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药的形成及卫药产品的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药的形成及卫药产品的理论依据

作者:秦玉龙周波张莉牛亚利张弘王蕾王欣刘玉璇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32期

[关键词] 卫药;形成;理论

[中图分类号] R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8)11(b)-042-02

“卫药”是以近两百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各地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天津的大交流、大碰撞、大演变、大发展为背景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综观“卫药”品牌发展的历史,与天津中医界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体现了既注重传统、又善于创新的地域特色。

1 继承传统、济世寿人

“卫药”的诞生自天津卞家“隆顺榕”问世开始。卞家先世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由江苏武进迁移至津,“尝以南北习惯不同,每遇家人疾病怵于庸医杀人之说,于是深究医理;而又恐世之以药谋利,往往不以地道之品,误我病者,遂不惜重资而自炮制之”。直至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卞楚芳先生创建天津隆顺榕药局,标志“卫药”初步形成。其开业之初的顾客,以本家亲友为主,外营为辅,所制药品多为古方自制,选料真、配料细、疗效好,很快誉满津门,生意越做越大,1914年更名为“天津隆顺榕成记药庄”。隆顺榕为“便人之易于通晓,而不致贻误于病者”,曾“将历试奇效各药品选择数种”编撰为《隆顺榕参茸庄药谱》,该药谱分为风痰门、伤寒门、温疫门、暑湿门、燥火门、补益门、脾胃门、泻痢门、眼目门、妇科门、痰嗽门、气滞门、疮疡门、小儿门、咽喉口齿门,共计15个门类,包含了各门类应证丸散膏丹。

仔细研读《隆顺榕参茸庄药谱》,发现其所制成药多为唐宋之后历代名方,或由某些名方化裁而来,仲景之方很少,基本符合当时天津地区乃至东北、华北地区疾病谱。所制成药必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一般药商很难达此境界。例如:“苏合香丸”之下注曰:“风者,百病之长也。其症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痱,身无疼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也;四曰风痹,诸痹、类中风也。此古人论中风之意如此。及近代刘河间、李东垣、宋(朱)彦修三子所论,因火、因气、因湿,始与古人相异。以余观之,古人言其标,三子言其本。夫医之于病,标本明而用治当矣。余遵古方制苏合丸,专治南妇中风、中气、中痰、中祟,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不省人事、如见鬼神、卒暴心疼、鬼魅瘴疟、小儿急慢惊风、妇人产后中风、赤白痢疾、一切急暴之症,最能顺气化痰,并有神效”。寥寥数语,将中风的辨证分型及主要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同时明确了苏合香丸的适应证,不仅对医生选择用药提供了极为准确的信息,而且对患者及其家属亦有很大的警醒作用,“诚以药可以疗病活人,而服用者稍一不慎,则适得其反也”。

隆顺榕制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首选地道药材、配制精良、工艺规范,所谓“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历经175年积淀,已形成了“企业之魂”。因此,所有产品皆疗效确切,驰名中外。

2 自主创新、发展国药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津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移民城市的文化特性,在许多方面得风气之先,“卫药”植根于这一沃土,在我国中药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敢立潮头唱大风。隆顺榕第二代传人卞俶成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商科、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回国后将西方经营理念与中国传统药庄管理相结合,大大推动了隆顺榕的发展,业务遍及全国,并与东南亚、东北亚及美国等建立了贸易联系,在海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1952年时任隆顺榕经理的刘华圃向国家提出了“发展国药,研究提炼,改革剂型,进一步发展中成药”的建议,开始筹建中药提炼研究室,1953年10月正式定名为国药提炼部,这是全国首家中成药研究机构及全国第一个中药提炼部。同时周恩来总理亲自选派的留法博士田绍麟药师到隆顺榕工作,在中药界有史以来第一位留洋博士的带领下,隆顺榕利用西方先进的制剂技术,进行中药现代化剂型的研究,先后创制出10个中药新剂型、300多个品种。例如:1953年研制出第一个中成药片剂——银翘解毒片,1954年研制出第一个中成药复方酊水剂——藿香正气水,1954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个中药复方糖浆剂——生乳糖浆,1977年研制出第一个中药静脉注射液——蟾力苏注射液,1979年研制出中国第一个中药干压颗粒剂,2001年研制出第一个到分子水平的中药复方抗癌药——紫龙金片,隆顺榕为我国第一个达到了日本厚生省对汉方颗粒剂生产要求的企业,也是我国第一个使用多能罐提取有效成分并率先实现了中成药生产机械化等等。上述剂型改革的着眼皆为多年来临床上行之有效的传统古方,经过创新,不仅提高了这些古方的原有疗效,而且更便于患者服用,更重要的是大大节约了药用资源,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3 衷中参西、取长舍短

中西汇通大师张锡纯晚年定居天津,边授徒边开业行医,同时以其平生经验,继续编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享誉寰宇。他认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固为中国医学之渊薮,“特是自晋、唐迄今,诸家著述,非不美备,然皆斤斤以传旧为务,初未尝日新月异,俾吾中华医学渐有进步。夫事贵师古者,非以古人之规矩、准绳限我也,惟藉以瀹我性灵,益我神智。迨至性灵神智洋溢活泼,又贵举古人之规矩、准绳而扩充之、变化之、引伸触长之,使古人可作,应叹为后生可畏”。可见,他的“衷中参西”工作是在继承中医的基础上,撷取西人之说以发明之。张氏指出:“自西药之入中国也,维新者趋之恐后,守旧者视之若浼,遂至互相牴牾,终难沟通。愚才不敏,而生平用药多喜取西药之所长,以济吾中药之所短,初无畛域之见存于其间。故拙著之书,以衷中参西为名也。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常常将中西药物合于临床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西药阿斯必林,为治肺结核之良药,而发散太过,恒伤肺阴,

若兼用玄参、沙参诸药以滋肺阴,则结核易愈。又其药善解温病初得,然解表甚效,而清里不足,恒有服之周身得汗,因其里热未清,而病不愈者,若于其正出汗时,急用生石膏两许煎汤,乘热饮之,则汗出愈多,而热亦遂清,或用石膏所煎之汤送服阿斯必林,汗出后亦无不愈者”。张锡纯先生在临床中采取中西药联合应用对中西汇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一经验亦为后世卫药创新开阔了思路。

由天津隆顺榕制药厂起草的《中国药典·精制银翘解毒片》药品标准,即是在清代名医吴瑭所创“银翘散”的基础上加入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配制而成。此药既保留了“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增加了“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的效果,用于温病初起、风热表证或流行性感冒所见发冷发热、四肢酸懒、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确有效验。其与张锡纯的“阿司匹林加石膏汤”有异曲同工之妙,实为张氏药方的翻版。

1972年,全国兴起了挖掘中药验方的热潮,当时天津中药制药厂(隆顺榕制药厂)科技人员在下乡寻访、挖掘民间药方中,从河北省河间县一赤脚医生处发现了一个治疗高血压的药方,拿回进行试验,观察到其具有显著的镇静、安眠及降压作用,之后又经过原药材改进、剂量实验及临床实验等过程,最后以黄芩、槐角、落花生枝叶、盐酸甲基丙炔苄胺、氢氯噻嗪为主,开发出降压避风片,其具有清热平肝的作用,可用于肝胆火盛而致的头痛眩晕等症,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见于此症者。作为一个中西药复方制剂,其组方颇得张锡纯之精髓,体现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特点,中西合用、标本兼治,既能降低高血压,又能保护血管预防中风、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多年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患者的认可,成为“卫药”精品。

4 与时俱进、打造精品

“卫药”的发展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建国初期天津市公共卫生局为保证中医药健康发展,组织一些名医与老药工修订了《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并于1953年颁布施行,使“卫药”得以有序规范的发展。“卫药”创新的动力与源泉,则离不开中医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科学研究。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一个全民性的献方运动、70年代初全国的中草药运动,同时推动了“卫药”创新。例如:京万红烫伤膏、蒲地兰注射液、清降片、速效救心丸等均是从民间挖掘出的验方,经反复实验和研究而推出的创新产品。

20世纪80年代,为深入挖掘传统中药品种、进行中药剂型创新,开展了“天津名老中医献方运动”,不少老中医将自己临床应用几十年、疗效极佳的药方献出来,经过专家评审、临床实验、工艺设计,直至生产出新品种中成药。如癃清片、更年安片、天津头痛片、胃肠安、牛黄降压丸、风湿寒痛片、养血生发胶囊等的问世,就是将名医与药厂联合、整合医药资源而形成的新型“卫药”的骨干品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卫药”新品的开发创出了企业与专业科研院所合作的新模式,既弥补了一般药企科研力量薄弱的不足,又解决了科研院所经费不足的问题,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