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及其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天心理

官网地址:

共情及其培养

缘起

我给学生上社会心理学课,讲到“利他”一节时,我对学生的建议是:危机时刻的利他行为一定要讲科学,比如在见义勇为时,要懂得斗智和斗勇相结合。

健康的利他是会带来双赢结果的,而且常常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赢。利他有很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作为社会人,生命的意义感很大一部分源于与他人的建设性联结。而能够维护建设性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彼此的付出,也就是彼此间的利他。所以,利他是一个人和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和谐发展的基石之一。从这个角度看,利他就是健康的利己。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投身到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这是利他精神的体现。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人因为缺乏基本的共情能力,而使利他愿望难以化做具体有效的行动。基于此,我决定从培养学生具备共情能力入手,使其具备利他的基础。什么是共情训练开始前,我问学生:“你们通常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

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我把前十个写在黑板上,罗列如下:“善良、乐观、真诚、热情、诚信、有内涵、谦虚、积极、善解人意、宽容”。

我又问学生:“在这些人格特质中如果只允许你们保留四个,你们会选哪四个?”大家热烈讨论后,决定留下以下四个:“善良、乐观、真诚、善解人意”。

起初,大家对善良和善解人意的理解有歧异,有的同学认为是一回事。其实两者是有差异的,善良是一种态度,善解人意则既是态度又是方法。善良的人如果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就难以体现他的善良,在利他时也往往会造成误解。比如在大学里经济状况好的同学,如果他去买奢侈的物品送给经济困难的同学,或给经济困难的同学过奢侈的生日,结果会让人心理负担很重,甚至心生怨恨,这就是缺乏善解人意的能力所产生的结果。善解人意与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共情(empathy)很相近,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与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作为态度,它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关切、接受、理解、珍惜和尊重。作为一种能力,它表现为能充分理解别人的心事,并把这种理解以关切、温暖、尊重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操作角度看,共情可以分解为: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意图,并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对方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与尊重。共情的重要性共情之所以是利他行为的基础,是因为具备共情特质的人能切身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与苦恼,并能在必要时以得体和尊重的方式向他人提供支持与帮助,因此,非常有助于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日常生活中,有共情习惯的人很少与别人发生冲突,因为他总能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并以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即使与他人产生矛盾,具备共情能力的人也能平和地以建设性方式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我们对人最大限度的体谅、理解和关心通常也会为我们赢得别人的理解关心,使我们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因此,共情具有十分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我的学生在作业中谈到他们对共情重要性的认识:

“你能善解人意,让他人感到舒心、温暖,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一生幸福不幸福,不在于你的智商高不高,而在于情商高不高。”(2003 级统计系,刘强)“我们常常遇到这类问题:明明抱有好的意愿做事,却得到别人的否定。在我们自认为是雷锋的时候,别人却认为我们多管闲事或沽名钓誉,这是让人不悦且感到疑惑的。然而当我们了解‘共情’这个概念时,就能解开疑惑,并成为乐于助人、善于助人的人。”(2003 级金融系)“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作为探索内心、挖掘智慧、放射人性光芒的一种方式,我认为是必须的。共鸣的光芒会照到我们身边的人,这是利己并十分利他的。”(2003 级外语系,赵雪)“共情能使我们理解某些看似不解的行为,和朋友、家人甚至陌生人进行很好的沟通,在融入社会时更为容易。”(2003 级法学系,李颖)“我们身边那些有影响力的同学、老师、朋友,都具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影响力和共情之间有着很微妙的联系,共情能力较强的人更容易提高他的影响力。”(2003 级劳经学院,吴旻)“共情的基础是平等和尊重,共情的过程是人和人交往中对双方关系的滋润,共情的结果是大家生活质量的共同提高。”(2003 级会计学院,王文静)提高对他人需要和情绪的敏感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共情能力,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

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为他而发光,星星为他而闪烁,世界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渐渐摆脱自我中心。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

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怎么谈得上利他?

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是:学习摆脱自我为中心、关注周围的人。与学生讨论了摆脱自我为中心的话题后,学生在作业中写道:“我们容易把别人给予的爱当作理所当然的,不知不觉间将这样的习惯带到与外界的交往中,不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如今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虚拟,真实感的消失也使人们的共情能力不断下降。另外,目前我们的社会诚信度不高,每个人在心里都建立了足够的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接触就变得困难,共情不容易实施。”(2003级劳经学院,吴)“我们习惯于强调别人要顾及我们的感受,却很少用心体会别人的感受。我们追求个人自由,却很少考虑自己是否侵犯到了别人的自由。”(2003 级会计系,杨早)

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

我观察过在公共汽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发现这不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对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对站在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援助的场景中无动于衷。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缺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他人需要的敏感与利他习惯。其实,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察觉别人的需要。

练习:分组讨论“假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