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伤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理变化——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 的急性增生性炎。 伤寒细胞, 伤寒肉芽肿(伤寒小结)
1.肠道病变: ——定位于回肠下段淋巴组织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1)髓样肿胀期:第一周
眼观:形似大脑沟回 镜观:伤寒肉芽肿形成 临床表现:菌血症、毒血症;
消化道症状; 血及骨髓细菌培养(+)
传染病
Communicable Diseases
1.由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入易感人 群的个体所引起的一组疾病,并能引起流行。
2.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并多定位于一定的组织和器官。
3.基本病变是炎症。具有病程和感染后免疫。 4.发生、发展与病原体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反
应性有关。 5.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对其流行有重要影响。
病理变化:
①肠道病变轻:
卡他性或滤泡性肠炎
②全身变化重:
中毒性休克,呼吸衰竭
伤寒
(typhoid fever)
一、概述
1.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基本病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增生,出现特征性的伤寒肉芽肿;
3.临床表现:稽留热,相对缓脉,脾 肿大,皮肤玫瑰疹, 粒细胞减少等。
二、病因及传染途径
缓脉 (3)中枢神经系统:脑小血管内膜炎,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胶质细胞增生 (4)皮肤:玫瑰疹 (5)肌肉:蜡样变性 (6)肾: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四、结局和并发症
1.痊愈:终身免疫 2.并发症:肠穿孔,肠出血
(第2、3周) 3.复发: 10%左右
1.急性菌痢:
病理变化:
结、直肠粘膜卡他性炎→假膜性 炎→溃疡形成(浅表、地图样)→溃疡 修复(一般不引起肠狭窄)
临床病理联系:
① 全身毒血症(发热、头痛、乏 力,中性粒细胞↑);
②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水样 便,粘液脓血便;
③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结局及并发症:
① 大多痊愈 ② 少数→慢性 ③ 并发症(肠出血、穿孔)少见
(2)坏死期:第二周
眼观:髓样肿胀期坏死凹陷,表面粗糙 镜观:原有结构消失,一片红染 临床表现:中毒症状
血、粪尿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3)溃疡期:第三周(危险期)
病理变化:多发性溃疡,圆形、卵 圆形,长轴与肠的长轴平行
临床表现:体温波动,症状好转, 粪尿细菌培养(+), 血培养部分转(-),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2.慢性菌痢 病程>2个月
病理变化:
溃疡形成和修复交替进行; 溃疡较急性深; 粘膜过度增生—息肉形成; 纤维组织增生—肠壁增厚、变硬
临床病理联系:
——腹痛、腹胀、腹泻,时好时坏 ——慢性菌痢急性发作 ——无症状慢性带菌者
3.中毒性菌痢
临床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①多见于2~7岁儿童;
②发病急,肠道症状不明显,中 毒症状明显(高热、惊厥、昏 迷,呼吸、循环衰竭)
1.病原体:伤寒杆菌 致病因素: 释放内毒素
2.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方式:水、食物、苍蝇、
手、餐具
胃肠道
伤寒杆菌
肠壁淋巴组织、肠系膜 胸导管
淋巴结(回肠下段为主) 入血
菌血症 (潜伏期10天)
菌血症 毒血症
在全身单核巨噬细胞 系统中大量繁殖,产 入血 生毒素(胆囊内伤寒菌)

肠壁淋巴组织肿胀 (伤寒肉芽肿) 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1.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2.好发于儿童、青壮年; 3.夏秋季多见; 4.典型病变:假膜性炎 5.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
后重,粘液脓血便。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原体:痢疾杆菌(福氏、宋内氏、
鲍氏和志贺氏)
致病因素:侵袭力,内毒素,外毒素
2.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途经:水、食物、苍蝇、手、
餐具
4.传播方式:
痢疾杆菌
肠道
在上皮细胞和固有
(种类、数量、毒力) 机体抵抗力↓层内繁殖,释放毒

机体抵抗力强
①肠粘膜急性假膜性炎 形成溃疡
不发病
②全身毒血症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病变部位定位在乙状结肠和直肠
1.急性菌痢 2.慢性菌痢 3.中毒性菌痢
(4)愈合期:第四周
病理变化:肉芽组织修补,粘膜上皮 再生,不造成肠狭窄
临床表现:体温恢复正常 粪尿细菌培养(+) 肥达氏反应滴定度
2.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脾:
肝: 骨髓:
肿大, 伤寒肉芽肿, 灶性坏死
3.其他脏器的病变:
(1)胆囊:慢性胆囊炎,带菌者 (2)心肌:迷走神经兴奋性↑,相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