采用寓言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是

历史的必然,也能推动朝政改革。孟子和庄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更是辩论大师。孟子不但好辩且善辩,例如同他辩论的国君有时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梁惠王上》)①甚至主动提出“寡人愿安承教”。(同上)庄子也是辩论大师,从庄子与惠施及其他各类人或物的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论辩,如与惠施的鱼乐之辩(《秋水》),与魏王的辩论(《山木》),与曹商等慕名利者的论辩(《列御寇》),甚至与髑髅的生死之辨(《至乐》)等,我们可以体察出庄子的辩才②。以与惠施的鱼乐之辩为例,人能否理解鱼的意思,庄子和惠子似乎都否定,然庄子却抓住惠子提问中“汝安知鱼之乐”,而推及惠子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之乐,具有高明的论辩技巧。战争形势迫使统治者招贤纳士,需要能言善辩的人才,不仅用于对统治者上朝进谏,商量治国策略;更要用于战争之时的外交和斡旋;这一文体在上层人士的欣赏中被逐步推动,慢慢发展起来。诸子百家中的两朵奇葩孟子和庄子也顺应了当时文人的审美取向和国家对社会人才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的推动下,孟子与庄子在各自的著作中都大量使用了寓言这一文学样式,而且在这样的重“辨”的寓言使用时代背景下,《孟子》和《庄子》的寓言不可避免的带上了浓重的智慧美、哲理美和思辨之美。 在艺术手法上,首先,在《孟子》寓言中,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组成寓言来比喻某种现象或某种观点,直观形象;在《庄子》中,喻体包罗万象,或虚幻或真实,但是都是通过比喻而非直观明白的逻辑理性来反映思想和观点的,二者的寓言的比喻性质是一致的。第二,批判与讽刺的手法。在《孟子》寓言中,多讽刺官场中钻营富贵利达之徒,

如何分析散文语言特色

如何分析散文语言特色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 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 长句短句等。 2、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 如比喻的作用是化 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拟人的作用是化物为人,亲切自然,人格化 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①.自然淡雅,如朱自清,用工笔写意蕴. ②.平和冲淡,如周作人,用淡笔写浓情。 ③.苍劲雄健,如鲁迅,刚健之中见哲思。 ④.绚丽浓艳,如徐志摩,用诗意写浓情。 ⑤.清婉隽永,如冰心,用婉笔抒写柔情。 ⑥.形象含蓄,如茅盾,用形象表达主旨 4、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书面语与口语(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严谨、 说服力强)等 5、从情感的角度鉴赏 要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感情,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 或细腻等。善于分析品味景中情、事中情、理中情等。 6、表现手法角度鉴赏

(象征、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 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特征。 对比: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对象。 衬托(烘托):突出本体的××特征。 抑扬: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前后)照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正侧描写: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 本文的语言具有朴素、清新、自然、流畅等特点。它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1、语言经过情感的陶冶、锻炼,有很强的抒情味和感染力。例如“。。。。”朴实清新中有隽永,没有斧凿痕迹,很有韵味,有一种自然流动的节奏,恰如其分地传达出自己的节奏。2、作者也特意锤炼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语句,例如“。。。。”这是全文的点晴之笔。3、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表现出文学语言的精彩。有比喻、拟人、排比等,有文采,有气势,有感情,像诗一样美。如“。。。”比喻生动、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想象力丰富。我们在写作时应学习本文的遣词造句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风格,用婉笔书写柔情,用形象表达主旨。

(完整版)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浅谈《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珂,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一生都致力于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扬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长于论辩善用譬喻,其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尤为突出。孟子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使他在论辩过程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孟子》风格雄辩犀利,在言谈中,巧用设问循循善诱,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事先设计好的“陷阱”里而理屈词穷,最终达到他要说理的目的。在《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就是善于运用启发诱导,层层追求,步步进逼的方法来引人就范的。齐宣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君王,他一心想称霸天下, 但孟子是儒学派的代表,在政治上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霸道”而主张“王道”。因此,在孟子谈谈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为什么能称霸诸侯的事时,他故意巧妙地避而不谈“霸道”,而用具体的事例把问题逐步引导到“王道”上去,他揣摩齐宣王的心理,特意把齐宣王曾经做过的一件“以羊易牛”的小事说成是“仁术”,可以作为“保民而王”的大事业的基础,并大加肯定。这样紧紧抓住齐宣王的心理,使宣王自己兴致勃勃地询问“王天下”的事,走到孟子说理的轨道上来。接着孟子针对齐宣王用武力征服天下的野心,继续启发诱导,指出齐宣王这种野心的极端危险性,并深刻分析了齐国与天下形势,给齐国指出一条通往仁政的道路。最后齐宣王完全被孟子的高论所折服,提出让孟子辅佐他完成大业。孟子进一步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各项具体措施,从而达到说服齐宣王弃“霸道”、施“仁政”的论辩目的。 类比推理,巧设属类,善于同类相比,也是《孟子》论辩的艺术特征。《梁惠王章句上》:“狗彘食人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段话中,以“为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加以检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想到开仓贩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为本体,类同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在推卸责任,归罪于其他方面这一点上,两者为同类。比体给本体以形象化的比喻, 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鲜明突出。 除此之外,孟子还善用比喻。善用浅显的事例或常见的事物来说清复杂而深奥的道理,达到紧扣主题而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效果,是孟子论辩的又一大突

新整理《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5篇) 《丰子恺散文集》的读后感第一篇: 第一次完完整整的读散文集――《丰子恺散文选集》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

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

孟子与庄子写作风格比较

孟子 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缜密纯熟的辩论技巧。孟子的文章长于论辩。孟子善于掌握对方心理,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因势利导地进行论辩。孟子之文还多用比喻和寓言,使其论辩有很大的形象性。 (1)气势浩然的文风。在先秦诸子之文中,《孟子》以气势磅礴、明快畅达、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文章气势浩然,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多用排偶句、迭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孟子》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很少有生僻的词汇和别扭的句法,真可谓明朗而爽快。《孟子》文章给人印象最深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这特点,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投入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2)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3)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孟子比较实在,用的形象道理都是日常的、生活化的,容易理解。但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孟子的推理很严谨,层层递进,而且有不容反驳的气势。 庄子 庄子的散文也像诗,庄子的散文也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任意的夸张。《庄子》的联想是在寓托和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虚构、夸张和奇妙的幻想,造成一种极为深邃、极为玄妙的意境。为了追求所谓绝对的自由,他将特大与特小的事物均有所依待的情况对比起来描写。《庄子》想象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境宏大、神奇。《庄子》想象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将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庄子》想象的第三个特色,就是与想象密不可分的变幻与夸张。 庄子的语言不仅直率质朴,豪放不羁,而且有一种散文诗般的节奏与韵律。其语言的错综缠绕之美、豪迈奔放之势,音节的一唱三叹之韵,境界的飘忽起落之态,令人读之如感迅风铺天盖地而来,让人惊诧于刹那间的畅快淋漓,让人感悟到其中的疏落有致,神姿必现,壮观气派。 庄子文笔淡远,文思玄邈。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用“三言”的形式说理,即“卮言”、“重言”、“寓言,2、意出尘外的想象,他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3、寓有诗意的语言。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绝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

《孟子》的比喻特色

《孟子》的比喻特色 在文学艺术的诸多表达方式中,比喻是最为古老的,即使是在最早的《易经》和《尚书》中,也不难发现比喻的存在,如“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和“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农服田力穑,及亦有秋。”在战国时代,比喻极其兴盛,被大量的文本采用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清代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孟子》之文广为比喻,深于取象,展示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一、语言的简约性 《孟子》之文,从体式上看依旧是语录体形式,因而具有语录体的特点,采用的语词都是当时朴实通俗的口语,接近当时人们的口语习惯。无论问答之文,还是孟子自己阐发的议论,都是言简意赅,明白通畅。苏洵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曾评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f刻斩绝之言,其锋不可犯。”从这句话可知《孟子》中虽是“约语”,但能物尽其用,一是能够“尽意”,二是能够形成“不可犯”之“锋”。这一点在《孟子》中的描述性比喻与说理

性比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 首先,在比况事物的状况和动作行为方式的描述性比喻中,本体多是抽象的事物,而喻体则富于形象性,浅显易懂。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每个人先敬重自己的父母长辈,推而广之,同样敬重别人的父母长辈;每个人都爱恤自己的子弟,推广开来,扩而充之,同样去爱恤别人的子弟,做到这样,那么天下就可以运筹在你的手掌之上了。 其次,在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说明抽象复杂道理的说理性比喻中,孟子多用有一定情节的寓言故事来说明。其形式和内容比常规的比喻复杂,是比喻的高级形态。寓言是展开了的比喻,伴随喻体的扩充,能有效地增强本喻体之间的对应性,多方面、多层次地拟似本体,从而周详地阐述本体,有助于事理表达的最终完成。如《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生动幽默,故事性强,寓意深刻,孟子先用语言描写“齐妻”的怀疑,再用动作描写“齐人”的行为,说明“齐妻”怀疑的正确性,后用神态描写“齐人”恬不知耻地向已了解内情的妻妾炫耀的丑态。以此来警示世人爱慕虚荣的“求富贵利达者”。在这类比喻中,特别是寓言故事,孟子也只是以简要的语句铺陈其事,不同于《庄子》寓言故事,孟子不求其情节的曲折变化,不着力渲染故事环境,不重于刻画人物,而是以简驭繁,据少知多,虽用粗略简要的文辞描述事件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