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氟磺酸树脂Nafion_NR50溶液的制备
一种全氟磺酸的制备方法

一种全氟磺酸的制备方法
全氟磺酸的一种制备方法如下:
材料:
- 氟磺酸铵(NH4SO3F)
- 三氟化硼(BF3)
- 具有较高腐蚀抗力的反应容器和设备
步骤:
1. 在反应容器中添加适量的氟磺酸铵(NH4SO3F)。
2. 在混合反应物的过程中,以适量的三氟化硼(BF3)作为催化剂。
3. 加热反应容器,在高温下进行反应。
反应温度通常在100至200之间。
4. 持续搅拌反应物,以保持混合均匀。
5. 反应约持续数小时至数十小时。
在反应过程中,观察反应物的状态变化。
6. 反应完全后,冷却反应容器至室温。
7. 将反应容器中的产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使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例如蒸馏、结晶等。
8. 最终得到纯净的全氟磺酸。
需要注意的是,制备全氟磺酸的过程需要在相应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
此外,全氟磺酸属于有害化学物质,应妥善处理废弃物和废液,
遵循相关法规和方法进行处理。
全氟磺酸树脂Nafion_NR50溶液的制备

第18卷第10期2001年10月应用化学CHIN ESE J O U RN A L O F AP PL IED CHEM IS T RY V o l.18N o.10O ct.2001全氟磺酸树脂Nafion R○NR50溶液的制备王 海 王建武 徐柏庆* 邱显清(清华大学化学系,一碳化学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4)摘 要 研究了全氟磺酸树脂N afio n R○N R 50溶液的制备过程.通过考察不同的溶剂体系,得到了5种对N afio n R ○N R50具有良好溶解作用的溶剂体系,即40%~70%水+60%~30%乙醇、40%~70%水+60%~30%正丙醇、10%~70%水+90%~30%异丙醇、30%~70%水+60%~20%正丙醇+10%甲醇和10%~70%水+80%~20%异丙醇+10%甲醇.适宜的溶解温度为230~250℃,溶解时间为4h .在溶解的过程中,N R50催化醇发生异构化、醚化和脱水等反应.甲醇起到促进N R50溶胀进而加速其溶解的作用.关键词 全氟磺酸树脂,溶解,醇溶液中图分类号:O 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518(2001)10-0798-042001-01-20收稿,2001-07-02修回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资助项目 Nafion R○N R 50(简称N R 50),凝胶型全氟磺酸树脂,由美国杜邦公司研究开发,具有以下结构:[(CF 2CF 2)n CF CF 2]x(OC F CF)m CF 3O CF 2CF 2SO 3H其中:m =1~3;n =6~7;x ≈1000Nafion R○N R 50具有高热稳定性(<280℃)、化学惰性和超强酸性(H 0=-12),近年来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应用,如电解池膜分离器、气体扩散膜、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超强酸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等[1~3].但由于其通常呈致密无孔状态,表面积很低(≤0.02m 2/g ),使得大量埋没的酸性中心得不到有效利用,这些不足使得本已昂贵的它实际应用受到很大限制[4,5].目前,N R 50溶液的制备只有杜邦公司1篇专利报道[6],且其未能对诸多影响N R50溶解性能的因素(如溶剂组成、温度、时间等)进行细致讨论,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考察了不同溶剂体系(单一组分溶剂、双组分溶剂和多组分溶剂)和溶解条件(溶解温度和溶解时间)对N R50溶解性能的影响.1 实验部分全氟磺酸树脂N R 50从Lanca ster 化学公司购得,平均粒径约0.9mm ,酸量为0.89mmol /g .试剂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由北京化工厂购得,均为分析纯.溶解过程在25m L 高压釜中进行,电加热套加热,磁力搅拌,在一定温度下保持数小时,然后停止加热和搅拌,并在室温下自然冷却;分别收集上下层溶液,下层为所要溶液.N R50如未全溶,用表面皿将残渣及溶液全部收集,在110℃烘箱中烘干,对未成膜部分进行称重(溶解的N R 50经烘干后成膜),以此计算N R 50的溶解量.准确移取1m L 下层液体于称量瓶中,在110℃烘箱中烘干、称重,以此计算溶液的浓度.2 结果与讨论2.1 溶剂的选择高聚物的溶解是比较复杂的过程,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一般遵循3个原则:极性相近原则、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溶剂化原则.N R50含有极性较强的—SO 3H 基团,不能通过简单计算溶解度参数来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根据极性相近原则,选择极性溶剂将有利于其溶解.这里将重点考察水、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对它的溶解.2.1.1 单一组分溶剂 分别以10m L 水、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为溶剂考察其对0.1g N R50的溶解作用,溶解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30℃和4h .实验表明:异丙醇作溶剂时,NR 50基本全溶,但溶液呈浑浊状态;甲醇作溶剂时,所得溶液量很少且几乎不含NR50,这是因为甲醇在N R50催化作用下生成大量二甲醚,打开高压釜时二甲醚(bp=-26℃)挥发;水、乙醇、正丙醇和正丁醇的溶解能力介于异丙醇和甲醇之间,且对N R50的溶解能力顺序为水>正丙醇>正丁醇>乙醇.总之,水、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和正丁醇单独存在都不是N R50的良好溶剂.2.1.2 双组分溶剂 表1是水分别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相混合(体积比1∶1)作溶剂时溶解情况.可以看出0.1g N R50在水-乙醇、水-正丙醇和水-异丙醇混合体系中能全溶,而在水-甲醇和水-正丁醇混合体系中不能全溶.表1 水-醇双组分溶剂对Nafion NR50的溶解Tab.1 Dissolut ion of NR50in water-alcohol binary solventsM ass of NR50/gSolv en t composition Dis solution conditionsTotal volum e/m L h(w ater)/%h(second compon ent)*/%t/℃Time/hk(N R50dis solved)/%0.1105050M2304 770.1105050E23041000.1105050N P23041000.1105050IP23041000.1105050NB230489 *M:methanol;E:ethanol;N P:n-propanol;IP:is opropanol;N B:n-bu tanol. 为进一步考察水-乙醇、水-正丙醇和水-异丙醇混合体系的溶解性能,对溶剂组成、溶质质量进行调整,结果如表2所示.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以质量浓度不低于0.05g/m L的透明溶液为目标溶液.由表2可以看出:在双组分溶剂体系体积分数为40%~70%水+60%~30%乙醇、40%~70%水+60%~30%正丙醇和10%~70%水+ 90%~30%异丙醇中,均可制得质量浓度不低于0.05g/m L的N R50溶液.同时,水-异丙醇混合溶剂中各组分的分布范围宽于水-乙醇/正丙醇混合溶剂.在上述溶剂体系中,N R50溶液的质量浓度可达0.17g/m L.表2 不同组成比双组分溶剂对Naf ion NR50的溶解Tab.2 Dissolution of NR50in binary solvents of various composition ratioM ass of N R50/gSolv en t composition ResultTotal volum e/m L h(w ater)/%h(second component)/%Completely diss olved Concn.of solu tion/(g·m L-1)0.50103070E no0.46104060E yes0.080.50105050E yes0.080.51107030E yes0.060.45108020E no0.16103070N P no0.65104060N P yes0.121.20105050N P yes0.170.97106040N P yes0.120.50107030N P yes0.060.51108020N P no0.30101090IP yes0.090.34102080IP yes0.070.50103070IP yes0.080.50105050IP yes0.060.50107030IP yes0.060.50108020IP no Dis solu tion conditions:230℃;4h.E、N P、IP see Tab.1. 总体看来,水-醇二元混合体系对N R50的溶解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组分溶剂,这是因为在溶解的过程中各组分协同作用促进了N R50的溶解.2.1.3多组分溶剂 以具有较好溶解性能的水-正丙醇/异丙醇混合体系为基础,向其中加入甲醇并考察此体系对N R50的溶解作用,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较好的三组分溶剂体系体积分数为:30%~70%水+60%~20%正丙醇+10%甲醇和10%~70%水+80%~20%异丙醇+ 10%甲醇,其中甲醇加入量也可适当提高.799 第10期王海等:全氟磺酸树脂N afio n R○N R50溶液的制备 表3 三组分溶剂对Naf ion NR50的溶解Tab .3 Dissolution of NR 50in ternary solvents M ass OfN R 50/g Solven t com positionResultsTotal volum e /m Lh (water)/%h (2nd and 3rd components)/%Completely dissolv edConcn .of s olution /(g ·m L -1)0.20102070N P +10M no 0.32103060N P +10M yes 0.080.65104545N P +10M yes 0.100.50104045N P +15M yes 0.060.50104535N P +20M yes 0.061.35107020N P +10M yes 0.150.50108010N P +10M no 0.34101080IP +10M yes 0.100.36102070IP +10M yes 0.070.46107020IP +10M yes 0.050.45108010IP +10Mno Dis solu tion conditions :230℃;4h.NP 、M 、IP s ee Tab.1. 为进一步了解多组分溶剂中甲醇的作用,分别测定了230℃时NR50在45%水+45%正丙醇+10%甲醇和45%水+35%正丙醇+20%甲醇溶剂体系中的溶解曲线(图1).甲醇含量增加,N R50的溶解速度增加,这是因为甲醇能促进N R50溶胀而加速其溶解,但大量甲醇的加入(如60%)由于N R50催化甲醇生成大量二甲醚,而二甲醚为N R 50的非良好溶剂,对N R 50溶解反而不利.图1 三组分溶液中甲醇加入量对N R50溶解的影响Fig.1 Plo t of solubility o f N R50v s metha no lin te rnary solv ents and timea .V (H 2O )∶V (N P )∶V (M )=45∶35∶20;b .V (H 2O)∶V (NP)∶V (M )=45∶45∶10N P、M see Tab .12.2 溶解条件的确定2.2.1 溶解温度 图2是不同温度下0.1g N R50在10m L 正丙醇、甲醇和水(体积比为45∶10∶45)组成的溶剂中4h 的溶解曲线.结果表明:N R 50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呈加快趋势;低于200℃时,约50%的N R50未溶,当温度达230℃时,溶解完全.在180℃下经15h,NR50仍未全溶;而在280℃下由于N R 50部分分解得到的溶液呈橙黄色[7].因此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30~250℃.图2 温度对N R50溶解的影响Fig.2 Plo t o f so lubility of N R50vs tempera tureSolv ent V (n -propanol)∶V (methanol)∶V (H 2O)=45∶10∶452.2.2 溶解时间 图3是230℃时0.1g NR 50在10m L 正丙醇、甲醇和水(体积比为45∶10∶45)组成的溶剂中的溶解曲线.溶解分为2个阶段;2h 以内以溶胀过程为主,N R50呈海绵状,溶解量较少;当溶胀进行充分后,溶解速度加快,如2~ 2.5h 内N R50的溶解量从31%快速增至94%,3.5h 基本全部溶解.2.3 溶解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 R50具有超强酸性,在其溶解的同时也催化了一些化学反应,如醇的异构化、醚化和脱水800应用化学 第18卷 图3 时间对N R50溶解的影响Fig.3 Plo t of so lubility of N R50v s timein the same so lv ent a s Fig .2等.以水-醇混合体系作溶剂,所得溶液往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溶液量相对较少.GC-M S 分析结果表明,上层含大量的醚(如正丙醚和异丙醚)、只含微量的N R50;N R50主要分布在下层溶液.上下层溶液中都检测到异丙醇.这说明溶剂中的正丙醇在N R50的作用下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异丙醇,异丙醇和正丙醇又进一步被催化反应生成异丙醚和正丙醚.溶液中未检测到正丙基甲基醚(bp =38.9℃)和异丙基甲基醚(bp =32.5℃),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沸点低在室温下易挥发.由于甲醇在N R50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二甲醚,打开反应釜时挥发掉,使溶液中甲醇含量低于起始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双组分溶剂(40%~70%水+60%~30%乙醇、40%~70%水+60%~30%正丙醇、10%~70%水+90%~30%异丙醇)和三组分溶剂(30%~70%水+60%~20%正丙醇+10%甲醇、10%~70%水+80%~20%异丙醇+10%甲醇)是N R 50的良好溶剂,所得溶液透明且具有一定粘度.适宜的溶解温度为230~250℃,溶解时间为4h,适量甲醇可促进N R50溶胀加速其溶解.N R50对溶剂中的醇具有催化异构化、醚化和脱水作用,常形成双液相.致谢:本项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谢意.参 考 文 献 1 W aller F J ,V an Scoy oc R W .Chemtech ,1987,17(7):438 2 Olah G A,Iyer P S,Prakash G K S.Synthesis ,1986,(7):513 3 Cha krabar ti A,Sha rma M M.React Polym ,1993,20(1):1 4 X U Bo-Qing (徐柏庆),Q IU Xian-Qing (邱显清),ZHU Qi -M ing (朱起明).Huax ue Tongbao(W ang luo Ban )(化学通报(网络版)),1999,62(13):99091 5 Har mer M A ,Fa rneth W E ,Sun Q .J Am ChemSoc ,1996,118(33):7708 6 Gr ot W G ,Pa C F.U S 4433082,1984 7 Samms S R,W asmus S,Savinell R F.J Elec -trochem Soc ,1996,143(5):1498On Solubility of Perfluororesinsulfonic AcidW AN G Hai ,W AN G Jian -Wu ,XU Bo -Qing *,QIU Xia n -Qi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 1Chem istry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Chem 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Abstract A series o f system co nsisted o f co mmo n solv ents capable of dissolutio n o f Nafio n NR50hav e been investiga ted :40%~70%w ater+60%~30%ethano l,40%~70%w ater+60%~30%n -pro panol ,10%~70%wa ter +90%~30%i -pro panol ,30%~70%wa ter +60%~20%n -propanol +10%methanol and 10%~70%wa ter +80%~20%i -pro panol+10%m ethano l.Fav orable dissolutio n tempera ture and tim e appeared to be rang ed in 230℃to 250℃a nd 4ho urs,respectiv ely.During the dissolutio n processes alcohols could be isom erized ,etherified o r dehydrated catalyzed by Nafion N R 50.Additio n o f methano l co uld promo te the sw elling of N R 50,accelerating the dissolution process.Keywords perfluo roresinsulfonic acid,disso lution,alcoho l solutio n801 第10期王海等:全氟磺酸树脂N afio n R○N R50溶液的制备 。
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

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是一种具有良好耐酸碱性、热稳定性和极低的离子电阻的膜材料。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广泛应用于电解池、燃料电池、电解磁机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过程主要分为材料选择、膜片制备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首先是材料选择。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主要成分是全氟磺化聚合物,常见的有Nafion、Flemion等。
这些材料具有优异的离子交换能力和高温稳定性。
同时,还需要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助剂,以调节膜的结构和性能。
其次是膜片制备。
将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材料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浸渍或涂覆的方式将材料涂敷在高温耐腐蚀的衬底上,形成薄膜。
膜的厚度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和施工工艺来控制。
在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预处理,例如在膜片表面形成孔隙结构、去除溶剂等。
最后是后处理。
制备好的膜片需要进行后处理,以提高膜的性能。
一般来说,后处理包括热处理或化学处理。
热处理可以通过高温烧结、热压缩等方式进行,以增强膜的机械性能和离子交换性能。
化学处理可以通过酸碱处理、交联处理等方式进行,以提高膜的耐化学性能和稳定性。
在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膜材料的选择: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全氟磺化聚合物。
2.溶剂和助剂的选择:选择适合溶解材料的溶剂和助剂,以调节膜的性能。
3.材料浓度和施工工艺:通过调节材料浓度和施工工艺,控制膜的厚度和结构。
4.后处理工艺的选择:根据膜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工艺。
在配方工艺研究中,可以通过控制不同因素的变量,如材料浓度、溶剂比例、热处理温度等,来优化膜的性能和制备工艺。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到最佳的配方和工艺参数。
综上所述,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是制备高性能离子交换膜的关键。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溶剂和助剂,并结合适当的膜片制备和后处理工艺,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性能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

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是一种高性能材料,具有极强的耐化学腐蚀性和耐高温性能,广泛应用于电解池、燃料电池、电池等领域。
本文主要研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制备配方工艺,以期实现膜材料的高效制备。
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主要由聚偏氟乙烯(PVDF)和全氟磺酸聚合物(Nafion)组成。
PVDF作为载体材料,可以增加膜的机械强度,而Nafion主要起到增强膜的电导率和离子交换性能的作用。
下面是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1.原料准备将PVDF和Nafion按一定比例称取,通常PVDF与Nafion的质量比为4:1、同时,准备适量的溶剂。
2.溶解和混合将PVDF和Nafion放入一定量的溶剂中,使用磁力搅拌器将其溶解和混合均匀。
溶液应保持适当的浓度,通常为10 wt%。
3.去气和过滤通过超声波处理获得的溶液,以去除其中的气泡。
随后,使用滤纸或微孔膜过滤液体,以去除其中的杂质。
4.涂布将经过去气和过滤的溶液均匀涂布到无纺布或玻璃片等基材上。
可以使用手动或自动涂布机来实现均匀涂布。
涂覆后应将其干燥,以去除溶剂。
5.热处理将涂布和干燥后的膜样品置于恒温器中,并按照一定的温度和时间进行热处理。
通常,热处理温度为100-200°C,时间为20-60分钟。
热处理有利于提高膜的结晶度和机械强度。
6.脱模和后处理将热处理后的膜样品放入适当的溶剂中,进行脱模。
随后,对膜进行水洗和干燥,以去除残留溶剂和杂质。
以上是制备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的配方工艺研究。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对配方进行调整,以获得更加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膜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接触溶剂和高温材料,以防止事故发生。
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原理

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原理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原理1. 简介全氟磺酸树脂(Perfluorosulfonic Acid Resin,简称Nafion)溶液加热浓缩是一种常用的浓缩方法。
Nafion是一种特殊的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很强的离子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
2. 浓缩原理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原理基于物质的沸点差异。
全氟磺酸树脂溶液中的水分子和其他非挥发性组分的沸点低于全氟磺酸树脂本身,通过加热溶液,可以实现水分子的蒸发,从而将溶液中的水分浓缩出来。
3. 加热原理加热是实现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核心步骤。
通常采用加热器或热板等设备提供热源,将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
加热时需要控制温度,避免超过全氟磺酸树脂的耐温范围,以保证溶液的稳定性。
4. 浓缩过程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步骤一:将全氟磺酸树脂溶液放置在加热设备中。
- 步骤二:启动加热设备,提供热源,将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至设定温度。
- 步骤三:随着溶液加热,水分子开始蒸发,形成水汽。
- 步骤四:水汽通过通风设备或冷凝器等装置将其冷凝或排出,实现水分的浓缩。
- 步骤五:重复加热过程,直至达到所需浓缩程度。
5. 注意事项在进行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温度控制:避免超过全氟磺酸树脂的耐温范围,以防止树脂的变性或破坏。
- 通风排气:加热过程中产生的水汽需要适时排出,以保持溶液浓缩的稳定性。
- 设备选择:选择合适的加热设备和辅助设备,以提高浓缩效率和控制加热过程。
6. 结语通过全氟磺酸树脂溶液加热浓缩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将溶液中的水分浓缩出来,实现对全氟磺酸树脂溶液的加工和处理。
加热作为核心步骤,需要掌握温度控制和通风排气等技术,以保证浓缩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和操作方法,以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