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
1往来寒热——刘渡舟医案
沈某,女,42岁。
始因志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
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
脉弦,舌苔白滑。
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二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首先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临证指南》
2寒热往来——赵守真医案
泥工陈天保,前以工毕夜归,途中大雨滂沱,衣履尽湿,到家易衣即寝。
次日微感不适,然以食齿之繁,殊不欲以是而惮劳也,仍勤于工。
未几日,突而发热身痛,胸闷咳嗽,口干不渴,二便如常。
医用人参败毒散治之,二剂,身疼、咳嗽得稍已,旋又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再改柴胡桂枝汤与之,数授病仍不解。
患者由兄弟伴来就诊,切脉弦滑而细,询之,彼谓:“口苦咽干,胸胁痞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
”吾思此少阳证也,服小柴胡汤不效,当另有故。
试以手按其心下,则觉痛甚,症之脉滑,又属有痰,此非柴胡桂枝汤证,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
《伤寒论》有:'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
”参合前说,更可确定无疑。
因书柴陷汤服之。
柴胡七钱,半夏三钱,黄芩、党参各二钱,甘草一钱,蒌实五钱,黄连八分。
并谓三帖可愈,不必易方。
逾数日,复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
”按脉和平,属于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治验回忆录》)《经方直解》论:人参败毒散,是救太阳坏病的,逆挽舟之法,或补里虚而肝脾之气陷的。
此方义,与桂枝新加汤,比较接近。
但外感病是有传经的,表闭肺逆,又有结胸变象。
所以人参败毒散不愈,小柴
胡也不愈。
滑为痰壅小结胸,合方小陷胸汤。
太阳百十七:小结胸病,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滑为痰脉,外感气郁,则为痰饮也。
痰饮十三:脉浮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时捍格之象。
3寒热往来——张锡纯医案
伤寒寒热往来,头痛心烦喜呕同庄张月楼,少愚八岁,一方之良医也。
其初习医时,曾病少阳伤寒,寒热往来,头疼发热,心中烦而喜呕,脉象弦细,重按有力。
愚为疏方调治,用柴胡四钱,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各三钱,大枣四枚,生姜三大片,生石膏一两,俾煎汤一大盅服之。
月楼疑而问曰:此方乃小柴胡汤外加生石膏也,按原方中分量,柴胡半斤,以一两折为今之三钱计之,当为二两四钱,复一分之,当为今之八钱,今方中他药皆用其原分量,独柴胡减半,且又煎成一盅服之,不复去淬重煎,其故何也?弟初习医,未明医理,愿兄明以教我也。
答曰:用古人之方,原宜因证、因时,为之变通,非可胶柱鼓瑟也。
此因古今气化略有不同,即人之禀赋遂略有差池,是以愚用小柴胡汤时,其分量与药味,恒有所加减。
夫柴胡之性,不但升提,实原兼有发表之力,古法去淬重煎者,所以减其发表之力也。
今于方中加生石膏一两以化其发表之力,即不去滓重煎,自无发表之虞,且因未经重煎,其升提之力亦分毫无损,是以止用一半,其力即能透膈上出也。
放心服之,自无差谬。
月楼果信用愚言,煎服一剂,诸病皆愈。
《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七期第三卷》下册。
《经方一剂起沉疴》论:少阳病,从太阳传来,太阳卫气内郁,就会有伏热,所以少阳病高热者,可以加石膏,以清三阳之卫热。
本条重按有力,是阳明之大脉,阳明之热盛,故加石膏,以清阳明之阳盛。
15阳微结证
黄某,38岁,居民。
吐血愈后,转为经常便秘,最近3星期来,便常不解,数日1行,努挣难下,且感心烦口干,来院门诊,欲得泻下,以求一快。
当予0.01克双醋酚酊片4片,每日2片。
隔2日来云:不但便未得通下,反增发热口渴,呕吐腹痛,痛引胁下,按脉弦
数,舌上白苔,触诊腹部,柔软如绵。
据此谛审,颇费神思,症见发热口渴,决非寒凝,腹不硬满拒按,亦无燥结,发热头不晕痛,不属风秘。
知是温通、苦泄、疏风诸法,俱不堪议;若仅血脱津亏,则呕吐从何而起?反复寻思,脉见弦数,痛引胁下,病本在肝,寡居数年,情志必多抑郁,气郁渐增,肝火渐炽势必放肆凶横,不行疏泄之令,前者吐血,殆为肝火上灼阳络,今又腹痛,当是木邪下乘脾土,肝气不畅,脾气不升,肺气不降,津液不行,呕吐便秘日渴,所是作矣。
观其发热而不恶寒,其为郁火外发无疑,当和解为是,拟小柴胡汤疏木邪,清散邪火,投以候消息。
柴胡,黄芩,法半夏,炙甘草,党参,生姜,大枣。
证知效出意外,剂尽大便即通,诸证大减,再以逍遥散调摄数日而安。
(湖北省卫生厅,湖北中医医案选集,武汉:湖北省卫生厅,1965:19)按:用小柴胡汤治阳微结证,仲景早有明训。
《伤寒论》曰:“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而解。
”此例便秘继发于吐血之后,呕吐,腹痛,痛引胁下,脉弦数,显系血虚胃燥所致的阳微结证。
用小柴胡汤枢转气机,通利三焦。
这样津液得下,胃家不燥,故服药1剂,大便即通。
用小柴胡汤治疗阳微结证,曹颖甫,林伯良,日人粟园等均有深刻论述,悉能羽翼仲景。
但也有的注家,尚有曲解,如陆渊雷就认为《伤寒论》此段条文“理论牵强,文气拙劣”“谬误显然,决当删剧”,这是属于主观臆断的。
《经方临证集要》
16低热——李克绍医案
低热张某,男,50岁,济南精神病院会计。
1973年初夏,发低热,在楼德治疗无效,返回济南。
西医检查,找不出病因、病灶,每日只注射盐水、激素等药物,治疗2个月,仍毫无效果。
该院西医大夫,邀余会诊。
病人饮食二便,均较正常,只是脉象稍显弦细,兼微觉头痛。
《伤寒论》云:“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因与小柴胡汤原方,其中柴胡每剂用24g,共服2剂,低热全退,病人自觉全身舒适。
该院医师有的还不相信。
结果过了3天,病人病愈,已能上班工作。
按语:发热头痛,三阳证皆可见,唯以脉为凭,浮为太
阳,大为阳明,弦为少阳。
本案低热、头微痛,脉略弦细,证属少阳无疑,故与小柴胡汤和之愈。
《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伤寒解惑论》论:少阳二十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
胃不和则烦悸。
属少阳者,以小柴胡汤,和解表寒与里热。
小柴胡,能和解表里阴阳,也能和解上下阴阳。
若发汗则亡津而谵语,则属胃燥。
本案为中医治低热的典型医案。
而西医所有的治疗,都没有治愈,中医2剂就能治愈。
这就是两套理论不同,治辨体系不同。
西医不行,就用中医,这才是结合,而不是中药与西药同时运用在一个病症的结合。
17低热——陈瑞春医案
梁某,男,36岁,干部。
1981年11月13日初诊。
病者就诊前20多天患感冒高烧,经用板蓝根冲剂、吗啉胍(病毒灵)、安乃近、青霉素,高热迅速下降,但低热稽留不去,继用链霉素,病仍未除。
遂做胸透,查抗“0”、血沉,做肥达反应,均正常。
因诊断不明,又做骨髓涂片检查,亦为正常骨髓象。
自述每日午间开始身形恶寒,继之发热,持续在37.3~ 37.5℃,诸身酸痛,精神困倦,微汗,小便色黄,饮食减退。
口苦舌黄,脉浮弦数。
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西党参15g法半夏10g葛根15g 生姜3片大枣3枚,嘱服5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81年11月20日。
服上药3剂时,寒热已罢,身体轻爽,低热已退,汗出透,食纳增,而服第4.5剂时,每晚汗出甚多,几乎淋漓如水,精神疲倦,心慌,舌淡,苔黄腻,脉缓而虚小数。
据此脉证,实属久病发热耗气,而病又未见里虚诸不足,故仍宗前法。
处方:柴胡5g 黄芩6g 法半夏6g 党参20g生姜3片大枣3枚生龙牡各15g浮小麦30g凤凰衣10g,嘱服3剂。
三诊:1981年11月23日。
服前方后,惟夜间多梦,稍微出汗,诸症平稳,饮食增进,二便正常。
舌苔淡润,脉缓弱。
处方:生黄芪20g 白术10g 陈皮10g 西党参15g升麻6g 柴胡5g 当归10g 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3枚酸枣仁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上药共服10剂,诸症悉平,临床痊愈。
《伤寒实践论》论:脉浮弦数,这个浮数,就是经阳之郁。
浮为太阳,弦为少阳。
弦为少阳,数为相火之逆。
三阳
经病,少阳小柴胡,加太阳与阳明之经药。
二阳之来路,但见少阳一证,便是柴胡汤。
只要是感冒之来路,未入脏腑,就在三阳,一个大合方,全部搞定。
此三阳表病之汗者,而非内伤之汗,应用不到龙牡敛汗。
31小儿发热——赵亮医案
(类案1)庞某,女,11个月,2018年6月14日初诊。
病史;家属诉患儿昨日晨起开始发热,体温38-39.2℃之间,给予2次美林退热,服药后体温可退至正常,昨入睡时体温37.2℃,夜间哭闹,体温升至38.3℃,今晨体温38.5℃,因来就诊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患儿精神状态尚可,无哭闹,晨起不欲喝奶,无腹泻,舌淡苔白,脉数。
考虑患儿较小,服用中药困难,建议其买生石膏30g煮水冲小柴胡颗粒2包,冲好后少量频服,待体温下降后再服一两次即可。
如热不退第2日如前法。
第3日回访,诉第2日患儿热已退。
《经典经方实践录》论:小儿发热这几条医案都比较典型。
配合太阳篇小儿外感的经方医案,能解决所有的小儿外感病。
也就不会再让小儿感冒发热,成为人人都被困扰的事情。
不是中医不行,还是真正有水平的医生,少了。
柴胡汤这几个医案,辨证与用药,都非常典型。
给孩子看病比较难,所以也很考验医生的水平。
如果大家都学好了《伤寒》,何致于所有的孩子一有感冒发烧,全跑去西医挂水。
32小儿发热——赵亮医案
(类案2)辛某,男,3岁5个月,2018年9月25日初诊。
病史;患儿发热2天,体温最高39.4度,伴有腹痛,大便硬,难排,小便少,精神萎靡,不欲饮食。
舌脉不配合。
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加减。
柴胡25g 黄芩15g 半夏15g生姜2片红枣15g 党参15g 白芍20g枳实10g炙甘草10g 桔梗10g 石膏45g,2剂,水煎服,少量频服,中病即止。
告知患儿家属药熬好后,每隔30分钟喂2勺,每隔2小时量1次体温,待患儿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再服2次即可,不必尽剂。
《经典经方实践录》
33小儿发热——赵亮医案
(类案3)周某,女,10岁,2018年9月14日初诊。
病史;患
儿近3天来低热,37℃左右,伴咽干咽痛,纳差,大便量少,不干结,小便黄,口干,无口苦,多汗。
舌尖红苔白,脉细数。
处方;小柴胡汤加石膏加减。
柴胡20g 黄芩15g 半夏15g 石膏35g红枣15g 党参15g 桔梗10g 诃子10g牛蒡子15g 甘草15g 杏仁15g 连翘20g 3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药煎好后,少量频服,每日1剂,如3剂服完病未愈再来复诊。
《经典经方实践录》
34小儿周期性高热——王付医案
李某某,女,8岁半,学生,2003年7月18日初诊。
其母代诉:在3年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39℃),自此,每月22日左右出现高热,一般持续4天即自行消退,屡经检查,血常规及做细菌培养等均未发现异常,曾多次住院治疗,均未能达到远期治疗效果。
刻诊:早上高热明显,神疲乏力,言语不多,咽干,两目血络偏赤,舌质红、苔薄略黄,脉略弦细。
中医辨证:少阳胆热气郁证。
治疗原则:清热调气,清解少阳。
治疗方剂: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 g,黄芩5 g,清半夏6g,党参9 g,炙甘草5g,大枣6枚,生姜5g,鳖甲10g,知母9g,生地黄12 g,牡丹皮6g。
6剂,水煎煮,第1次煎煮50分钟,第2次煎煮3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其母代诉,于当月22日左右未再出现发热,要求继续服药,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未再高热,之后,复以前方治疗1个月,未见高热,周期性高热痊愈。
《王付经方医案》
46多年荨麻疹——董正平医案
今天傍晚,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董老师您好,我是滨医某某教研室L老师的爱人。
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想找您看个病。
”我感到有些诧异,我到滨医工作时间尚短,并不认识L老师。
所以问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啊?”对方说:“我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知道你的。
”我更纳闷了。
随着对方的讲述,我才了解到大概的情况:几天前,她曾与几位朋友聚餐,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患病,去年经我治疗一段时间后大有改善。
这位朋友就极力向她推荐我。
她的话让我回想起了那位长期被荨麻疹折磨的男孩,这位初中生才刚刚14岁,然而其荨麻疹病史却长达9年。
患者从5岁起患有荨麻疹,之后,每年国庆
节前后则发,每次发作则持续数月。
经熟人推荐,患者由父母陪同前来求治。
首诊:此次发作已持续5个月,皮疹呈云片状,此起彼伏,自觉皮肤痒、热,身上有汗,不恶风寒。
大便日2-3次,成形,畅,尿黄。
口不干不苦,不恶心。
纳、眠可。
舌胖略暗,苔薄白满布。
患者形体肥胖。
寸脉浮大,关弦甚。
B超:重度脂肪肝。
体重190斤。
处方(小柴胡汤加姜皮):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8g,党参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生姜皮一撮。
患者服药6副后,症略减。
因为课时较紧,不能前来我周三的门诊。
之后,每周末另择他医诊治。
4个月后,再次前来求治。
自述服药甚多,均无确效,期间还两次出现剧烈腹痛,到医院输液才得缓解。
这回下定决心每周三上午请假,特地找我治疗。
二诊:前天感冒,荨麻疹又加剧,伴咳嗽,痰多质黏,恶热不恶寒。
尿黄,便溏。
舌尖红,苔薄黄略腻。
右脉寸浮数,关尺弦数。
近日尿酸590umol/L。
处方:生麻黄8g,连翘15g,杏仁8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6g,柴胡15g,黄芩8g,姜半夏8g,党参8g,生姜3片,大枣4枚。
共服药9副,感冒咳嗽愈,荨麻疹退,未再复发。
脉较前缓和甚多,舌暗,苔薄白。
自述服前方后,身体较为轻快,较爱活动。
小便仍黄。
大便日2-3次,略溏。
随后,以前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后,保持良好,偶有小范围复发,服药则效。
《经方浅悟》论:肥胖之人,营卫外盛,一伤外寒,则成麻疹。
荨麻疹的病理,就看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理就可以。
见少阳经证者,合方小柴胡就行。
是柴胡桂枝的病理,少阳病,而太阳未解。
本案是小柴胡合麻黄连翘小豆汤。
要是有桂枝、白芍(或加黄芪)这个麻疹就能彻底治好,也不会小范围的反复。
小柴胡加减,发热者加桂枝,是解表寒之义。
而桂枝汤之白芍者,是行血之义。
再加点黄芪,行一身营卫之气,就不会有小范围复发,复发应该是有肥胖之因,以致剂量太小。
麻疹属于表病,经阳之郁,而脉弦数者,弦为少阳之郁,相火上逆。
而数也为太阳之经热不泄。
此也是三阳合病,没加葛根解阳明之经,也未用桂枝解太阳之寒,以泄营郁之热,白芍行营血以疏肝,久病可加黄芪,行表之营卫之气,就是仿血痹之黄芪五物汤方义。
47过敏性紫癜——张庆军医案
女,十几岁,体瘦,个子不高,面色偏黄,平时饭量极小。
因为身上有出血点,医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
住院一段时间后出血点消失,遂出院,但出院不久,再次复发。
中间曾打听到有一位过敏性紫癜患者到处求医,最后在北京治疗,花了十几万,还没好。
因此放弃西医,选择了中医治疗。
患者就诊时,身上布满出血点,吃饭少,有肝炎病史,头正额疼痛,腹痛。
处方:柴胡汤加白芷、白芍。
思路:患者吃饭少,属于默默不欲饮食,加上有肝炎史,因此用小柴胡汤。
正额疼痛选白芷,腹痛加白芍。
结果7日后,出血点消失。
后来又加三七粉,早晚各2克冲服。
共服用30剂,现在应该有十来年了,一直没有复发。
补充:小柴胡汤里用的是红参。
我治病,凡是经方中要求用人参,我都是用红参代替,从不用党参。
《经方讲习录》
62癫痫——梅喜庭医案
闵某,男,29岁。
1979年8月6日初诊。
5年前,曾突然昏倒,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数分钟苏醒如常人。
脑电图提示,左颞左中央痫性放电,诊为癫痫。
初病时,半年一发。
此后若精神稍受刺激,则易发作,以致近来发展到1周数次,严重时每日必发。
发作时头痛、胸闷、旋即昏倒,牙关紧闭,两目直视,手足抽搐,口吐白沫,历数分钟方醒,伴便秘,尿黄,舌苔黄稍腻,脉弦有力。
此乃肝火偏旺,火旺风生,风火交炽,灼津成痰,风动痰升,痰迷心窍而发病。
治宜清火平肝,镇痉化痰。
方以小柴胡汤加味。
药用: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各10g,茯苓15g,生龙骨、牡蛎各20g,胆南星、天竺黄、琥珀、生大黄各6g,大枣5枚,生姜5片。
水煎服,每日1剂。
另每日清晨服礞石滚痰丸10g。
服1个月余。
发作逐渐减少,症状逐渐减轻,效不更方,继用2个月余而告愈。
随访已10余年未再发作。
《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论:癫痫是属阴证,多为虚脉。
而脉弦为木郁,有力不蔝。
而柴胡汤所治之癫痫,多见有力之脉。
63中风不隧——刘远坝医案
谢某,女,62岁,1987年11月11日初诊。
口眼㖞斜半身不遂4天。
于4天前因感冒寒热,自服生姜辣椒汤一碗,旋即大汗淋漓,头痛目胀,心烦不眠。
次日出现嘴角向左㖞斜,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
前医投镇肝熄风汤三剂罔效。
诊见:患者神情默默,言语謇涩,恶心欲呕,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右侧痿痹不遂,血压190/100毫米汞柱,舌苔薄白,脉弦数。
辩证:邪陷少阳,气机不利,贼邪不泻,阻塞窍络。
治法:疏畅气机,通利血脉。
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8克,黄芩、党参各12克,制半夏9克,生姜、大枣、甘草各6克,丹参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服。
3剂后右上肢能自由活动,握力明显增强,下肢能借助手杖行走,言语清晰,呕吐已止。
但咳吐稠痰,手足不温,脉弦细。
守方加鲜竹沥1支,桂枝9克,地龙12克。
5剂后诸症悉除,恢复正常生活。
[江西中医药,1989(6):13]《仲景病案学》
64中风舌强——刘玉海医案
李某,女,32岁,1989年10月6日诊。
患者于10天前自觉舌体强,身热头痛,按感冒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
近日口苦、心烦,舌体强硬胖大,言语不清加重,求余诊治。
诊见:面色少华,体倦神疲,言语支吾不清,自述脊背憎寒发紧。
查:舌体强硬胖大、边暗,按之压痛,苔白,脉弦滑而细。
白细胞9.5x109g/升,红细胞3.6x10g/升,中性粒细胞65%,淋巴细胞35%。
诸症合参,证属少阳枢机不利,痰湿郁滞所致。
处方:柴胡、黄芩、川芎各12克,半夏、菖蒲各15克,党参3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
水煎服,1剂。
服药1剂,舌强减轻,脊背不寒。
继服2剂告愈。
随访半年,未复发。
[四川中医,1992(2):30]《仲景病案学》
83结膜炎——朱自成医案
陈某,双眼结膜发红,痒痛,迎风流泪。
吾以小柴胡汤加木贼草、夏枯草、菊花治之,3剂获效,续服4剂病愈。
少阳风火上扰,上犯于目,目为肝胆之经所系。
小柴胡汤清热和解,直达少阳,故治之有效。
《当代医家论经方》论:发红就是目赤,少阳二十七的提纲主症。
下面耳鸣医案有附。
84视网膜炎——刘景琪医案
王某,男,42岁,1975年5月初诊。
视力减退已五、六日,渐加重,现在左右视力均为0.1(病前为1.5)视物模糊。
病前4~5日曾
患感冒,曾服解热剂。
之后即出现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两胁发胀,视力日渐模糊,头晕,寒热往来。
舌质红,苔白,脉弦。
印象:视物昏渺。
此为邪热郁于少阳,肝胆之火薰蒸于目,内经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辩证;少阳热盛。
治则:和解少阳。
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草决明12克,复三剂后,视力恢复到1.5,能开车。
《经方验》论:此视物昏渺,就是浊阴上逆,上填清窍。
此不是阳虚阴盛,脾胃虚寒,不能升清降浊。
而是因外感病,少阳经气上逆也,浊气不降也。
以脉弦,寒热往来,头晕则知。
浊阴上逆,因外感之郁,浊气不降也。
小柴胡汤,治愈外感病,则视物变清。
228便秘——黄煌医案
某男,32岁,身高176cm,体重仅55kg。
其人面色发青,眼圈发暗。
2013年1月25日来诊:主诉便秘15年,起初3~4天一次,后来发展为4~5天一次,8年来通便均依赖开塞露、膳通等药物或保健品,即便如此,每次大便也需蹲25分钟左右,其大便细软不干。
我据其体格瘦弱,且入夜难眠、心悸、乏力等症,定为抑郁性便秘。
处方为小柴胡汤合桂甘龙牡汤:柴胡20g,黄芩10g,姜半夏15g,党参15g,生甘草5g,桂枝15g,龙骨15g,牡蛎15g,干姜5g,红枣20g,嘱隔日服1剂。
3月12日家人来续方喜告:药后大便2日一解,已不需泻药和开塞露。
小柴胡汤治便秘,经典有明训,后世医家也多有验证。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有专门论述:'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小柴胡汤主之。
”宋代伤寒家,许叔微《伤寒九十论》记载一案:酒家朱三者,得伤寒六七日,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厥冷,心下满,大便秘结。
医者见其逆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
予诊其脉沉而紧,曰:此证诚可疑。
然大便结者,为虚结也。
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证。
然少阴证多矣,是自利,未有秘结。
予谓此半在表、半在里也。
投以小柴胡汤,大便得通而愈。
近代岭南伤寒大家易巨荪有案:医家吕妻,产后数月,大便难,呕不能食,微眩晕。
医者用补药未效。
延余诊,主以小柴胡汤,柴胡用至八钱。
举座哗然,以为服此方必死。
其叔知医,力主服余方,
谓古人治产妇郁冒,原有是法。
一服即愈。
便秘的原因很多,有器质性的、也有功能性的,但更多是两者兼而有之的。
从前面几个案例看,小柴胡汤治疗的便秘,应该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功能性的便秘,而且大多伴有抑郁或焦虑等精神心理障碍。
《金匮要略》用小柴胡汤治疗产妇郁冒。
郁,指其人心情压抑意欲低下;冒,指头昏眼花。
呕不能食、但头汗出等,很可能是抑郁或者焦虑导致的躯体症状。
许叔微治疗的便秘,是疑似伤寒的抑郁症,上腹部烦闷不适,怕冷畏寒,手脚冷,但头汗出,脉象沉而紧,也是抑郁症常见的症状。
小柴胡汤本来就有治疗抑郁症功效,从其主治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来看,患者处在一种意欲低下、默默少语、表情淡漠的抑郁状态。
可能是抑郁状态的解除,从而恢复了正常的排便功能。
毕竟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需要许多神经肌肉的协调动作方能实现,在抑郁状态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消极怠工,都可能导致排便反射的迟缓或麻痹。
小柴胡汤作用的应该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其层次更高。
对于这种作用,用唐宗海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
便秘是临床常见症状,据说便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27%,患者对通便中医药的需求也很高。
但是,经方没有通治便秘的神方,必须分析便秘的原因和环节,分别给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经方中,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麻仁丸、大柴胡汤可通便,芍药甘草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栀子厚朴汤、四逆散等也能通便,甚至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能治疗那些顽固性便秘的!秘诀何在?还是《伤寒论》上的那句话:观其脉证,知犯可逆,随证治之。
关键是那个“证”。
2013-03-14《黄煌经方医话》
229便秘——朱自成医案
曾某,男,65岁。
便秘反复发作6月余,伴胸胁烦满、四肢乏力、恶心欲吐、不思饮食,屡服大承气汤、麻子仁丸,疗效不佳。
吾以小柴胡汤加莱菔子、肉苁蓉主之,服药5剂,大便转为正常。
病在少阳不解,非热结阳明,屡服承气徒伤其正气,通而复结,体力不支。
小柴胡汤合解少阳,使呕止纳开、胸胁轻松,大肠故能通利矣。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