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和过分追求,似乎“面子”成了中国人的典型的文化性格。鲁迅说,“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说“面子”》)“面子”到底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角色期待,特别是自我角色期待的满足。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

在别人面前,我们都装做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十分轻松。其实,我们很累,我们也想好好放松放松,我们也想放下面子,不理会那些流言蜚语,放开真正的自我。

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中西文化中“面子”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中西文化中,“面子”一词涵盖的意义不同。汉文化中的“面子”强调公共面子。公共面子不是强调个人愿望的迁就,而是强调个体行为和群体观念、评价的和谐统一。而Brown和I_evinson的“面子”则强调个人面子(Mao,1994),即“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Brown&l_evinson,1987:61)。其次,中英文化对消极面子的认同程度不同。在汉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与消极面子对等的概念。根据Mao(1994)的研究,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西方是适用的,而在强调个体归属与群体的中国文化中并不适用。因此,中国人的面子概念并没有包括消极面子这一部分。因此,汉文化中的“面子” 和“脸”都更接近于Brown和Ievinson提出的积极面子,因为中国人都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认可和尊重,而并不崇尚过度地满足个人行为的自由。例如,在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中国人会不停地劝对方“多吃点”、“别停筷子”,从而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气氛,以显示礼貌、客气,以及和对方属于同一群体的资格。相比而言,西方文化更注重对彼此消极面子的保护。在社交礼仪中,西方人特别推崇“尽量避免给他人带来不便”这一原则。这样就给对方留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还避免造成尴尬,从而充分尊重了彼此行为的自由。下面,笔者透过具体的言语行为,来探讨一下中西文化中“面子”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Mao,1994)胡先缙用语义分析法对二者的定义进行了研究。他将“面子”定义为“个人的声望和地位得到公众的一致认可”;“脸”是指“群体对于符合社会和内在道德行为标准的个体尊敬”。(h ∞,1994:457)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汉文化中“面子”的内涵:第一,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在汉文化社会里,具有一些公认的道德规范与理想人格标准,它们规范着个体的言行,例如仁义要求、德才要求、忠信要求等。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第二,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

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这种情面面子广义上与Brown和I_evinson的积极面子要求相同。

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定义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一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Brown&Levinson,1987:61)。通过与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他们认为每个交际参与者都具有两种面子: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有自己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 & Levinson,1987:62)Brown &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谈话双方的两种面子都会受到侵袭,即说话人和听话人同时面临着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威胁。因此,绝大多数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FTA)(Brown &Levinson,1987:24),而礼貌的会话功能就在于保护面子,降低面子威胁行为的威胁程度。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大致可分为四大类:(1)威胁听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命令、请求、劝告、威胁、警告;(2)威胁听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不同意听话人的见解,向听话人给予批评、蔑视、抱怨、谴责、指控、侮辱,对听话人的积极面子持否定态度;(3)威胁说话人消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向听话人表达谢意、接受批评,对听话人过时的反应作出违心的许诺或提供非情愿的帮助;(4)威胁说话人积极面子的言语行为:说话人的道歉、接受批评或恭维,忏悔、承认有罪或有错;等等。在此基础上,Scoilon和Scollon指出: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Paradox 0f e)(Scollon&Scolon,1995:36),其中包括两个子概念:“参与”(involvement)和“独立”(independence)。在交际中,一方面,说话者必须要关注对方,或向对方给予关注;另一方面,说话者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同时对对方的独立需求也表示尊重。面子的矛盾性就表现在:如果给予对方过多的关注或参与,势必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性;但是,当说话人维护自己的权利和独立时,可能会侵犯对方的权利和独立,同时又会降低对对方的关注。

“面子”这一概念首先是由中国的人类学家胡先缙(1944)介绍到西方国家的。之后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 1967)在此概念基础上,较详细地讨论了人际关系,为社会语言学的有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Brown 和Levinson(1987)对“面子”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Scollon.R和S.W.Scoilon(1995)将面子理论进一步深化,指出面子具有矛盾性特征(Paradox 0f e)。biao (1994)对Brown 和Ievinson 面子理论的普遍性提出质疑,他认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着重对中西文化中不同语言和行为所蕴含的“面子”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与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