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之我见
【摘要】
“解决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位置,它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又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阻碍时,找到一条突破阻碍的数学解决模式,从而顺利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创新精神。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解决问题”的研究与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研究与教学
【正文】
小学新的《课程标准》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分类。而是分学段目标中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及“情感与态度”并列,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实现解决问题目标的基本课程渠道之一是应用题的教学改革。在“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解决问题活动,使学生逐步发展数学思维的能力。下面就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发表一孔之见。
一、教学中,"问题"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
学生能不能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一个重要因素是问题设计是否符合要求。"问题"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同时应注意发掘其思想品德价值。还要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1.思考性:问题的呈现应该能激起学生的思考。问题向学生提供一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就
是说,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进行思考以激活有关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成功的答案组合到认识结构中,然后把它应用身边的问题或同类问题的新的陌生的例子,解决问题过程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2.现实性:现实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内容的现实性,问题的内容应该是学生熟悉的内容,而且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二是要使问题具有现实性,设计问题时的加工度要适当。情境和呈现的问题本身是有差别的。问题设计总是有一个对原来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要使总是问题具有现实性,对问题的加工不应太精细,例如,可以保留多余条件,也可使一部分问题的结果具有开放性。
3.趣味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问题设计应该注意有一定的趣味性,语言和内容应该具有童趣。语言要简明明了,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节有趣。
二、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改革
应用题的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削弱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成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提出各种问题。
第二,教学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努力反映学生身边的事和感兴趣的事,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应用题不分类型,让学生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从类型出发进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应用题要和运算教学结合起来。
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课程标准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应用题在教材中不以单独章节的形式呈现,而是和计算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极大地加强了应用题的发展学生数学思考中的重要作用,不是降
低了对学生解决应用题能力的要求,而是为了真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这是和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心理过程相联系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在良好教学情境下,学生解决问题时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在不良的教学条件下,学生也可能将问题和类型相联系。如果学生死扣解题类型,学生就不会着重思考其中的数学意义。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缩小了,学生虽然发展了解题技能,但没有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这两种思路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后者是操练式的,并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是应该特别避免的。因此,学生解决问题心理特点决定了在应用题教学中不应强化类型。只有把情境和运算意义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和思维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一,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活动课程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
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二,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六要”原则。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挑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人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将活动的水平定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才具有教育的价值。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准确的判断。
“六要”指:一要简洁明确,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二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解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三要有阶段性,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