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2_众说纷纭:大众传媒的变迁相关争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媒的变迁相关争论

关于外人在中国创办报纸的评价:

一种观点对其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外报在列强入侵过程中充当了文化的先遣队,是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阵地,同时又为西方武装侵略刺探情报,因此是列强侵华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一部分外报在列强侵华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其积极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认为外报是远较中国古代报纸先进的近代传媒,其本身就是一种近代文明的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因此它在客观上也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具体表现在:首先,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观念传入中国,使中国人认识了报刊的功能,产生了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中国古代报纸,无论是官报还是民报,都是以官文书为主,编报人自己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力和机会。外报的创办,使中国人对报纸的看法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更新,启迪了思想,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其次,外报将西方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的形式,从官报、小报到京报,都是很简陋的书本式。无标题,无版面,无栏目,无插图,无照片。外报的兴起,把近代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第三,外报将西方新闻采写业务传入中国。中国古代报纸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文章,因而也没有采写业务。外报的兴办,将采写业务传入中国。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没有明显负面影响,认为青少年是否上网与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使用互联网并没有减少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也没有减少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时间。

这种观点主要源于一项2003年3-4月面向城市青少年所做的互联网使用调查,调查结果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17日向外发布由该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持的《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在城市中,37.7%的青少年(10-18岁)已经使用了互联网,其中约有8%的人从1999年和2000年开始使用互联网。统计显示,42.3%的青少年网络用户认为其对学习“几乎没有影响”,选择“好影响”和“不好的影

响”几乎各占一半;被调查的青少年网络用户的周平均体育活动时间为2.7小时,要长于非用户的2.3小时。调查还显示,青少年每天与家人、朋友娱乐或聊天的时间与是否使用互联网、使用互联网的时间长短没有明显关系。

研究还发现,学校、家庭、朋友是青少年选择比例最高的信息来源,青少年用户认为互联网、电视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高于非用户,认为书籍、学校、家庭作为信息途径的比例显著低于非用户。研究结果还显示,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短与青少年孤独感没有显著相关,青少年网络用户比非用户的生活满意度更高,且更不感到孤独。

一种观点却对此持相反态度,认为互联网对青少年来讲总体说来是弊大于利。这些人认为互联网长时间吸引青少年坐在计算机旁,耽误了很多学习时间,转移了青少年们的兴奋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同时,长时间坐在计算机旁不仅影响青少年的视力,也影响孩子们的身体的正常生长。此外,具有暴力倾向的网络游戏、不健康的网站非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精神食粮和休闲娱乐,相反却大大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总的说来是弊大于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