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外科感染

围术期外科感染
围术期外科感染

外科学论文

围术期外科感染

二级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专业预防医学班级2012级

学生姓名车荣飞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10月 25日

围术期外科感染

【摘要】围手术期处理是指手术前后一定时间内针对患者为承受手术及麻醉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外科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外科感染的一般定义是指需要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在创伤或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并发症。一般的感染途径:外源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般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本论文研究基于阅读大量最新的围术期外科感染进展,对最新的资料论文进行筛选总结,得出此篇关于围术期外科感染最新进展的综述。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1引言

2 围术期外科感染

2.1基本定义

2.2围术期外科感染基本分类

2.2.1切口的分类

2.2.2部位感染分类

2.3围术期外科感染危险因素

2.4围术期外科感染预防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切口感染有器官感染,表面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等,据统计学表明,外科切口感染一般在整个医院感染中排行前几名,约占外科医院感染35%左右,切口愈合良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外科医师们和众多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围术期外科感染

2.1基本定义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处理是指手术前后一定时间内针对患者为承受手术及麻醉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它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外科感染的一般定义是指需要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在创伤或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并发症。感染途径:外源性感染,隐性感染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2 围术期外科感染基本分类

2.2.1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4)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2.2部位感染分类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1.针眼处脓点。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2.3 围术期外科感染危险因素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

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2.4 围术期外科感染预防措施

(一)管理要求。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4)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

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

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最新围手术期试题

五年护士培训-----围手术期护理考试答案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32分 1.手术前常规禁食小时,禁饮小时,目的预防麻醉和手术引起呕吐而发生或。腹部手术及胃肠道手术后,术后禁食24~48小时, 2.手术区皮肤准备的目的是,包括和。小儿备皮可不必。 3.外科热一般不超过oC,于术后天逐渐恢复正常,属正常生理现象。 4.全麻未清醒病人应取体位,硬膜外麻醉病人应取体位。 5.骨与关节,肌腱手术者必须在手术前天开始备皮。术日 晨。 6.按手术期限分类,将手术分为手术、手术、手术。7.颅脑手术后体位是,开胸手术后体位是。 8.手术后常见肺部并发症为肺感染和肺不张。 9.围手术期护理包括手术前护理,手术中护理,手术后护理。 10、皮肤准备应于手术前一日或当日进行,如皮肤准备时间超过24小时,应重新备皮。 11、一般急诊手术病人手术前立即禁食,禁饮,禁服泻药,禁灌肠,未明确诊断前禁用止痛剂,必要时胃肠减压、导尿、心理安慰等。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9.5分 1.备皮操作中下列哪项最应重视() A.向病人解释备皮目的B.注意保暖 C.以肥皂液清洗皮肤后,分区剃尽毛发 D.术中勿剃破皮肤E.乙醇消毒后以无菌巾覆盖包扎

2.下列有关备皮的叙述中哪项正确() A.额面手术应剃去眉毛B.小儿手术不必剃毛 C.骨科手术在术前3天剃毛D.阴囊部手术入院后即清洗局部,并剃毛E.四肢手术以切口为中心上下方各10cm 3.急诊手术病人术前准备应除外() A.常规备皮B.常规禁食禁饮C.常规灌肠D.常规麻醉前用药E.常规药物皮肤过敏试验 4.手术早晨病人出现下列哪项需延迟手术() A.神经紧张B.脉搏加快C.月经来潮D.夜间睡眠不佳E.青霉素皮试阳性 5.全身麻醉病人未清醒前,宜取 A.仰卧位B.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C.侧卧位D.半坐卧位E.头低足高位 6.腹部手术后给半卧位的目的不包括() A.利于血液循环B.增加肺部通气 C.减轻腹壁张力D.防止膈下脓肿E.防止切口裂开7.术后外科热的特点哪项不对() A.是因术后伤口积液分解吸收所致B.一般发生在术后2~3天 C.体温约38°C D.需用抗生素治疗E.3天后可退热8.下列哪项不是防治腹胀的措施() A.肛管排气B.胃肠减压C.腹部热敷 D.肌肉注射新斯的明E.进食粗纤维 9.手术日清晨的准备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常见护理诊断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常见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焦虑。(2)活动无耐力。(3)疼痛。(4)低效型呼吸型态。(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6)潜在并发症--术后休克。(7)潜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8)知识缺乏--疾病与手术相关的知识。 1.焦虑 (1)相关因素:①麻醉。②对手术的目的、程序不了解。 ③对手术结果的担忧④环境的改变。 (2)期望目标:①病人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及表现。②焦虑的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③病人能运用有效的应付焦虑的技巧。 (3)护理措施: 1)给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 2)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使之感到心情舒畅。 3)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病人焦虑原因。 4)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处置程序及意义,提供病人期望了解的信息。 5)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的康复病人,通过“现身说法”,减轻病人焦虑。 6)若病人表现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必加以限制。

7)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8)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机制减轻焦虑,如放松疗法。具体步骤为:①深呼吸:引导病人做慢而深的呼吸②渐进性放松: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闭目,护士用缓和的声音指导病人每处有意识的肌肉收缩5秒,而后放松5秒,放松顺序为脚趾→脚→小腿→臀部→背部→双手→前臂→上臂→肩 →颈部→面部。全部结束后,安静15分钟。 2.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①手术。②长期卧床。③营养不良。④虚弱。(2)期望目标:①病人活动耐力逐渐增强。②病人活动无耐力表现症状减轻或消失。 (3)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日常活动方式、活动程序。 2)与病人共同商讨制定活动计划,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病人耐受程度为标准增加活动量。 3)教会病人对活动反应的自我监测。①测量休息时的脉搏。 ②在活动后和活动中即刻测量脉搏。③活动后3min测脉率。 ④出现下列情况,应停止活动并报告医护人员:活动中脉搏减弱;脉搏每分钟>112次及不规律;活动后3分钟脉率比休息时快6次以上;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感到疲劳等。 4)把用物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处。 5)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遵医嘱合理静脉补充营养,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 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 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 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 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 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 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 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4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 用甲硝唑。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 第七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严格控制I 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I 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I 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 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 ,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 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 1 、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2 、在手术前1 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 、手术超过3 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在手术结束后24 小时、48 小时、72 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 使用的时间。 5 、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代码:PIP-1 指标名称: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首选使用第 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1 、甲状腺切除术ICD-9-CM-3:06.2,06.4,06.5 2 、半月板摘除术ICD-9-CM-3:80.6 3 、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 ,68. 4 ,68. 5 ,68. 6 ,68.7 4 、剖宫产术ICD-9-CM-3:74.0 ;74.1 ;74.2 ;74.4 ;74.9 5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ICD-9-CM-3:53.0 ;53.1 6 、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 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 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 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 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 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 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 用原则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清洁手术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等。 2、落实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呼吸道准备: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锻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5)体位训练:根据手术要求,训练患者特殊体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特殊体位的要求。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 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包括麻醉恢复情况;身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伤口情况;各种引流管道通畅情况及引流量;疼痛及症状管理;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皮肤受压情况;安全管理等。 2、护理措施 (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病人的情况。 (2)术后病人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病人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 (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8)心理护理:祝贺病人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的心理。 (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 (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病人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肺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狭义肺保护是指肺移植或心肺移植时对供体肺脏的保护,使之在移植于受体后仍能发挥正常肺功能。广义肺保护则是主动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即将发生的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以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肺保护的范畴。 肺脏是体内惟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脏也是一个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这使得肺脏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受到损伤。术前危险因素、手术、麻醉,输血、心肺转流以及其他医疗措施等均可在围手术期对肺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发生围手术期各种肺部合并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是外科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有力保证。 “快速康复外科”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快速康复外科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快速康复外科依赖于重要围手术期治疗方法的综合与良好整合。对于胸外科手术而言,围手术期肺保护正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在组织开展围手术期处理、快速康复外科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经有关专家多次讨论,对围手术肺保护问题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

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手术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围手术期,患者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呼吸衰竭甚至ARDS、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研究显示,上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高达35%,其中肺炎占16.6%、支气管炎占15%、肺不张和肺栓塞各占1.7%。术后肺炎通常为院早期研究显示,哮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高于无哮喘患者。 4(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大,肺实质发生改变,纤维结缔组织增加,肺弹性减弱、肺泡塌陷,导致肺的顺应性下降、呼吸阻力增加而引起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减退。 5(肥胖:肥胖患者仰卧位时肺顺应性显著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同时,肥胖患者由于胸椎后凸,腰椎前凸,腹内脂肪过多,膈肌抬高导致胸廓及其活动度减小,因而常存在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典型病例可见于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尽管肥胖常被认为会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危险,但大多数研究未发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6(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可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及腺体萎缩,减弱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作用,从而可损害下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咽喉部淋巴腺萎缩,气道免疫功能减退,使呼吸道的自我屏障功能减退;呼吸肌肌力减退,使咳嗽无力,小气道狭窄并易塌陷,导致分泌物潴留;咽喉部黏膜退化,感觉迟钝,吞咽反射随年龄增大而减退,使咽喉部细菌易吸入或呛入下呼吸道引起肺炎。长期卧床还可导致两肺后基底部发生坠积性水肿和坠积性肺炎。 7(糖尿病:研究表明,肺组织也是糖尿病损害的靶器官。糖尿病可导致肺弹性降低、肺通气功能障碍、肺弥散功能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微血管并发症越多时肺弥散功能受损的可能性越大。此外,糖尿病还会影响到肺局部防御功能。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病变患者气道防御反射和黏液纤毛清除作用减弱。糖尿病是下呼吸道感染以及其感染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术后肺部并发症护理

围手术期术后肺部并发症护理 围手术期术后肺部并发症护理 肺部并发症 1.病因与病理:手术后肺部并发症中以肺不张最常见,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吸烟的病人,常伴有慢性气管炎,呼吸道内分泌物较多。而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止痛药和镇静剂,又抑制了呼吸道的排痰功能。切口疼痛、术后胃肠胀气和长期卧床,使肺的扩张受到影响。过于粘稠的分泌物无力咳出时,可阻塞小支气管,所属肺泡内的空气被完全吸收后,肺组织萎陷。轻者仅限于肺底部,严重者有大块肺组织萎陷,使纵隔拉向患侧,引起呼吸功能障碍。肺不张常常伴有肺部的感染,使病情更加严重。 2.临床表现:少数病人仅在胸片上显示有肺不张,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多数病人表现为术后2,3天开始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严重者伴有紫绀、缺氧,甚至血压下降。病人常有咳嗽,但粘稠痰液不易咳出。合并感染时,出现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增加等。患侧肺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有时呈管状呼吸音。胸部透视或拍片,即可确诊。 3.处理措施:应鼓励病人深吸气、咳嗽、排痰,并协助病人翻身、拍击背部,将阻塞的痰栓排出,尽快解除支气管阻塞,使不张的肺泡重新膨胀。对咳嗽无力或不敢用力咳嗽的病人,可用手指在胸骨切迹上方刺激气管,促使病人咳嗽,还可用导管插入气管,激发咳痰或抽吸痰液。对术后怕切口疼痛的病人,可用双手按压病人季肋部或切口两侧,限制胸或腹部活动的幅度,请病人先深吸一口气,再用力咳嗽,并作间断深呼吸。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用糜蛋白酶、抗生素作氧气雾化吸入,每日2,3次,既有利于痰液排出,又可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如痰量持续增

多,可作支气管镜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更便于痰液抽吸。为防止肺炎的发生,应同时全身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4.预防:?手术前训练深呼吸,腹部手术,须练习胸式深呼吸;胸部手术,应练习腹式深呼吸,以增进吸气功能;?减少肺泡和支气管的分泌物,凡有吸烟习惯的病人,在手术前2月停止吸烟;?原有支气管炎或慢性肺部感染及龋齿、牙周炎的病人,术前应给予积极抗 炎治疗;?全麻病人,拔管前应将支气管内分泌液吸净,术后病人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内;?手术后鼓励病人定时咳嗽、深呼吸,协助排出支气管内分泌液;伤口疼痛者可适当使用止痛剂;术后切口包扎切勿过紧,以免限制呼吸,同时防止受凉、感冒。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原则

外科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原则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转载)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清洁手术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 (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 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

围手术期试题及答案

围手术期试题及答案 姓名:科室: 1、腰麻术后一般采用() A.去枕平卧位 B.去枕侧卧位 C.15°-30°斜坡卧位 D.高坡卧位 E.低坡卧位 2、造成术后肺不张最常见的原因是() A.术后疼痛畏惧咳嗽 B.分泌物聚集、堵塞支气管 C.脱水、呼吸道干燥 D.呼吸恒定于潮气量通气,导致功能性气体交换面积丢失 E.应用吗啡抑制呼吸 3、人行阑尾切除术,术后3天切口疼痛未减轻,体温高达38、5℃,首先应考虑() A.肺部感染 B.泌尿系感染 C.切口感染 D.水电解质素乱 4、下列关于术后尿潴留的描述,那项是错误的() A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耻骨上扣诊有浊音即可明确诊断 B.较多见于肛门手术后 C.是引起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 D.治疗是应先安定病人的情绪 E.导尿时尿量>300ml,就应留置导尿1~2天 5、手术前准备的最根本目的是() A.促进切口良好愈合 B.是病人尽可能接近于生理状态,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C. 防止术后感染 D.防止术中各种并发症发生 E.促进术后早日康复 6、术前常规禁食的时间是() A.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 B.禁食6小时、禁饮2小时 C.禁食8小时、禁饮3小时 D.禁食10小时、禁饮3小时 E.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 7、术前高血压病人血压理想范围() A、160/100mmHg B、180/100 mmHg C、140/90mmHg D、150/90mmHg 8、糖尿病病人术前血糖理想范围()

A、7.77-9.99mmol/L B 、5.6-11.1mmol/L C 、 3.89-6.11mmol/L D、4-7mmol/L 9、术后肺不张的主要治疗方法是() A.应用广谱抗生素 B.雾化吸入 C.应用祛痰 D.吸氧 E.深吸气和咳嗽 10、已确诊为晚期胃窦癌伴幽门梗阻和大便潜血,应行() A.急诊手术 B.择期手术 C.限期手术 D.紧急手术 E.不宜手术 答案:1、A 2、A 3、C 4、E 5、B 6、E 7、A 8、A 9、E10、C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胃肠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是临床上的常见并发症,发生了感染就会对患者的术后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生命危险。因此,掌握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就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和相关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简单的探讨。 标签: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感染;预防;治疗 胃肠道手术后的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也是困扰广大医师的难题之一。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疾病,不仅对患者的术后愈合产生影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造成影响。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随着现代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不断增多,胃肠道手术后的感染发生率也大大提高。其中,结直肠术后感染率约为1.19%,小肠术后感染率约为2.75%,胃手术后感染率约为2.84%,由这些感染而导致的死亡率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其中,结直肠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24.50%,小肠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23.96%,胃手术后感染致死率约为33.12%[1]。由此可见,掌握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治疗策略是多么的重要和必要。 1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因素 临床资料表明,胃肠外科手术在不同的阶段均有不同的风险因素。在手术前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备皮的方法是否恰当;②是否按照规范进行皮肤消毒;③手术人员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洗手消毒;④各种抗感染的藥物是否准备完善。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则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①手术室环境是否经过严格的消毒杀菌,手术过程是否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②各种使用的手术器材是否经过了严格的消毒杀菌,手术人员的着装是否符合规范;③各种隔离措施和物品灭菌和无菌技术是否按照规范进行。术后风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术后使用的抗生素药物是否合理,②患者的日常接触尤其是切口接触是否按照无菌操作要求,③无菌敷料是否定期更换,使用与更换过程中是否按照规范操作要求[2]。 2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策略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是影响患者康复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感染患者的不断增多,对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国内外纷纷组织临床专家进行预防胃肠外科围手术期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最终得出,其预防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备皮区如果没必要去毛就不要去除,如果确实需要去除毛发,最好选择在当天手术前进行,并尽量选用电动发剪剪除毛发;在传统的手术过程中一般是悬在前1d备皮区剃毛,且用的是手工方式,这就很容易对皮肤造成破损。大大提高了细菌污染与感染的发生率,最终就提高了手术部位感染率;②在清洁切口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应尽力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物,如果非用不可则应在切皮前30min~2h内使用[3],必须要将它用在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王天佑,Email:wangtianyou2005@ 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 引用本文: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 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围手术期肺保护包括对肺泡、各级呼吸道及肺间质的保护。肺泡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维持肺泡张力和通气的重要因素。胸外科围手术期可能造成肺损伤的各种因素,如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麻醉药物、单肺通气、缺血-再灌注损伤、输血相关肺损伤以及容量超负荷等,作用的靶组织也主要是肺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通透性增加、水肿、炎症、肺间质病变,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所以,肺保护要强调对肺泡结构和功能的保护。同时,各种损伤因素也可能造成呼吸道的高张力、高阻力和高反应性状态,甚至呼吸道阻塞,因此呼吸道管理也是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围手术期肺血管相关并发症中,以肺栓塞最为常见,近年来已有很多的研讨和共识见于相关专门文章,在此不做讨论。 2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 2.1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 研究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部手术围手术期主要风险之一,发病率高达15%~40%,其中肺炎 19.5%、肺不张 8.4%、7 d 以上持续肺漏气 7%~15%、胸腔积液 6.8%、肺水肿 5.5%、痰潴留 4.7%、呼吸衰竭 0.5%~3.7%、ARDS 0.3%[5-8],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1~2 周[9]。 2.2 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围术期外科感染

外科学论文 围术期外科感染 二级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专业预防医学班级2012级 学生姓名车荣飞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年10月 25日

围术期外科感染 【摘要】围手术期处理是指手术前后一定时间内针对患者为承受手术及麻醉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外科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外科感染的一般定义是指需要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在创伤或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并发症。一般的感染途径:外源性感染,隐性感染,一般的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本论文研究基于阅读大量最新的围术期外科感染进展,对最新的资料论文进行筛选总结,得出此篇关于围术期外科感染最新进展的综述。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1引言 2 围术期外科感染 2.1基本定义 2.2围术期外科感染基本分类 2.2.1切口的分类 2.2.2部位感染分类 2.3围术期外科感染危险因素 2.4围术期外科感染预防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切口感染有器官感染,表面切口感染和深部切口感染等,据统计学表明,外科切口感染一般在整个医院感染中排行前几名,约占外科医院感染35%左右,切口愈合良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因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外科医师们和众多学者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围术期外科感染 2.1基本定义 围手术期:围手术期处理是指手术前后一定时间内针对患者为承受手术及麻醉而采取的一系列处理措施。它包括术前准备、术后处理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外科感染的一般定义是指需要用手术方法治疗的感染性疾病以及在创伤或手术后发生的感染并发症。感染途径:外源性感染,隐性感染致病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 2.2 围术期外科感染基本分类 2.2.1切口的分类 (1)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3)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蔡正云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5年第28期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率低,护理满意度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老年;围手术期;肺部感染;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111-02 doi:10.14033/ki.cfmr.2015.28.053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抵抗力差,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致死率远高于其他并发症[1-2]。围手术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肺部感染,可有效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和改善患者预后。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围手术期的老年患者,对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围手术期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62~83岁;手术时机:急诊手术7例,择期手术41例;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14例,硬膜外麻醉和腰麻34例;手术病种:阑尾炎7例,腹股沟疝16例,胆囊炎15例,腹部外伤探查2例,胃肠道疾病3例,股骨颈和下肢骨折5例;合并慢性肺部疾病9例。观察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61~83岁; 手术时机:急诊手术8例,择期手术40例;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16例,硬膜外麻醉及腰麻32例;手术病种:阑尾炎8例,腹股沟疝15例,胆囊炎14例,腹部外伤探查1例,胃肠 道疾病4例,股骨颈及下肢骨折6例;合并慢性肺部疾病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机、麻醉方式、病种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单病种质量管理手册》第七章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对具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 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小时。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监测指标 1、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2、在手术前1小时开始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 3、手术超过3小时加用抗菌药物一次。 4、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内停止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时间。 5、手术野皮肤准备与手术切口愈合。

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1 指标代码:PIP-1 指标名称:手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选用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 标准类型:过程质量 表达方式:比率提高 设置理由: 1、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首选使用第 一、第二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 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可选用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3、未按要求选择,使用其他抗菌药物者,应在病程记录中说明理由。信息采集:追溯性调查住院病历、麻醉与手术记录中相关预防抗菌药使用(预防性抗菌药选择与应用时机)的信息。 对象选择:使用手术名称与ICD-9-CM-3 1、甲状腺切除术ICD-9-CM-3:06.2,06.4,06.5 2、半月板摘除术ICD-9-CM-3:80.6 3、子宫摘除术ICD-9-CM-3:68.3,68.4,68.5,68.6,68.7 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