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校德育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
眉县槐芽镇中心小学何玲娟
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强调从规范出发,以固定的教条去教育学生,以致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德育评价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灵活性;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

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对传统的学校德育方法提出了挑战。

实践证明,我们的德育工作只有贴近生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感悟人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让德育植根于火热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内化,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一、什么是德育生活化呢?
1、什么是德育生活化呢?德育生活化是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回顾以往德育课程中的道德教育,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基本特点:把道德看作一种知识,将道德表现为一种观念,以往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知识道德”的灌输教育,而获得这样的道德知识和观念或多或少成为接受学校教育的精英人士的某种“特权”。

课程改革以后的德育大力提倡这样的理念,即道德存在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存在的基本形态,道德来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需要拓展的是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意愿,而情
感的培养、意志和意愿的培养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进行。

真正有效的德育就是过道德的生活,陶行知曾写道:“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受健康的教育……我们可以说,好生活是好教育,坏生活是坏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下流的生活是下流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不合理的生活是不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无目的的生活是无目的的教育。


2、德育生活化的目的。

德育生活化要促使道德教育追随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征。

生活是德育出发的地方,也是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

道德在生活之中说明道德教育要随着生活的流变而变化,生活具有过程性,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道德也同样不是静止不变的,它追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

德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教育人过更加“真、善、美”的生活,过有理想、有追求的生活。

德育生活化并非指德育等同于现实生活,不能让教育在生活中自生自灭,如果生活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那人们只要“活着”就可以了。

而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使人们去“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

学校道德教育要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使教育高于其它社会生活,学校的德育要成为社会生活进步的先导,引领进步的社会生活,走在社会生活的前列。

3、德育生活化要注重把握生活的整体性。

把握整体性体现在要将学校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尽可能地整合,而不是等出现道德问题后互相推诿、互相指责,甚至出现教育效果互相抵消的不良现象。

在这个生活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接受道
德教育。

两者在生活交往中形成互动,两者都要接受基本道德原则的制约,而不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越于道德之外的状态。

“师生本无一定高下,教学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教训。

”把学生作为单个教育主体来看,每个人的观念、情感、意识、素质是一个整体,就是说教育者要培养学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操以及法律意识和素质,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要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能力,这样才有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健全人格。

而当把学生作为整体的教育主体来看,更要引导这个群体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榜样,塑造整体道德形象,从而引领社会的道德进步。

对此,师生只有共同深入生活,把握一定时代道德生活的主潮流和时代道德思想的精华,共同进行修养,才能在道德生活中共同进步。

二、如何实施德育的生活化呢?
(一)、武装思想,转变观念。

我们都知道,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倡导的一种德育理念,主要指教育与学习应该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德育生活化,要求教育工作者改变旧的观念,德育生活化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

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

转变那种轰轰烈烈的活动才叫德育活动,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德育价值;对学生讲了道理,
学生就自然接受其道德要求等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必须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

生活化的德育,以尊重学生、贴近学生为前提,通过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处处留心皆教育,时时提醒巧教育。

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又细腻,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灵活运用那些鲜活的材料,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健康成长。

我校的口号是:学校无小事,事事关系着培养人才的大事,教师无小节,处处关系着学生人格培养的大节。

(二)、健全机构,完善管理。

建立完善三线德育管理网络。

成立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实行中层领导包年级制,班主任科任教师包班制。

党支部、行政组、工会一条线,主要负责德育工作的决策方案,指挥督促及协调;政教处、少队部、年级组、班主任一条线,主要抓校级教育和常规活动,负责组织实施,信息反馈: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一条线,落实寓思想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

实施“一二一”工程,即一个主战场:课堂;两条主渠道: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教导处——教研组——科任教师;一支突击队:党员、思品老师、少队辅导员、红领巾监督岗。

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贴近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中小学生群体。

(三)不断创新,求真务实。

1、德育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

而人是社会的人,不能生活在真空中。

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

因此,要制定出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要缘于生活。

(1)、德育内容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

我们既要了解一般学生的一般情况,还要了解特殊学生的特殊思想。

根据学生的不同思想现状,追根溯源,寻求根本,找到教育学生的结合点。

(2)、德育内容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年龄实际,不以成年人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思想,蹲下身来使他们接受我们的教育。

(3)、德育内容要从社会实际出发,考虑社会这个大环境。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

社会上鱼龙混杂,积极的、消极的、先进的、落后的、高尚的、低级的,泥沙俱下。

我们既要坚持正面教育,用社会中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光辉人物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社会上诸如腐败、贪污、行贿受贿等消极、落后甚至是丑恶的现象。

3、德育方式多样化,与学生生活密不可分。

传统的学校德育途径单一,无非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课、晨会课等主要方式进行思想教育,这已远远滞后,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的来源,我们既要利用传统的德育方式,又要挖掘德育的新途径。

(1)、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

环境育人,学校的一草一木,精心布置的长廊,构思巧妙的板报,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图片、资料等,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校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建立健康的舆论环境,建立积极身上,勤奋进取,热爱集体,困结友爱的学校生活环境,发挥环境的人文教育作用,使学生有效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自我教育。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三方面做教育,它需要三方面的齐抓共管。

学校德育要力争社会化、生活化,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这三者共同协调,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能力。

(3)、发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社会已经悄然而至,网络已经深入人心。

网络社会、信息时代的开放性、共享性、多元性,为学生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德育教育的新课题,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管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好坏,提高道德识辨能力。

(四)、实践探索,成效显著。

1、坚持思品课堂改革,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1)、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最好的教材。

例如,在教授《身边的诱惑》时,老师用收到的手机中奖短信导入,向大家问计,能不能相信它?上《网络交往新空间》一课时,老师先说出自己的困惑,呈现常在网络聊天时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如“MM”“GG”“W”“PK”、“886”、“东东”等,让学生帮忙解答含义。

结果学生非常踊跃的参与,从此导入新课。

(2)、活用情景教学法,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

只有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所感、有所发,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例如:在《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教学中,创设情境“你会不会接受网友的邀请前去见面”,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教学中,布置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跟父母赶一次集,采访几位摊主和几位顾客,领略市场的繁荣;参与父母购买家庭物资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当一回家,学习生活本领;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一篇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喜看家乡新变化,感受小康新生活。

布置学生观看国庆60周年庆典,写出感受。

(3)、贴近学生平时的校园生活。

如在教学《合作与竞争》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手拉手”学习互助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竞争力现状,并与同伴互助,发扬长处,寻找差距,取长补短,制定学习目标,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成长。

(4)、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

教学《消费者的权益》时,组织学
生深入市场,观看315晚会。

教学《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时,播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生动画面,我们学生身边捐赠场面来教育学生;组织学生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我们的学生自发组织献爱心捐款。

在进行“珍爱生命”教学时,引导学生尤其是女生制定自我保护手册。

教学《学会合理消费》时,以学生压岁钱、每周的零花钱入手,引导学生制定消费宝典,指导留守学生学会理财。

在有关法律知识教学之后,我们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以法官的身份,依据“学生行为规范”,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公开“审判”(对事不对人)。

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在校屡教不改的违规违纪学生,到社会上很容易发展成为违法犯罪分子,教育学生在学校做遵规守纪的好学生,在社会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5)、贴近学生家庭生活。

如在教学《我爱我家》后,要求学生召开家庭会议和制定孝亲敬长的计划,并请父母监督,让学生将爱父母的情感付诸实践。

我们建立家校联系卡,与移动公司联合,利用校讯通,向家长讲明学校德育要求和目标,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要求家长按表如实填写,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将“导行”落到实处。

(6)、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时,用泰国华裔青少年来我县一中进行文化交流的事例,创设情境:假如他们来到我们班级,你准备怎么和他们交往?在教学《诚信做人到永远》时,用湖北孙水林、孙东林“信义兄弟”生死接力送薪的义举教育学
生,用在2002年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进京展演的浠水诚信小戏《卖鸡》来讨论,引发学生热议;反思自己在考试中有无作弊行为,考试时,同伴向我要答案,该怎么办?在毕业班,一部分学生面临选择,上好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未来道路我选择》、《拥抱美好未来》具有现实意义。

2、开辟第二课堂,积极探索德育模式。

(1)、创建绿色生态校园,重视环境的熏陶作用。

采取“五要”、“五有”、“五无”、“五化”来创建绿色生态校园。

(“五有”:确保学校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校园处处有文化;“五无”:做到室内室外无垃圾,无污渍,无蚊蝇,无乱丢乱放,无乱写乱贴现象;“五化”:道路要硬化,场地要绿化,环境要净化,校园要美化,布局要人文化。

)学校的花草树木,景点设置,相映成趣,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校园成为“不会说话”的教育者,强化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如今,走进三店中学,你会明显的感到空气清新,绿树成荫,地面清洁,窗明几净,花坛和墙壁一尘不染,物品摆放整洁有序,校园环境清新舒适,处处充满文化气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感,环境育人的功能进一步提升。

通过优化校园文化来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努力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让每一面墙、树木景点成为会说话的德育工具,操场四周可见“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我锻炼,我快乐,我健康”、“我运动、我阳光、我幸福”;厕所外墙“向陋习告别,同文明握手,与美丽同行”、内墙“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
水龙头处张贴“不要让我无故流泪”;寝室围墙上“带着微笑进入梦乡,带着梦想遨游学海”、“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食堂墙壁上“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服从安全第一原则”,餐厅里“用微笑来点缀生活,用知识去成就未来”、“好口味享受一时,好习惯伴你一生”、“不要把浪费当成潇洒”、“你挥霍的是一种修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校园路分别命名为“感恩路”、“勤俭路”、“博才路”、“楚怀路”、“心语广场”,主路路灯杆上也是宣传标语,校园每个角落都有相应的文化标语,或名人字画,或文化小景点;花草树木上都挂上标牌。

对各班的黑板报、文化长廊、教室的布置等进行检查评比。

加强学生寝室的文化建设。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富有创造性的墙壁装饰品,如绘画、剪纸、书法、编织工艺品等;二是学生自己命名寝室;三是每个寝室都有一条富有创意的标语,(如“寝室文明靠大家,一举一动影响它”,“没有好的休息就没有好的身体”,特别是“物品上架被叠齐,天天做到八个一”这条标语在各个寝室都有所体现。


(2)、注重学生道德体验,促进学生自主管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行自我的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我们几年前就尝试让学生自我管理,开展“一日班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

指导学生“自
己克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走向成功,走向成熟。

为了使校园环境卫生再上新台阶,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老师监管的措施,各班设卫生委员、卫生监督员和卫生保洁员各一名,负责卫生的监督、检查和保洁等工作,学校分别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培训,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并分类制作胸牌,一律戴证上岗。

学校随时进行量化并予以通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

(3)、德育方法回归生活。

教育实践表明,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

①从生活中来。

在学生中开展“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主题德育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生活责任,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

②到生活中去。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生活,生活才是道德生长的土壤。

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系列活动。

拥抱生活。

组织“最有意义的一天”、“最有趣的生活”演讲、征文比赛。

以小记者的身份跟父母赶一次集,采访几位摊主和几位顾客,领略市场的繁荣;参与父母购买家庭物资的讨论,提出自己的建议或
当一回家,学习生活本领;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写一篇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喜看家乡新变化,感受小康新生活。

回报生活。

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到社会大课堂去做一件好事:或捡白色垃圾,或清理街头牛皮癣;或几个同学一起去三店福利院打扫卫生;或为村上的烈军属、孤寡老人、五保户搞卫生。

完善生活。

每月向家长谈一次自己的学习计划;让父母谈谈家庭生活安排和对你生活、学习上的要求;提出你在学习、生活上对父母的要求等活动。

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学会与他人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学会走路。

我们校园道路都设置明显黄线等分界线,教育学生无论是平时走路,还是上下楼梯,都要靠右行,轻声慢步,互相礼让。

严格要求,养成习惯,杜绝了学生的相互碰撞和踩踏事故的发生。

学会吃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留守学生的增多,学生浪费粮食现象和挑食、偏食现象比较严重。

根据这一现象,我们把德育内容延伸到食堂里,渗透吃饭中。

学校兴建高标准食堂餐厅,食堂餐厅整洁、明亮,中间张贴着巨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边贴着“好口味享受一时,好习惯伴你一生”、“不要把浪费当成潇洒”、“你挥霍的是一种修养”、“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对联。

营造了浓烈的德育氛围,教育学生按规定、按时间、按顺序排队打饭,打菜,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吃多少打多少,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不剩菜,不乱扔乱倒,爱惜粮食,勤俭节
约,艰苦朴素。

学会自理。

学校经过不断地思考、探索、倡导出“自控自理”的培养模式。

实践生活课堂,在点滴中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用小镜框将同寝室同学合影挂在寝室外面,培养集体感;教会学生,尤其是新住宿学生怎样铺床叠被,怎样整理房间、摆放物品,怎样洗涤,怎样合理安排零用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从小养成会料理自己生活的好习惯。

经常开展叠被子比赛,洗袜子比赛、洗鞋子比赛,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星级评选”,让一批批“文明之星”、“纪律之星”步入“星光大道”。

③走向社会大课堂。

充分挖掘本地德育资源,以“闻一多纪念馆”为县德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以三店福利院为学校德育基地,在团员学生中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等志愿者活动。

利用法制教育基地,进行法制教育活动,与关口派出所结为警校共建文明单位。

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

如:开展“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留守学生生活学习状况调查”、“优秀生的学习方法”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辨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3、、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推进养成教育突出“小”(从日常小事抓起)、“近”(从身边的事抓起)、“实”(从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把突破口放在养成学生良好的卫生、三操(广播操和眼保健操)、课前唱红歌、班歌校歌、注重仪表的习惯上。

学校从学生的一日常规抓起,从学生每天的生活、学习、行为规范教育中,塑造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我们首先实施了“文明工程”,以培养学生文明学习,文明就餐,文明就寝,文明交友,文明消费。

其次要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比如说:爱卫生,就要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做起;勤俭节约,就要从不浪费饭菜,不乱花零用钱做起;文明礼貌,就要从不说脏话,不给别人取绰号,主动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做起;诚实守信,就要从不撒谎,说到做到做起;遵纪守法,就要从不迟到早退,自觉遵守各项校纪校规做起。

良好习惯的养成靠引导。

新生刚到校的头一个月,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做到“听钟声”、“叠好被”、“要排队”、“不乱叫”、“不乱抛”、“有礼貌”、“能谦让”、“防意外”,等等。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孩子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开展“十比十看”活动:比起床,看谁动作最迅速;比三操,看谁完成质量高;比读书,看谁声音最宏亮;比预习,看谁发现重难点;比听讲,看谁专注最认真;比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