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昭君人物形象的发展流变探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昭君和番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对汉匈和亲,包括她的子孙辈对战争的平息或缓解,对发展农牧业生产,对构建民族和谐方面所作的历史贡献,名垂千古,两千年来,经过许许多多戏曲家、小说家、诗人的不断生发改造,昭君具有了多重面目,下面就举例分析有关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相关记载,通过其流变来进一步了解人物形象。

一关于昭君出生的记载

王昭君到底出生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记载出处较多,民间传说更是莫衷一是,有兴山说、秭归说、巴东说、巫山说,等等。

(一)巴东说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宜昌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交建始、重庆、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在唐代白居易(772-846)《过昭君村》中有说:“竟埋代北骨,不返巴东魂。”

(二)巫山说

巫山县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北部,处三峡库区腹心,素有“渝东北门户”之称。地跨长江巫峡两岸,东邻湖北巴东,南连湖北建始,西抵奉节,北依巫溪。唐刘禹锡(772-842)《竹枝词》云:“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中踏青来。”其中永安宫即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县城内,公元222年,蜀先主刘备自猇亭战败后,驻军白帝城,建此宫,次年卒于此。“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公元766年暮春,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游历夔州

时作乐府诗《负薪行》,此为末尾两句,句中所提巫山昭君村,坐落在巫山旧县城西北高唐村,具体位臵是王家老屋场。在古代,高唐村一带又名阳台山。据《元统志》记载:“阳台山在夔州府巫山县治北,上有云阳台遗址。”另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述:“(阳台山)林木繁荫,春夏会,鸟语花香,诗人骚客,游览其间,朝而往,暮而归,诚胜地也。”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1019-1086)《和王介甫明妃曲》中,有“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宋代另一位诗人王十朋(1112-1171)在《昭君村》中写道:“十二巫峰下,明妃尚有村,至今粗丑女,灼面亦成痕。”句中的“十二巫峰”,即巫山十二峰,在今重庆市连接湖北省,延绵一百六十里。杜甫《负薪行》云:“若道巫山女粗丑,安得有此昭君村?”司马光《和王介甫明妃曲》云:“自嗟不如住巫山,布袖蒿簪嫁乡县。”这些都说明王昭君出生于巫山附近。诗人用十二巫峰来写出王昭君家乡的方位,也许是使人们更加确切地知道王昭君出生于什么地方。

(三)秭归说。

在史志的记载中,有关王昭君出生地的记载很少,现在已知的仅在东汉班固等编著的著《汉书•元帝纪》的注释中记载:昭君“本南郡秭归人也。”我们应该相信这个记载是真实的,也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在王昭君出生到出塞时,兴山还没有建立县级行政机构,她的出生地就属于南郡秭归,兴山是秭归的一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秭归属于吴国的领地,在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将秭归一分为二,从北边划定了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建立兴山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兴山县,本汉秭归县地,至景帝永安三年,分秭归县之北界立为兴山县,属建平郡,隋废之,唐武德初(公元620年左右)又臵。香溪在邑界,即王昭君所游处。王昭君宅,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村连巫峡,是此地。”秭归县志也记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吴王孙休分宜都,立建平郡,辖秭归等四县。郡治设秭归东南85里

(今茅坪),并筑城臵戍。同年,分秭归北部臵兴山县。”历史上,兴山在三国时期立县之后和秭归分分合合有四五次之多,最后一次分开是在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距今还不到300年。兴山和秭归分治之后,王昭君的出生地就在兴山县境内。宋《舆地广记》载:“兴山县,吴臵,属建平郡,有古夔子城,有昭君村。汉宫女王嫱,此乡人也。”范成大《吴船录》也记载:“兴山县,王嫱生焉,今有昭君台,香溪存焉。”后来,通过许多专家学者考证,王昭君的出生地在湖北省兴山县,这个现在几乎没有疑问。

二昭君出塞的记载

距离昭君年代最近的记载,是成书于后汉和帝(公元79-105年)时期《汉书•元帝纪》的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其在《汉书•匈奴传》关于昭君记载如下:郅支既,呼韩邪单于且喜具惧,上书言曰:“常愿谒天子,诚以郅支在西方,恐其与乌孙俱未去臣,以故未得至汉。今郅支已伏,愿入朝见。”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胥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通过两处《汉书》(公元25年—公元220年)记载,可得出昭君当时是处于东汉宫内良家子等级的宫女,被元帝赐予单于接亲,以交汉与匈奴之好,虽再无更多陈述,但将昭君之行的历史意义已交代的很明了,和亲之行也必将被载入史册,流芳千古。

比《汉书》晚了300多年范晔的《后汉书》中对昭君出塞和亲一事则稍有了不同的记载,《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道:汉元帝准备以五名宫女踢给前来朝见的匈奴族首领呼韩邪单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帝

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文中较之前的《汉书》,不同处有三,第一处,昭君出塞的原因做了具体说明:不得见御,积悲,主动求行;第二处,增加了对昭君外貌的描写: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回,竦动左右;第三处,增加了元帝见昭君后的一处心理细节特写: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在此的出塞记载较之前有所丰满:尤其是昭君的美通过元帝的“大惊”和“欲留”已衬托的淋漓尽致。本人认为,经过三百年,范晔的这一段记载较最早《汉书》的记载,不排除有个人主观的加工。

可以肯定的是昭君出塞确有其事,但有关她出塞的原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种最流行的说法是西汉葛洪《西京杂记》中的《画工弃市》之说。记载,她是齐国王襄的女儿, 17岁的王嫱被选入宫中,汉元帝是按画工的画像选宫女的,为了能被皇上召幸,深居后宫的宫女们,总想让画工把自己画得美点。所以,她们不惜花费重金贿赂画工。王昭君初入宫廷,第一不懂这些规矩,因而没有准备这笔贿金;二来觉得自己天生美貌,不怕皇上不召见。据说,画工毛延寿在画王昭君的眼睛时,便开口说:“画人的传神之笔在于点睛,是一点千金呀!”对毛的暗示昭君虽心领神会,但没有买他的账,反而讥讽了他几句,毛延寿见她如此傲慢,便把那点该点到昭君眼睛上的丹青点到了她的脸上。多了这么一点,王昭君因而苦守了不知多少时光。这时,恰好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要与汉人和亲。王昭君久居深宫,觉得面见圣上无望,积怨甚深,便主动要求离汉宫去匈奴。汉元帝原想她毫无姿色,因此同意了她的要求。到了呼韩邪单于与昭君离开的那一天,汉元帝见王昭君丰容盛饰,美冠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怕与人失信,只好忍痛割爱,让王昭君出塞和亲,后来汉元帝对画工毛延寿大为恼火,想要杀掉毛延寿等画工。此种说法中,昭君的人物性格又较《后汉书》中更进一步,自恃清高、不为陈规陈矩所囿,故事情节中又多了一个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