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黄疸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还原为粪(尿)胆素原,绝大部分粪(尿)胆素原
随粪便排出,小部分(约1/10)被肠黏膜吸收,经门
静脉到达肝窦,到达肝窦的粪(尿)胆素原大部分被肝
细胞吸收,又重新随胆汁经胆道排出(肝肠循环),仅
有小部分经体循环,通过肾排出。
.
6
• 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胆红素定性 试验呈直接反应阳性。血液中未结合胆红 素增多时,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又称凡 登白试验)呈间接反应阳性。
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 2)红细胞酶和能量代谢异常:由于成熟
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其ATP来源只能通过无 氧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两种途径产生。
.
12
• (2)旁路性胆红素产生过多:此种情况比 较少见,见于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 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 此外,物理性和机械性因素等,易破坏红 细胞。
• (4)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综合处理功能障碍。见于病 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肝脓肿、肝癌、 四氯化碳或磷中毒 。
.
16
2.特 点
• (1)血清中酯型与非酯型胆红素均增高:胆红素定性试 验呈双相反应。
• (2)粪便中粪胆素原减少,尿中尿胆素原增高:由于在 肝脏形成的结合胆红素减少,而且已形成的结合胆红素中 又有一部分返流入血,所以进入肠道的胆红素少,肠内形 成的粪胆素原和随粪排出的粪胆素原都减少。从肠内吸收 入血的尿胆素原虽然不比正常时多,但由于肝细胞的摄取 功能障碍,从肠吸收回肝的尿胆素原大部分由尿排出,故 尿中尿胆素原含量增加。
.
7
第2节 黄疸的类型及发生机制
.
8
一、黄疸的类型
• 根据发病原因可将黄疸分为: 溶血性、肝细胞性和 阻塞性三类;
• 根据病变发生的部位可分为: 肝前性、肝性和肝后性 三类。
• 根据血清中增多的胆红素的性质分为: 未结合胆红 素(即非酯型胆红素或间接反应胆红素)性黄疸和 结合胆红素(即酯型胆红素或直接反应胆红素)性 黄疸。
• (3)尿中有胆红素:在肝外胆道完全梗阻时,肝细 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末受影响。因此,血中增加的 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可溶于水,能经 肾排出,故尿中出现胆红素,尿的颜色有如浓茶
.
20
表9-2-1三型黄疸的主要特征比较
• 主要指标
肝前性
肝性
肝后性
• 血胆红素 非酯型胆红素↑酯型与非酯型胆红素↑ 酯型胆红素 ↑
第9章 黄 疸
.
1
学习目标
• 1.说出黄疸概念、病因及发生机制 • 2. 简述黄疸分类及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
影响 • 3. 简述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
2
概述
•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是指血清胆 红素浓度增高。
• 黄疸(jaundice): 是指由于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 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等组织黄染 。黄疸一般 是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血清胆红素正常含 量大都在17.1μmol (1mg/d1)以下,当血清胆 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 (2mg/d1)时,临床上 即可出现明显黄疸。
.
13
2.特 点
• (1)血清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呈 间接反应阳性。
• (2)粪(尿)中粪(尿)胆素原增多:由于肝细胞 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代偿性加强,进 入肠道的结合胆红素增多,因此在肠内形成的粪 (尿)胆素原增多,进一步氧化形成的粪胆素增多。
• (3)尿中无胆红素:由于未结合胆红素入血后与白 蛋白牢固结合,不能通过肾脏排出,因此,尿中无 胆红素出现。
• (3)尿中有胆红素:由于血中酯型胆红素增多,酯型胆 红素可通过肾滤出,故尿中出现胆红素。
.
17
肝外胆汁排泄障碍——肝后性黄疸
•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2.特 点
.
18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常见于胆道结石、蛔虫、肿瘤或胆管炎, 使胆道狭窄或阻塞,阻塞上端的胆管内有 大量的胆汁淤积,胆管扩张,压力升高, 胆汁则可通过破裂的小胆管和毛细胆管流 入组织间隙和血窦,引起血中胆红素增多 而产生黄疸。
.
19
2.特 点
• (1)血清中酯型胆红素增多:由于肝外胆道完全梗 阻后,在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未受影响时,血 中增加的胆红素为结合胆红素,故胆红素定性试验 呈直接反应阳性。
• (2)粪(尿)中粪(尿)胆素原减少或消失:由于 胆道阻塞,胆汁不能排入肠道(完全阻塞)或排入 肠道减少(不完全阻塞),致使粪(尿)胆素原减 少或消失,因此粪便呈白陶土色。
• 隐性黄疸: 是指血清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但临床上未见巩膜、皮肤、黏膜黄染。
.
3
第1节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
4
胆红素的三个来源:
• 胆红素是一种四吡咯色素。其有三个来源: ①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此种来源约占 胆红素的80%; ②旁路性胆红素,此种来源约占胆红素的 3%; ③组织中非血红蛋白的血红素酶类来源的胆 红素约占17%。
.
14
肝对胆红素的处理障碍——肝性黄疸
•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2.特点
.
15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肝细胞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损伤,使肝细胞这种处理 能力障碍而引起黄疸,常见于:
(1)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功能障碍。
(2)肝细胞对胆红素的结合障碍(酯化障碍) 。
(3)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分泌排泄障碍。
.
9wenku.baidu.com
二、黄疸发生机制
• (一)胆红素生成过多——肝前性黄疸
• (二)肝对胆红素的处理障碍——肝性黄 疸
• (三)肝外胆汁排泄障碍——肝后性黄疸
.
10
胆红素生成过多——肝前性黄疸
•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2.特点
.
11
1.原因及发生机制
• (1)红细胞破坏增多 • 1)红细胞膜异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
• 粪胆素原 ↑
↓
↓或消失
• 尿胆素原 ↑
• 尿胆红素
无
↑
↓或消失
有
有
• 粪便颜色↓ 变深
变浅
白陶土色
.
21
第3节 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
22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血中的非酯型胆红素过多[一般高于342μmol/L (20mg/d1)],则可通过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使 大脑基底核有显著的黄染和变性、坏死等变化,这 种情况称之为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
5
• 血红蛋白和其他含血红素蛋白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
形成未结合型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并随血流至肝后,随
即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内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
结合,被运送至滑面内质网。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
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再由肝细胞分泌入毛细胆
管,并作为胆汁的一种成分经胆道排入肠内。在肠内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