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过程中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构建思想共识、目标共同、信息共享、行动共振、责任共担的家校教育共同体,才能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良性互动的共育模式。本文试图以小学教育为

切入点,对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进行了探讨。

一、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提出

按照温格在《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中的界定,家校教育共同体是实践共同体的一种。它具有松散性、认同性、满足需求性的特征,即家校教育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和家长组成的松散型而非组织严密型的群体,成员对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追求高度认同,相互之间有无形的精神纽带,成员在教育实践中可以获得某种需求的满足。

之所以提出家校教育共同体,一是贯彻《义务教育法》和《未

成年人保护法》的需要。为了确保法定义务的履行,建立家校教育共同体,既可以相互支持、相互协助,又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二是解决人的禀赋的差异性与学校教育的通用性、普适性之间的矛盾的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方面能否跟得上,在行为养成、素质教育等方面能否适应,教师有时不一定完全掌握,家长可能了解更多,这就需要家校沟通、交流,以便及时作出调整、改变。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使学校教育面向每个孩子更加均衡、平等,也给

家庭教育在个性化培养、独特性挖掘方面留有空间。三是理顺学校与家庭关系的需要。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形态。家庭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是主导和辅助、主体和补充的关系。

二、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家校教育共同体的核心是“共”,关键是“沟通”,通过沟通,建立良性互动的共育模式。其内涵包括思想共识、目标共同、信息共享、行动共振、责任共担等几个方面。

1.思想共识指家庭、学校及家长、教师本身在“三观”、教育教学理念上有基本共识,或虽有差异但能求同存异,这是构建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它要求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主流教育教学理念。同时,家长也要主动了解当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理解教师的教育行为,以便与教师沟通时产生更多的共鸣,否则,思想不在一个层面上,行动很难一致。

比如,五年级二班学生小田有一段时间作业完不成,成绩下降明显,家长也不管。经过了解,家长认为自己农村出身,小时候没什么作业,也照样上大学,所以对儿子也放松了监管。由于教育观念落后,他不明白时代发展了,现在孩子面临的诱惑是以前无法比拟的,只凭自己过时的教学理念势必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教师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家庭教育发挥消极作用就是减分,发挥积极作用就是加分,从而说服家长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学校,孩子的成绩终于上来了。

2.目标共同指学校、家庭在学生的发展目标上是相同的,即通过教育,使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没有共同目标,就没有共同体。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它要求学校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编排、教师力量的使用和保障机制上,瞄准这一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教育均衡化、平等化,使所有学生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也要保护少数高禀赋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专长和兴趣,提高创新素质。要求家长客观看待孩子的现状,合理设定发展目标,切忌拔苗助长。比如,有的家长到处请家教对孩子进行辅导、培优,把课余时间填得满满的,让学生疲于奔命,无心向学。

3.信息共享指教师、家长将关于学生教育和成长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享、交流。信息是一种资源,是维系共同体生命的血液。学校、家庭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收集关于学生的各方面信息,占有信息越多,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越大。要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采取错误的行动,就必须充分获取信息。

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可以利用家校联系本、校讯通、家长

会、家访等,也可以通过观察、询问、交谈、打听、与他人沟通、分析判断、探究等,同时要分享、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信息具有流动、可以增值、不会耗损的特征,要通过信息交流发挥更大的效应。而如何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这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教师、家长的价值取向和分析、梳理的能力,把握好重要性、时效

性、实用性等原则。对学生很重要的信息,如重要考试成绩、上课时间的调整、家庭重大变故等,是有价值的信息;时间太久的信息可能作用递减;对解决学生的某个问题有实用性的信息也是有价值的信息。信息交流本身是有力量的。学生常常对于老师或家长要将某个情况告诉对方感到害怕,这是一种有益的威慑力,对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规则意识是有利的。家长要避免把一些重要的所谓“负面信息”隐瞒,以免影响、误导教师的分析

判断。

比如,三年一班小浩同学一直成绩不错,性格活泼开朗。突然有段时间经常请假不上学,作业完不成,情绪低落。家长说是因为班主任对他不好,导致他厌学。班主任于是改变批评的态度,调整过严的方式,但变化不大。后经过家访沟通,发现是其父母离婚引起了她的心理变化。获取这一信息后,学校分析认为,这是典型的家庭变故后的应激心理反应。班主任及时与父母双方沟通,批评他们不该隐瞒情况,延误了教育时机。通过深入做孩子的思想工作,反复研究、

调整对策,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最

后使孩子的心理趋于稳定。

4.行动共振

指学校和家庭经过沟通、协商后,为达到某种目的,针对学生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只有步调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否则只会产生耗散力。如何做到行动共振?这就需要沟通一致或协商一致,不能一

方行动,另一方不动;或者一方积极,另一方消极。比如,一年级有个学生特别好动,常常上课大喊大叫,干扰其他同学学习,老师怀疑他有“多动症”甚至精神异常,要求家长到有关机构做个鉴定。但家长坚持认为孩子只是活泼好动,拒绝做鉴定。考虑到影响了上课秩序,学校要求家长派人来校管教也遭到拒绝。后来,该生发展到打伤其他人,才经鉴定后被迫转学。

5.责任共担指家庭、学校共同承担孩子教育的责任。孩子没教育好,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家庭、学校不能推卸责任。但学校更多的是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和学校声誉的贬损,家庭更多的是承担经济上的责任和时间、精力上的成本。承担责任的形式不同,决定二者关注点不一样,学校关注孩子将来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家庭则关注对孩子自身的发展和对家庭的影响,这就需要求同存异,避免责任泛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校承担无限责任,显然有失偏颇。

三、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的必要条件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需要

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是:

1.要有主导力量

这个主导力量应该是学校和教师,主导教育决策、行动和反

馈全过程。年轻教师特别是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在家校沟通中往往把握不住主导权,被家长牵着鼻子走。

2.建设平台

可以是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规定双

方的权利、义务。也可以借助已有的家长委员会平台,通过建立家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