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病因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龋病病因学说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只有4种因素并存的前提下龋病才有可能发生。即宿主、微生物,饮食,时间因素。四联因素理论。
内源性理论、外源性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一螯合学说、Miller化学细菌学说。
病因
√龋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龋病发病的始动因素
1.分类
2.构成
√龈上菌斑
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牢固地黏附于牙面和修复体表面,由黏性基质和嵌
入其中的细菌构成的膜样物质。
3.形成过程
1.获得性膜形成和细菌初期聚集
2.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3.菌斑成熟
获得性膜
√获得性膜是一种黏附在牙表面的生物膜;
■牙菌斑初步成形:
2天(质地松散,链球菌为主)
■进一步成熟:
2天以后(细菌增多,种类增加,密度增大,渗透性降低,菌斑深处呈厌氧状态)■4.致龋特性
牙菌斑中的致龋菌有不同于其他非致龋菌的一些特性
■主要表现为:
①对牙面有较强的黏附力
②具有产酸性和耐酸性(PH5.5)
③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的能力。胞外多糖能加速菌斑的形成。胞内多糖为细菌提供能量,增加强致龋能力。
■5.致龋原理
牙菌斑的致龋作用与致龋菌的代谢活动紧密相关。
龋病的发病机制
·牙菌斑形成
·致龋菌在牙菌斑环境内代谢产酸
·牙齿硬组织的脱矿(酸使牙齿硬组织溶解成洞)
·牙齿早期龋的过程不是一个连续的脱矿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脱矿与再矿化交替出现的过程。
6.常见的致龋菌
·常见的致龋细菌包括链球菌属、乳杆菌属和放线菌属。
·在龋病发病期间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和酵母菌数量增加,而血链球菌和韦永菌数量减少。
■变形链球菌和表兄链球菌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人类唾液污染可以传播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是最早定居的细菌之一。轻链球菌是牙菌斑中最常分离到的细菌。
■乳杆菌是口腔的正常菌群,在唾液样本中最常分离到的是嗜酸乳杆菌,在牙菌斑中最常见的是发酵乳杆菌。
■黏性放线菌促进变形链球菌定植于根面,对根面菌斑形成及根面龋的发生可能有重要的协同作用。
①对牙面较强的黏附力;
②产酸性和耐酸性;
③合成细胞内多糖与细胞外多糖。
菌属属性代表菌致龋特性致龋作用
链球菌
属
G+厌
氧变形链球菌组(变形链球菌、表兄
链球菌)
①②③密切相关活动因素
乳杆菌属发酵乳杆菌②
较弱,多涉及牙本
质龋
黏性放线菌
促进变链定植
根面
协同作用,多为根
面龋
放线菌属
·龋病发病的最重要的因素
·龋病发病的始动因素
碳水化合物
■1.属性
·多糖一般不容易被细菌利用,因此较单糖和双糖致龋力更低。
·蔗糖是寡糖中最简单的双糖,在致龋菌代谢过程中,为细菌提供营养,其终末产物又可造成牙的破坏。
·以变异链球菌为例,通过三条途径代谢蔗糖:
·转变为胞外多糖;
·产生乳酸;
·合成胞内多糖。
■各种糖致龋性排序:
√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木糖醇。
·糖的种类:蔗糖致平滑面龋的能力最强,变形链球菌代谢蔗糖能力最强。
·木糖醇致龋力最弱,故常作为防龋的甜味替代剂。
■2.摄入量和摄取频率:
摄入量越高、摄取频率越快,越易患龋。
■3.含糖食物的物理性状和摄入方式:
精细的、黏稠的含糖食物致龋力大。
经胃管导入含糖食物不产生龋齿,只有食物经口摄入才能致龋。
■氟
√氟是与龋病关系最密切的重要的微量元素。
■抗龋原理:
形成稳定的氟化磷酸钙晶体,增强釉质抗酸溶解性。
■抗龋机制:
√“再矿化、解吸附、抑酶抑菌”
一是对釉质内部(羟基磷灰石)的作用:
降低溶解性、改善晶体结构以及促进脱钙矿物质的再矿化;
二是对釉质表面的作用:
解除蛋白质和(或)细菌的吸附、降低表面自由能;
三是对菌斑细菌的作用:
对酶的抑制、抑制致龋菌生长。
■磷酸盐
菌斑、唾液的磷酸盐浓度呈饱和状态时,磷酸盐缓冲体系可缓冲菌斑内有机酸,抑制脱矿。
也可对已脱矿的釉面可以造成磷酸钙的再沉积。
■宿主
1.牙
①排列;
②解剖结构;
③理化特性
2.唾液
3.机体全身状态:
营养不足影响牙齿发育和矿化
■易患龋牙面
·下颌第一磨牙:
(牙合)面>颊面>近中面>远中面>舌面
·上颌第一磨牙:
(牙合)面>近中面>腭面>颊面>远中面
·上颌侧切牙:舌面更易患龋。
釉质中氟、锌含量较高时,患龋的几率降低。
■唾液:
唾液的分泌量、成分的改变,缓冲能力的大小以及抗菌系统的变化都与龋病发生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机体全身状态:
儿童时期全身营养不足,出现钙、磷、维生素、蛋白质的缺乏及代谢紊乱。
龋病的病因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