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吸收的外来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吸收的外来词

船长改编,原

一步之遥

xx语言学家xx说: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在国家与国家,集团与集团,不同民族的交往中,语言是最直接的交流工具.

一种语言吸收另一种语言的成分和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通常在词汇上的借用最常见.

汉语外来词的历史进程在我国汉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吸收外来词有三次,一是汉唐时期,二是晚清到"五四"前后的近百年时间,三是改革开放至今约30年时间.

汉唐时期(公元前206年一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生产力发达,科学文化兴盛,国内政局安定,国势大振.因此,这一时期对外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期间发生了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两件事,一是通西域,二是求佛经.正是这两件事影响并产生了汉语史上第一批外来词.公元前138年,张骞受命首次出使西域,"西北国始通汉矣",这样,中国迈开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张骞出使西域后,在西汉至东汉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商队开始携带中国的主要商品西行,开辟了中国古代与世界的"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是古代中国联结东西方经济,文化的纽带.不仅中国的商品,如丝绸,蚕丝,铁器,凿井技术等传人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传人中国,传人中国的这些物品的名称,就成为古汉语史上引入最丰富的一批外来词.如葡萄,苜蓿,明月珠,珊蝴,牡丹,石榴,菠菜,茉莉,胭脂,玛瑙,红宝石,绿宝石,封牛,大象,胡桐,胡椒,胡杨,朱丹,驼鸟等等,这些物品的名称早已成为汉语词汇的基本词汇.玄奘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从长安出发,历经秦州、凉州、玉门关、过五烽,穿越莫贺延碛大沙漠,进入中亚,经过碾转,来到了古印度,行程十万八千里,走过了三十多个国家,还有一些地区不知道隶属那个国家

佛教传人中国,大约在两汉之际由西域传人中原,至魏晋南北朝便广为传播,形成高潮,隋唐时期儒,道,释三家并重.佛教的兴盛,使佛经翻译的规模,数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唐朝,唐玄奘于七世纪到南亚各国带回157部佛经,并翻译了75部共1355卷.随着佛教的兴盛,佛经的翻译,一大批佛教的词汇便走进汉语词汇,经过一千多年的交际实践,其中一大批已经完全进入汉语词汇库中.诸如佛,浮图,上秉,正法,法身,空门,法宝,无常,劫,众生,不法---'等词汇与佛教教义有关尚可看出字的来源.但有些词汇,如塔,一刹那,安居,必定,因果,真谛,世界,境界,和尚,罗汉,大干世界,天花乱坠,五体投地,心心相印,县花一现等词汇一眼望去非常像汉民族的国有词汇.

第二次大量吸收外来词,是在经历了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后,晚清到"五四"运动约一百年时间.这一时期,一方面是西方殖民者为掠夺殖民地叩开古老帝国的大门,古老的封建王朝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社会,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为富国强民,摆脱中化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危机,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民主政治制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书籍;另一方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些知识分子本着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提倡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传人,都离不开语言的接触和外国书籍,报刊的翻译工作,所以说这次大规模的外来词现象是从海外接触和"通译"开始的.在鸦片战争前后,当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海禁烟时,他为了知己知彼,曾设立了类似翻译局的这种机构,将"夷及"写成"华言",新的信息就必然要求新词汇,第二次引入外来词从此便开始了.

这一时期语言接触涉及英语,葡萄牙语,语,俄语,法语;外来词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哲学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凡是这个古老国家所未有的东西的名称,概念,都必须引进.考察这个时期的外来词,最初转写的外来词音译的居多,如希梯西——假设,理弗留里——革命,乌托邦,赛恩斯——科学,德谟克拉西——民主,布尔什维克(俄语),布尔乔亚(法语)——资产者等等,这些大都是政治词汇,这批音译外来词除极少数外都没有活下来,只有食品,饮料和某些日用品等音译外来词坚定地进入现代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可口可乐,沙发,沙龙等.

清末中国的维新落后于日本,乃至后来,中国需要派留学生赴日接受西方文化。这一留日运动的一大作用,即是经日本人用汉字翻译的大量西方词汇,流入中国,成为现代中文的主要成分,以至演变到现在。日本史学家实藤惠秀

曾著《中国人日本留学史》一书,书中详论并列举了很多经日本人翻译的而为中国所使用的新词。如哲学,科学,物理学,化学,历史,企业,地图,物质,意识,观念,自觉,积极,消极,人道、人格、人权、文明、支持、人生观、自由、自治、作品、定义等极多也极重要,成为现代中华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改革开放后汹涌而至的外来词现象.第三次大规模的引入外来词是改革开放至今约20年的时间.这批外来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性质上较之前两次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批外来词中一小部分已基本固定下来,但还有相当多正处于应用的实践中,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特别是解放思想,它为大规模地创新,探索,学习西方文化扫清了道路上的障碍,思想解放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它实际上为摆脱过去的意识形态束缚,突破过去的政治禁区给予了思想上的支持。

另:

"给力"背后:

叩问xx词冲击潮

当下最火的词是什么?"给力"毫无疑问名列榜首。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是一个日本词,出自搞笑动漫《西游记:

旅程的终点》。

如果加上宅、御姐、萝莉、控、正太,吐槽……不知觉间,我们已置身第三次日本词冲击大潮中。

与以往不同,此次冲击潮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以动漫语言为主,二是绝大多数词汇本身并无新意,以"给力"为例,近义词非常多,却没妨碍它迅速蹿红。

大量使用日本词,会不会影响汉语自身的发展?如何正视外来词冲击潮?在冲击潮背后,隐含着怎样的不均衡?凡此种种,引人深思。

近代xx词三次大规模涌入

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作家王锦思表示,近代以来,日本词大规模涌入中国的情况共出现三次。

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遭遇挫败的国人掀起向日本学习的高潮,大量翻译、引进日本书籍,令许多日本词涌入国门,社会、革命、感情等,都是这时进入的。

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再度成为学习的榜样,日本影片、小说等风靡一时,完胜、新干线等词,也跟了进来。

第三次是最近10年,在日本漫画、网游等的影响下,给力、御姐、正太等又成了新时尚。文化落差的体现

日本词大量涌入,王锦思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日本高度重视词汇,明治维新时,为更好译介西方著作,政府组织专家对用词严格审定把关,比如在翻译《解剖学》这本书时,反复推敲,最终确定了"解剖"这个词,它不仅形象,且概括力强,因此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再比如"文化"一词,取自《易经》中"夫文者,以化成天下",通俗易懂,确实是很精彩的翻译。

二是中日之间存在文化落差,在现代化过程中,日本更早将视野投向西方,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这使日本成为近代中国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今天,日本网游、漫画、娱乐等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以音乐为例,我们很多流行歌曲使用的都是日本旋律,这说明,双方在文化创造力上还存有差距,日本词汇涌入,是双方文化落差的客观体现。

"拿来"也有副作用

日本词涌入,方便了我们和世界的沟通,但也有弊端。

一方面,日文与中文语境不同,很多日本词在日文中可能很准确,但引入中文中就有歧义。王锦思举例说,"存在主义"、"理念"等就不够准确,在相当一个时期,这些词给国人带来很大误导,比如"存在主义"的本意应为"是主义",然而,日本词来得早,一旦流行开来,也只好以讹传讹。所以胡适先生当年批评中国留日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日本词容易拿来,但副作用不容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