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庄子》的养生思想

学院:福建师范大学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三

姓名:陈东岭

学号:200903529658

指导教师:赖彧煌

2011年1月18日

《庄子》的养生思想

【内容摘要】我们的生命总有个尽头,尽管如此,有的人活得长寿一些,有的人活得短寿一些,这是因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的人知道养生之道,有的人不知道养生之道。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活得长寿一些,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活得短寿一些。本人结合对庄子文章的了解,从安命、守一、游心、不为物用、不沾染人情、顺应自然等方面谈一谈庄子的养生思想,希望能对当代人养生有所启迪的。

【关键词】庄子养生思想安命守一游心

不为物用不沾染人情顺应自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养生之道,早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在他的多篇文章中谈到养生。庄子认为,养生之人,凡事要以沿袭自然的规律,才可以尽养生之道,享尽天年。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重视。关于养生,庄子论述较多,阐述如下。

一、养生即安命

在谈养生时,庄子多次提到了生死,他认为生死之变,如四时之化,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乐生恶死,实不足取。《知北游》中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在此,庄子把生命看作是“气”的凝结,把死看作是“气”的消散,从而主张让生命随着自然而循环变化。《大宗师》中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

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这说明庄子在生死观上持一种彻底随顺自然的态度。这种观点表现出他对传统生死观(悦生恶死)的反叛。

当然,他的思想可能会被人误解,如《至乐》篇中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便批评庄子说:“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亦,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惠子批评庄子不以妻死而悲,反而鼓盆而歌,太不讲情义。庄子却不以为然,因为庄子认识到,生和死是互相定义的,是一个整体,生死的来去是没有谁能够驾驭的。其实,这并不是庄子的不近人情,而是他追求“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德充符》)。庄子的这些言行恰恰是为了生者,是对活着的人的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庄子临死,弟子打算厚葬。庄子说:“我死后就又回归于天地之初。我是要以天地作我的棺椁,以日月作我的连璧,以星辰作我的珠玑的。万物都为我送葬,我的葬仪是十分周全了,所以,一切都可免去。”

生生死死,就像来来往往,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生并不是获得,死也并不是丧失,生并不比死具有更大的意义。倒是死比生更具有回归万物、更新再造的可能,因此更接近于道,由道所任意委托差谴。无为首领,生为脊背,死为尻尾,死生存亡为一体。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道之大用,这就叫“视死如归”。人生和宇宙万物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循环往复,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又入于道,这就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的这种通达的生死观并不表示他对生命毫不珍惜,相反地,庄子十分珍惜生命。庄子人生哲学重点探讨的便是个体生命的价值,探讨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解除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枷锁,达到自由状态。庄子对人生追求的高远,使他显得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使他潜身于底层。因为,无论谁都不能在想象的天地中生活,人伦世情,都是人无法逃避的。所以当遨游在想象和理想的庄子走进现实,他给我们提供了“安之若命”的态度。

二、养生即守一

守一”的源头当推及到老子那里。老子的《道德经》虽没有使用“守一”一词,却有“抱一”之说。第十章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所说的“抱一”指的是魂魄相守为一。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并且使用了“守其一”的词语。他把“守一”当作“守神”,也就是保持宁静的心境,神清气朗自然会身体健康。

但是,怎样才能做到心神安静呢?《达生》篇举了一个醉者坠车的例子,庄子以醉者不伤为例来说明神静的功效。“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 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也不知也,坠也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逆物而不慑。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醉酒的人从车上掉下来,虽然受伤却不会摔死,骨节与别人一样,但伤害却与别人不同,这是由于他的精神凝聚,乘车不知道,从车上坠下也不知道。因害怕摔死而产生的惊惧感情不能进入他的胸中。所以能撞外物而不惊惧,因醉酒而保全生命。可见,养神之人,纯一

其本性,涵养其精神,与自然的德性相合,这样的人天性完备,精神凝聚,外物怎能浸入他呢?

要保持心清静。《在宥》篇中也说:“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故“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毗,是损伤的意思。大喜损伤阳气,大怒损伤阴气,喜怒哀乐都不利于养生。所以要不看、不听,虽有而不用,保持心神的清静。内不要摇动精神,外不要劳累形骸,这样才可以长生。

基于上述,从本质上看,“守一”乃是一种意念集中的方法,做到这样,从而有益健康。

三、养生即游心

我们说养生要内以守神,外以忘物,即“忘外”。庄子追求逍遥自得,向往与天地同游的生活。所以庄子养生思想的大精神境界又可以用“游心”来形容。

“游”是《庄子》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仅在内篇就出现了多次。《庄子》中的“游”的概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除了“子贡南游于楚”(《天地》),“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等一些句子的“游”字表示现实生活中的游玩,交游意义外,其余大部分“游”都发生在庄子想象的无穷无尽的虚拟世界里,如:“游方之外”,“游无何有之乡”,“游乎尘垢之外”,“游于天地”等等。

养生贵在养心,养心即是神养。游心既是游玩有利于放飞心情,怡悦身心。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也说过:“将生命贴近土地,与自然

相邻,亦如自然一部分,生命单纯庄严处,有时竟不可仿佛。”浩瀚的大海,能令人心胸宽广;深邃的森林,能让人神清气爽;潺潺的山泉,蜿蜒的山道,能使人拾回童心;晨曦中的荷花,细雨中的芭蕉,能撩人诗心勃发,乐以忘忧。这样的情景,有利于人们的新陈代谢,促进肌体平衡,达到药物所不能的疗效。

不仅庄子深谙此道。古代有多少名人也深有体会。唐代诗人白居易年少多病,体质较弱,但他喜好游览山川名胜,成天乐呵呵的,自称“白乐天”,每游一地赋诗抒情,自得其乐。他有诗云:“湛湛玉泉色,悠悠浮云身。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那种兴游四方,淡泊宁静的心情,跃然纸上。

游心也有利于安定情绪,平复创伤。法国作家莫罗阿认为:解脱忧郁悲哀的最佳途径莫过于旅游。他说:“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和高山。大海之苍茫伟大,和我们个人的狭隘渺小对照之下,把我们的心灵创伤抚慰平复。”当人经受大喜大悲,尤其是与亲人生离死别时,心灵遭受打击,情绪就会极为波动。此时若让他外出旅游,对于愈合创伤,驱散抑郁的阴影,是很有好处的。

在魏晋时代,又有人提出面对山川“咏啸长呤,颐性益寿”的健身观点。根据养生学,人在高山上、旷野中、大海边,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有节奏的嗷啸之声,这种物我浑然一体的举动,有利于身体吐故纳新。岳飞《满江红》中,就有“仰天长啸”之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登高皋以舒啸,临清溪而赋诗”的名句。我们也常有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