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解密《黄帝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

深度解密《黄帝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二)好大点事2016-01-31 11:05 来自QQ空间日志根据2016年1月29

日晚8:00时在成哥经针法交流群中的讲座整理而成。各位老师、各位朋友:晚上好!讲课之前几点申明:一、本群为经针法交流群,以学习分享和交流为宗旨,禁止相互攻击!二、本群为技术交流群,群友应真诚友善,务必修改群名片为实名,格式如:达州-施传成,还没有修改群名片者请立即修改,否则将被清除。三、本次讲座毫无保留系统完整地公开分享本人多年来对《黄帝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实践研究成果,有缘者自会珍惜有加。本群已满,外面还有很多朋友焦急等待加不进来,请加群动机不纯者(如:持门户之见拒绝他人意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得了宝贝还出言不逊口吐唾沫及窃取成果拒为己有出售或培训赚钱等)请自行退群,把机会让给那些真正想学习交流的朋友。上周五给大家分享了《黄帝经》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部分容,今晚讲课之前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以加深朋友们的理解,同时也更好的衔接下面的容。因每个问题都要给大家详细讲解,争取让所有听课的朋友都能很好地实战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占用的时间比较长,可能今晚讲不完,但时间服从效果,讲不完的话,下周五继续。成哥版人迎寸口脉针法的起源:复原《黄帝经》

人迎寸口脉针法历经艰辛,来之不易,有缘得到者应珍惜!如何理解和处理人迎寸口脉针法与其他疗法的关系: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和阴阳稳定人体环境,可为其他治疗打下良好基础,可与其他任何治疗方法相兼容,结合应用将事半功倍。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禁忌症: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如何应用人迎寸口脉定病变及补泻经脉: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什么穴位进行补泻:五输穴。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穴位数:阴经一个,阳经二个。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的先后顺序:先补后泻。也列举了部分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的案例,今晚继续给大家分享。判定人迎寸口脉疗效的标准本节我们会用比较长的篇幅进行

细解,因为本节所涉及的概念和道理对于针刺治疗来说实在太为重要太为关键了。大家都知道,判断疗效的标准不是患者的症状是否减轻或消失么?其实不然,患者的主诉是主观的,时有假象。还有更为客观的判断标准:脉象!来看《经》里的相关论述吧。《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刺之而气不至,

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刺治疗时如果没有“气至”,就应继续行针治疗,不管行针或针刺的次数。“气至”了就要起针,不要再留针行针。《灵枢·终始第九》:“气和乃止”。气、脉调平了就起针(停止针刺)。“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这段经文非常经典,是否正确理解,对针刺治疗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的“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经典名句被众多医家引用,但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少之又少。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气至”,大家认为“气至”就是扎针行针过程中酸麻胀热等针感传导至有症状的部位,只要“气至病所”就会取得“风之吹云”般的疗效。这样的理解表面看很有道理,其实完全错误。那么,什么才是“气至”呢?《经》里讲得非常明白,《灵枢·终始第九》对什么是“气至而有效”回答得非常清楚:“所谓气至而有效者。。。。。。补则实、泻则虚”,通过针刺治疗把虚的补上去,把实的降下来,达到“气和”,“已补而实,已泻而虚”就是说明“气至”了。“气和乃止”、“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了就要起针。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气至”了呢?通过诊脉!

“气至”就是“已补而实,已泻而虚”,达到“补则实、泻则虚”

这个标准后的脉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先来看“泻则虚”,“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泻是把实泻下来(通过泻由实转虚),泻实达标的脉象是怎样一种改变呢?“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宽度)还是如故(没有改变,还是那么大),但由“坚”变成了“不坚”,应指的力度由强变弱了。如果应指力度没有改变,仍“坚如其故”,“适虽言故”,虽然当时症状减轻感到舒服了,但“病未去也”,并不是病真正的好转了。“补则实”,“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是把虚的补起来(通过补由虚转实),补实达标的脉象改变,虽“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宽度)还是如故(没有改变,还是那么大),但应指的力度由弱变强了,由“不坚”变成了“坚”。假如应指力度没有改变,“坚如其故而不坚”,“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虽然当时感觉轻松舒服了,但病没有真正好转。所以,“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补虚达到目标(转实)了,泻实达到目标(转虚)了,虽然症状当时可能没有随着起针而减轻,但肯定会慢慢好转!“病必衰去”,看古人对用针是多么的自信!《黄帝经》时代的古人用针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他们有那种底气,并非盲目自信,相反于现代中医的以药为主,那时用

药还不能很好的驾驭(整部《黄帝经》仅记载了十三个比较简单的药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这才是“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去,明乎若见苍天”的真正含义,朋友,你理解了吗?!对于这段经文的理解,更应该特别明白的是“脉大如其故”,脉管的大小(指下的宽度)是不变的,补泻后改变的只是应指的力度由“不坚”转为“坚”或由“坚”转为“不坚”。所以,我们诊人迎寸口脉时,一定要注意:比较人迎与寸口部脉动的应指力度,排除脉管大小对诊脉的干扰,而不是对比脉管的大小(宽度)!有人说,根据现代解剖,人迎在颈动脉,寸口在桡动脉,人迎脉肯定大于寸口脉,说这种话的人主观主义思想太严重,说话只凭主观想象,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临床仔细对比人迎、寸口。如果真正潜心研读《经》并付诸实践,就会发现古人是多么的严谨,人迎大于寸口的脉象多了去了,古人不欺余也!古人写作使用的是竹简,为了节省用简每每惜字如金,连标点符号都不用,但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却不惜笔墨进行反复强调,于此可见“气至而有效”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在《灵枢·终始第九》中紧接着又从另一个层面对“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进行了精当的阐述。“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