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学定教 顺学而导 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学定教顺学而导全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反思我县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认为,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教师做不到“依学定教”和“顺学而导”。

问题(一):教师不因学情定教

无论是语文教学中的“满堂灌”也好,还是“满堂问”也好,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或根本没有“依学定教”的意识和习惯,总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设计教案和确定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以师道尊严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的思想、学识、举止成为一种权威主宰着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学习好的学生是主要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抑或只是观众、听众。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都在认真思考如何“依学定教”,怎样扭转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索取者。于是出现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比较流行的“满堂动”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充斥课堂。然而在形形色色、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有一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如:书未读熟,就让质疑;讨论刚入门,即令停止;学

生质疑后,教师匆匆解答,接下去还是按教案的既定环节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备课相吻合的就称赞,出乎教师意料的则给脸色;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倚重优生,搞一言堂等等。诸多现象都说明形式上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并未真正得到落实,“依学

定教”只是口号而已。

问题(二):教师不会“顺学而导”

众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知道如何做到“顺学而导”。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抓不住重点、不着边际的提问,放任自流;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知识、观点、思维进入误区的情况,束手无策;教师常常把“讨论”这一学习活动完全交付学生,而实际上是不少学生根本不会讨论,如:小组长不知道如何主持,不知道怎样归类、综合、选择讨论的问题;不知道怎样收集、整理大家的意见予以汇报等等。教师不能依据“学情”及时调整既定教案,导致讨论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接下来还是按既定教案走。“顺学而导”成为“水中月“和“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教师在课堂上做不到“依学定教”和“顺学而导”,导

致的结果就是在看似热闹、忙碌的课堂上却完不成教学任务,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最终造成语文教学质量滑坡。

针对目前我县现状,在不断地反思、学习、实验及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适合我县小学语文教学的“学•

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是:“诱导试学----引导探学---开导活学”三个步骤。

二、理论基础

1、古代“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教学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人以上,可

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最

先阐述了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中的“学”、“导”、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是交潜推进的,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语

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尊重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

程中进行”。这些基本理念和教学建议充分说明了语文课堂教学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中,“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就强调了教学过程始终是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积极活动,师生双方都在发挥主体作用。“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在“学”与“导”两种活动的交替进行中,学生与教师都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实现知、情、意、行的全域发展。

3、现代和谐教育思想。和谐教育思想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把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母系统,这个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又是一个个的子系统,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只有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学.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中诸要素之间互动,融合、和谐、发展。

三、操作程序

(一)诱导试学

1、教师诱导入课。教师导入新课前根据“学情”精心设计课前活动,或是谜语、游戏,或者是一首诗、一段曲,或是智力思考题,诱发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将带领学生由无知走向有知,少能走向多能,愚笨走向聪明,懒惰走向勤奋。

2、学生尝试学习。教师按所教课文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建议试学范围,让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查,最后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留待生生、师生合作探究。学生尝试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先教后学;先讲后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3、教师了解试学情况。可以小组交流,代表发言;可以确定典型,个别谈话;还可以问卷调查等。教师对学生的试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下面有针对性的教学打下基础。“因嗜而炊”是为厨之道,“对症下药”乃为医之术,“因材施教”是教师教育之本。

(二)引导探学

1、教师进行教学再设计。在学生试学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原则,根据本学科的目的、任务,针对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创造性地调整或设计教学程序,创造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即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教师因势利导。这里“导”的条件是“因势”,“因”即顺着之意,“势”则指学生实际学习现状,总之是对学生在试学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思维、心理等诸多障碍,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